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73年,柳宗元生于长安亲仁里的官宦世家。其祖上可追溯至河东柳氏,曾祖父柳从裕官至邠州别驾,祖父柳察躬为洛州巩县令,父亲柳镇曾任殿中侍御史,虽非顶级门阀,却也承载着“立家族、致君亲”的士人理想。
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自范阳卢氏,贤淑知书,在柳宗元4岁时便教他诵读《古乐府》及鲍照、谢朓诗,为其埋下文学启蒙的种子。幼年的柳宗元常随父亲出入官府,目睹吏治得失,“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窃其位”的现实,在他心中种下了对革新吏治的最初向往。
贞元九年(793年),21岁的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同榜登进士第,“少年荣盛道傍看”,成为长安城瞩目的新星。他在《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中写道:“上之所以教,下之所以学,非求闻达,务守道而己”,字里行间洋溢着以道济世的豪情。三年后,柳宗元通过博学宏词科考试,授集贤殿正字,正式踏入仕途。集贤殿“掌刊缉古今之经籍”,在这里,他遍览典籍,与王叔文、王伾等革新派人物往来密切。王叔文“以棋待诏”入东宫,常与太子李诵论及天下事,柳宗元钦佩其“能断大事”的才略,二人逐渐形成“共游处”的政治同盟。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掌权,柳宗元被擢为礼部员外郎,跻身权力中枢。一场震动朝野的“永贞革新”拉开帷幕:罢宫市以禁宦官掠夺,贬贪官以肃吏治,免苛捐以纾民困,收宦官兵权以强中央。柳宗元在《六逆论》中系统阐述革新理论,提出“贵不足尚,贱不足卑”的平等观念,首指门阀制度弊端。然而,革新触动了宦官、藩镇和守旧官僚的利益,仅持续146天便遭反扑。顺宗被迫禅位,宪宗即位,王叔文被赐死,王伾病死于贬所,柳宗元与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贞元年(805年)秋,33岁的柳宗元踏上贬谪之路。当他翻越五岭,踏入永州地界时,眼前是“楚越间声音特异,鴃舌啁啾”的荒蛮之地,心中是“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的悲怆。初至永州,他暂居龙兴寺,“草树混淆,疆场无辨”,疾病缠身,母亲卢氏亦在抵永半年后病逝。政治理想的崩塌、亲人离世的悲痛,让他写下“孤臣泪己尽,虚作断肠声”的绝望之句。
但永州的山水,成为他精神的救赎。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钴鉧潭的清幽、小石潭的冷寂、袁家渴的奇崛,都在他笔下化作“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的华章。《永州八记》以“幽、峭、冷、寂”的美学特质,开创了中国山水游记的新境界。在山水之外,他更关注底层百姓的命运:《捕蛇者说》借蒋氏之口,控诉“苛政猛于虎”;《段太尉逸事状》为刚首官吏立传,痛斥藩镇跋扈;《封建论》纵论古今制度,提出“贤者不得行道”的根源在于“继世而理”的分封制。这些作品如匕首投枪,延续着他“以文章为斧斤,伐病起衰”的士人担当。
永州十年,柳宗元的思想亦在儒释道的交融中走向深邃。他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常与龙兴寺僧重巽、法华寺僧浩初等交往,从佛学中寻求心灵慰藉。同时,他坚持“统合儒释”,在《时令论》中批判“天人感应”之说,在《天说》中与韩愈辩论“天能否赏功罚过”,提出“天地,大果蓏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的唯物论观点,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哲学思辨力。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奉诏赴京,本以为迎来转机,却因武元衡等权臣忌恨,再度被贬为柳州刺史。与他一同被贬的刘禹锡拟任播州(今贵州遵义),播州“猿狖所宅,鱼龙所宫”,比柳州更险恶。柳宗元念及刘禹锡老母年高,上疏请求“以柳易播”,虽因裴度营救未果,却留下“重以然诺,冒死从之”的千古义举。
柳州地处岭南,“岭南大抵炎热,地多泉湿,暑热既甚,虫蛇繁殖”,民俗“信巫鬼,重淫祀”,“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面对如此困境,柳宗元以“利安元元为务”,展开一系列革新:针对“没身为本”的奴婢制度,他制定“计庸折值”法,让奴婢按服役时间抵偿债务,“己居官者,不得复有良人男女为奴婢”,一年之内,“免奴婢者且千人”;为破除迷信,他下令禁绝“杀牛以祭”的陋习,兴办学堂,亲自“课童蒙以句读”,培养出柳州第一批通过科举入仕的士人;针对农田水利匮乏,他组织民众开凿水井,修筑城郭,引种柑橘、竹子,写下“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的诗句,描绘出新政后的生机。
在柳州,柳宗元既是“父母官”,也是诗人与哲人。他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西州》中,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象征革新派遭受的政治打压,以“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倾诉对同道的思念;在《江雪》中,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象,塑造出超越世俗困境的精神标杆;在《敌戒》中,提出“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的辩证思维,展现出历经沧桑后的智慧。
元和十西年(819年)十一月初八,柳宗元病逝于柳州任所,享年47岁。临终前,他将遗稿托付给好友刘禹锡,并写下《遗令》:“葬我于先人之兆,次北原有缺地”。次年,其灵柩由表弟卢遵护送回长安,安葬于万年县栖凤原(今陕西西安)。柳州百姓为纪念他,在罗池旁建庙祭祀,韩愈撰《柳州罗池庙碑》,颂其“智者不为,愚者不为,是诚动于中,而见于外者也”。
柳宗元的一生,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人典范。他的文学成就与政治理想始终紧密相连:诗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语),散文“牢笼百态,漱涤万物”(柳宗元语),寓言如《三戒》以小见大,讽刺世相;他的思想“统合儒释,辅时及物”,既坚守儒家经世传统,又吸纳佛道哲学精华;他的人格“临难不避,以义为本”,在贬谪中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执着。正如他在《愚溪诗序》中自白:“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这种以“愚”自况的自嘲,实则是对浊世的清醒批判,对精神独立的永恒坚守。
千年之后,当我们重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绝,品味“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的宁静,感怀“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的深情,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唐代诗人的生命轨迹,更是中国知识分子“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脊梁。柳宗元如一棵在寒风中绽放的寒枝,以凋零之姿,在历史的天空下,写下了永不褪色的人文光辉。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历史如歌》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J3L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