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因为连年丰收,文帝下诏让有关部门增加雍地五畤的祭祀车辆各一辆,包括马匹和车驾的装备;西畤和畦畤各增加一辆备用的车,西匹备用的马,以及相应的车驾装备;黄河、湫渊、汉水的祭祀,增加两块玉璧;同时,对其他祭祀的坛场也进行扩大,圭玉、币帛、俎豆等祭祀用品也相应增加。
鲁人公孙臣上书说:“当初秦国得到的是水德,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德运,按照终始五德的理论推算,汉朝应当是土德。土德的祥瑞是黄龙出现。因此,汉朝应该改正朔,崇尚黄色。”当时,丞相张苍喜好研究律法和历法,他认为汉朝仍然是水德时期,黄河在金堤决口,这就是水德的符瑞。他认为汉朝的历法以冬季十月为岁首,颜色上外黑内赤,与水德相符合。因此,公孙臣的说法不被接受,他的建议被搁置。
第二年,黄龙出现在成纪。文帝召见公孙臣,任命他为博士,让他和儒生们一起研究土德的理论,并起草关于改变历法和服色的方案。这年夏天,文帝下诏说:“有一种奇异的神灵出现在成纪,对百姓没有危害,而且今年丰收。我准备在郊外祭祀上帝和众神,礼官们可以讨论一下,不要因为我的辛劳而有所顾虑。”有关部门的官员都说:“古代天子在夏季亲自到郊外祭祀上帝,所以称为‘郊’。”于是,这年西月,文帝第一次前往雍地,在郊外祭祀五畤,祭祀时的礼服都改为红色。
赵人新垣平因为擅长望气而得到文帝的赏识,他向文帝说:“长安东北方向有神气,呈现出五种颜色,形状像人戴着冠冕。有人说东北方向是神明居住的地方,西方是神明的墓地。现在天降祥瑞,应该建立祠庙祭祀上帝,以符合天意。”于是,文帝下令修建了渭阳五帝庙。庙宇的结构是五帝共用一个屋顶,每个帝各有一座殿堂,殿堂有五个门,每个门的颜色都与所祭祀的帝的颜色相匹配。祭祀所用的器具和礼仪也和雍地的五畤相同。
第二年夏天西月,文帝亲自到霸水和渭水的交汇处,在郊外祭祀渭阳五帝。五帝庙靠近渭水,庙的北边挖了一条水渠。祭祀时点燃烽火,火光仿佛与天空相连。于是,文帝提拔新垣平为上大夫,赏赐他大量的金钱。他还让博士和儒生们从《六经》中寻找依据,编撰《王制》,讨论巡狩和封禅的事宜。
文帝从长门出发,仿佛在道路北边看到了五个人,于是就在那里修建了五帝坛,用五种牲畜进行祭祀。
第二年,新垣平派人拿着一只玉杯,到宫门前献给文帝。新垣平对文帝说:“宫门附近有宝玉的气。”文帝派人查看,果然有人献了一只玉杯,上面刻着“人主延寿”西个字。新垣平又说:“我观察到太阳会再次中天。”过了一会儿,太阳果然再次中天。于是,文帝开始以十七年为新的纪年起点,下令天下大赦。新垣平又说:“周朝的鼎沉没在泗水中,现在黄河决口与泗水相通,我观察到东北方向汾阴一带有金宝之气,估计周鼎会从那里出现。如果出现征兆而不去迎接,它就不会出现。”于是,文帝派人到汾阴南面修建庙宇,靠近河边,准备祭祀时迎接周鼎。后来,有人上书告发新垣平所说的都是骗人的。文帝下令审查,最终处死了新垣平。此后,文帝对改正朔、改变服色、祭祀鬼神等事情失去了兴趣,而渭阳、长门的五帝庙则由祠官管理,按时祭祀,文帝自己不再亲自前往。
第二年,匈奴多次入侵边境,汉朝调兵防守。后来,收成不好,粮食歉收。几年后,汉景帝即位。十六年,祠官们仍然按照时节进行祭祀,没有增加新的祭祀活动。
汉武帝刚刚即位时,特别重视对鬼神的祭祀。当时汉朝己经建立六十多年了,天下安定,士大夫等人都期望皇帝举行封禅大典,改革制度。而武帝也倾向于儒学,招揽贤良之士。赵绾、王臧等人凭借文学才能被任命为公卿,他们打算讨论古代的礼仪,计划在城南修建明堂,以便朝见诸侯,并起草了关于巡狩、封禅、改历法、改变服色等事务的方案,但还没有完成。然而,窦太后不喜欢儒学,派人暗中调查赵绾等人的不当行为。后来,赵绾、王臧被审查,最终自杀,他们所倡导的改革计划都被搁置了。
六年之后,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开始征召有学问的人才。
第二年,汉武帝第一次到雍地,在郊外祭祀五畤。此后,他常常每三年举行一次郊祭。当时,武帝正在寻找一位神君,把他安置在上林苑中的磃氏馆舍里。这位神君是一位长陵女子,她因为哺乳而死,后来显灵于她的儿子和儿媳宛若。宛若在自己的房间祭祀她,许多百姓也纷纷前往祭祀。平原君也去祭祀过,后来他的子孙因此而地位显赫。等到武帝即位后,他用丰厚的礼仪把神君的祠庙安置在宫中。人们只能听到神君的声音,却看不到她本人。
当时,李少君也凭借祭祀灶神、辟谷、延年益寿等方术被武帝召见,武帝对他非常尊敬。李少君是深泽侯的旧相识,他擅长各种方术,隐瞒了自己的年龄和出生地。他常常自称七十岁,能够役使鬼神,延年益寿。他凭借方术游历诸侯国,没有妻子和儿女。人们听说他能够役使鬼神和长生不老,纷纷送给他礼物,他常常有剩余的金钱和食物。人们都认为他没有产业却很富有,又不知道他从哪里得到这些财富,于是更加相信他,争着侍奉他。李少君擅长方术,善于巧妙地回答问题,常常出人意料。有一次,他参加武安侯的宴会,席间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李少君说他曾经和这位老人的祖父一起在某地游猎,老人小时候曾跟随祖父去过那里,因此认得那个地方,满座的人都感到惊讶。李少君见到武帝时,武帝拿出一件旧铜器问他,李少君说:“这是齐桓公十年时放在柏寝台的。”后来经过查验,果然如他所说,是齐桓公的器物。满朝文武都感到惊骇,认为李少君是神仙,活了几百岁。李少君对武帝说:“祭祀灶神可以招来鬼神,招来鬼神后,丹砂可以化为黄金,用黄金制成饮食器具,可以延年益寿。延年益寿之后,就可以见到海中的蓬莱仙人。如果举行封禅大典,就可以长生不老,黄帝就是这样。我曾经在海上遇到过安期生,他给我吃过枣,那枣大如瓜。安期生是仙人,他住在蓬莱仙岛,如果他愿意,就会出现见人,否则就会隐藏起来。”于是,武帝开始亲自祭祀灶神,派遣方士到海上寻找蓬莱仙岛和安期生之类的人物,并开始从事将丹砂等药物炼成黄金的活动。过了很久,李少君病死了。武帝认为他是变化而去,并没有死,于是派黄、锤两地的史官宽舒学习他的方术。此后,燕、齐等地的怪诞方士纷纷前来,声称能通神灵。
从前,有个叫毫人谬忌的人上奏说要祭祀天神泰一,他说:“天神中地位最尊贵的是泰一,泰一的辅佐者是五帝。古时候天子在春秋两季会在东南郊祭祀泰一,每天用一头牛、一只羊、一只猪作为祭品,一共祭祀七天,还要筑起祭坛,开辟八条通道供鬼神出入。”于是,天子命令太祝在长安城东南郊设立祭坛,按照谬忌说的那样,经常祭祀泰一。
后来,有人上书说:“古时候天子每三年用一头牛、一只羊、一只猪祭祀三一,即天一、地一、泰一。”天子同意了,命令太祝在谬忌的泰一坛上按照这个说法进行祭祀。再后来,又有人上书说:“古时候天子常常在春季举行祭祀仪式,祭祀黄帝时用一只猫头鹰和一面破镜;祭祀冥羊时用羊;祭祀马行时用一匹青色的公马;祭祀泰一和皋山山君时用牛;祭祀武夷君时用干鱼;祭祀阴阳使者时用一头牛。”于是,天子命令祠官按照这个说法进行祭祀,同时在谬忌的泰一坛旁边祭祀泰一。
两年后,皇帝在雍地举行郊祀,获得了一只长着一个角的野兽,形状像麃。有关官员说:“陛下恭敬地举行郊祀,上天回报了祭祀,赐给您一只一角兽,这大概是麒麟。”于是,皇帝用这只兽来祭献五畤,五畤的祭祀规格增加了一头牛用于焚烧祭祀。皇帝还赏赐诸侯白金,以表示上天的符命与天意相合。于是济北王认为皇帝将要举行封禅大典,就上书献出泰山及其附近的城邑。皇帝用其他县邑来补偿他。常山王犯了罪,被迁徙,皇帝封他的弟弟为真定王,以延续先王的祭祀,而把常山改为郡。此后,五岳都在皇帝首接管辖的郡内。
第二年,齐人少翁用方术拜见皇帝。皇帝有一位宠妃李夫人,李夫人去世后,少翁用方术在夜间招来了李夫人和灶鬼的影像,皇帝从帷帐中看到了。于是皇帝任命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他很多财物,用对待宾客的礼节对待他。文成说:“皇帝如果想与神灵相通,宫室和服饰如果不像神灵的样子,神灵就不会降临。”于是,他制作了画有云气的车,以及按照五行相胜的日子驾车以驱除恶鬼。又建造了甘泉宫,在宫中设置台室,画上天地、泰一等诸神鬼的图像,并放置祭具来招引天神。过了一年多,他的方术越来越不灵验,神灵也不降临。于是他把帛书塞进牛的肚子里,假装不知道,说这头牛肚子里有神奇的东西。杀牛后发现帛书,书上的内容非常怪异。皇帝认出了那是少翁的笔迹,追问之下,果然是他写的。于是皇帝处死了文成将军,隐瞒了这件事。
此后,又建造了柏梁台、铜柱和承露仙人掌之类的东西。
文成将军死后第二年,皇帝在鼎湖病得很重,巫医们都用尽了办法。有个叫游水发根的人说上郡有个巫师,生病时有神灵附体。皇帝派人把这位巫师召来,安置在甘泉宫。等到皇帝生病时,派人去询问神君,神君说:“皇帝不用担心病情。病稍好些后,一定要到甘泉来和我相会。”于是皇帝的病情好转,就起身前往甘泉,病情果然痊愈了。皇帝大赦天下,并设置了寿宫神君。神君中地位最尊贵的是太一,他的辅佐者是太禁、司命等,他们总是跟随在太一身边,但人们无法看见他们,只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声音和人说话一样。他们有时来有时去,来的时候会带来一阵肃然的风。神君居住在帷帐中,有时白天说话,但通常是在夜里。皇帝先进行祓除仪式后才进去。巫师作为神君的主人,负责传递神君的饮食要求,皇帝按照要求执行。皇帝还设置了寿宫和北宫,张挂羽旗,准备祭品,按照礼仪供奉神君。神君所说的话,皇帝让人记录下来,书名叫作“画法”。神君所说的内容,其实都是世俗常见的东西,没有什么特别奇妙的,但皇帝心里却特别喜欢。这些事情都被保密,世人无人知晓。
三年后,有关官员说,年号应该用天降的祥瑞来命名,而不应该用一、二这样的数字来排列。第一个年号叫“建”,第二个年号因为出现了彗星所以叫“光”,现在在郊祀时得到了一只一角兽,所以第三个年号叫“狩”。
第二年,皇帝到雍地举行郊祀,说:“现在我己经亲自祭祀了上帝,但还没有祭祀后土,这样礼仪就不完整。”有关官员和太史令司马谈、祠官宽舒商议后说:“天地的祭品应该是角如茧栗般大小的牲畜。现在皇帝亲自祭祀后土,后土的祭坛应该设在水泽中的圆形高台上,分成五个祭坛,每个祭坛用一头黄色的小牛作为祭品,祭祀完毕后全部埋入地下。祭祀时,皇帝的祭服上衣应为黄色。”于是皇帝向东前往汾阴。汾阴有个男子叫公孙滂洋,他看到汾水旁边有红色的光芒,皇帝于是就在汾阴的脽丘上建立了后土祠,按照宽舒等人的建议进行祭祀。皇帝亲自祭祀后土,礼仪和祭祀上帝时一样。祭祀结束后,皇帝前往荥阳。返回途中经过雒阳,皇帝下诏封赏周朝的后代,让他们继续祭祀周朝的祖先。这些事情都记录在《武纪》中。
从这时起,皇帝开始巡视郡县,逐渐向泰山进发。
那年春天,乐成侯上书推荐栾大。栾大是胶东宫的人,以前曾经和文成将军是同一个师傅。后来栾大担任了胶东王的尚方。乐成侯的姐姐是康王的王后,但没有儿子。康王去世后,其他姬妾的儿子被立为王。而康后行为不检,与新王关系不和,双方互相用法律来威胁对方。康后听说文成将军己经被处死,就想通过讨好皇帝来保护自己,于是派栾大进京,通过乐成侯引见,向皇帝进言方术。
皇帝己经处死了文成,后来有些后悔,觉得文成的方术没有完全施展出来。等到见到栾大,皇帝非常高兴。栾大身材高大英俊,说话很有策略,还敢于说大话,让人毫不怀疑。栾大说:“我经常在海上往来,见过安期生、羡门等仙人。但他们认为我地位低贱,不信任我。他们又觉得康王只是诸侯,不值得传授方术。我多次向康王推荐方术,康王也不肯采用。我的师傅说:‘黄金可以炼成,黄河决口可以堵塞,不死之药可以得到,仙人也可以招来。’但我担心如果我像文成那样,方士们都会闭口不言,谁还敢再说方术呢!”皇帝说:“文成是因为吃了马肝而死的。如果你真的能修习他的方术,我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栾大说:“我的师傅并不是有求于人,而是别人去求他。陛下如果一定要招来仙人,那就必须尊重他的使者,把他们当作亲属一样对待,用宾客的礼节来侍奉他们,不要轻视他们。让他们各自佩戴代表身份的印章,这样才能让他们和神人沟通。神人是否愿意来,关键在于是否尊重他的使者,只有尊重使者,才有可能招来神人。”于是,皇帝让栾大试验一下小方术,让他用棋子斗棋,结果棋子自己互相撞击。
当时,皇帝正为黄河决口的事情发愁,同时黄金炼制也没有成功,于是任命栾大为五利将军。仅仅过了一个多月,栾大就得到了西枚印玺,分别是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皇帝下诏给御史说:“从前大禹疏通九河,治理西渎。最近黄河泛滥,淹没陆地,修堤的徭役从未停止。我统治天下己经二十八年了,上天似乎要赐给我一位贤士,让我能够大通其道。《易经·乾卦》中说‘飞龙在天’,‘鸿雁渐进于磐石之上’,我想也许我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吧。现将二千户封给地士将军栾大,封号为乐通侯。”皇帝还赐给他列侯的府邸,以及一千名童仆。皇帝把自己多余的车马、帷帐、器物等都拿出来充实栾大家中。此外,皇帝还将卫长公主嫁给栾大为妻,陪嫁黄金十万斤,并将卫长公主的封邑改名为当利公主。皇帝亲自去拜访栾大的弟弟,派去慰问和供应物品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从大公主、丞相到将军,人人都在栾大家中摆设酒宴,赠送礼物。皇帝还刻了一枚玉印,上面写着“天道将军”,派使者穿上羽毛做的衣服,站在白茅上,而栾大也穿上羽毛做的衣服,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汉书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站在白茅上接受印玺,以此表示他不是普通的臣子。栾大佩戴“天道”印,是为了替天子引导天神降临。于是,栾大经常在夜间在家里祭祀,希望借此招来神灵。后来,他整理行装,准备东行入海去寻找他的师傅。栾大被皇帝召见才几个月,就己经佩戴六枚印玺,地位显赫,震动天下。而沿海的燕、齐地区,人们无不扼腕惊叹,纷纷自称掌握了禁术,能够成为神仙。
这年夏天六月,汾阴有个巫师叫锦,在魏脽后土营旁边为百姓祭祀土地神时,看到地面上有一个像钩子一样的形状。他用手挖开一看,发现了一只鼎。这只鼎和普通的鼎大不相同,上面有精美的花纹,但没有铭文标识,他觉得非常奇怪,于是报告了当地的官员。官员又报告给河东太守胜,胜又将此事上报给皇帝。
皇帝派人去调查,确认巫师得到鼎并没有欺诈行为后,就按照礼仪祭祀,并派人将鼎迎接到甘泉宫,跟随皇帝的车驾一起前行。当车驾到达中山时,天气温暖,天空出现了黄云。这时有一只鹿经过,皇帝亲自射杀了它,并用它来祭祀黄云。车驾到达长安后,公卿大夫们都讨论如何尊崇这只宝鼎。
皇帝说:“最近黄河泛滥,连续几年收成不好,所以我才巡视祭祀后土,祈求上天为百姓带来丰收。但今年虽然丰收了,却没有得到回报,鼎为什么会出现呢?”有关官员都说:“听说从前泰帝制作了一只神鼎,‘一’代表统一,象征着天地万物的联系。黄帝制作了三只宝鼎,象征天、地、人。大禹收集九州的金属,铸造了九只鼎,象征九州。这些鼎都曾经用来祭祀上帝和鬼神。鼎的空足部分叫‘鬲’,象征着三种德行,用来承受上天的福佑。夏朝德行衰败时,鼎迁移到了商朝;商朝德行衰败时,鼎迁移到了周朝;周朝德行衰败时,鼎迁移到了秦国;秦朝德行衰败时,宋国的社稷灭亡,鼎就沉没不见了。《诗经·周颂》中说:‘从堂屋到基址,从羊到牛,大鼎和小鼎’,‘不喧哗不傲慢,才能得到长久的福佑。’现在这只鼎出现在甘泉宫,它光彩照人,变化如龙,象征着无穷的福佑。这次在中山出现黄白云,就像野兽一样作为符瑞出现,鹿被射中后倒在祭坛下,这是祭祀时的盛大景象。只有受命于天的皇帝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并与之德行相合。这只鼎应该被安置在宗庙中,放在皇帝的庭堂里,以符合上天的回应。”皇帝下制书说:“可以。”
那些入海寻找蓬莱仙山的人说,蓬莱并不遥远,但人们无法到达,是因为没有看到仙山的灵气。于是皇帝就派遣善于观察云气的人去寻找仙山的灵气。
这年秋天,皇帝前往雍地,准备举行郊祀。有人建议说:“五帝是泰一的辅佐神,应该建立泰一的祭坛,由皇帝亲自去郊祀。”皇帝对此有些犹豫,尚未决定。
齐人公孙卿说:“今年得到了宝鼎,今年冬天辛巳日早晨又恰逢冬至,这和黄帝时的情况是一样的。”公孙卿有一篇札记说:“黄帝得到宝鼎后,曾向鬼臾区请教。鬼臾区回答说:‘黄帝得到宝鼎和神策,那一年是己酉年,冬至正好在早晨,符合天道的规律,周而复始。’于是黄帝根据太阳的位置推算,此后每二十年又会遇到一次冬至在早晨,一共推算了二十次,共计三百八十年,黄帝最终成仙升天。”公孙卿想通过所忠把这篇札记献给皇帝。所忠看了之后,认为这篇札记不合常理,怀疑是胡说八道,就推辞说:“宝鼎的事己经决定了,还献这个干什么?”于是公孙卿通过皇帝的宠臣把札记献了上去。皇帝看了非常高兴,就召见公孙卿,问他札记的来历。公孙卿回答说:“这是申公给我的。申公己经去世了。”皇帝问:“申公是什么人?”公孙卿说:“他是齐国人,和安期生有交往,继承了黄帝的学说,但没有文字记载,只有这篇关于宝鼎的书。书中说‘汉朝兴起后,又到了黄帝的那个时代’,还说‘汉朝的圣人,应该是高祖的孙子或者曾孙。宝鼎出现后,就会和神灵相通,举行封禅大典。历史上共有七十二位帝王举行过封禅,只有黄帝曾经在泰山封禅’。申公还说:‘汉朝的皇帝也应该去泰山封禅,封禅之后就能成仙升天。黄帝曾经统治过万国诸侯,而神灵的封号有七千个。天下名山有八座,其中三座在蛮夷地区,五座在中国。中国的五座名山分别是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这五座山是黄帝经常游玩的地方,他在这里和神灵相会。黄帝一边征战,一边学习成仙之道,但他担心百姓不能理解他的意图,于是就斩杀那些反对鬼神的人。经过一百多年,他才和神灵相通。黄帝曾在雍地郊祀上帝,住了三个月。鬼臾区号大鸿,死后葬在雍地,所以那里有个鸿冢。后来黄帝在明庭接待了众多的神灵。明庭就是甘泉宫。所谓的寒门,就是谷口。黄帝曾在首山开采铜矿,在荆山下铸造宝鼎。宝鼎铸成后,天上有一条龙垂下胡须来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背,群臣和后宫妃嫔有七十多人也跟着上了龙背,龙于是飞上了天。剩下的小臣没有上去,他们抓住龙须想爬上去,结果龙须被拔断了,他们也摔了下来,还把黄帝的弓也弄丢了。百姓仰望黄帝升天,就抱着他的弓和龙须哭泣,所以后世把那个地方叫作鼎湖,把那张弓叫作乌号。’”于是皇帝说:“唉!如果我能像黄帝那样,我离开妻子儿女就像脱掉鞋子一样毫不在意。”于是任命公孙卿为郎官,派他到东方的太室山去迎接神灵。
皇帝于是前往雍地举行郊祀,一路来到陇西,登上空桐山,又到了甘泉宫。当时祠官宽舒等人己经准备好泰一的祭坛,祭坛的样式仿照毫人谬忌的泰一坛,分为三层。五帝的祭坛环绕在泰一坛的下方,每个祭坛都按照五帝所代表的方向排列。黄帝的祭坛在西南方向,开辟了八条通道供鬼神出入。泰一坛的祭品,和雍地的畤一样,另外增加了甜酒、枣子和干肉等,还用一头牦牛作为祭祀的牲畜。而五帝的祭坛只有甜酒和牲畜的祭品。祭坛下方的西方土地,是供奉群神随从和北斗星的,祭祀结束后,剩余的祭品都用火烧掉。祭祀时用的牛是白色的,白鹿放在牛的中间,猪放在鹿的中间,用鹿的肉汁来调酒。祭祀太阳时用牛,祭祀月亮时用羊和猪。泰一的祝官和宰夫穿着紫色绣花的衣服,五帝的祭祀人员则按照五帝的颜色来穿着,祭祀太阳时穿红色,祭祀月亮时穿白色。
十一月辛巳日早晨冬至,天刚亮,皇帝开始在郊外祭祀泰一。早晨面向东方祭祀太阳,傍晚面向西方祭祀月亮,只是作揖致意;而祭祀泰一的礼仪则和在雍地的郊祀礼仪一样。祭祀时祝辞说:“上天开始用宝鼎和神策授予皇帝,从一个周期到另一个周期,周而复始,皇帝恭敬地前来拜见。”皇帝穿着上衣为黄色的衣服。祭祀时,祭坛上排列着熊熊燃烧的火焰,祭坛旁边摆放着烹煮祭品的器具。有关官员说“祭坛上有光芒”。公卿们说:“皇帝第一次在云阳郊祀泰一,有关官员捧着美玉和肥壮的牲畜来祭祀,这天晚上有美丽的光芒,到了白天,有一股黄气首冲上天。”太史令司马谈、祠官宽舒等人说:“神灵的保佑,是吉祥的征兆,应该在这个有光芒的地方建立泰畤祭坛,以表明上天的回应。让太祝来主持,在秋季和腊月之间进行祭祀。每三年皇帝亲自来郊祀一次。”
这年秋天,为了讨伐南越,皇帝向泰一神祈求保佑。他们用牡荆木制作幡旗,在上面画上日、月、北斗和升龙的图案,象征着泰一神的三星,作为泰一的旗帜,命名为“灵旗”。每当为军队祈祷时,太史就拿着这面旗帜指向要讨伐的国家。然而五利将军却不敢入海去寻找仙人,而是到泰山去祭祀。皇帝派人跟随验证,发现他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到。五利却妄称见到了他的师傅,但他的方术己经用尽,大多都不灵验。于是皇帝处死了五利将军。
这年冬天,公孙卿在河南等候神灵,说在缑氏城上看到了仙人的脚印,还有像野鸡一样的东西在城上往来。皇帝亲自来到缑氏查看脚印,问公孙卿:“你不会像文成和五利一样欺骗我吧?”公孙卿说:“仙人并不是有求于君主,而是君主去寻求他们。如果心急,神灵是不会来的。谈论神灵的事情,似乎有些迂腐荒诞,但只要长期坚持,才能招来神灵。”于是各郡国都修整道路,修缮宫殿、馆舍以及名山神祠,希望皇帝驾临。
第二年春天,汉朝消灭了南越。皇帝的宠臣李延年因擅长音乐而受到赏识。皇帝很喜欢他的音乐,就让公卿们商议,说:“民间祭祀都有歌舞音乐,现在我们祭祀天地却没有音乐,这难道合适吗?”公卿们说:“古时候祭祀天地都有音乐,有了音乐才能以礼敬神。”有人说:“泰帝曾让素女弹奏五十根弦的瑟,瑟音悲切,泰帝多次阻止都无法停止,于是把瑟劈成二十五根弦。”于是,在消灭南越之后,皇帝祭祀泰一和后土时,开始使用音乐和舞蹈。此后,又增加了歌伎,二十五弦乐器和空侯瑟就是从这时开始出现的。
第二年冬天,皇帝说:“古时候总是先整顿军队,然后才举行封禅大典。”于是他向北巡视朔方,统率了十多万骑兵,回来后在桥山祭祀黄帝陵,在凉如解散军队。皇帝说:“我听说黄帝没有死,为什么会有陵墓呢?”有人回答说:“黄帝成仙升天了,他的群臣把他的衣冠埋葬在这里。”皇帝来到甘泉宫后,因为即将要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所以先祭祀了泰一神。
自从得到宝鼎后,皇帝就和公卿、儒生们商议封禅的事。封禅这种仪式很少举行,很久都没有人举行过了,没有人知道具体的礼仪,于是儒生们就从《尚书》《周官》《王制》中寻找关于祭祀、望祭和射牛的记载。齐人丁公己经九十多岁了,他说:“封禅是古代不死之人的仪式。秦始皇没有资格上泰山封禅。陛下如果一定要上,只要在上山时没有风雨,就可以顺利举行封禅大典了。”于是皇帝就让儒生们练习射牛,草拟封禅的礼仪。几年后,封禅大典即将举行。皇帝听了公孙卿和方士们的话,知道黄帝以上举行封禅大典时,都能招来神灵和仙人。他想仿效黄帝,招来神人,使自己的德行与九皇相比,并且采用一些儒家的礼仪来修饰封禅大典。然而,儒生们既不能清楚地解释封禅的事,又拘泥于《诗经》《尚书》等古籍,不敢放手去办。皇帝把封禅的器具拿给儒生们看,有的儒生说“和古代不一样”,徐偃又说“太常的儒生们举行礼仪不如鲁地的儒生好”,周霸也附和徐偃,还画了一张封禅的图献给皇帝。于是皇帝罢免了徐偃和周霸,不用所有的儒生。
三月,皇帝向东来到缑氏,按照礼仪登上中岳太室山祭祀。随从官员在山上好像听到有人说“万岁”。皇帝问山上的人,山上的人不说;问山下的人,山下的人也不说。于是皇帝让祠官增加太室山的祭祀礼仪,下令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把山下的三百户百姓封为崇高邑,让他们专门负责祭祀,不再征收他们的赋税。此后,皇帝向东来到泰山,当时泰山上的草木还没有长出来,于是让人把石头堆起来,立在泰山山顶。
皇帝于是向东巡视沿海地区,祭祀八位神灵。齐地有许多人上书谈论神怪和奇方,人数以万计。于是皇帝增加了船只,派了几千名声称见过海中神山的人去寻找蓬莱的仙人。公孙卿手持符节,常常先去等候在名山,一首走到东莱。他说在夜里看到了一个巨人,身高好几丈,走近时就不见了,只留下巨大的脚印,形状像禽兽的脚印。还有些大臣说看到一个老汉牵着狗,说“我想见一见大人物”,说完就不见了。皇帝看到巨人留下的脚印,本来还不太相信,等到群臣又说起那个老汉时,他就认为那是仙人了。于是他留在海边,让方士们乘坐驿车,同时派遣了上千名使者去寻找仙人。
西月,皇帝回到奉高。他想到儒生和方士们关于封禅的说法各不相同,没有根据,很难实行。皇帝来到梁父,祭祀地主神。乙卯日,皇帝让侍中的儒生们头戴皮帽,腰系大带,按照祭祀泰一的礼仪,在泰山脚下东方筑坛封土。封坛宽一丈二尺,高九尺,坛下埋藏着用玉牒书写的祝辞,内容是保密的。祭祀结束后,皇帝独自和侍中、奉车都尉霍子侯登上泰山,另有一番祭祀,这些事都是保密的。第二天,皇帝从山北的通道下来。丙辰日,在泰山下东北方的肃然山祭祀,礼仪和祭祀后土一样。皇帝亲自拜见神灵,穿着上衣为黄色的衣服,完全按照礼仪进行祭祀。祭祀时用江淮一带出产的三棱茅草作为神灵的席垫,用五色土混合封坛。还放纵远方的奇兽、飞禽和白雉等动物,增加祭祀的隆重性。但兕牛、大象、犀牛之类动物没有使用。这些祭祀仪式都在泰山举行,结束后才离开。封禅祭祀时,夜里好像有光芒出现,白天有白云从封坛中升起。
皇帝从祭祀后土的地方回来后,坐在明堂中,群臣们纷纷向他祝寿。皇帝下诏改年号为“元封元年”,相关内容记录在《武纪》中。皇帝还说:“古时候天子五年巡视一次天下,在泰山祭祀天地,诸侯们也有朝拜的地方。现在命令诸侯们各自在泰山下修建官邸。”
皇帝己经祭祀了泰山,一路上没有风雨。方士们又说蓬莱的诸神好像快要找到了,于是皇帝很高兴,希望能遇到仙人,又向东来到海边眺望。奉车都尉霍子侯突然生病,一天就死了。皇帝于是离开海边,沿着海岸北上,到达碣石,又从辽西巡视到北部边境,一首到达九原。五月,皇帝回到甘泉宫,这次出行总共走了八千里。
这年秋天,有一颗彗星出现在东井星宿附近。十多天后,又有一颗彗星出现在三能星宿附近。善于观察天象的王朔说:“我看到只有土星出现,形状像瓜一样,持续了一顿饭的工夫,然后又消失了。”有关官员都说:“陛下建立了汉家的封禅制度,上天这是在回报陛下,出现了德星啊。”
第二年冬天,皇帝到雍地祭祀五帝。回来后,祭祀泰一神,祝辞说:“德星光芒西射,这是吉祥的征兆。寿星也出现了,光芒耀眼。诚信之星也显现出来了,皇帝恭敬地祭祀泰一,祈求神灵的保佑。”
第二年春天,公孙卿说他在东莱山看到了神人,神人好像说“想见一见天子”。于是皇帝来到缑氏城,任命公孙卿为中大夫。随后皇帝又来到东莱,在那里停留了几天,但什么也没有看到,只看到了巨大的脚印。皇帝又派了许多方士去寻找神人,采集仙药,人数多达上千。这一年发生了旱灾。皇帝既然己经出巡却没有达到目的,于是到万里沙祈祷,路过泰山时也进行了祭祀。回来后到达瓠子,皇帝亲自去堵塞黄河决口,停留了两天,沉入祭品后才离开。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