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五十一章:白文公白居易

小说: 历史如歌   作者:晓月南风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历史如歌 http://www.220book.com/book/J3LM/ 章节无错乱精修!
 历史如歌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历史如歌最新章节随便看!

公元772年,白居易出生在一个“世敦儒学”的中小官僚家庭,虽然家族世代为官,但在重视门第的唐代社会,他的出身仍算孤寒。

白居易自幼聪慧,不满一岁时,尚在乳母怀中就己默识书屏下的“之”“无”二字。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下,他五六岁始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

十一岁时,因父亲职务调动,白家迁至徐州以南的符离。符离的山水滋养了白居易的心灵,也拓展了他的视野,当地的陴湖濉水、武里山村等都被他写进了诗文。

在这里,他与五位青年才俊“苦节读书”,过着“昼课赋、夜课书、间课诗”的生活,勤奋刻苦到口舌成疮、手肘磨出厚茧,也因此埋下了眼疾的病根。此外,白居易还与邻家少女湘灵相恋,他为湘灵写过十几首诗,然而因湘灵家庭出身不高,在白母的坚决反对下,两人最终未能走到一起。

后来,白居易来到长安,虽有传说他十五岁时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到顾况赞叹而名声大振,这则故事的真实性虽存疑,但他在长安崭露头角是不争的事实。

二十九岁时,白居易在长安得中进士,“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可谓年少得志。在长安,他结识了元稹,两人结下了近三十年志同道合的深厚友谊。

长安成就了白居易的诗名,也见证了他首言敢谏的岁月。他与好友登临游仙山,感念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写下千古名篇《长恨歌》,其中隐含着对统治者的批评和谏言。不久,他被擢升为翰林学士,后改为左拾遗。作为谏官,白居易一面首言朝政利弊,一面创作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作,如《观刈麦》《卖炭翁》等。这些讽喻诗刺痛了达官显贵,也为他招来祸端,最终他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成为了他思想和生活的转折点。

被贬江州时,西十西岁的白居易饱受沉沦之苦,他在浔阳江头写下《琵琶行》,以琵琶女的遭遇自比。在江州,白居易开始寻求解脱之道,儒、释、道思想渗透进他的生活。他多次探访庐山,寻访名寺道观,精神上逐渐倾向佛教,同时也纵情于山水诗酒,拓宽了文学之路。

此后,白居易陆续改任忠州、杭州和苏州刺史。在忠州,他组织人力开辟山路,改善当地交通。在杭州,他修整钱塘湖堤,还发明“平价水车”灌溉农田,工资分文不取全捐给水利工程,深受百姓爱戴,卸任时百姓夹道相送。

在苏州,他开凿了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这一时期的白居易,心态逐渐平和,“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是他此时心境的写照。

晚年的白居易多次称病乞假,在东都洛阳担任闲职,致仕后定居洛阳。

他在洛阳履道坊有一处精致园林,“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在这里,他过着闲适的生活,沉湎于酒、乐伎和诗会。他常与刘禹锡、裴度等朋友进行诗酒文会,还组织了“七老会”“九老会”,赋诗吟唱。同时,洛阳的佛寺也成了他的精神归宿,经历了好友元稹去世和独子阿崔夭亡的悲痛后,他更加虔诚地信奉佛教,常拜谒龙门石窟与寺院,捐资香山寺、重修藏经堂。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病逝,享年七十五岁。他没有随父母兄弟安葬在下邽祖茔,而是选择长眠在龙门东山琵琶峰。

他的一生,从少年时的勤奋苦读、心怀壮志,到中年的仕途坎坷、历经沉浮,再到晚年的闲适豁达、崇佛悟道,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他开创的新乐府运动,让诗歌不再是庙堂专属,而是反映民间疾苦、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工具。他的诗作通俗易懂、流传广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http://www.220book.com/book/J3L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历史如歌 http://www.220book.com/book/J3LM/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