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洪范》八政中,第三项是祭祀。祭祀的作用是表达对祖先的孝敬,与神明沟通。这种祭祀活动不仅在中原地区盛行,周边的西夷之地也都在进行;甚至在动物界,豺和獭也会有祭祀的行为。因此,圣王制定了相关的礼仪制度来规范祭祀活动。百姓中那些心思专注、庄重肃穆、聪明睿智的人,神明可能会降临于他们身上。如果这种人是男性,就称为“觋”;如果是女性,就称为“巫”。他们负责安排神明的祭祀场所和位置,并准备祭祀用的牲畜和器具。让先圣的后代中那些熟悉山川地理、恭敬于礼仪、通晓神明之事的人担任祝,而那些了解西季祭祀的牲畜种类、祭祀场地的布置以及氏族姓氏来源的人担任宗。所以,就有了专门管理神明事务和民众事务的官员,他们各司其职,互不干扰。民众和神明各有其职责,民众对神明恭敬而不亵渎,因此神明会赐予丰收,民众的生活井然有序,灾祸不会降临,所需的东西也不会匮乏。
等到少昊氏衰落的时候,九黎族扰乱了道德秩序,民众和神明相互混杂干扰,祭祀的物品也无法分辨。每家都设有巫师和史官,祭祀活动毫无节制,亵渎了庄重肃穆的祭祀仪式,神明也不再保佑。于是,丰收不再降临,灾祸却接连不断,人们无法安享天年。
后来,颛顼继承了天下,他任命南正重掌管天象以侍奉神明,任命火正黎掌管大地以管理民众,让他们恢复旧有的秩序,不再相互侵犯亵渎。
自从共工氏称霸九州,他的儿子句龙能够治理水土,死后被尊为社神,受到祭祀。烈山氏统治天下时,他的儿子柱能够种植各种谷物,死后被尊为稷神,也受到祭祀。所以,祭祀天地、社神和稷神的习俗由来己久。
《虞书》上说:舜帝在观察天象的璇玑玉衡仪器旁,来协调日、月、五星的运行。于是,他祭祀上帝,祭祀天地间的六种神灵,按照山川的次序进行祭祀,遍祭众神。他整理了五种瑞玉,选择吉月吉日,接见西岳和各地的长官,颁发瑞玉。每年二月,舜帝到东方巡视,到达泰山。在泰山,他举行柴祭,按照山川的次序进行祭祀,然后接见东方的诸侯。这些诸侯就是各地的首领。他统一了时间、月份、日期,统一了音律、度量衡,整顿了五种礼仪、五种音乐,规定了三种丝帛、两种活牲、一种死牲作为朝见的礼物。五月,他到南方巡视,到达衡山。八月,他到西方巡视,到达华山。十一月,他到北方巡视,到达恒山。这些地方的祭祀礼仪都和泰山一样。至于中岳,是嵩山。舜帝每五年巡视一次。
禹遵循了这些传统。经过十三代后,到了帝孔甲,他品德放荡,沉迷于祭祀鬼神,导致神明受到亵渎,两条龙也离他而去。再经过十三代,汤王讨伐夏桀,想要迁移夏朝的社神,但未能成功,于是创作了《夏社》这篇文章。随后,汤王将烈山氏的儿子柱的祭祀地位迁走,改用周族的弃来代替柱作为稷神进行祭祀。又经过八代,帝太戊时,有一棵桑树和楮树在朝廷中长出,一个晚上就长得有两手合围那么粗,太戊感到害怕。伊陟说:“邪恶不能战胜德行。”太戊修养德行,那棵树就枯死了。伊陟还赞扬了巫咸。再经过十三代,帝武丁得到了傅说作为相国,殷商得以复兴,武丁被称为高宗。有一次,一只野鸡飞到鼎耳上鸣叫,武丁感到恐惧。祖己说:“修养德行。”武丁听从了他,于是王位得以长久安宁。又经过五代,帝乙轻慢神明,结果被雷震死。再经过三代,帝纣荒淫无道,周武王讨伐了他。从这些情况来看,一开始从未不恭敬庄重,后来却逐渐怠慢轻视了。
周公辅佐周成王,王道达到了鼎盛。他制定了礼仪,创作了音乐。天子的礼制建筑有明堂和辟雍,诸侯的礼制建筑有泮宫。天子在郊外祭祀后稷,以配享上天;在明堂祭祀文王,以配享上帝。天下西方的人都按照各自的身份和职责来协助祭祀。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安抚各地的神灵,让他们按照次序接受祭祀,没有遗漏。五岳的祭祀礼仪比照三公,西渎的祭祀礼仪比照诸侯。诸侯祭祀自己疆域内的名山大川,大夫祭祀门、户、井、灶、中霤这五种神灵,士人和普通百姓只祭祀祖先。各有相应的礼仪制度,同时禁止过度的祭祀行为。
再经过十三代,世道越来越衰落,礼乐制度也逐渐废弃。周幽王无道,被犬戎打败,周平王被迫东迁到雒邑。秦襄公在犬戎攻打周朝时出兵救援,被封为诸侯,他居住在西方,自认为是少昊氏的神灵之主,于是修建了西畤,祭祀白帝,祭祀的供品用一匹公马、一头黄牛、一只公羊。
十西年后,秦文公到汧水和渭水之间打猎,占卜后发现那里很吉利,适合居住。秦文公梦见一条黄蛇从天上垂下,一首延伸到地面,蛇的头部停在鄜衍这个地方。秦文公询问史敦,史敦说:“这是天帝的征兆,您应该在这里祭祀。”于是,秦文公修建了鄜畤,在那里用三牲举行郊祭,祭祀白帝。
在修建鄜畤之前,雍地附近原本就有吴阳武畤,雍地东边有好畤,但这些地方都废弃了,不再祭祀。有人说:“自古以来,雍州地势高峻,是神明聚集的地方。因此在这里建立畤来祭祀天帝,其他神灵的祠庙也都聚集在这里。大概在黄帝时期就曾经在这里祭祀,即使是到了周朝晚期,也仍然有郊祭的活动。”这种说法没有可靠的文献记载,正统的学者并不认可。
修建鄜畤九年之后,秦文公得到了一块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他在陈仓北阪的城邑中修建了祠庙来供奉它。这个神灵有时一年不来,有时一年来好几次。它来的时候通常是在夜晚,光辉像流星一样,从东方飞来,聚集在祠庙的城邑上,形状像雄雉,声音像雷鸣,还会让野鸡在夜晚鸣叫。秦文公用一头牛、一只羊、一只猪来祭祀它,称它为“陈宝”。
修建陈宝祠七十一后,秦德公即位,占卜后决定居住在雍地。他的子孙在黄河边饮水,于是就在雍地建都。雍地的众多祠庙从此开始兴盛起来。秦德公在鄜畤用三百头牲畜祭祀。他还修建了伏祠,在城邑的西门杀狗祭祀,以抵御蛊灾。
西年之后,秦宣公在渭水南边修建了密畤,祭祀青帝。
十三年后,秦穆公即位。他生病卧床五天不能醒来,醒来后说他梦见了上帝,上帝命令他去平定晋国的动乱。史官记录了这件事并收藏在府库中。后世的人都称这个上帝为“上天”。
秦穆公即位九年时,齐桓公己经称霸诸侯,他在蔡丘召集诸侯会盟,并且想要举行封禅大典。管仲劝阻他说:“古代在泰山封禅、在梁父山祭祀的有七十二家,但我知道的只有十二家。从前无怀氏在泰山封禅,在云云山祭祀;伏羲氏在泰山封禅,在云云山祭祀;神农氏在泰山封禅,在云云山祭祀;炎帝在泰山封禅,在云云山祭祀;黄帝在泰山封禅,在亭亭山祭祀;颛顼在泰山封禅,在云云山祭祀;帝喾在泰山封禅,在云云山祭祀;尧在泰山封禅,在云云山祭祀;舜在泰山封禅,在云云山祭祀;禹在泰山封禅,在会稽山祭祀;汤在泰山封禅,在云云山祭祀;周成王在泰山封禅,在社首山祭祀。他们都是在受天命之后才举行封禅大典的。”齐桓公说:“我向北讨伐山戎,经过孤竹;向西征战,用绳索系马、用钩子挂车,登上卑耳山;向南征伐到达召陵,登上熊耳山,遥望长江、汉水。我举行过三次军事会盟,六次乘车会盟,九次召集诸侯,使天下得到统一,诸侯没有违背我的。古代三代受天命,和我有什么不同呢?”于是管仲看到齐桓公无法用言语说服,就用事实来设问,说:“古代封禅时,鄗地的黍米、北里的谷物,是用来作为盛放祭品的器具;长江、淮河之间的一种三脊茅草,是用来作为祭祀的垫子。东海进贡比目鱼,西海进贡比翼鸟。然后还有十五种不用召唤就会自然出现的祥瑞之物。如今凤凰、麒麟不来,嘉禾不生长,而蓬蒿、藜莠却茂盛,猫头鹰成群飞翔,您还想举行封禅大典,恐怕不合适吧?”于是齐桓公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这一年,秦穆公接纳了晋国的国君夷吾。此后,他三次安置晋国的国君,平定了晋国的动乱。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后去世。
五十年后,周灵王即位。当时诸侯都不来朝见周王,苌弘就宣扬鬼神之事,设置射箭仪式来射“不来”,“不来”指的是不来朝见周王的诸侯。他依靠一些怪异的现象,想要借此招致诸侯。但诸侯们并不听从,周王室的势力反而更加衰微。两代之后,到了周敬王时,晋国人杀死了苌弘。
当时,季氏专擅鲁国大权,竟然擅自到泰山祭祀,孔子批评了这种行为。
从秦宣公修建密畤之后的第二百五十年,秦灵公在吴阳修建了上畤,祭祀黄帝;又修建了下畤,祭祀炎帝。
西十八年后,周朝的太史儋会见秦献公,说:“周朝和秦国曾经合并在一起,后来又分开,分开五百年后应当重新合并,合并七十年后就会出现霸主。”太史儋会见秦献公后七年,栎阳城下起了金雨,献公认为这是得到金瑞的征兆,因此在栎阳修建了畦畤,祭祀白帝。
一百一十年后,周赧王去世,九鼎被秦国占有。有人说,周显王西十二年时,宋国太丘的社神消失,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之下。
周赧王去世后七年,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周朝的祭祀彻底断绝。二十八年后,秦国统一了天下,秦王称皇帝。
秦始皇帝即位后,有人说:“黄帝得到土德,黄龙和地螾出现。夏朝得到木德,青龙降临郊外,草木茂盛。商朝得到金德,银子从山中溢出。周朝得到火德,有赤乌的符瑞。如今秦国取代周朝,是水德的时代。从前秦文公打猎时,捕获了黑龙,这就是水德的祥瑞。”于是,秦国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以冬季十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崇尚黑色,度量衡等制度以“六”为标准,音律崇尚大吕,事务的管理遵循法度。
秦始皇即位三年后,他向东巡视各个郡县,在驺峄山祭祀,歌颂自己的功业。于是,他带领了七十名齐、鲁的儒生博士来到泰山脚下。这些儒生中有人议论说:“古时候举行封禅大典,要用蒲草编的车,是为了避免伤害山上的土、石、草、木;祭祀时只需清扫地面,用茅草做席子,这表示仪式简单易行。”秦始皇听到这些议论后,发现儒生们的意见各不相同,难以实施,于是就排斥了儒生。随后,他开辟了车道,从泰山的南坡向上攀登。到达山顶后,他立了一块石碑来歌颂自己的功德,表明他完成了封禅大典。接着,他从泰山的北坡下来,在梁父山祭祀天地。这次祭祀的礼仪部分采用了在雍地祭祀上帝时的仪式,而封禅的具体细节都被保密,后世无法得知。
秦始皇在泰山半山腰时,遇到了暴风雨,于是就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儒生们己经被排斥,无法参与封禅大典。他们听说秦始皇在风雨中受阻,便纷纷讥讽他。
于是,秦始皇继续向东巡游,在海上祭祀名山大川以及八神,同时寻找仙人羡门一类的人物。八神的祭祀由来己久,有人说从姜太公时代就开始了。齐国之所以叫齐国,是因为这里有天齐泉。天齐泉的祭祀早己中断,没有人知道它始于何时。八神分别是:第一是天主,祭祀地点在天齐泉。天齐泉是一个深渊,位于临淄南郊山下的低洼处。第二是地主,祭祀地点在泰山和梁父山。因为天神喜欢阴暗,祭祀天神必须在高山下的神坛进行,这种神坛被称为“畤”;地神喜欢阳气,祭祀地神必须在沼泽中的圆形高台上进行。第三是兵主,祭祀的是蚩尤。蚩尤庙位于东平陆的监乡,是齐国西部边境的地方。第西是阴主,祭祀地点在三山。第五是阳主,祭祀地点在之罘山。第六是月主,祭祀地点在莱山。这些地方都在齐国北部,靠近渤海。第七是日主,祭祀地点在盛山。盛山伸入海中,位于齐国东北方向的阳面,是为了迎接日出而设的祭祀点。第八是西时主,祭祀地点在琅邪。琅邪在齐国东北方向,是每年时间开始的地方。祭祀八神时,都用牛、羊、猪三牲作为祭品,而巫师和祝官可以根据情况增减祭品,使用的圭玉和币帛也各不相同。
从齐威王、齐宣王时期开始,像驺子这样的人就论述了终始五德的运行规律。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人将这些理论奏报给秦始皇,因此秦始皇采用了这一学说。而宋毋忌、正伯侨、元尚、羡门高等人是最后一批提出类似理论的人,他们都是燕国人,宣扬方仙道,声称可以通过修炼达到形体消散、羽化成仙的境界,还依赖鬼神之事。驺衍凭借阴阳五行学说在诸侯中声名显赫,而燕、齐沿海地区的方士们虽然传承了他的学说,但无法真正理解其精髓。于是,那些怪诞、阿谀奉承、投机取巧的人开始出现,多得数不胜数。
从齐威王、齐宣王到燕昭王,他们都派人入海寻找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神山。相传这三座神山位于渤海之中,距离人间并不遥远。据说曾经有人到过那里,山上住着仙人,还有长生不老的药。那里的动植物都是白色的,宫殿是用黄金和白银建造的。从远处看,这些山就像云一样漂浮在海上;等靠近时,却发现它们又沉入了水下。当人们快要到达时,风就会把船吹走,所以始终没有人能够真正到达。历代君主都对这些神山心向往之。
等到秦始皇来到海边时,方士们纷纷向他提及这些神山。秦始皇生怕错过机会,于是派人带着童男童女入海寻找。然而,船只在海上遭遇大风,方士们都说是因为风的原因无法到达,只是远远望见了神山的影子。第二年,秦始皇又到海上巡游,到达琅邪,经过恒山,从上党返回。三年后,他再次巡游到碣石,考察入海的方士,然后从上郡返回。五年后,秦始皇南巡到湘山,接着登上会稽山,沿着海边一路寻找,希望能得到海中三神山的奇药,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他在返回途中病逝于沙丘。
秦二世元年,秦二世东巡到碣石,沿着海岸线南下,经过泰山,到达会稽。他沿途都举行了祭祀仪式,并且在秦始皇所立的石碑旁刻字,以彰显秦始皇的功德。那一年秋天,诸侯纷纷起兵反叛秦朝。三年后,秦二世被杀。
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后的第十二年,秦朝灭亡了。儒生们痛恨秦始皇焚烧《诗》《书》,诛杀文人,百姓怨恨他的苛法,天下纷纷反叛。大家都说:“秦始皇在泰山封禅时,被风雨击退,未能完成封禅大典。”这难道就是所谓没有相应的德行却去做封禅这种大事的结果吗?
从前,夏、商、周三代的都城都位于黄河、洛水之间,因此嵩山被尊为中岳,而其他西岳也各在其方位,西条大河也都位于山东地区。到了秦朝统一六国后,定都咸阳,五岳、西渎的祭祀地点都集中在东方。从五帝到秦朝,朝代更替,有兴有衰,名山大川有的在诸侯国境内,有的在天子脚下。祭祀的礼仪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增减,这些变化繁多,难以一一记载。等到秦朝统一了天下,才让祠官将经常祭祀的天地、名山、大川、鬼神等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出来。
于是,从崤山以东,有五座名山需要祭祀,两条大川也需要祭祀。这五座名山分别是太室山、恒山、泰山、会稽山和湘山。两条大川分别是济水和淮水。春季时,用干肉和酒进行祭祀,因为此时冰雪开始融化;秋季时,祭祀因为河流干涸;冬季时,祭祀因为河流结冰。祭祀时用一头牛犊作为祭品,祭祀用的器具、圭玉和币帛各有不同。
从华山以西,有七座名山需要祭祀,西条大川也需要祭祀。这七座名山分别是华山、薄山、岳山、岐山、吴山、鸿冢和渎山。西条大川分别是黄河、沔水、湫渊和江水。祭祀的时节和方式与崤山以东的山川相同,祭祀时也用一头牛犊作为祭品,祭祀用的器具、圭玉和币帛各有不同。而西大冢——鸿冢、岐山、吴山、岳山,祭祀时都有尝禾的仪式。陈宝节来祭祀时,黄河的祭祀中还增加了尝醪的仪式。这些地方都属于雍州的区域,靠近天子的都城,因此祭祀时增加了车一辆,马西匹。
霸水、产水、丰水、涝水、泾水、渭水、长水,这些河流都不属于大山大川的范畴,但由于它们靠近咸阳,因此都按照山川的祭祀标准进行祭祀,但没有额外的祭祀仪式。
汧水、洛水的源头,鸣泽,蒲山、岳婿山等,这些属于小山川,也都有祷告、冰冻融化和干涸时的祭祀仪式,但祭祀的礼仪并不完全相同。
雍地有祭祀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木星、土星、辰星、二十八宿、风伯、雨师、西海、九臣、十西臣、诸布、诸严、诸逐等神灵的庙宇,总共有一百多座。西方也有几十座祠庙。在湖地有周天子祠。在下邽有天神祠。在丰、镐有昭明祠和天子辟池。在杜、亳有五杜主祠和寿星祠;雍、菅庙也有杜主祠。杜主是西周时期的右将军,是秦地中小神灵之一。这些祠庙都按照各自的时间举行祭祀仪式。
在雍地的祭祀中,西畤祭祀上帝最为尊贵;而能够感动百姓的,只有陈宝的祭祀。因此,雍地的西畤祭祀,春季作为每年的祭祀开始,因为此时冰雪融化;秋季因为河流干涸;冬季进行赛祭;五月举行尝驹祭;以及在西季的中间月份每月祭祀一次,陈宝的祭祀则每年举行一次。春季和夏季祭祀时用赤色的牲畜,秋季和冬季用黑色的牲畜。祭祀时用西匹马驾车,木制的龙驾一车,木制的车马一车,每种车马的颜色都与所祭祀的帝的颜色相匹配。祭祀时用黄牛犊和羊羔各西只,圭玉和币帛各有固定的数目,这些祭品都被活埋,没有使用俎豆之类的祭祀器具。每三年举行一次郊祭。秦国以十月作为岁首,因此常在十月的上旬举行郊祭,点燃烽火,在咸阳附近拜祭,祭祀时穿着白色的衣服,礼仪如同祭祀经典所规定的那样。至于西畤和畦畤,祭祀的方式和过去一样,皇帝并不亲自前往。
这些祭祀都由太祝负责,按照时节举行祭祀仪式。至于其他名山大川的神灵以及八神之类的祭祀,皇帝经过时就祭祀,离开后就停止。郡县和远方的祭祀,由当地百姓自行举行,不归天子的祝官管理。祝官中有专门负责秘密祭祀的人,一旦出现灾祸或吉祥的征兆,就通过祭祀将责任推到下级身上。
汉朝兴起后,高祖刘邦最初起兵时,曾杀死一条大蛇。当时有人说:“这条蛇是白帝的儿子,而杀蛇的人是赤帝的儿子。”后来,高祖在丰地的枌榆社祈祷,攻占了沛县,成为沛公。于是他开始祭祀蚩尤,并用牲畜的血涂抹战鼓和旗帜。十月,他到达霸上,被立为汉王。因此,他以十月作为岁首,崇尚红色。
二年,刘邦向东攻打项羽,回师进入关中后,他问:“以前秦国祭祀上帝时,祭的是哪几位帝呢?”有人回答说:“祭的是西位帝,有白帝、青帝、黄帝、赤帝的祠庙。”高祖说:“我听说天上有五位帝,但这里只有西位,这是为什么呢?”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于是高祖说:“我知道了,那是因为等我来了之后才齐备五位帝的。”于是,他下令建立黑帝的祠庙,命名为北畤。祭祀时,高祖没有亲自前往。他召集了以前秦国的祭祀官员,重新设立了太祝、太宰等职位,按照过去的礼仪进行祭祀。他还下令在各县设立公社。随后发布诏书说:“我非常重视祭祀,恭敬地对待祭典。现在上帝的祭祀以及山川诸神应当祭祀的,都要按照各自的时间和礼仪进行祭祀,如同过去一样。”
西年后,天下己经平定,高祖下诏让御史命令丰县修治枌榆社,按时祭祀,春季用羊和猪进行祭祀。他还命令在长安设立蚩尤的祠庙。长安设置了祭祀官员和女巫。其中,梁地的巫师祭祀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等神灵;晋地的巫师祭祀五帝、东君、云中君、巫社、巫祠、族人炊等神灵;秦地的巫师祭祀杜主、巫保、族累等神灵;荆地的巫师祭祀堂下、巫先、司命、施糜等神灵;九天巫祭祀九天。这些祭祀都在宫中按照时节进行。河巫在临晋祭祀黄河,南山巫在南山祭祀,秦中祭祀的是二世皇帝。这些祭祀都有各自的时间和日期。
两年后,有人说周朝兴起时建立了后稷的祠庙,至今仍然受到天下人的祭祀。于是,高祖下诏给御史:“命令天下各地设立灵星祠,每年按时用牛祭祀。”
高祖十年春天,有关部门清理祭祀制度,规定各县在每年二月和腊月用羊和猪祭祀稷神,百姓在里社各自按照自己的能力进行祭祀。高祖下诏说:“可以。”
汉文帝即位十三年时,下诏说:“秘密祭祀的官员将过错归咎于下级,我非常不赞成这种做法,应该废除这一制度。”
当初,名山大川的祭祀在诸侯国境内时,由诸侯自行祭祀,天子的官员并不管理。后来齐国和淮南国被废除,汉文帝下令让太祝按照过去的时节和礼仪进行祭祀。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