A | A | A

第 11章 打工养殖两不误(10)

小说: 农民夫妻   作者:家是温暖的岸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农民夫妻 http://www.220book.com/book/BDE2/ 章节无错乱精修!
 

早上七点多,李侠就骑着摩托车来了,女儿张迪听说姥姥生病了,也坐摩托车来看姥姥。

李侠还给母亲和张海买了早餐,包子,粥,鸡蛋。

张海吃过早餐,骑摩托车去焊条厂上班了。

晚上张海下班回家,李侠正在做饭,就问李侠:你怎么回来了?

小迪说她陪姥姥在医院就行,让我回家喂猪。

张迪已经十六岁了,特别懂事,干啥像啥,那份成熟,稳重,不是同龄人能比的。

有女儿陪岳母,张海也就放心了。

经过一星期的治疗,岳母的咽炎彻底地治好。刘梅在女儿家住了半个月才回家。

张海刚下班,女儿便对他说道:‘’爸,我想去沈阳标榜去学理发。‘’

张海拿着海报递给张海。

张海愣住了,接过海报一看,上面是标榜学校招收理发学员的介绍,又从欧美请来了高级美发师来讲课。

‘’小迪,你就安心地学习吧,爸爸是不会让你去的。爸爸那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现在十分后悔。爸说什么也不会让你辍学的。‘’

张海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

‘’爸,念书考大学是农村孩子的出路,现在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只要有钱就是理,我们班王娜她姐在沈阳饭店干了几年服务员,后来自已开了家饭店,生意可火了。刘非她姨在标榜学习一年理发,实习了两年,自已开了一年理发店,没几年自已就在沈阳买了房子……‘’

女儿对张海讲着一个又一个例子。

‘’那我也不同意。还是初中毕业再说吧,还有一年的时间,考不上高中在去。‘’

张海说。

张海一夜无眠,心里老想女儿要辍学的事。

第二天,张海刚吃完饭,做保险的宋影来了。她和张海夫妻关系不错,李侠便把女儿要辍学去上标班学理发的事说了一遍。

‘’孩子要不爱念书我们家长就别强迫他去念书了,想学理发就让她吧,让她出去锻炼锻炼也挺好,但咱不能去学校,咱去理发店直接学,能省不少钱。我女儿在发艺理发店当店长,我姑爷是发艺的理发师,和他们打个招呼就行。‘’

宋影拿起手机就给她女儿打电话,行,她女儿在电话里同意了。

张迪听了高兴地直蹦,张海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女儿才十六岁就让她走向社会,这个父亲当的是不是有点不合格。

张海是打心里不同意女儿去理发。

经过女儿再三地求张海,让她去学习理发吧,她一点也不想念书了。张海这才同意。

第二天张海一家三口便去了沈阳,到了发艺理发店张海一看,发艺理发店一共三层楼,一二层营业,三层吃饭住宿,吃住都挺好,女儿和两个二十来岁的女孩子住一个房间。女儿刚开始学习洗头,烫染,最后是学理发。宋影的女儿一边给我介绍一也说:‘’叔,婶,你俩就放一百个心,小迪有我照顾,她不会受委屈的。‘’

就这样,张海夫妻俩把女儿交给了宋影的女儿,坐车回家了?

到了家,李侠拉着张海的手哭,想女儿,给女儿打了电话,这才好了些。

过了三天,张海李侠又去沈阳看女儿。毕竟女儿才十六岁,头一次离开家,有宋影的女儿照顾,还是放心不下。

到了沈阳见到了女儿,李侠又哭了,张迪虽然眼里也闪着泪花,但她没有哭。

虽然有店长照顾,但人际关系也是要靠自已。

‘’妈,你不用惦记我,我挺好的,我能照顾好自已的。‘’

张迪对李侠说。

张海看见女儿这么懂事,心里也挺高兴。

一家人去商场走走,找了个饭店吃了午饭,张海便坐上了回家的客车。

‘’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吧,我会照顾自已的,有事我给你俩打话。‘’

张迪对着父母说。

半个月夫妻又去了沈阳看女儿,女儿已经适应了那的环境,人际关系处的也挺好,这样夫妻俩就放心了。

一个月过后,张迪开工资了,开了两千块钱,她花了一千块钱给爸爸买了一块天王牌手表。

张海看着这块手表,眼睛了。张海现在一直戴着这块手表,虽然手表已经过时了,但张海还是戴着,因为这是女儿第一次挣钱给买的。

今年大侄要建房,来找张海借一万元钱,正好,借这个机会,把姑家二哥借的一万块钱要回来。

姑家二哥也不是过日子的人,抽烟都是二十元的玉溪,天天饭店。姑父的退休金五千多元,家里的花销都是姑父拿。他也一个月五千多,钱都吃喝玩乐花了。

张海就给姑家二哥打电话,把张帅要盖房子从自已借钱的事说了一遍,又说自已养猪成本太大,钱都压在了养猪上。姑家二哥听明白了,告诉张海三两天就把那一万块钱送过来。过了一星期,姑家二哥才把那一万块钱还上。

张帅的房子盖得很快,八十多平,一个多月就完工了。

初冬的一个早晨,睡梦中的张海被母亲喊醒。

‘’小海,你爸走了。‘’

张海爬起来,跑进东屋,爸爸慈祥的脸上有一些笑容。眼睛紧闭。张海脸贴着爸爸的脸,哭了。爸爸已经没有了呼吸。爸爸就这么安祥地走了。四点钟张海还听见爸爸咳咳嗽了。爸爸,再也见不到爸爸了。爸爸没有遗憾,带着笑容去了另一个世界,永别了爸爸。

张海通知了哥哥姐姐,亲朋好友,操办父亲的丧事。

父亲的丧事是大三天,张海花了三千五百元请了一伙鼓乐队,父亲的遗体没有火化,张海花了二千块钱给民政局,算是交了罚款。寿衣和寿财也是最好的,三天后爸爸入土为安,葬在自家的主坟,为爷爷顶脚。

爸爸去世的第七天早上,烧完头期,张海便去上班。

‘’张海,你连加锭再缠丝,把你这几天耽误的工补回来。不然就扣你工资。‘’

杨厂长对张海说。

这是让我干两个人活呀。张海心里想。嘴上却答应了。

下班了,张海越想越来气,这可是丧事,谁家没老人。心里觉得委屈便打电话给王小亮说明了情况。

王小亮一听也来气了,这他妈出的是人事吗。便把老板的电话号码给了张海,让张海给老板打电话。

张海便按照王小亮给电话号码打了过去。头一次没人接,第二次接通了,电话传来了一个和蔼可亲的声音。

‘’你好,哪位。

‘’是刘总吗,我是您在法库焊条厂的工人,我叫张海。‘’

‘’张海呀,我听王小亮说过你,说你对焊条的制作工艺流程都懂,有事吗?‘’

张海便把父亲去世耽误了几天工,杨厂长让他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把耽误的几天工补回来,要不扣张海钱。

‘’这事小杨出的可太不对了,这样吧张海,这件事我知道了,你先忍几天,小杨让你干啥你就干啥,过些日子我让王小亮过去。‘’

有了老板的这句话,张海心里就有底了,张海足足干了六天两个人的活,但张海一点也没有生气的样子,脸上却挂满了笑容。

闫雪对杨厂长说:‘’你看张海,可能是爹死伤心过度傻了,干两个人的活还能笑出来。‘’

这是过后别的工人告诉张海的。

张海从孟家猪场抓的猪又出栏了,四个月平均二百六十多斤,今天行情又好,这批猪纯利润三万五千多元,每头净剩五百多元。

张海又把猪舍消了两遍毒,又去孟家猪场抓了七十头仔猪,七十是张海的吉利数字,所以张海每次都抓七十头仔猪。

现在的养猪行业是张海主要经济来源,种地挣不了几个钱,只能解决温饱,张海在焊料厂还是每个月一千七八百块,一年也就二万多元,种地和张海打工的收入基本够一年的花销,养猪的收入就是剩余。李侠就会把养猪流动资金留出来,剩下的存入银行。

夫妻俩看着存折,都会心的笑了,自已终于有积蓄了。

今天,张海放假一天,夫妻俩就去县城购物。

夫妻俩去了宾馆一条街,李侠想给张海买身衣服,左挑右选,终于在爱登堡相中了一身休闲装,就是贵了点,一身七百多。张海嫌贵。

‘’贵点就贵点吧,你看这款式,又是牌子的,你也好几年没有买衣服了,这身衣服留着你出门穿。‘’

李侠一边说,一边从包里拿出了钱去付款。

其实张海也很喜欢这身衣服,就是太贵了,七百块钱能普通的能买三套。看李侠付了款,也就拿起了这身衣服。

李侠自已买了一件羽绒服,是黑色的,短款的那种,李侠穿着显得特别精神,又买了双皮鞋,这两样花了八百多元。

李侠又给婆婆买了一身衣服,花了两百多元。

张海一看别只给自已妈买呀,李侠也有妈呢。张海指着一套衣服说:‘’这身衣服给你家妈买了吧。‘’

其实刘梅的衣服都是女儿给买的,从里到外,从冬到夏,每到换季的时候李侠都给母亲买衣服。

‘’这件不好,我们去红街看看吧。‘’

李侠说。

夫妻俩又去了红街,给岳母买了一身休闲装花了两百多元,又花了一百八十元给岳父买了一件棉服。岳父自从不承包加工厂,一件衣服也没买过,都是捡别人给的旧衣服穿。岳父家的生活十分节俭。这几年也应该攒不少钱了吧。

不知不觉已经下午两点了,夫妻俩赶忙坐车回家了,因为家里还有很多活等着干呢!

作者“家是温暖的岸”推荐阅读《农民夫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BDE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农民夫妻 http://www.220book.com/book/BDE2/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