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2章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当时己经消灭了南越和东越,有个叫勇之的南越人说:“南越人向来信奉鬼神,祭祀时常常能见到鬼神,而且多次很灵验。从前东瓯王敬奉鬼神,活了一百六十岁。后代子孙怠慢了鬼神,所以才衰落了。”于是,汉武帝命令南越的巫师设立南越的祭祀祠堂,祭祀台没有坛,也祭祀天神、地神和各种鬼神,还用鸡骨来占卜。汉武帝相信了这种做法,南越的鸡卜祭祀从此开始被采用。

公孙卿说:“仙人是可以见到的,只是陛下过去去得太匆忙,所以没有见到。现在陛下可以建造像缑氏城那样的馆舍,放上干肉和枣子,仙人应该可以招来。而且仙人喜欢住在楼阁里。”于是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建造飞廉馆、桂馆,在甘泉建造益寿馆、延寿馆,让公孙卿拿着符节安排器具等待仙人。还建造了通天台,把祭祀器具放在台下,准备招来神仙之类。于是甘泉又增建了前殿,开始扩建宫殿。夏天,甘泉殿的房间里长出了灵芝。汉武帝为了堵塞黄河决口,兴建通天台,看到有光云出现,于是下诏说:“甘泉殿里长出了九茎灵芝,大赦天下,以后不要再去堵塞黄河了。”

第二年,汉朝讨伐朝鲜。夏天,发生了旱灾。公孙卿说:“黄帝的时候,封禅时天会旱,旱三年。”于是汉武帝下诏说:“天旱,是不是因为要封禅呢?命令天下各地都祭祀灵星。”

第二年,汉武帝到雍地祭祀五畤,开通回中道,然后向北出萧关,经过独鹿、鸣泽,从西河返回,到河东祭祀后土。

第二年冬天,汉武帝巡视南郡,到达江陵后向东行。登上灊县的天柱山,封它为南岳。乘船沿长江而下,从浔阳出发,经过枞阳,渡过彭蠡湖,祭祀各地的名山大川。向北到达琅邪,沿着海边走。西月,到达奉高进行封禅。

当初,天子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泰山的东北角有一处古代的明堂遗址,但那里地势险峻,空间狭小。汉武帝想在奉高附近建造一座明堂,但不清楚它的建筑规制。后来,济南人公玉带献上了黄帝时代的明堂图。图中的明堂中央有一座殿,西周没有墙壁,用茅草覆盖屋顶。明堂内有水道环绕,水环绕着宫墙。明堂里有复道,上面有楼阁,从西南方向进入,名叫“昆仑”,天子从这里进入,用来祭祀上帝。于是,汉武帝下令在奉高的汶水之上建造明堂,完全按照公玉带献上的图样施工。等到这一年举行封禅大典的时候,就在明堂上祭祀泰一神和五帝,仪式和郊祀一样。祭祀结束后,在明堂下焚烧祭品。之后,汉武帝又登上泰山,在山顶上有秘密的祭祀活动。在泰山脚下祭祀五帝,每个帝按照各自的方向祭祀,黄帝和赤帝的位置在一起,由有关官员主持祭祀。山上点火,山下也相应地燃起火光。祭祀结束后,汉武帝返回甘泉,举行郊祀泰畤。春天时,汉武帝又到汾阴祭祀后土。

第二年,汉武帝再次前往泰山。十一月甲子日,正值冬至,他在明堂祭祀上帝,这次没有举行封禅仪式。祭祀时的祝词说:“上天保佑皇帝,泰元神的策略周而复始。皇帝恭敬地祭祀泰一。”祭祀结束后,汉武帝向东来到海边,考察那些入海寻找仙山和方士求神的人,但都没有得到验证。尽管如此,他还是继续派人前往,希望能遇到神仙。乙酉日,柏梁台发生火灾。十二月甲午日,正值朔日,汉武帝亲自在高里举行禅礼,祭祀后土。他来到渤海,准备遥祭蓬莱等仙山,希望能到达神仙的居所。

汉武帝返回后,因为柏梁台发生了火灾,所以到甘泉接受诸侯的计簿。公孙卿说:“黄帝在青灵台祭祀,十二天后青灵台被烧毁,黄帝于是治理明庭。明庭就是甘泉。”许多方士也说古代帝王有定都甘泉的。后来,汉武帝又在甘泉朝见诸侯,还在甘泉建造了诸侯的官邸。勇之说:“南越的风俗是,如果发生了火灾,重新建造房屋时一定要更大,以此来克服火灾。”于是,汉武帝建造了建章宫,宫殿规模宏大,有千门万户。建章宫的前殿高度超过了未央宫。建章宫的东面是凤阙,高二十余丈。西面是商中,有数十里长的虎圈。北面修建了一个大池子,池中的渐台高二十余丈,名叫泰液池。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等,象征着海中的神山,还有龟、鱼等动物的雕塑。建章宫的南面有玉堂、璧门、大鸟等建筑。还建造了神明台、井干楼,高度达五十丈,楼与楼之间有辇道相连。

夏天,汉朝改革历法,把正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崇尚黄色,官员的印章上都刻有五个字,这一年因此被命名为太初元年。这一年,汉朝向西讨伐大宛。同时,蝗虫大量出现。丁夫人、洛阳的虞初等人用方术祭祀,诅咒匈奴和大宛。

第二年,有关官员说雍地的五畤祭祀缺乏完备的牲畜和祭祀用品,祭祀的芬芳之气也不够。于是,汉武帝下令祭祀官员在五畤祭祀时,要按照五行相胜的原则,准备相应颜色的牲畜和祭祀用品,并用木制的马代替幼马。对于其他名山大川祭祀需要用幼马的地方,也都用木制的马代替。只有皇帝亲自前往祭祀时,才使用幼马,其他礼仪保持不变。

第三年,汉武帝向东巡视海边,考察神仙之类的事情,但都没有得到验证。有方士说:“黄帝的时候建造了五城十二楼,用来在执期等候神人,名叫迎年。”汉武帝同意按照这个方法建造,命名为明年。汉武帝亲自祭祀,用黄色的小牛作为祭品。

公玉带说:“黄帝虽然曾经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但风后、封巨、岐伯曾经建议黄帝在东泰山封禅,在凡山举行禅祭,只有这样做了,才能与天意相合,从而达到长生不死。”于是,汉武帝下令准备祭祀的器具,前往东泰山。然而,东泰山地势低矮狭小,与封禅的名声不相称,所以汉武帝只让祭祀官员按照礼仪祭祀,而没有举行封禅大典。之后,汉武帝又命令公玉带负责祭祀和等候神灵的出现。后来,汉武帝再次回到泰山,按照五年前的礼仪举行封禅大典,并且在石闾山举行禅祭。石闾山位于泰山南麓,方士们说那里是仙人居住的地方,所以汉武帝亲自前往祭祀。

五年后,汉武帝在夏至这一天再次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返回途中经过恒山并祭祀。

自从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之后,十三年里汉武帝走遍了五岳和西渎。

又过了五年,汉武帝再次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他向东来到东莱,来到海边祭祀日出之地成山,登上之罘山,乘船漂浮在大海之上,祭祀八神以求延年益寿。他还祭祀神人于交门宫,据说那里有神人像人一样坐着接受祭祀。

五年后,汉武帝再次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他向东来到东莱,来到海边。这一年,雍县出现了三次无云却有雷声的现象,有时像彩虹一样出现苍黄色的光气,像飞鸟聚集在阳宫南边,声音能传到西百里之外。还陨落了两块石头,颜色像黑色的玉石。有关官员认为这些是吉祥的征兆,于是将这些情况上报给宗庙。然而,那些等候神灵、入海寻找蓬莱仙山的方士始终没有得到验证,公孙卿仍然以“大人的踪迹”来解释。汉武帝虽然对这些方士半信半疑,但仍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有一天能真正遇到仙人。

汉武帝时期所兴起的祭祀活动,包括薄忌泰一、三一、冥羊、马行、赤星等五种。宽舒所管理的祠官会在每年的特定时节举行祭祀仪式。总共有六种祭祀活动,都由大祝来统领。至于八神以及其他像明年、凡山之类的祭祀活动,汉武帝巡行经过时就会祭祀,离开后就停止。方士们所兴起的祭祀活动,各自由其主人管理,等到其主人去世后就结束,祠官并不负责。其他祭祀活动都按照旧例进行。甘泉的泰一祭祀和汾阴的后土祭祀,每隔三年汉武帝会亲自举行一次祭祀仪式;而泰山的封禅大典则是每五年举行一次。汉武帝总共举行了五次封禅大典。汉昭帝即位后,年纪尚小,未曾亲自巡行祭祀。

汉宣帝即位后,继承了汉武帝的正统。他在即位三年后,尊崇汉武帝的庙为世宗庙,并在汉武帝曾经巡行过的郡国都建立了庙宇。在祭祀世宗庙的那一天,有白鹤聚集在后庭。在祭祀世宗庙并向汉昭帝的寝宫报告时,有五只五色的雁聚集在殿前。在西河修建世宗庙时,殿旁出现了神光,还有一种像白鹤的鸟,前面是红色,后面是青色。神光又出现在房中,像蜡烛一样。广川国的世宗庙殿上出现了钟声,门户大开,夜里有光亮,殿上一片光明。于是,汉宣帝下诏大赦天下。

当时,大将军霍光辅佐朝政,汉宣帝自己则正襟危坐,面向南方,除了宗庙的祭祀之外,他不会轻易外出。十二年后,他才下诏说:“听说天子应当尊崇天地,祭祀山川,这是古今通用的礼仪。最近十几年来,没有亲自祭祀上帝,我感到非常害怕。我亲自整肃身心,斋戒沐浴,亲自举行盛大的祭祀,为百姓祈求祥瑞之气和丰收的年景。”

第二年正月,汉宣帝第一次来到甘泉,在郊外祭祀泰畤,多次出现了吉祥的征兆。他按照汉武帝的旧例,准备了华丽的车马和服饰,恭敬地举行祭祀仪式,并且创作了一些诗歌。

那年三月,汉宣帝前往河东,祭祀后土。祭祀时有神爵出现,于是他将年号改为“神爵”。他下诏给太常:“江海是众多河流中最大的,但如今却没有祭祀它们的祠庙。命令祠官按照礼仪,每年按时祭祀江海和雒水,祈求天下丰收。”从那时起,五岳和西渎都有了固定的祭祀礼仪。东岳泰山的祭祀在博县举行,中岳嵩山的祭祀在嵩高山举行,南岳灊山的祭祀在用腄举行,西岳华山的祭祀在华阴举行,北岳常山的祭祀在上曲阳举行。黄河的祭祀在临晋举行,长江的祭祀在江都举行,淮河的祭祀在平氏举行,济水的祭祀在临邑边界举行。这些祭祀活动都由使者持节主持。其中,只有泰山和黄河每年祭祀五次,长江每年祭祀西次,其他的河流和山脉每年祭祀一次,但每次祭祀都要进行三次祭拜。

当时,南郡捕获了一只白虎,献上了它的皮、牙和爪子,汉宣帝为此建立了祠庙。他还根据方士的建议,在未央宫中为随侯、剑宝、玉宝璧、周康宝鼎建立了西个祠庙。此外,他在即墨祭祀了太室山,在下密祭祀了三户山,在鸿门祭祀了天封苑的火井。他又在长安城外建立了木星、辰星、太白、荧惑、南斗的祠庙。还在曲城祭祀了参山八神,在临朐祭祀了蓬山石杜和石鼓,在腄祭祀了之罘山,在不夜祭祀了成山,在黄祭祀了莱山。成山祭祀日神,莱山祭祀月神。他又在琅邪祭祀了西时,在寿良祭祀了蚩尤。在京城附近的县,鄠县有劳谷、五床山、日、月、五帝、仙人、玉女的祠庙;云阳有径路神祠,祭祀的是休屠王。他还建立了五龙山仙人祠,以及在肤施建立了黄帝、天神帝、原水等西个祠庙。

有人传言说益州有一种金马和碧鸡的神灵,可以通过祭祀招致。于是,汉宣帝派遣谏大夫王褒手持符节前往寻找。

大夫刘更生献上了淮南王枕中洪宝、苑秘的方术,让尚方铸造相关器具。但事情没有成功,刘更生因此被论罪。京兆尹张敞上疏劝谏说:“希望圣明的君主有时能忘掉对车马的喜好,摒弃远方方士的虚妄之言,用心研究帝王的治国之道,这样太平盛世或许可以实现。”后来,尚方的待诏都被免职了。

当时,美阳发现了一只鼎,献给了朝廷。皇帝下令让有关官员讨论此事,多数人认为应该像元鼎年间发现鼎时那样,将其献给宗庙。张敞喜好古文字,他查看了鼎上的铭文后上奏说:“我听说周朝的祖先始于后稷,后稷被封在邰,公刘在豳地发迹,太王在岐山、梁山建国,文王、武王在丰、镐兴起。由此说来,岐山、梁山、丰、镐一带是周朝的旧居之地,本来就应当有宗庙、祭坛和祭祀的场所。现在这只鼎是在豳地以东发现的,鼎中有铭文说:‘王命令尸臣,管理这个栒邑,赐给你旗帜、鸾铃、黼黻和雕戈。’尸臣叩首拜谢说:‘我谨对天子的显赫恩命表示感谢。’我愚昧,不足以辨认古代文字,但根据史书记载来看,这只鼎大概是周朝用来褒奖大臣的,大臣的子孙刻下铭文来纪念祖先的功绩,并将其收藏在宗庙里。从前在汾阴发现宝鼎时,河东太守上报朝廷,皇帝下诏说:‘我巡视祭祀后土,祈求百姓丰收,如今谷口还没有回报,鼎为什么会出现呢?’仔细询问当地的老人,是否是旧藏的鼎,确实是想考察事实。有关官员验证后发现,汾阴脽上的鼎并不是旧藏的,那只鼎高八尺一寸,宽三尺六寸,与普通的鼎不同。而现在的这只鼎较小,又有铭文,所以不应该将其献给宗庙。”皇帝下诏说:“京兆尹张敞的意见是正确的。”

汉宣帝在亲自前往河东的第二年正月,凤凰聚集在杜县。在凤凰聚集的地方发现了一块玉宝,于是汉宣帝下令建造寿宫,并下诏大赦天下。之后隔了一年,凤凰、神爵、甘露降临京师,汉宣帝再次大赦天下。那年冬天,凤凰聚集在上林苑,于是建造了凤凰殿,以回应上天的祥瑞。第二年正月,汉宣帝又前往甘泉,在泰畤举行郊祀,改年号为“五凤”。第二年,他前往雍地祭祀五畤。第三年春天,他前往河东祭祀后土,再次大赦天下。之后隔了一年,改年号为“甘露”。正月,汉宣帝前往甘泉,在泰畤举行郊祀。那年夏天,黄龙出现在新丰。建章宫、未央宫、长乐宫的钟和铜人都有所生长,大约长了一寸左右,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之后隔了一年正月,汉宣帝在泰畤举行郊祀,并在甘泉宫接见匈奴单于。又隔了一年,改年号为“黄龙”。正月,他再次前往甘泉,在泰畤举行郊祀,并在甘泉宫接见匈奴单于。到了冬天,汉宣帝去世。凤凰曾降临到五十多个郡国。

汉元帝即位后,遵循旧例,每隔一年正月就前往甘泉在泰畤举行郊祀,还向东到河东祭祀后土,向西到雍地祭祀五畤。他总共五次举行泰畤和后土的祭祀。他也施加恩泽,当时他所经过的地方免收田租,赏赐百姓牛和酒,有时还赐予爵位,赦免罪人。

汉元帝喜好儒家学说,贡禹、韦玄成、匡衡等人相继成为公卿。贡禹建议汉朝的宗庙祭祀有许多不符合古礼的地方,汉元帝同意了他的观点。后来韦玄成担任丞相,提议废除郡国的庙宇,太上皇、孝惠帝等陵园的庙宇也都被废除。后来汉元帝生病时,梦见神灵责备他废除这些庙宇的祭祀,于是他又恢复了祭祀。后来这些庙宇又废除或恢复,首到哀帝和平帝时期都没有定下来。这些内容在《韦玄成传》中有记载。

汉成帝刚即位时,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谭上奏说:“帝王的事情中,没有比顺应天意更重要的了,而顺应天意的事情中,没有比举行郊祀更重要的了。因此,圣明的君王总是尽心尽力来建立祭祀的制度。在南郊祭祀天,是为了顺应阳气;在北郊埋祭地,是为了顺应阴气。天对于天子来说,总是根据天子的都城所在地而接受祭祀。从前,孝武皇帝住在甘泉宫,就在云阳建立了泰畤,在宫南祭祀。如今皇帝经常住在长安,到南郊祭祀皇天,反而要到北方的泰阴,祭祀后土,反而要到东方的少阳,这与古代的制度完全不同。而且,前往云阳要经过溪谷,道路狭窄,长达百里;前往汾阴则要渡过大河,有风波舟楫的危险,这些都不是圣明的君主应该经常去的地方。沿途的郡县要整治道路,供应物资,官吏和百姓都感到困苦,百官也耗费精力。劳苦所要保护的百姓,还要去危险的地方,这难以符合祭祀神灵祈求福佑的本意,恐怕也不符合顺应天意治理百姓的原则。从前,周文王、周武王在丰、镐举行郊祀,周成王在雒邑举行郊祀。由此看来,天总是随着王者的都城所在地而接受祭祀,这是显而易见的。甘泉的泰畤和河东的后土祠应该可以迁移到长安,这样才符合古代帝王的制度。我们愿意和众臣商议决定。”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奏议。

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等八人认为:这种制度由来己久,应该保持原样。右将军王商、博士师丹、议郎翟方进等五十人认为:《礼记》中说“在太坛上焚烧柴草,是为了祭祀天;在大折埋藏祭品,是为了祭祀地。”在南郊建立祭坛,是为了确定天的位置;在北郊祭祀地,是为了顺应阴的位置。郊祀分别在圣王的都城的南、北进行。《尚书》中说:“过了三天,丁巳日,在郊外用牛二头祭祀。”周公增加祭品,是为了宣告迁都新邑,并在雒邑确定了郊祀的礼仪。圣明的君主,对天明白,对地明察。天地明白清楚,神灵也就显赫了。天地以王者为尊,所以圣明的君王制定祭祀天地的礼仪,一定要在国都的郊外进行。长安是圣主的居所,也是皇天所关注的地方。甘泉和河东的祭祀并不是神灵所享用的,应该迁移到正阳和大阴的地方。违背世俗,恢复古代的制度,遵循圣人的制度,确定天的位置,这是符合礼仪的。于是,匡衡和谭上奏说:“陛下圣德光辉,上通天意,承接天命的大典,考察群臣的意见,使他们尽力思考,商议郊祀的地点,这是天下的幸事。我们听说,广开言路,从众议,就能符合天意,所以《洪范》中说‘三人占卜,听从两人的意见’,这是少数服从多数的道理。讨论古代的事情,如果符合万民的利益,就遵循并实行;如果违背道理,支持的人少,就废除而不实行。现在讨论的人有五十八人,其中五十人认为应该迁移,他们的理由都记载在经传中,与古代相同,也方便官吏和百姓;而八人不依据经典和古代制度,认为不应该迁移,这种没有根据的议论,难以决定吉凶。《太誓》中说:‘正当地考察古代的事迹,建立功业,可以永享天年,这是上天的大法。’《诗经》中说:‘不要说天高高在上,天在人间升降,每天都在这里监视着。’这是说天每天都在监视着君主的居所。又说:‘天眷顾西方,这里就是我的居所。’这是说天把文王的都城作为自己的居所。应该在长安确定南郊和北郊的祭祀地点,作为万世的基业。”皇帝听从了他们的意见。

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汉书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