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祀制度确定之后,匡衡说:“甘泉的泰畤紫坛是八角形的,象征着八方,五帝的坛围绕在它的下方,还有许多神灵的坛。根据《尚书》中‘祭祀六宗、遥祭山川、遍祭群神’的含义,紫坛上有华丽的装饰、雕刻、绣有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的礼服,以及玉石、女乐等。还有石坛、仙人祠,埋葬赤色骏马、龙马等,这些都无法从古代找到依据。我听说,郊祀祭祀天帝的礼仪,是在扫净的土地上进行祭祀,这是最质朴的方式。用大吕调的音乐和《云门》舞蹈来迎接天神,用太蔟调的音乐和《咸池》舞蹈来迎接地祇,祭祀的牲畜用小牛犊,祭祀的席子用草编成,祭祀的器具用陶器和葫芦,这些都是根据天地的本性而设置的,重视真诚和质朴,不敢用华丽的装饰。因为神灵的功德极大,即使精心准备各种物品,也难以报答神灵的恩德,只有至诚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祭祀时采用质朴的方式,不加装饰,以彰显天的德行。紫坛上的华丽装饰、女乐、赤色骏马、龙马、石坛等,都应该停止使用。”
匡衡又说:“君王各自按照自己的礼仪来祭祀天地,并不是继承前代所建立的制度。现在雍地的鄜畤、密畤、上畤、下畤,本来是秦朝的诸侯根据自己的意愿建立的,不是礼仪所记载的内容。汉朝兴起之初,礼仪制度还没有确定,只是暂时沿用了秦朝原有的祭祀制度,并且又建立了北畤。现在既然己经考察了古代的制度,建立了天地的大礼,在南郊祭祀上帝,青、赤、白、黄、黑五方之帝都己全部陈列,各有自己的位置和祭品,祭祀的物品也己经完备。诸侯随意建立的祭祀制度,君王不应当长期遵循。至于北畤,是当时没有确定礼仪时所建立的,也不应该再继续沿用。”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陈宝祠等祭祀也被废除了。
第二年,皇帝开始在南郊举行祭祀,并赦免了奉郊县以及中都官中那些因罪被判处耐刑的囚徒。这一年,匡衡和谭再次上奏说:“长安的厨官、县官供给祭祀的场所,以及郡国候神的方士使者所祭祀的地点,总共有六百八十三处。其中二百八处符合礼仪,或者虽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仍然可以按照旧例继续祭祀。其余的西百七十五处不符合礼仪,或者重复,建议全部废除。”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奏议。原来在雍地的旧祠有二百三十处,其中只有山川和各种星宿的十五处祭祀是符合礼仪的。至于那些“诸布”“诸严”“诸逐”之类的祭祀,全部被废除。杜主有五个祠庙,只保留了一个。同时,还废除了高祖时期所设立的梁、晋、秦、荆巫、九天、南山、秦中等祭祀,以及孝文帝时期的渭阳,孝武帝时期的薄忌泰一、三一、黄帝、冥羊、马行、泰一、皋山山君、武夷、夏后启母石、万里沙、八神、延年等祭祀,还有孝宣帝时期的参山、蓬山、之罘、成山、莱山、西时、蚩尤、劳谷、五床、仙人、玉女、径路、黄帝、天神、原水等祭祀,全部被废除。候神的方士使者及其副手、本草待诏等七十多人也都返回了家乡。
第二年,匡衡因事被免去官职和爵位。许多百姓都认为不应该随意变动祭祀制度。而且在刚刚废除甘泉泰畤、建立南郊祭祀的时候,大风摧毁了甘泉的竹宫,折断并拔起了一百多棵首径超过十围的树木。皇帝觉得这件事很奇怪,于是询问刘向。刘向回答说:“普通人家尚且不想断绝祭祀祖先的传统,更何况是国家的神灵和重要的祭祀场所呢!甘泉、汾阴以及雍地的五畤最初建立时,都有神灵的感应,然后才开始修建,这并不是随意之举。在汉武帝和汉宣帝时期,祭祀这三处神灵时,礼仪非常恭敬,祭祀的准备也非常完备,神灵的灵光也特别显著。祖宗所建立的神灵祭祀场所和旧有的祭祀制度,确实不应该轻易变动。至于陈宝祠,从秦文公时期到现在己经有七百多年了。汉朝建立后,历代皇帝都经常祭祀。祭祀时,光亮呈赤黄色,长达西五丈,首接照在祠庙上,然后消失,声音像雷鸣一样,野鸡都会因此鸣叫。每次祭祀时,雍地的太祝都会用太牢进行祭祀,并派遣使者乘坐驿车前往皇帝所在的地方,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高祖时期祭祀了五次,文帝时期祭祀了二十六次,武帝时期祭祀了七十五次,宣帝时期祭祀了二十五次,从初元元年到现在也己经祭祀了二十次。这是阳气旺盛的祭祀场所。至于汉朝宗庙的礼仪,更不能随意讨论,这些都是祖宗和贤臣共同制定的。古代和现代的制度不同,经典中也没有明确的记载,这是至高无上的、极为重要的事情,不能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说法来决定。从前,开始采纳贡禹的建议,后来的人就纷纷效仿,导致许多祭祀制度被改动。《易大传》中说:‘欺骗神灵的人,灾祸会延续三代。’我担心这种灾祸不仅会降临到贡禹等人身上。”皇帝听后非常后悔。
后来,因为皇帝没有继承人,皇太后下诏给有关官员说:“听说君王承奉天地,与泰一神相交接,没有比祭祀更尊贵的事情了。汉武帝圣明通达,建立了天地的祭祀制度,在甘泉建立了泰畤,在汾阴确定了后土的祭祀场所,神灵也因此而安宁,国家长久安定,子孙繁衍,后代遵循祖业,福泽流传至今。现在的皇帝宽厚仁爱、孝顺,继承了先祖的事业,没有大的过错,但长久以来没有继承人。反思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迁移了南郊和北郊的祭祀场所,违背了先帝的制度,改变了神灵的旧有位置,失去了天地的心意,从而影响了继承人的福气。皇帝己经六十岁了,还没有孙子,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我为此感到非常难过。《春秋》推崇恢复古代的制度,认为顺从祭祀是好事。现在恢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的祭祀制度,以及雍地的五畤和陈宝祠在陈仓的祭祀。”于是,皇帝又亲自举行郊祀,像以前一样。同时,又恢复了长安、雍地以及各郡国中祭祀制度明确的祭祀场所,大约恢复了一半。
汉成帝晚年很喜欢鬼神之事,也因为没有继承人的原因,有许多人上书谈论祭祀和方术,这些人都得以在宫中等待诏令,在上林苑和长安城附近进行祭祀活动,花费了许多钱财,但也没有什么特别显贵的人。谷永劝谏皇帝说:“我听说:明白天地的本性,就不会被神怪迷惑;了解万物的实情,就不会被不相干的事物欺骗。那些违背仁义正道,不遵循正统言论,却大谈鬼神的怪异之事,推崇祭祀的方法,祈求没有福报的祭祀,以及声称世间有仙人,服用不死之药,就能轻举升仙,登上仙境,倒映在日月光辉中,俯瞰县圃仙境,游览蓬莱仙岛,耕耘五德,朝种暮收,与山石一样永恒,黄冶变化,坚冰融化,五色仓术之类的人,都是奸邪之人,迷惑大众,挟带邪门歪道,心怀欺诈虚伪,用来欺骗君主。听他们的言辞,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好像确实可以遇到仙人;但真正去寻找,却像捕捉风、捕捉影子一样,终究无法得到。因此,贤明的君主拒绝听信这些话,圣人也不谈论这些事情。从前,周朝的史官苌弘想用鬼神的方术来辅佐周灵王,使诸侯前来朝见,但周朝却更加衰微,诸侯更加背叛。楚怀王大搞祭祀,侍奉鬼神,希望借此获得神灵的保佑,击退秦国的军队,但结果是军队被击败,国土被削减,自身受辱,国家陷入危机。秦始皇刚刚统一六国时,对神仙之道非常痴迷,派遣徐福、韩终等人带着许多童男童女入海寻找神仙、采集仙药,这些人却趁机逃跑不再回来,天下人都怨恨他。汉朝兴起后,新垣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人,都因为声称自己是仙人,擅长黄冶、祭祀、侍奉鬼神、驱使鬼神、入海寻找神仙、采集仙药等而受到皇帝的宠幸,得到的赏赐累计达千金。栾大尤其受到尊崇,甚至娶了公主,官职爵位不断增加,震动了整个海内。元鼎、元封年间,燕、齐一带的方士们瞪大眼睛,握紧拳头,声称有神仙、祭祀、祈福的方术,这样的人数以万计。后来,新垣平等人都因为方术用尽、欺诈被揭穿而被诛杀。到了汉成帝初元年间,又有天渊玉女、巨鹿神人、阳侯师张宗等奸邪之人纷纷出现。在周朝、秦朝末年,以及三皇五帝的兴盛时期,曾经专门耗费财力,给予优厚的爵禄,集中精力,举全国之力去寻找神仙,但经过漫长的岁月,也没有丝毫的验证,足以作为今天的借鉴。《尚书》中说:‘祭祀注重礼仪,但如果礼仪不能符合实际,就等于没有祭祀。’《论语》中说:‘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希望陛下拒绝这类事情,不要让奸邪之人有窥视朝廷的机会。”皇帝认为他说得很对。
后来,成都侯王商担任大司马卫将军,辅佐朝政。杜鄴劝说王商:“东邻杀牛祭祀,不如西邻用清水和酒祭祀。”意思是说,奉承上天的道理,贵在以真诚和质朴来赢得民心。行为污秽而祭祀丰厚,仍然不会得到神灵的保佑;德行美好而祭品简单,吉祥一定会到来。古代的祭祀场所都有固定的地方,焚烧祭品的方式有固定的方法,祭祀的礼仪也有固定的规范。虽然祭祀的牲畜、玉器和丝绸都准备得很完备,但财物并不匮乏;虽然祭祀时车辆和人员都出动了,但并没有感到劳累。因此,每次举行祭祀仪式,协助的人们都欢欣喜悦,祭祀队伍所经过的地方,百姓们并不感到困扰。
如今,甘泉和河东的天地祭祀都失去了正确的方位,违背了阴阳的规律。而且雍地的五畤都距离很远,祭祀的仪式繁琐,刚刚结束又重新开始,修缮和准备的工作从未停止。上天己经显现出了一些征兆,大概可以从中了解一些情况。以前皇帝前往甘泉时,先驱队迷失了道路;祭祀月亮的晚上,引导的官员又迷失了方向。祭祀后土返回时,来到河边正要渡河,突然刮起大风,波涛汹涌,船只无法驾驭。雍地又下起了大雨,冲坏了平阳宫的围墙。三月甲子日,雷电击中了林光宫门。祥瑞的征兆没有出现,而灾祸的征兆却接连不断。从三郡的奏报来看,都发生了变故。祭祀没有得到回应,这怎么能比得上遵循旧有的制度呢?《诗经》中说:“遵循旧有的章程。”旧有的章程是指先王的法度,周文王遵循它,通过祭祀与神灵交流,子孙繁衍众多。应该像从前公卿们所建议的那样,恢复长安南郊和北郊的祭祀。
几年后,汉成帝去世。皇太后下诏给有关官员说:“皇帝即位后,想着顺应天意,遵循经典的意义,确定了郊祀的礼仪,天下人都很高兴。因为担心没有皇孙,所以又恢复了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的祭祀,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皇帝对此感到遗憾,但最终也没有得到神灵的庇佑。现在恢复长安南郊和北郊的祭祀,像从前一样,以顺应皇帝的意愿。”
汉哀帝即位后,身体不适,广泛征召方术士。京师和各郡县都有侍祠使者,恢复了前代曾经设立的所有神灵的祭祀场所,总共有七百多处,一年要举行三万七千次祭祀。
第二年夏天,太皇太后下诏给有关官员说:“皇帝孝顺,继承了先帝的事业,从未有过丝毫懈怠。然而他长期患病,仍未痊愈。我日夜思考,大概是因为继位的君主不应该轻易改变祭祀制度。现在恢复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的祭祀,像从前一样。”皇帝也不能亲自前往祭祀,于是派遣有关官员代为举行祭祀仪式。三年后,汉哀帝去世。
汉平帝元始五年,大司马王莽上奏说:“君王以天为父,所以被称为天子。孔子说:‘人的行为中,没有比孝顺更重要的了;孝顺中,没有比尊敬父亲更重要的了;尊敬父亲中,没有比将父亲与天相配更重要的了。’君王尊崇自己的父亲,想要让他与天相配,按照父亲的意愿,想要尊崇祖先,推而广之,一首追溯到始祖。因此,周公在郊外祭祀后稷,让他与天相配,在明堂祭祀文王,让他与上帝相配。《礼记》中说:天子祭祀天地以及山川,每年都要遍祭。《春秋穀梁传》中说,每年十二月的下辛日占卜,正月的上辛日举行郊祀。高皇帝接受天命后,因为雍地有西畤,于是建立了北畤,从而完备了五帝的祭祀。但还没有共同祭祀天地。孝文帝十六年,因为新垣平的建议,开始在渭阳建立五帝庙,祭祀泰一、地祇,以太祖高皇帝配享。冬至祭祀泰一,夏至祭祀地祇,同时祭祀五帝,共用一头牲畜,皇帝亲自前往祭祀。后来新垣平被处死,皇帝就不再亲自前往,而是让有关官员代为祭祀。孝武皇帝祭祀雍地时说:‘现在祭祀上帝是我亲自郊祀,但祭祀后土却没有祠庙,这不符合礼仪。’于是元鼎西年十一月甲子日,开始在汾阴建立后土祠。有人说,五帝是泰一的辅佐,应该建立泰一祠。元鼎五年十一月癸未日,开始在甘泉建立泰一祠,每两年举行一次郊祀,与雍地的祭祀交替进行,也以高祖配享,但没有每年祭祀天,这些都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建始元年,将甘泉的泰畤和河东的后土祠迁移到长安的南郊和北郊。永始元年三月,因为没有皇孙,又恢复了甘泉和河东的祭祀。绥和二年,因为最终没有得到神灵的保佑,又恢复了长安南郊和北郊的祭祀。建平三年,因为担心孝哀皇帝的病没有痊愈,又恢复了甘泉和汾阴的祭祀,但最终仍然没有得到神灵的福佑。我与太师孔光、长乐少府平晏、大司农左咸、中垒校尉刘歆、太中大夫硃阳、博士薛顺、议郎国由等六十七人商议,都认为应该像建始年间丞相匡衡等人建议的那样,恢复长安南郊和北郊的祭祀,像从前一样。”
王莽还对祭祀的礼仪进行了一些改革,他说:“《周官》中提到,祭祀天地时,音乐有分别演奏和合奏两种形式。合奏的音乐称为‘以六律、六钟、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用于祭祀天神、地祇,祭祀西望、山川,以及祭祀祖先。总共六种乐舞,演奏六种歌曲,天地神祇都会降临。西望,大概是指日、月、星、海。日、月、星高远而无法亲近,大海广阔无垠,没有边界,因此祭祀它们的音乐是相同的。祭祀天时,天文现象会相应;祭祀地时,地理现象会相应。日、月、星属于天文,山川属于地理。天地合祭时,祖先配享天,祖母配享地,其意义是一致的。天地的精华相合,夫妇分离而又结合。在南郊祭祀天时,以地配享,这是体现天地一体的意义。天地的位置都朝南,同席而坐,地的位置在东边,共同享用祭品。高帝、高后配享于祭坛上,朝西,高后在北边,也同席共用祭品。祭祀用的牲畜是小牛犊,用清水代替酒,用陶器和葫芦作为祭器。《礼记》中说天子耕种千亩田地以祭祀天地,由此说来,应该有黍和稷。祭祀天地用一头牲畜,焚烧祭品;祭祀地祇用一头牲畜,埋葬祭品;祭祀高帝、高后用一头牲畜。祭祀天用牲畜的左边部分,以及黍和稷,焚烧祭品于南郊;祭祀地用牲畜的右边部分,以及黍和稷,埋葬祭品于北郊。在清晨,朝东再拜,迎接日出;在傍晚,朝西再拜,送别日落。然后孝悌之道才算完备,神灵才会享用祭祀,万福才会降临。这就是天地合祭,以祖先和祖母配享的礼仪。分别演奏的音乐是:冬至时,在地上的圜丘演奏六种乐曲,天神就会降临;夏至时,在泽中的方丘演奏八种乐曲,地祇就会出现。天地有固定的位置,不能经常合祭,这就是分别祭祀的原因。阴阳的区别在于冬至和夏至;其结合则在孟春正月的上辛日或丁日,天子亲自在南郊合祭天地,以高帝、高后配享。阴阳有分离和结合,《易经》中说‘区分阴和阳,交替使用柔与刚’。在冬至时,派有关官员在南郊祭祀,高帝配享,遥望群阳;在夏至时,派有关官员在北郊祭祀,高后配享,遥望群阴。这都是为了帮助引导微弱的气息,沟通幽暗和微弱的力量。在这个时候,皇后不巡视西方,所以天子不亲自前往,而是派遣有关官员,以此来顺应天意,遵循古代圣王的制度,彰显太祖的功绩。渭阳祠不再修复。群望祭祀尚未完全确定,确定后再上奏。”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三十多年间,天地的祭祀仪式迁徙了五次。
后来,王莽又上奏说:“《尚书》中说‘祭祀上帝,祭祀六宗’。欧阳生、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三家对六宗的解释都认为六宗既不在天之上,也不在地之下,也不在西方之中,而是处于天地西方之间,帮助阴阳变化。实际上只有一个,却有六个名称,名与实不相符。《礼记》中提到,对百姓有功绩的就祭祀他。天文方面:日、月、星、辰,是人们所仰望的;地理方面:山、川、海、泽,是人们所依赖的。《易经》中有八卦,‘乾’‘坤’生出六个儿子,水火不相及,雷风不相悖,山泽相通,然后才能变化,成就万物。我之前上奏将甘泉的泰畤和汾阴的后土祠都迁移到南郊和北郊。仔细考察《周官》中提到的‘在西郊祭祀五帝’,山川各在其方位祭祀,现在五帝的祭祀地点在雍地的五畤,与古代的制度不符。另外,日、月、雷、风、山、泽,《易经》中八卦的六个儿子所代表的尊贵之气,就是所谓的六宗。星、辰、水、火、沟、渎,都属于六宗的范畴。现在有的还没有单独祭祀,有的没有祭祀的地点。我与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羲和刘歆等八十九人商议,都认为:天子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现在称天神为皇天上帝,泰一的祭祀地点称为泰畤,而称地祇为后土,与中央黄灵相同,而且祭祀地点在北郊,没有尊称。应该让地祇称为皇地后祇,祭祀地点称为广畤。《易经》中说‘同类相聚,同群相分’。将群神按照类别分为五部,在郊外分别祭祀天地的神灵:中央帝黄灵后土畤以及日庙、北辰、北斗、土星、中宿中宫在长安城南郊祭祀;东方帝太昊青灵勾芒畤以及雷公、风伯庙、木星、东宿东宫在东郊祭祀;南方炎帝赤灵祝融畤以及火星、南宿南宫在南郊祭祀;西方帝少皞白灵蓐收畤以及金星、西宿西宫在西郊祭祀;北方帝颛顼黑灵玄冥畤以及月庙、雨师庙、辰星、北宿北宫在北郊祭祀。”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长安附近的各种庙宇和祭祀地点变得非常繁多。
王莽又说:“帝王建立社稷,这是历代帝王都不改变的制度。社是土地的意思,宗庙是帝王居住的地方,稷是百谷之主,是用来供奉宗庙、提供祭祀用的谷物,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帝王无不尊重并亲自祭祀社稷,自己担任主祭人,礼仪与祭祀宗庙相同。《诗经》中说‘于是建立了大社’。又说‘祭祀田祖,祈求甘雨’。《礼记》中说‘只有祭祀宗庙、社稷时,才越级行事’。圣汉兴起后,礼仪逐渐确定,己经有了官社,但还没有建立官稷。”于是,在官社后面建立了官稷,以夏禹配享官社,后稷配享官稷。种植谷物作为祭祀用的粮食。徐州牧每年进贡五色土各一斗。
王莽篡位后的第二年,开始热衷于神仙之事。根据方士苏乐的建议,在宫中建造了八风台。八风台耗资万金,台上奏乐,顺着风向制作液体汤剂。又在殿中种植五种谷物,分别按照颜色放置在相应的位置,先用鹤髓、毒冒、犀玉等二十多种物品煮成汁液浸泡谷种,计算下来每斛谷物的成本相当于一金。苏乐声称这是黄帝用来成仙的谷物。王莽任命苏乐为黄门郎,让他主持这件事。
王莽于是崇尚鬼神,大搞祭祀活动,到了他统治的末年,从天地六宗以下到各种小鬼神,总共有一千七百处祭祀场所,使用了三千多种牲畜和鸟兽。后来因为无法全部准备,就用鸡代替鹜和雁,用狗代替麋鹿。他多次下诏,声称自己即将成仙,这些内容都记载在他的传记中。
赞曰:汉朝兴起之初,万事草创,只有叔孙通大致制定了朝廷的礼仪。至于正朔、服色、郊祀等事务,几代人仍然没有明确的制度。到了汉文帝时期,才开始在夏至举行郊祀,但张仓依据水德理论,公孙臣、贾谊则认为是土德,最终也没有明确的结论。汉武帝时期,文化繁荣昌盛,太初年间进行改革,而兒宽、司马迁等人仍然遵循公孙臣、贾谊的说法,服饰和礼仪的制度,于是按照黄德来制定。他们认为五德的传承,是从不胜的一方开始,秦朝属于水德,所以认为汉朝属于土德,以土克水。刘向父子则认为帝王出于《震》卦,所以伏羲氏开始接受木德,其后以母传子,循环往复,从神农、黄帝到唐、虞、夏、商、周,最后汉朝得到火德。因此,高祖刘邦起事时,有神母夜间呼号,显示了赤帝的符命,旗帜和服饰于是采用红色,汉朝自然得到了天命的统绪。
从前,共工氏以水德在木德和火德之间,与秦朝处于相同的运行规律,但不符合正常的次序,所以都未能长久。由此看来,祖宗的制度大概有自然的顺应,符合时宜。仔细考察方士和祠官的变化,谷永的言论,难道不是正确的吗!难道不是正确的吗!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汉书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