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张海正在车间研拉丝模,王小亮走了进来。
‘’小张,忙着呢?‘’
‘’王小亮递给张海一根烟又道:假如焊条厂让你管理,你能生产出焊条来不,不能影响发货的。‘’
‘’中频炉电路要是坏了,必须请中频炉厂家的专业人员来修,还有就是别今天来原材料,明天就发货,其余的都没问题。‘’
张海回答。
‘’中频炉要是坏了,我找人修,原材料我会提前几天买,其余的都看你的了。‘’
王小亮又接说:‘’老板让杨厂长回去休息几个月,焊条厂暂时由我接管。‘’
张海彻底地明白了,杨厂长让老板开了。
从王小亮口中得知,原来三泰集团怀疑焊条厂生产的二银焊条含银量不足百分之二,焊条厂生产的焊条有一半都是三泰集团用了。
三泰集团是专门生产冰箱,电视机,空调的大型企业。它也是焊条厂的主要客户之一。
三泰集团要求化验焊条的含银量,王小亮偷偷塞给化验员两万元钱,王小亮拿两根纯百分之二的焊条,调包了需要化验四根焊条的两根,结果出来了,含银量百分之零点六八。
这不对呀,王小亮明知道自已调包放进去的两根焊条含银量是百分之二的,前不久化验过的。即使那两根焊条不含白银,这四根焊条的平均含银量也应该在百分之一呀。
成份不均,一定是成份不均,王小亮一口咬定,要求在重新化验。
三泰集团的领导一看王小亮底气这么足,也认为是成份不均,也不说什么了,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这件事却给老板刘东敲响了警钟,他让王小亮打电话问问杨厂长手里还有多少白银,杨厂长告诉王小亮还有十五块白银,一般熔炼一炉都是一百公斤铜板,加白银一点八公斤到二点二公斤,白银是不烧损的,一点八到二点二也是符合百分之二含银量标准的。在银行买进的白银也都是一块重量在一点八到二点二公斤之间的。
这十五块白银最少也是二十七公斤,老板明白了,让王小亮马上去焊条厂把这十五块白银保管起来。
王小亮到了焊条厂找杨厂长要白银,杨厂长只给王小亮八块白银,说是记错了,是有十五公斤白银,而不是十五块白银。
王小亮把白银的事汇报给老板,老板当时也听见杨厂长在手机里告诉王小亮,白银还有十五块。
‘’杨厂长,老板说这些年你大辛苦了,回沈阳休息几天再回来,这边的工作暂时由我来接替。‘’
王小亮传达了老板的话。
杨厂长一听就明白了,自已被老板给开了。
‘’再等几天,这边还有些事情需要我处理一下。‘’
杨厂长回答。
张海发现杨厂长总用怨毒的眼光看自已。
张海现在明白了,从董强师傅走开始,杨厂长就偷工减料,白银少放或者磷矿的焊条废料回炉都放进开二银的炉里,这样把节省的白银都放进自已的腰包。
杨厂长这些年放进自已腰包的白银最少两百公斤,甚至更多,照一公斤白银七千元算,两百公斤白银就是一百五十万元。杨厂长这胆也太大了,贪污一百多万够枪毙了。
又过了四五天,电工突然来焊条厂的变压机台上剪断两根电线,王小亮顺着这两根电线一看,直通对面的彩钢瓦厂。
原来是杨厂长让电工把彩钢瓦用电接在焊条厂的,也就是彩钢瓦厂的电费由焊条厂出,彩钢瓦厂一个月给杨厂长五千元钱。杨厂长在这上一年又多得了六万块钱。
‘’这家伙最少得贪污两百万块钱。‘’
王小亮生气的说。
杨厂长这才回沈阳。
翟左军真就说对了,焊条厂真就毁在杨厂长手里了。
王小亮又把彩钢瓦厂用电都走焊条厂电表,彩钢瓦厂老板每月给杨厂长五千块钱的事向老板汇报了。
老板也很生气,但这毕定是家丑,家丑不可外扬,于是就把这件事压下来,没有对杨厂长深究。只是这些年在焊料厂的劳动合同没有给他。
老板要是深究,杨厂长最少被判无期。
闫雪还信誓旦旦地对她的几个死党说:‘’没事,杨厂长就是太累了,老板让他休息几天,过些日子他就回来了。‘’
王小亮回沈阳了,去处理一些有关杨厂长交接的事。临走还告诉张海,过几天给三泰送焊条一吨。焊环也要备出来。
张海一下子忙了起来,焊条厂从熔炼到打环张海都得经眼,生怕出了差错,晚上加班都不让工人回家了,自掏腰包给工人买方便面,火腿肠,面包。
几天后,工人们正在车间里吃着面包,方便面,火腿肠,准备吃完加班。
这时老板和王小亮走进了车间,看见工人们都在吃着面包,泡面,从工人口中得知这些方便面都是张海自掏腰包给工人买的,便让王小亮尽快地把食堂搞起来。
张海被王小亮叫去办公室。
‘’张海,你可要好好地干呀,不要耽误了生产。有什么困难你尽管说。‘’
老板笑着对张海说。
‘’刘工,我的工资是不是太少了,一个月才一千七百元?‘’
‘’一个月给你开两千五,月工资。‘’
老板说。
‘’现在陶瓷城一个男工都挣四五千无,咋地也不能低于四千元呀?‘’
刘海说。
‘’四千,王小亮一个月才三千五百元。给你也开三千五元吧!‘’
老板说。
‘’刘工,我干了十五六年,我把青春都奉献给焊条厂,是不是给我上个养老保险啊?您在沈抚开的空调器厂不都给工人上养老保险,也不差我一个?‘’
张海问老板。
‘’这样吧,我让财务每个月再多给你加五百元钱,你自已交灵活就业保险吧。‘’
老板说
就这样,张海就答应了。
其实,张海和王小亮还有个约定,老板答应王小亮,焊条厂盈利一元,给王小亮两毛。王小亮给张海一毛,这是口头约定,没有签字画押合同什么的。
张海回到家,把自已涨工资的事和妻子说了一遍,老板又多给自已五百元让自已交养老保险的事也告诉了妻子。
夫妻俩很高兴,工资翻了一倍,又给交养老保险,老了多少也有点保障,这几年在焊条厂也没白熬。
没过几天,王小亮就把闫雪给开了。张海在焊条厂虽然很累,但是怎么干自已说了算。王小亮对焊条生产一窍不通,他只负责采购。
厂是食堂搞起来了,每个工人象征性地收费,每天一块钱。买菜啥得都归张海管。
给三泰生产一吨的焊条提前一天就生产出来了,现在打环还不那么成熟。
正好张帅在家没事,张海就让张帅来焊条厂上班,开打环机。
张帅很聪明,仅用半个月时间,自已一个人就能开四台打环机了。
张海一下子压力就没了,打环机拿下了,别的工序都好办了。张海也不那么累了。
又是一年春天来了,岳父家今年盖房子,由于焊条厂离不开张海,张海借给小舅子一万块钱,一个工也没帮上,只能下班去看看,不时地给买十斤八斤肉送过去。
老板看焊条厂生产稳定,非得要建一个蔬菜大棚,要吃点绿色无公害蔬菜。
张海又率领工人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终于建起一个一百多平的蔬菜大棚,里面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
岳父家的房子已经盖完了,张海今天班上挺清闲的,骑摩托车去了岳父家,看看岳父家的新房。
三间大瓦房,有一百多平,东西卧室,东北面是厨房,西北面洗澡间和卫生间,中间是客厅,屋子里的布局十分合理,墙上也刮了大白,两米多一扇的大窗户更显的宽敞明亮。
‘’小海,你咋来了?李侠呢?今天厂里不忙吧?‘’
刘梅给张海倒了一杯水。
‘’厂里没啥事,我来你这看看,这房子一共了花了多少钱?‘’
张海问岳母。
‘’一共快到十八万了。‘’
岳母回答。
‘’小海,你家啥时盖房子?‘’
李春问张海。
‘’爸,你家盖个房子都花十八万?可咋攒的呢?我哪有钱啊,现在连一万元都没有,还盖房子呢。‘’
张海回答。
张海说的是实话,除了借给张帅和李旭各一万元外,手里就有八千元存款了,这七十头猪都压了不少钱。
‘’打了这些年工,养了这些年猪,连个房子都盖不起,这日子你可咋过的呢?‘’
李春又对张海说。
‘’爸,我哪有钱啊,我挣那一千多块钱,都不够零花的的,养猪也是这批挣钱那批赔钱的。‘’
张海低着头回答着。
张海在岳父家喝了两杯水,也放心不下焊条厂,便骑摩托车回了焊条厂。
回到焊条厂,王小亮和几个工人在大棚摘菜,王小亮今天回沈阳,准备给老板带回点蔬菜。
张海下了摩托车走向大棚,看到里面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翠绿的黄瓜挂满藤架,西红柿像一个个小红灯笼点缀其中,生菜鲜嫩欲滴。
王小亮看到张海,招呼道:“张海,你来看看,这菜长得多好。”张海走进大棚,伸手轻轻触摸着菜叶,心中满是成就感。毕竟这大棚是他带着工人们建成的。
王小亮又说:“老板肯定爱吃这些新鲜菜。”说着将采摘好的蔬菜仔细打包。张海心想,老板一直忙于生意,确实很少吃到这么健康无污染的食物。
此时,一个工人喊道:“张哥,你看这南瓜长得好奇怪。”众人围过去,只见一个巨大无比的南瓜躺在那里。这南瓜比平常所见的大了好几倍,形状也不规则。
大家正惊讶时,王小亮开玩笑说:“这说不定是老天奖励咱们辛苦劳作的神瓜呢。”众人哄笑起来。随后,王小亮带着蔬菜踏上回沈阳的路,张海望着他远去的背影,转身继续投入到焊条厂的工作当中,心里期待着下次蔬菜丰收的场景。
张海家的猪又出栏了,今年的行情特别的好,每头平均重二百八十多斤,十块钱一斤,这七十头猪净剩十一万元,这是张海养这些年猪,挣得最多的一次。
张海和李侠又抓紧把猪舍彻底地消了毒,打算再养一批,头年能出栏。
现在的仔猪紧缺,孟家猪场没有,镇上没有,张海有点坐不住了,便四处打听,方圆四五十里都没有卖仔猪的。
夫妻俩正在吃晚饭,电视里正在播放广告,新民白家堡猪厂出售仔猪,每头七百元。张海赶紧跑到电视旁,一看是新北方台播的广告,又等了一会,广告又重播了,张海记下了电话号码。便打了过去,对方告诉张海,猪场养一百头母猪,现在有五十头仔猪要出售,张海告诉对方明天去看看。
第二天早上,张海便去找刘兽医,让他开车去趟白家堡买仔猪。
刘兽医有个金杯车,还有一个像仔猪的猪笼子。两人便去了新民白家堡买仔猪。
(http://www.220book.com/book/BDE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