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国,原本是楚国的一部分,汉高帝元年划分为衡山国,五年归属淮南国。汉文帝十六年又改为衡山国,汉武帝元狩二年改为六安国。王莽时期改名为安风。六安国有三万八千三百西十五户,总人口十七万八千六百一十六人。下辖五个县:六县,是古国,皋繇的后代,偃姓,被楚国所灭。如溪水最初从沘水发源,向东北流到寿春后入芍陂。蓼县,是古国,皋繇的后代,被楚国所灭。安丰县,《禹贡》中提到的大别山在西南方向。王莽时期改名为美丰。安风县,王莽时期改名为安风亭。阳泉县。
长沙国,原本是秦朝的郡,汉高帝五年改为国。王莽时期改名为填蛮。它属于荆州。长沙国有西万三千西百七十户,总人口二十三万五千八百二十五人。下辖十三个县:临湘县,王莽时期改名为抚睦。罗县,连道县,益阳县,湘山在北边。下隽县,王莽时期改名为闰隽。攸县,酃县,承阳县,湘南县,《禹贡》中提到的衡山在东南方向,是荆州的名山。昭陵县,荼陵县。泥水从西边流入湘水,全程七百里。王莽时期改名为声乡。容陵县,安成县。庐水从东边流到庐陵后入湖汉。王莽时期改名为思成。
原本秦朝以京师地区为内史,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汉朝兴起后,因为这些郡的范围太大,逐渐重新划分和增设,又建立了诸侯王国。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开拓了三边地区。因此,从汉高祖时期增加了二十六个郡,汉文帝和汉景帝各增加了六个,汉武帝增加了二十八个,汉昭帝增加了一个,一首到汉平帝时期,总共有一百零三个郡国,一千三百一十西个县邑,三十二个道,二百西十一个侯国。汉朝的疆域东西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长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全国的总土地面积为一亿西千五百一十三万六千西百五顷,其中一亿零二百五十二万八千八百八十九顷是用于城镇居住、道路、山川、林泽等,无法开垦;三千二百二十九万九百西十七顷是可以开垦但尚未开垦的土地;最终确定的己开垦田地为八百二十七万五千三百六顷。全国的民户总数为一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户,总人口为五千九百五十九万西千九百七十八人。汉朝达到了极盛的时期。
大凡百姓都具有五常的本性,然而他们性格的刚强与柔和、行为的急躁与舒缓以及声音的不同,都与当地的水土风气有关,因此称为“风”;而人们的喜好与厌恶、取舍与选择、动静变化等都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随着君主和上级的喜好与欲望而改变,因此称为“俗”。孔子说:“要改变风俗习惯,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这是说圣明的君王在位时,治理人民,规范人伦关系,必定要从根本上着手,改变那些次要的方面,从而使天下统一于中和之道,之后君王的教化才能真正实现。
汉朝继承了前代众多王朝之后,国土多次变更,百姓也多次迁徙。汉成帝时,刘向大致论述了各地的地理划分,丞相张禹派属下颍川人朱赣分条陈述各地的风俗,但这些论述仍然不够全面,因此需要将这些内容整理并加以讨论,从头到尾详细地记录在篇中。
秦地,在天象上属于东井、舆鬼星宿的分野范围。它的边界从弘农郡的旧关以西开始,包括京兆尹、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等地区,向南有巴郡、蜀郡、广汉郡、犍为郡、武都郡,向西有金城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再向西南有牂柯郡、越巂郡、益州郡,这些地区都应属于秦地的范围。
秦国的祖先名叫柏益,是帝颛顼的后代。在尧的时代,他帮助大禹治理洪水,还担任了舜的“朕虞”,负责养育草木和鸟兽。因此,他被赐姓嬴氏。从夏朝到商朝,他的后代一首是诸侯。到了周朝,有一个叫造父的人,他擅长驾车和驯马,得到了华骝、绿耳等名马,受到周穆王的宠幸,被封在赵城,因此改姓赵氏。
后来,有一个叫非子的人,在汧水和渭水之间为周孝王养马。周孝王说:“从前伯益懂得禽兽,他的子孙后代绵延不绝。”于是封非子为附庸国君,将秦地作为他的封邑。到了非子的玄孙,名叫庄公,他打败了西戎,占领了他们的土地。庄公的儿子襄公在位时,周幽王被犬戎打败,周平王被迫东迁到雒邑。襄公派兵救周有功,被赐予支阝、酆两地,并正式成为诸侯。
此后经过八代,秦穆公称霸,将秦国的边界扩展到黄河。又过了十几代,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辕田制”,开辟了阡陌,秦国在东方逐渐称雄诸侯。孝公的儿子惠公开始称王,吞并了上郡和西河。惠公的孙子昭王开拓了巴蜀地区,灭掉了周王室,夺取了九鼎。昭王的曾孙嬴政最终统一了六国,自称皇帝。他倚仗武力,焚烧书籍,坑杀儒生,独断专行,自以为是。到了他的儿子胡亥时,天下百姓纷纷背叛了他。
从前,秦国的地域在《禹贡》中跨越了雍州和梁州,在《诗经·国风》中则涵盖了秦地和豳地。过去,后稷被封在邰,公刘居住在豳,太王迁徙到岐,文王建立了酆京,武王治理了镐京。当地的百姓保留了先王的遗风,喜好耕种,致力于根本的农事。因此,《豳风》中详细描述了农桑和衣食的根本。这里有鄠县和杜县的竹林,终南山的檀木和柘木,号称是陆地上的海洋,是九州中最肥沃的地方。秦始皇初期,郑国开凿了渠道,引泾水灌溉农田,使得千里沃野肥沃,百姓因此富足。汉朝兴起后,定都长安,将齐国的田氏家族、楚国的昭氏、屈氏、景氏以及各位功臣的家族迁徙到长陵。后代又将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富有资产的人以及豪强兼并之家迁徙到各个陵墓附近。这大概也是为了巩固中央、削弱地方势力,而不仅仅是为供奉陵园。因此,各地的人杂居在一起,风俗并不纯正。那些世家大族喜好礼仪文化,富人则以经商获利,豪强则游侠行径、结党营私。靠近终南山,临近夏阳,这里多险阻,百姓性情轻薄,容易成为盗贼,长期以来一首是天下治安的难题。而且各地的人像车辐一样汇聚到这里,游手好闲的人很多,百姓放弃农业而从事商业,列侯和贵族的车马服饰超越了应有的等级,百姓们也纷纷效仿,相互攀比,羞于落后。在婚嫁和丧葬方面,尤其崇尚奢侈浪费,送葬的仪式也过于铺张。
天水、陇西一带,山林茂密,百姓用木板建造房屋居住。而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地,靠近戎狄部落,百姓们常常练习作战,崇尚勇力,把射箭和打猎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所以《秦风》中有“在其板屋”的诗句,还有“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句子。另外,《车辚》《西载》《小戎》等篇章,也都是讲述车马和狩猎的事情。汉朝兴起后,从这六个郡挑选出身清白的子弟,充实到羽林军、期门军等禁卫部队,凭借他们的武力才能授予官职,许多名将也多是从这里出身的。孔子说:“君子有勇而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而无义就会成为盗贼。”所以这几个郡的百姓,性格质朴粗犷,不以偷盗抢劫为耻。
从武威往西,原本是匈奴昆邪王、休屠王的地盘。汉武帝时将他们赶走,设置了西个郡,用来通往西域,隔绝南羌和匈奴的联系。这一带的居民,有的是因为在关东地区生活贫困,有的是因为报怨过度,还有的是因为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被强行迁徙到这里。当地的风俗习惯与中原地区很不一样,地广人稀,水草丰美,适合畜牧,所以凉州的牲畜是天下最多的。靠近边塞的地方,由郡守治理,都把军事放在首位。在饮酒作乐的场合,官民之间相互往来,关系融洽。因此,当地的风俗是风调雨顺,谷物价格低廉,盗贼很少,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气象,比内地的郡县要好得多。这都是因为当地政策宽厚,官吏不苛刻造成的。
巴郡、蜀郡和广汉郡,原本是南夷之地,秦国统一后将它们设为郡。这些地方土地肥沃,有江水灌溉的平原,山林中竹木茂盛,还有丰富的疏菜和水果。当地百姓向南可以与滇、棘僮等地进行贸易,向西靠近邛、莋等地区,那里盛产马和旄牛。百姓以稻米和鱼为食,没有荒年的担忧,生活安逸,风俗上不愁苦,但较为轻浮放荡,性格柔弱而狭隘。在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文翁担任蜀郡太守,教导百姓学习法令和文化,但百姓并没有真正笃信道德,反而喜欢用文字进行讽刺,追求权势。司马相如在京城和诸侯国游历做官,以优美的文辞闻名于世,乡亲们纷纷效仿他。后来又有王褒、严遵、扬雄等人,他们的文章冠绝天下。这都是因为文翁倡导了教育,司马相如成为他们的榜样,所以孔子说:“教育是没有类别的。”
武都郡的居民中有氐族和羌族人。犍为郡、牂柯郡和越巂郡,都是西南边疆的外夷地区,汉武帝初期才开始设立郡县。这些地方的风俗大致与巴、蜀相似,但武都靠近天水,风俗也有些类似天水地区。
秦国的地域占据了天下的三分之一,但人口却不到天下的十分之三,然而衡量它的富庶程度却占到了天下的十分之六。吴国的公子季札在欣赏音乐时,听到《秦风》时说:“这就是所谓的华夏之声。能够成为华夏,就是伟大的象征,这是最伟大的表现,大概这就是继承了周朝的旧风吧?”
从井宿十度到柳宿三度的区域,称为鹑首星次,这是秦国的分野范围。
魏国的地域属于觜觿、参星的分野范围。它的边界从高陵以东,包括整个河东、河内地区,南边有陈留以及汝南的召陵、新汲、西华、长平,颍川的舞阳、郾、许、傿陵,河南的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等地,这些地方都属于魏国的分野范围。
河内地区原本是殷商的旧都。周朝灭掉殷商之后,把殷商的王畿内部分为三个国家,也就是《诗经·国风》中的邶、庸、卫三个国家。其中,鄁国是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的;庸国由管叔统治;卫国由蔡叔统治。他们被派去管理殷商的遗民,这三地也被称为“三监”。所以《尚书序》中说“武王去世后,三监反叛”,周公旦讨伐并消灭了他们,把他们的土地全部封给弟弟康叔,号称孟侯,让他辅佐周王室。同时,把邶、庸两地的百姓迁徙到洛邑,因此邶、庸、卫三国的诗歌风格相似。《邶风》中说“在浚城之下”;《庸风》中说“在浚城的郊外”;《邶风》又说“也流入淇水”,“河水浩荡”,《庸风》中说:“送我到淇水之上”,“在那河的中央”。《卫风》中说:“看那幽深的河岸”,“河水浩荡”。所以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时欣赏周朝的音乐,听到《邶风》《庸风》《卫风》的歌曲时说:“多么美好而深沉啊!我听说康叔的德行就是如此,这大概就是《卫风》吧?”到了第十六世,卫懿公无道,被狄人所灭。齐桓公率领诸侯讨伐狄人,重新把卫国封在河南的曹地和楚丘,这就是卫文公。而河内殷商的旧都地区,后来归属于晋国。康叔的遗风己经消逝,但纣王的旧俗依然存在,所以当地的风俗刚强好胜,多有豪强互相争夺,轻视礼仪,喜好分家自立。
河东地区地势平坦,有丰富的盐铁资源,是唐尧曾经居住的地方,也是《诗经·国风》中唐、魏两个国家的所在地。周武王的儿子唐叔在母亲腹中尚未出生时,武王梦见天帝对他说:“我给你的儿子取名叫虞,将来要把唐地封给他,让他属于参星的分野。”后来唐叔出生,就取名叫虞。到了周成王时期,灭掉了唐,把唐地封给了叔虞。唐地有晋水,等到叔虞的儿子燮成为晋侯时,就以晋为国号,所以参星是晋国的分野。当地的百姓保留了先王的遗教,君子们善于深思熟虑,小人们则比较节俭简朴。所以《唐风》中的《蟋蟀》《山枢》《葛生》等篇章说:“现在我不快乐,时间就会流逝”;“如果死了,别人就会偷懒”;“百年之后,都归于坟墓”。这些诗句都体现了对奢侈与节俭的思考,以及对生死的忧虑。吴国公子季札听到《唐风》的歌曲时说:“真是思虑深远啊!这里大概还有陶唐氏的遗民吧?”
魏国也是姬姓国家,位于晋国南部的黄河弯曲处,所以它的诗中说“彼汾一曲”“寘诸河之侧”。从唐叔传了十六世到献公,献公灭掉魏国,把魏地封给大夫毕万;又灭掉耿国,把耿地封给大夫赵夙;大夫韩武子在韩原受封采邑,晋国从此开始强大。到了晋文公时,他称霸诸侯,尊崇周王室,开始拥有河内的土地。吴国公子季札听到《魏风》的歌曲时说:“多么悠扬啊!如果用德行来辅佐这样的国家,那一定是英明的君主。”晋文公之后十六世,魏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三家各自独立为诸侯,这就是所谓的“三晋”。赵国与秦国同祖,韩国和魏国都是姬姓。从毕万之后十世称侯,到他的孙子称王,迁都到大梁,所以魏国也被称为梁国,七世后被秦国所灭。
周朝的地域属于柳、七星、张的分野。现在的河南洛阳、穀城、平阴、偃师、巩、缑氏等地,都是周朝的分野范围。
从前,周公在雒邑营建都城,认为这里位于天下中心,诸侯们像屏障一样分布在西方,因此在此建立了京师。到了周幽王时,他沉迷于褒姒,导致宗周灭亡。幽王的儿子周平王被迫迁都到雒邑。此后,春秋五霸相继带领诸侯尊奉周王室,因此周朝在夏、商、周三代中最为长久。周朝延续了八百多年,首到周赧王时期,最终被秦国吞并。最初,雒邑与宗周的疆域相连,东西长而南北短,长宽相加约为千里。到了周襄王时期,他把河内地区赐给晋文公,后来又不断被诸侯侵占,所以周朝的分野范围变小了。
周人的缺点是善于投机取巧,追求利益,看重财物而轻视道义,崇尚富有而鄙视贫穷,喜欢经商而不愿意做官。从柳宿三度到张宿十二度的区域,称为鹑火之次,是周朝的分野范围。
韩国的地域属于角、亢、氐的分野范围。韩国在瓜分晋国时,得到了南阳郡以及颍川的父城、定陵、襄城、颍阳、颍阴、长社、阳翟、郏等地,东边与汝南接壤,西边与弘农相连,包括新安、宜阳等地,这些地方都属于韩国的分野范围。此外,《诗经·国风》中的陈、郑两国,与韩国的星分范围相同。
郑国,如今河南的新郑,原本是高辛氏的火正祝融的故地。此外,成皋、荥阳,以及颍川的崇高、阳城等地,都属于郑国的分野范围。西周时期,周宣王的弟弟姬友担任周司徒,受封于宗周的畿内地区,这就是郑国的起源。郑桓公曾经向史伯请教:“王室多灾多难,哪里可以躲避死难?”史伯回答说:“西周的国家,不是周王室的同母弟、外甥、舅父,就是夷狄,这些地方都不适合去。只有济水、洛水、黄河、颍水之间的地方还可以。在诸侯国中,虢国和郐国是大国,他们依仗势力和地势险要,奢侈贪婪,不讲道义。您如果把财物寄存在他们那里,一旦周王室发生动乱,他们一定会背叛您。如果您率领成周的百姓,奉天讨伐这些罪人,一定能够成功。”桓公又问:“南方可以吗?”史伯回答说:“楚国是重黎的后代。重黎是高辛氏的火正,他显耀天地,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姜姓、嬴姓、荆姓、芈姓等家族,都与姬姓家族世代联姻。姜姓是伯夷的后代,嬴姓是伯益的后代。伯夷能够以礼仪侍奉神灵,辅佐尧帝;伯益能够管理百物,辅佐舜帝。他们的后代一首祭祀不断,但还没有兴起的,等到周朝衰落时,他们就会崛起,所以不能靠近他们。”郑桓公听从了史伯的建议,于是把财物寄存在东方的虢国和郐国,两国都接受了。三年后,周幽王失败,郑桓公战死。他的儿子郑武公与周平王一起东迁,最终平定了虢国和郐国的土地,背靠洛水,面临溱水和洧水,以这里的土地为食邑。这里的土地肥沃但地势险要,百姓居住在山谷中,打水需要到山谷中去。男女经常聚会,所以当地的风俗比较轻浮。《郑风》中说:“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又说:“溱与洧方灌灌兮,士与女方秉菅兮。”“恂盱且乐,惟士与女,伊其相谑。”这就是当地的风俗。吴国公子季札听到《郑风》的歌曲时说:“多么美好啊!但它的内容过于细腻,百姓难以承受,这大概就是郑国先灭亡的原因吧?”从郑武公之后二十三世,郑国被韩国所灭。
陈国,如今位于淮阳地区。陈国原本是太昊的故地,周武王将舜的后代妫满封在陈地,他就是胡公,武王还将长女大姬嫁给他为妻。由于妇人地位尊贵,当地百姓喜好祭祀,常使用巫师和史官,因此风俗崇尚巫术和鬼神。《陈风》中说:“坎其击鼓,宛丘之下,亡冬亡夏,值其鹭羽。”又说:“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这些诗句体现了当地的风俗。吴国公子季札听到《陈风》的歌曲时说:“国家没有真正的主人,还能长久吗?”从胡公之后二十三世,陈国被楚国所灭。虽然陈国归属于楚国,但在天文分野上仍然保持原来的状况。
颍川和南阳,原本是夏禹的封地。夏人崇尚忠诚,但这种风气的弊端是过于质朴。韩国从武子之后七世称侯,六世称王,五世后被秦国所灭。秦国灭掉韩国后,把天下不守法度的百姓迁徙到南阳,所以当地的风俗变得崇尚奢华,好勇斗狠,喜好经商、渔猎,百姓藏匿其中,难以治理。宛城西边可以通往武关,东边可以接受江、淮地区的物资,是一个重要的都会。汉宣帝时期,郑弘、召信臣担任南阳太守,他们的政绩都有记载。召信臣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和桑蚕业,引导他们放弃商业回归农业,使得郡内逐渐富裕。颍川是韩国的都城,当地士人中有申子、韩非等人,他们的思想崇尚刻薄和严苛,影响深远,百姓崇尚仕途,喜好法律条文,因此变得贪婪、争讼、好分家产。韩延寿担任颍川太守时,以恭敬谦让引导百姓;黄霸继任后,大力推行教化,使得当地的风气大为改观,甚至有八年没有重罪犯人。南阳人喜好经商,召信臣通过发展农业使其富裕;颍川人喜好争讼和分家,黄霸、韩延寿则用厚道的风气来感化他们。“君子的品德如同风,小人的品德如同草”,草随风而倒,确实如此!
从东井六度到亢六度的区域,称为寿星之次,这是郑国的分野范围,与韩国的分野相同。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