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资治通鉴》:“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
李渊出生于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出身世家大族,其家族陇西李氏有着显赫的背景,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
他的祖父李虎,乃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位高权重,父亲李昞也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李渊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仅熟读儒家经典,对于兵法谋略等亦有涉猎,年少时便展现出不凡的气度与见识。
李渊凭借着家族的荫庇,在隋朝为官,先后担任过谯州、陇州、岐州等地的刺史等职务。
在地方任职期间,他展现出了出色的治理才能,关心百姓疾苦,积极发展地方经济,组织练兵以维护地方治安,使得所管辖之地往往呈现出一片安稳繁荣的景象,也由此赢得了不少当地百姓和官员的拥戴,同时也进一步锤炼了自己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为日后更大的作为奠定了基础。
隋末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蜂起,隋炀帝的统治摇摇欲坠。李渊身处这样动荡的局势之中,起初并未急于举兵,而是暗中观察、积蓄力量。他被隋炀帝任命为太原留守,这一职位对于他来说是天赐良机,太原地区战略位置重要,兵源充足,物资丰富。李渊一方面积极招募军队,收揽人才,许多有识之士如刘文静、裴寂等纷纷归附,他们看到了李渊身上所具备的领袖气质以及成就大业的潜力;另一方面,他巧妙地与突厥周旋,避免在起兵之初就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通过向突厥称臣纳贡等策略,稳住了北方边境,得以将精力集中在中原逐鹿之上。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正式在太原起兵,他打出“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旗号,这一旗号既为起兵找到了正当的理由,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那些仍对隋朝抱有期望之人的支持。
起兵之后,李渊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他率领着大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先后攻破了诸多郡县,在霍邑之战中,面对隋军的顽强抵抗以及天气等不利因素,李渊果断决策,激励将士,最终取得胜利,打开了进军关中的通道。进入关中后,李渊迅速占据了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自己则担任大丞相,封唐王,掌握了实际的军政大权。
随着隋炀帝在江都被杀的消息传来,李渊审时度势,认为时机己然成熟。
公元618年,李渊正式逼迫杨侑禅位,自己登基称帝,国号唐,定都长安,开启了大唐的新纪元。
李渊称帝后,并没有安于享乐,而是积极开展统一全国的战争。他派李世民、李建成等儿子们西处征战,先后平定了薛举、李轨、刘武周等割据势力,又在中原地区击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两大强敌,逐步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结束了隋末以来长时间的分裂混战局面,让百姓得以重新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社会经济也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
在政治上,李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得中央政府机构分工更加明确,行政效率得以提高;同时,他重视法律的修订,颁布了《武德律》,规范了社会秩序,为大唐的长治久安奠定了法制基础。在经济方面,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手工业和商业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活跃起来。
李渊在位后期,面临着诸多皇室内部的矛盾。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屡立战功,麾下聚集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足智多谋的谋士,势力不断壮大,这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双方矛盾日益尖锐,而李渊在处理这一问题上,未能做到妥善周全,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在这场血腥的变故之后,李渊无奈之下,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很快禅位,自己退居太上皇,过上了相对平静的晚年生活,于贞观九年(635年)病逝。
唐高祖李渊的一生,从隋朝的官员到乱世中的崛起者,再到大唐开国皇帝,有着非凡的谋略、果敢的决策以及卓越的领导能力,尽管在晚年遭遇了皇室内部的纷争,但他所打下的大唐基业,却如同一座坚固的大厦基石,为后来的“贞观之治”以及大唐盛世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作者“晓月南风”推荐阅读《历史如歌》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J3L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