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 13章 建房

小说: 农民夫妻   作者:家是温暖的岸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农民夫妻 http://www.220book.com/book/BDE2/ 章节无错乱精修!
 

到了新民白家堡一问,才知道根本不是猪场,只不过是一个兽医,养了十多头母猪,倒真是有不少仔猪,没有孟家的猪场的仔猪好,以每头六百八十元的价格,挑出了四十八头,仔猪平均有十六七斤,但也得买,缺者为贵。把这四十八头的放在了西面猪舍。

又过去了几天,张海看见镇上有开着汽车卖仔猪的。进上前去一看,仔猪平均有二十四五斤,品种一般,他们是外地来的,专门卖仔猪的猪贩者。每个仔猪的眼睛下都有淡黄的泪斑,明显仔猪都有火,不是那么健康。张海拎起了一头仔猪,仔猪的叫声还是很清脆。说明仔猪没有什么大毛病。泪斑也许是路途遥远把仔猪折腾上火了。

但是养这样的猪也需要打起十倍精神的,不能有一丝大意,这样的仔猪最容易得病了。

经过讨价还价,由原来的每头七百元,最后以每头六百元的价格张海买了二十二仔猪。又凑够了张海心中的吉祥数字。

刘兽医给劁猪的时候,便告诉张海夫妻这二十多头猪要注意饲养。张海也知道,把这二十二头仔猪全放东面的猪舍了。

夫妻俩也使出了全部精力,来饲养这批猪,对东面猪舍的二十二头猪更是呵护有加,从饲料到饮水,最后定期消毒。

这二十二头猪最不好养,无论喂什么药,就是食欲不好,但精神状态还可以。

焊条厂这边也正常运转着,无论是焊条还是焊环都有了备货。订单还是太少,王小亮决定回沈阳找老板要点汽车空调的话,又大包小包地都老板摘了不少蔬菜,装了满满一后备箱。

这些蔬菜都是不上化肥,不打农药的纯绿色蔬菜,老板十分喜欢,还时常送给朋友一些。

二个月过去了,张海家西面猪舍的猪长得很好,已经比东面猪舍的猪大十多斤了,大得有一百二三十斤了,一个猪每天吃六斤多饲料。

东面那二十二个猪长势就不行了,刚抓回来比西面猪舍的猪大六七斤,现在反倒是比西面的猪小了。这二十二头猪食欲一直不好,最多一头猪每天吃五斤饲料,所以生长速度也就慢。

张海夫妻俩每天都密切地观察这二十二头猪,因为两个多月的猪到了关键时候,从两个月到三个半月之间,这时候猪的体重是一百斤到一八十斤之间,饲料没少吃,成本也挺高,这时候的猪也叫架子猪,也是猪的脆弱期,最爱得病,卖还不值钱,养猪的成败都在这一个月上。

腊月二十,这批猪总算出栏了,西面猪舍的猪平均二百七十多斤,东面猪舍的猪平均只有二百三十多斤。虽然长得慢点,但也没有什么大毛病。

这批猪一共纯利润五万元左右,今天养猪就净剩十六万元。

‘’老婆,今年我们养猪挣了这么多钱,来年我们也盖户子。‘’

张海抱起李侠原地转了一圈,又在李侠的额头上亲了一口。

‘’快放下我,晕了,妈在外屋呢。‘’

李侠双手锤了张海几下。

焊条厂也要放假了,王小亮算了下,焊条厂今年大概盈利一百多万,按照和老板的约定,老板应该给王小亮二十万。按照王小亮和张海的约定,王小亮应该给张海十万。资金都压海蓝集团上。海蓝也是一个大家电厂,焊条厂的另一半订单就是来自海蓝集团。

‘’再勤奋的双脚也比不过智慧的大脑‘’。

张海是深深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

‘’小张,你来年不也准备建房吗。老板准备在古城村建一个两千平的厂房,开一个高档木门厂,到时还差你那一百平的房子。‘’

王小亮对张海说。

张海一看也行,沙石,水泥,木料,也得不少钱,到时自已就花点人工费,房子就盖下来,自已也能省不少钱?张海就答应了。

二零一二年四月中旬,张海已经把房子扒倒了,开始打地基了。

王小亮所说建厂房的事还是没信,张海就问王小亮,从王小亮口中得知,老板看木门的利润不是很大,就不建了。

这也许就是王小亮的缓兵之计,根本没有的事,他在拖张海。

张海也没在意,必竟哥们处得都不错,王小亮也觉得过意不去,要焊条厂给张海出几名工人帮着张海建房,让张海只雇几个瓦工就行。张海没有同意,焊料厂现在的几个男工都六十多了,力工太累,他们都干不动,张海没有答应。

王小亮要张海房子的架子用铁架子,焊条厂给出料,张海一问瓦工,瓦工说铁架子交代不上,架子得用木头的。

张海对建房是小白一个,就听了瓦工的话,架子全用木头做的。

张海建房,焊条厂是啥忙也没帮上,王小亮也觉得不好意思,便借给张海三万块钱。

建房期间,张海家天天有人,张海就让王小亮别在自已做晚饭了,就让他来家里吃晚饭。

建房也是是累呀,活又多。张海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这天晚上八点多,王小亮打来电话,明天去抚顺红河谷漂流去,放松一天,你太累了。张海答应了。又叫上张帅一家三口,八个人开着两辆车四点多就出发了,到了红河谷快八点钟了,那游客多得用人山人海一点也不为过。摩肩接踵。门票一百八一张,全是王小亮花的钱,张海又每人买了一身雨衣,漂流这才开始,这波一共二十只船一起漂流,全长十五公里,虽然每个游客都不认识,但也不时地用盆里的水互相地泼,也有的用水枪的,大家都玩得十分开心。张海这些日子的疲惫也被这红河谷的水洗涤而去。心情也舒畅起来。经过四个多小时,漂流终于到达了终点,又在抚顺市里吃了饭,回到家已经九点钟了,但谁也没感觉累,大家在红河谷玩了太开心了。焊条厂全由王小亮顶着。有的活别的工人实在干不了,王小亮才打电话叫张海来焊条厂把活干完,张海再回家忙这忙那。

房子的大架都完事了,只剩下照面的活。张海家的房子里外都粘瓷砖,也许瓦工粘瓷砖不会,非要给张海家的房子排在最后照面。这张海能干嘛,把主体的工钱给算了。准备再找瓦工照面。问了几伙瓦工,都没有时间。

大哥家的二侄张山给张海打来电话:‘’老叔,你不用着急,过几天照面的活我给你干。‘’

张山是名瓦工,手艺十分好,二十多岁就脱产不干活,给老板带工,工程队的老板都很欣赏他。

有了张山这句话,张海就不着急了。自已就算了每个地方用的瓷砖数量。和妻子打个车去陶瓷城买瓷砖,由于里外都粘瓷砖。需要买很多,瓷砖的大小,花色都需要仔细的挑选。

张海找到在陶瓷跑销售的堂哥张诚把所用的瓷砖数量一说。

张诚对瓷砖都悉通,只用了三个多小时,便把张海所用的瓷砖全部找装卸工装上了车。虽然每种瓷砖都是最低价,但也花了两万多元。房子全粘瓷砖,造价成本也都高了。

张海正在院里推土,来了两个人,一个推销窗台板的,一个推销地暖的,平房还能安地暖?张海有点不解。

给张山找来让他看看自已家的房子能不能安地暖。

这门口都砌完了,门一米九定型了,安地热地面提高十公分,门就变成一米八了,太矮了。除非把地粱的保护层拉下去。这样还差不多。

张海知道,地砖要是粘完,再想安地热就麻烦了,宁可先花五千块钱把地热管先铺上,烧不烧地热以后再说。

张海用了一天的时间,把三个门口地梁的保护层用无齿锯拉掉,这样地平面一下子就下降了八公分,这样铺完地热管子,门也不矮了。

正房地基起高了一米,厢房,猪舍,大门墙也都矮了,于是又找了一伙瓦工把厢房,猪舍,大门都扒倒,地基又加高了,又都从翻盖,原先西面的猪舍是半封闭的,现在改成了房子。

整个院子几手都翻动了一遍,后园子的街壁墙也砌成了砖的。

这个院子经过了春夏秋三季,才完工。岳母一直在女儿家帮忙,为张海和李侠分担了很多家务。

张海算了一下帐,整个院子一共花了二十八万元,其中张帅和李旭还欠自已两万没还,加上秋天下来的玉米,也够还从王小亮借的三万元了。

为了感谢岳母,张海提议:让李侠拿着手里仅剩的五千块钱,和岳母去趟姥姥家。

刘梅的老家在河北,是闯关东时来到沈阳的,和他二哥二嫂一起过来的,当时为了给二哥一家落户,才不情愿地嫁给了岳父李春,没过几个月,二哥一家又搬回了河北,把刘梅一个人扔在了这陌生的辽宁沈阳。刘梅也十分想念家乡,更想念家乡的亲人,刘梅的大姐在河南,是结婚后搬去的,二个哥哥都在河北,还有一个妹妹在江西。刘梅嫁给李春后就回过一次家,她知道父亲去世的信,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当时李春没告诉她。

刘梅去当年一起从河北过来姐妹家串门,才听说父亲去世的消息。回家一问李春,李春怕她回去再也不回来了,就没告诉她。把刘梅气得大骂,李春自知理亏,挨骂也不敢吱声了。

第二天早上,刘梅便抱着七个月大的李侠,坐上了开往河北的列车。刘梅在河北娘家住了八个月才回来。这也是刘梅唯一的一次回娘家。

‘’妈,现在趁着焊条厂还不忙,我家还没养猪,让李侠陪你再回一次娘家,你不也时常念叨着:大舅,二舅,大姨,小姨吗?过了这个村可没这个店了。‘’

张海对岳母说。

岳母本不想去,心疼那五千块钱,因为自已回娘家,女儿就要把仅有的五千块钱花掉。

听张海这么说,便同意去了,娘俩收拾收拾东西,第二天就出发了,决定用一个月时间,先去河北看望两位哥哥,再去河南看看大姐,妹妹哪就不去了,大远了。

作者“家是温暖的岸”推荐阅读《农民夫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BDE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农民夫妻 http://www.220book.com/book/BDE2/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