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 5章 打工养殖两不误(4)

小说: 农民夫妻   作者:家是温暖的岸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农民夫妻 http://www.220book.com/book/BDE2/ 章节无错乱精修!
 

这天早上,张海刚到焊条厂就听到工人们议论董师傅已经辞职了,一会就回家。

张海去宿舍来到董师傅的房间,看见董师傅正在收拾行李,杨厂长也在,还有董师傅收的两个徒弟。

桌子上放着两袋奶粉,两条烟,两瓶酒,看样子是他们三个人给买的。

张海从兜里掏出两百元钱递给董强:‘’董师傅这二百元钱给你买包茶喝,谢谢这几年你对我的照顾。‘’

董师傅说啥也不要,张海硬塞给董强。

杨厂长让张海三人去车间干活,董强临走时去车间偷偷塞给张海一个纸条,张海一直送到厂外,董强坐的车在张海的视野渐渐的变小,变成一个小黑点,最后消失,彻底地消失。

张海找个没人的地方,打开一看,上面写的是打中频炉的配方,加磷时的温度和浇铸时的温度。

原来张海才是董强心目中的徒弟。

熔炼车间得有人能操作中频炉。

董师傅两个徒弟轮流上阵,干了一天没干出一个成品,全是废料。

第二天杨厂长亲自到现场指挥,虽然杨厂长学的是铸造专业,全是理论,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熔炼出的铜锭也是废品,合格的没有几个。一天下来,杨厂长也是腰酸背痛,后悔让董强走了。

原来杨厂长承包了焊条厂的加工费,一吨成品焊条老板给他多少钱,董强一个月三千多,他用不合适,用一个小工才一千多块钱。他这才跟老板说董强身体不好,老板才把董强开了。

十多天过去了,杨厂长才把熔炼这块搞定,但也不如董强成品率高。董强的两个徒弟哪个也能独立地操作中频炉,杨厂长有时唉声叹气的,心情也不好,经常发火,拿别人出气。

杨厂长把保管员和做饭的都辞了,车间一个叫闫雪的女工被提拔为保管员兼做饭。

现在焊条厂里电工机修都没有,工资高的都走了。还有就是张海工资高,杨厂长没有动张海,换句话说也动不了,就张海这一个班长顶多少个班长,整个机加车间全是张海一个顶着,电路,机修也都是张海事。张海要是一走,机加车间就会贪患。

虽然张海一个月不到两千元工资,比起沈阳来的师傅少一千多元,但是早晚还能帮妻子照看猪,张海也就没计较工资多少的事,张海干的都是技术活,一天压的焊条张海用拉丝机三个小时就拉完,漏模和拉丝模这两种模张海轻轻松松地就能搞定。再有就去别的工序看看质量,总之,机加车间对张海来说就是轻松加愉快。

张海和车间工人相处都很好,抽烟都不分你我他。张海在工人的心中威望很高,工作上有什么问题都去向张海请教,张海耐心地讲解,有时还手把手地教,直到教会为止。

一个铸造车间,就离不开杨厂长,每次熔炼杨厂长必须在现场,今天中频炉漏了。

下午修炉,炉把完了,都愣在那不动。杨厂长一问才知道,打炉的石英沙不知道按什么比例放。杨厂长也不知道,只能试着来,这炉打完只熔炼了七炉就漏了,董强打的炉能熔炼五六十炉才漏,就这样三两天打一次炉,打了漏,漏了打。

张海看在眼里,也没帮忙。

闫雪现在象车间主任一样,长在车间里,这也管,那也管,车间工人对她意见很大,都背后里骂她。

张海知道,闫雪是杨厂长的小三,也没说什么。只要对自已的利益没影响,闫雪爱管事就让她管,自已也图个清闲,何乐而不为呢!

四月份,和岳父在加工厂一起干活的赵树芹家盖房子。

这也是我们村第一个翻盖房子的,原来三间的土坯房把了,盖了三间北京平,加上厢房,大门墙,一共花了八万多,房子盖的老漂亮了,张海也去帮着干两天。

村里的人都说,两年的时间,他家太厉害了,不仅还清了外债,还盖那么好的房子,赵树芹儿子太能干了。

张海一下子明白,怪不得岳母说岳父包的加工厂挣不多少钱了。原来挣的钱都进赵树芹兜了。

‘’岳父真是虎啊,多大年龄了,都当爷爷了,掉点钱多不容易啊,都搭给别人了。你不要脸也为儿女想想啊。老不正经的。‘’

张海心里嘀咕着。

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养殖户为了降低养殖成本,都自已买了磨面机,自已磨玉米面了,都不用去加工厂磨玉米面。

村里的劳动力都出去打工,小麦也没人种子,打三天工就能买一点白面或大米。现在农民种的全是玉米,因为玉米田间管理省事。

现在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打工和养殖,种地根本剩不了几个钱,种地成了副业。

张海岳父承包的加工厂的生意也是一落千丈,磨小麦,和磨玉米的一下子少了七成。这一年下来也就真的只收入几千块钱了。

张海家的收入依然很稳定,养猪一年剩两万多元,打工也能挣两万多元。女儿已经上了小学二年级了,也不用张海夫妻操心了。父母身体也很好,多少还能做些家务。

张海一下班,就陪着女儿一起玩,有时还辅导女儿的功课。温馨的家里还不时传出欢快的笑声。

现在的岳父家生活用困难来形容也一点不过,五口人的家庭一年收入才一万五千元。太少了,一个瓦工一年也能挣一万五千元。

张海下班了,一家人刚吃完晚饭,李春骑自行车来了。

‘’爸,你下班了,还没吃饭吧‘’

张海放下筷子,出屋去迎接。

张海让李侠再去炒个菜,李侠从冰箱里拿出了肉和干豆腐,又去园子里摘了几根黄瓜和辣椒。炒了尖椒干豆腐和黄瓜炒肉,张海又给岳父拿了一瓶啤酒,岳父上了桌,开始吃饭,张海坐在旁边,一边抽烟,一也陪着岳父。现在岳父经常来张海家,因为张海再也不是‘’供一饥不能供百饱‘’,的那个张海了。张海家再也不是上顿玉米饼下顿高粱米的时候了,几乎天天不断肉,在农村不说是佼佼者,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这时的钱太难挣了,要是得了什么重病,都不能看,看也看不起。‘’

李春喝了一口啤酒

张海和李侠日子过起来了,李春也经常来,有时自已也在女儿家住几天。岳父和岳母不一样,岳母每次都是来帮着干活,干完活就回家。岳父可不是,即使张海夫妻忙不过来,他也不会伸手帮忙,吃完饭出去溜达溜达,两三个小时回来就睡觉。

‘’这馒头蒸的多好,又白又香,看你妈蒸的,又黑又硬,看着都没食欲。一点上进心都没有‘’

‘’一天动不动地就发脾气,都不知道因为啥,更年期到了。‘’

‘’看人家赵树芹不仅能干,还通情达理,识文断字。‘’

岳父一边喝酒,一边喋喋不休地说,表达了心里对妻子刘梅的不满。

‘’你妈和你父母很投缘,对李旭的岳父岳母却不行。应该和李旭的岳父岳母走的比你父母近。‘’

一边又对张海说道。

张海看看妻子,又看看李春没有说话。心里却嘀咕‘’赵影她父母都信教,地也不好好种,今去这听课,明去哪听课。这样能过好日子。‘’

岳母那么要强,岳母能瞧得起赵影的父母。

再说了儿女亲家都是一样的,还分远近。能分远近的,只能说明儿子和女儿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不一样。

张海也觉的岳父今天心里有事,要不也不会说这么多。

‘’爸,有心事‘’。

张海问李春。

原来岳父家这两年随着加工厂效益不好,家里除了那点地的收入,加上岳父一年几千的收入,收入都不够开支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困难。没有钱,矛盾就多了。今天小两口干架了,明天老两口又吵起来了。后天婆媳又起冲突了。

岳母乳房疼痛,去县医院检查,大夫说是乳腺增生,吃点药就好了,给开了点药。一共花了一百多元。药只开了三天量,吃完症状也没有减轻,也没再去买,岳父又买了点小药,罗红霉素,和消遥丸。这两种药都很便宜,但是也没啥药效。

岳母是个要强的人,看家过成这样,应该是上火引起的。

岳父家还有三万元的存折,李旭结完婚以后,岳父就把存折给了李旭了。

看来岳父是不想给岳母看了,以前岳母在岳父眼里就是传宗接代的工具,现在心里有了赵树芹,岳母便是的免费的保姆。

李春吃完饭又去溜达了,又去找他的树芹了。

张海对岳父有点厌恶,但他毕竟是李侠的父亲,自已的老丈人,也不能深说什么。更对岳母十分同情,自已伺弄着三十多亩地,房前屋后园子里的活,一双儿女都已成家,自已的病却没人给看,自已才五十多岁,这一辈子累没少挨,活却没少干,却落个这样的下场。

悲哀,张海对于李春父子感到不齿,钱那么重要,比夫妻之间的情重要,比母子之间的情重要?

张海也看明白了,岳父家照这样下去,早晚会衰败的,因为父子没有人性,李旭更是,母亲有病,为什么不拿钱给母亲看病,她可是你的母亲,生你养你的母亲,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你扯大,你就这么回报你的母亲。

第二天吃完饭,李春去了加工厂,张海请了一天假,买了不少水果,骑着自行车去了岳父家。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农民夫妻

    (http://www.220book.com/book/BDE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农民夫妻 http://www.220book.com/book/BDE2/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