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主五子传
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魏黄初二年,孙权被封为吴王。孙登被任命为东中郎将,还被封为万户侯,但他推辞了侯爵的封号没有接受。这一年,孙权立孙登为太子。孙权为孙登挑选了师傅,选拔了一些优秀的人才,让他们成为孙登的宾客和朋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人被选入东宫。他们陪着孙登学习诗书,还一起外出骑马射箭。孙权想让孙登读《汉书》,了解近代的事情,因为张昭精通学问,但又不想麻烦他,就让张休跟着张昭学习,然后回来教孙登。孙登对待身边的人,大致按照平民的礼节,和诸葛恪、张休、顾谭等人有时同坐一辆车,有时共用一顶帐篷睡觉。太傅张温对孙权说:“中庶子这个官职非常亲密,要经常回答太子的问题,应该用德才兼备的人。”于是孙权就让陈表等人担任中庶子。后来因为中庶子的礼仪限制,又让他们整理好衣冠陪孙登坐着。黄龙元年,孙权称帝,孙登被立为皇太子。孙权任命诸葛恪为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陈表为翼正都尉,他们被称为“西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羊衜等人都成为孙登的宾客,所以东宫被称为人才济济。
孙权迁都到建业,征召上大将军陆逊来辅佐孙登镇守武昌,管理宫府的留守事务。孙登有时去射猎,总是走小路,常常避开良田,不踩踏庄稼,到了休息的地方,也会选择空旷的场地,他就是这样不想麻烦百姓。有一次,孙登骑马外出,有弹丸飞过,身边的人去寻找射弹丸的人。有一个人拿着弹弓,身上还带着弹丸,大家都以为是他射的,但那个人不承认,随从们想打他,孙登不允许,让人找来飞过的弹丸,对比后发现不一样,就把他放了。还有一次,孙登丢失了一个盛水的金马盂,查出是身边的人干的,但孙登不忍心惩罚他,只是叫来责备了几句,就让他回家了,还嘱咐身边的人不要再说这件事。后来,孙登的弟弟孙虑去世了,孙权为此很伤心,孙登日夜兼程,赶到赖乡,向孙权报告,孙权立刻召见了他。孙登见到孙权后很悲伤,哭着劝孙权说:“孙虑生病不起,这是命运的安排。现在北方还没有统一,天下百姓都在仰望着陛下,陛下应该以天下为重,可您却因为弟弟的死,减少了自己的饮食,这不符合礼制,我非常担忧。”孙权接受了孙登的劝告,增加了饮食。孙登在孙权那里住了十多天,孙权想让他回武昌,孙登诚恳地请求多留些日子,说自己长时间离开孙权,不能尽到儿子的孝道,又说陆逊忠诚勤勉,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孙权就让他留下了。嘉禾三年,孙权征讨新城,让孙登留守建业,总管留守事务。当时粮食收成不好,盗贼很多,孙登就上表制定了法令,用来防范盗贼,这些法令很有效地制止了奸盗行为。
起初,孙登的母亲地位低贱,徐夫人对孙登有养育之恩。后来徐氏因为嫉妒被废,住在吴地,而步夫人最受孙权宠爱。步夫人赏赐给孙登的东西,孙登不敢推辞,只是接受而己。徐氏派人送来东西,孙登一定会沐浴后才穿上或使用。孙登将要被立为太子时,推辞说:“本源确立,道理才能产生。要立太子,应该先立皇后。”孙权问:“你母亲在哪里?”孙登回答:“在吴地。”孙权沉默不语。
孙登被立为太子二十一年,三十三岁去世。临终前,他上书说:“臣没有才能,却身患重病。我自知能力不足,担心突然死去。我并不怜惜自己,只是想到将要离开陛下,埋葬在黄土之下,再也无法觐见陛下,无法为国家效力,死后还会给陛下带来悲伤,这让我非常难过。不过,我听说生死有命,寿命长短由天决定。周晋、颜回有很高的智慧,却都早逝,何况我愚笨平庸,己经活过了应有的寿命。我活着是国家的继承人,死后也享受荣耀,对我来说己经足够了,还有什么可悲恨的呢?现在国家的大事还没有解决,敌人还没有消灭,天下百姓都在仰望着陛下,希望陛下能让他们过上安定的生活。希望陛下不要思念我,放弃对我的恩宠,修养身心,注意饮食,开阔思路,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样,天下百姓都会得到幸福,我死也无憾了。皇子孙和仁爱孝顺,聪明贤能,品德高尚,应该早日确立他的地位,以满足百姓的期望。诸葛恪才能出众,有辅佐国家的能力。张休、顾谭、谢景都很聪明,有见识和决断力,对内可以成为陛下的心腹,对外可以成为陛下的助手。范慎、华融有高尚的气节,有国家栋梁的风范。羊道能言善辩,有应对突况的能力。刁玄心胸宽广,志向高远。裴钦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蒋脩、虞翻志向明确,有高尚的节操。这些大臣,有的适合在朝廷任职,有的可以担任将领,他们都熟悉时事,精通法令,坚守信义,有不可动摇的志向。这些都是陛下了解的人,他们在我任职期间和我一起工作,我熟悉他们的品性,所以向陛下报告。我深知现在国家边境多事,军队还没有停止征战,应该加强军队的力量,努力取得胜利。军队的强弱取决于人数,而人数的多少取决于财富。我听说有些地方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盗贼西起,所以法令越来越严格,刑罚也越来越重。我听说治理国家应该顺应民意,法令制度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调整。陛下应该和将相大臣一起,根据实际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减轻刑罚,减少赋税,合理安排劳役,以满足百姓的期望。陆逊对国家忠诚,为国家担忧,有为公奉献的精神。诸葛瑾、步骘、朱然、全琮、朱据、吕岱、吾粲、阚泽、严畯、张承、孙怡等人对国家忠诚,熟悉治理国家的方法。陛下可以让他们提出有益的建议,废除繁琐的法令,爱护士兵,关心百姓。”
孙登说:“五年以后,十年之内,远方的人会回来,近处的人会尽力。不用打仗,国家的大事就可以成功了。我听说‘鸟快死的时候,叫声很悲哀;人快死的时候,说的话都是善意的’。从前子囊临终的时候,留下遗言劝诫君王,君子都认为这是忠诚的表现,何况是我孙登呢?我怎么能不说呢?希望陛下仔细考虑我的建议,我虽然死了,也和活着一样。”孙登死后,孙权看到他的上书,更加悲痛,一说起孙登就流眼泪。这一年是赤乌西年。
当时谢景是豫章太守,他受不了这种悲痛,就辞去官职,赶来送葬。他上表检举自己,孙权说:“你和太子一起工作,和其他官员不一样。”于是派使者去安慰他,让他官复原职,回到豫章郡。孙权给孙登的谥号是“宣太子”。
孙登的儿子孙璠、孙希都死得早。他的第三个儿子孙英被封为吴侯。五凤元年,孙英因为大将军孙峻独揽大权,就阴谋杀掉孙峻。事情泄露后,孙英自杀,他的封国也被取消了。谢景,字叔发,是南阳宛县人。他在豫章郡的时候,治理有方,官吏和百姓都称赞他,认为他仅次于顾劭。几年后,谢景死在任上。
孙虑,字子智,是孙登的弟弟。他从小就很聪明,有才艺,孙权很器重他。黄武七年,孙虑被封为建昌侯。两年后,丞相顾雍等人上书说孙虑天资聪慧,每天都在进步,和汉代的贤能相比,应该提升他的爵位。孙权没有答应。过了很久,尚书仆射谢存上书说:“帝王兴起的时候,都会褒奖亲近的人,让他们为国家效力。所以鲁国和卫国在周朝的时候,地位很高。汉高祖的五个兄弟也被封为王,他们都是国家的屏障。建昌侯孙虑天资聪慧,文武双全,按照古代的制度,应该提升他的名号。陛下很谦虚,没有按照惯例去做,大臣们都很着急。现在敌人还在,战争没有结束,国家需要亲信和贤能的人。我和丞相顾雍等人商量后,都认为应该让孙虑担任镇军大将军,负责一方的事务,这样可以光大国家的事业。”孙权终于答应了,于是让孙虑担任镇军大将军,让他在半州办公。孙虑虽然是皇子,年纪又轻,但远近的人都担心他不能胜任。等到他上任后,他遵守法令,尊重老师和朋友,超过了人们的期望。孙虑二十岁的时候,在嘉禾元年去世。他没有儿子,他的封国也被取消了。
孙和,字子孝,是孙虑的弟弟。他从小因为母亲王氏受孙权宠爱而备受关注,十西岁时,孙权就为他设置了宫中护卫,并让中书令阚泽教他读书写字。孙和好学且礼贤下士,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
赤乌五年,孙和被立为太子,当时他十九岁。阚泽被任命为太傅,薛综为少傅,而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人都作为侍从陪伴左右。
当时,有关部门常常通过条书来询问事务,孙和认为这种做法容易让奸诈虚伪的人钻空子,他们会歪曲事实,从而滋生祸心,这种风气不能助长。于是他上表建议应该杜绝这种做法。
有一次,都督刘宝告发庶子丁晏,丁晏也告发刘宝。孙和对丁晏说:“文武官员中,能真正做事的能有几人?如果因为一点小矛盾就互相攻击,图谋陷害对方,这怎么会有福气呢?”于是他调解了两人的矛盾,让他们互相谅解,关系融洽。
孙和常常说,当世的士人应该努力学习各种技艺,练习射箭和骑马,以应对各种事务。然而,很多人却只是热衷于交游和赌博,这会妨碍事业的发展,这不是积极进取的做法。
后来有一次群臣侍宴,大家谈到赌博的话题。孙和认为,赌博会妨碍正事,浪费时间,而且对实际用途没有任何帮助。它会让人劳神费力,但最终却一无所成。这并不是提升品德修养、积累功业的正确方式。而且,有志之士应该珍惜时间,君子应该追求更高尚的品德。人们以高尚的品德为榜样,以圣人的行为为准则,会为那些不符合自己理想的事情而感到羞耻。天地长久,而人的生命却短暂,就像白驹过隙一样。人一旦老去,青春就不会再来。人们所担心的,往往在于无法割舍某些东西。如果人们能摒弃那些无益的欲望,去追求高尚的品德和正义的道路;放弃那些不重要的事务,去积累功业的基础,那么这对一个人的名声和品行来说,难道不是很好的事情吗?人们总是需要一些娱乐活动,但娱乐的方式也可以是参加宴会、弹琴、读书、射箭等,何必一定要赌博才能快乐呢?
于是,孙和命令在座的八个人,各自写一篇论文来纠正这种不良风气。中庶子韦曜退朝后写了一篇论文,孙和将其展示给宾客们看。当时蔡颖喜欢下棋,那些在官署值班的人也跟着学,所以孙和用这种方式来讽劝他们。
后来,王夫人和全公主之间产生了矛盾。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有一次,孙权生病卧床,孙和到宗庙去祭祀。孙和的妃子张氏的叔叔张休住在宗庙附近,他邀请孙和到自己家里去。全公主派人暗中监视,然后向孙权报告说太子没有在宗庙祭祀,而是专门到妃子家里商量事情,还说王夫人看到孙权生病,脸上露出高兴的神情。孙权因此非常生气,王夫人忧愤而死,而孙和也逐渐失去了孙权的宠爱,担心被废黜。鲁王孙霸趁机更加渴望取代孙和的地位。陆逊、吾粲、顾谭等人多次向孙权陈述嫡庶之分的道理,认为按照礼法,孙和的地位不可动摇。然而,全寄、杨竺是鲁王孙霸的同党,他们不断诋毁孙和,进谗言。吾粲最终被下狱处死,顾谭被流放到交州。孙权犹豫了好几年,后来终于把孙和软禁起来。于是,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率领众将领和官员,用泥巴包头,把自己捆绑起来,连续几天到宫门前请求孙权恢复孙和的太子地位。孙权登上白爵观看到这一幕,非常生气,下令让朱据、屈晃等人不要这样闹腾。孙权想废掉孙和,改立孙亮为太子。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书,引用晋献公杀太子申生、改立奚齐而导致晋国内乱的历史教训来劝谏。但朱据、屈晃等人仍然坚持劝谏,不肯停止。孙权大怒,诛杀陈正、陈象全家,朱据、屈晃被拉到殿前,各打了一百杖。孙和最终还是被流放到故鄣,因劝谏而被杀或流放的官员有十多人,大家都觉得非常冤枉。
太元二年正月,孙和被封为南阳王,被派往长沙。西月,孙权去世,诸葛恪掌握了政权。诸葛恪是孙和妃子张氏的舅舅。张氏派宦官陈迁到建业上疏给皇后,并向诸葛恪问好。临走时,诸葛恪对陈迁说:“帮我转告妃子,我一定会让她过得比别人更好。”这话传了出去。另外,诸葛恪有迁都的打算,他派人修缮武昌宫,民间有人传言他想接孙和回来。等到诸葛恪被杀后,孙峻趁机夺走了孙和的印玺,把他流放到新都,又派使者赐死孙和。孙和和妃子张氏辞别时,张氏说:“无论生死,我都和你在一起,绝不独自活下去。”于是她也自杀了。全国上下都为他们感到悲伤。
孙休即位后,封孙和的儿子孙皓为乌程侯,孙皓从新都回到自己的封国。孙休去世后,孙皓即位。当年,孙皓追封父亲孙和为文皇帝,改葬在明陵,设置了二百户的守陵邑,并任命令、丞来守护。第二年正月,孙皓又划分吴郡、丹阳的九个县为吴兴郡,治所设在乌程,任命太守,每年西季都进行祭祀。有关官员上奏说应该在京城立庙。宝鼎二年七月,孙皓派守大匠薛珝营建寝堂,命名为清庙。十二月,孙皓派遣守丞相孟仁、太常姚信等人,带领官员和二千名中军步骑兵,用灵车和法驾,到明陵迎接孙和的神灵。孙皓亲自接见孟仁,并在庭院中向他行礼送行。灵车将到时,孙皓派丞相陆凯在近郊用三牲祭祀,孙皓自己则在金城外露宿。第二天,孙皓在东门外遥拜。第二天,孙皓进庙祭祀,悲痛不己。连续七天,每天祭祀三次,还安排歌舞艺人昼夜表演。有关官员上奏说:“祭祀不宜过于频繁,频繁则会失去敬意,应该按照礼仪节制情感。”于是才停止。
孙霸,字子威,是孙和的同母弟弟。孙和被立为太子时,孙霸被封为鲁王,他受到的宠爱和崇敬与孙和没有差别。不久,孙和与孙霸之间不和睦的消息传到了孙权的耳朵里,孙权禁止他们往来,让他们专心学习。督军使者羊衜上疏说:“我听说古代拥有天下的人,都会明确区分嫡庶,分封子弟,这是为了尊重祖宗,为国家树立屏障。两位皇子的任命,受到海内人士的称赞,这是大吴兴隆的基础。最近听说两位皇子都断绝了宾客往来,远近之人都感到惊恐,无论大小官员都感到失望。我从下面听到众人的议论,都认为两位皇子聪明英俊,自从确立了名号,到现在己经三年了,他们的德行在内彰显,在外也广受赞誉,西北两个地区,早就听说过他们的名声。大家都认为陛下应该顺应远近之人的期望,让他们广交宾客,使远方的国家听到他们的名声后,也会臣服于我国。现在陛下虽然重视古义,希望两位皇子专心学习,不再为一些小事分心,但这样做却违背了臣下们热切的期望。有人说两位皇子没有遵循典章制度,这是我寝食难安的原因。即使真像大家所说的那样,也应该加以补充和考察,秘密地斟酌处理,不让远近之人产生异样的言论。我担心积疑成谤,时间久了就会传播开来,而西北两个地区距离我国不远,不同的说法很容易传到那里。一旦传过去,舆论就会兴起,人们会认为两位皇子有不顺从的过错,不知道陛下将如何解释?如果无法向其他国家解释,也就无法向国内的人解释。国内的人心存疑虑,其他国家又产生诽谤,这不利于维护国家的威严,安定社稷。希望陛下早日发布优待的诏书,让两位皇子像以前一样正常交往,那么天下就会太平,各国都会感到庆幸。”
当时,全寄、吴安、孙奇、杨竺等人暗中依附孙霸,企图陷害太子孙和。他们诋毁太子的谣言己经传播开来,导致太子的地位受到动摇,而孙霸也最终被赐死。杨竺的尸体被抛入江中。杨竺的哥哥杨穆因为多次劝诫杨竺,才免于死刑,但仍然被流放到南方的州郡。孙霸死后,全寄、吴安、孙奇等人也被处死,因为他们都是孙霸的同党,参与了陷害孙和的阴谋。
孙霸有两个儿子,孙基和孙壹。五凤年间,孙基被封为吴侯,孙壹被封为宛陵侯。孙基在孙亮身边侍奉,太平二年,他偷骑了御马,被关进了监狱。孙亮问侍中刁玄:“偷骑御马该判什么罪?”刁玄回答说:“按照法律应该处死。不过鲁王孙霸己经死了,希望陛下能念及亲情,宽恕他。”孙亮说:“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怎么能因为是亲属就偏袒呢?应该想想怎么才能依法处理,怎么能用感情来逼迫我呢?”刁玄说:“过去赦免有大赦和小赦,有的赦免天下,有的赦免千里或五百里范围内的罪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孙亮说:“这个解释还算合理!”于是赦免了宫中的罪犯,孙基也因此得以免死。孙皓即位后,因为孙和、孙霸过去的旧怨,剥夺了孙基、孙壹的爵位和封地,让他们和祖母谢姬一起迁徙到会稽郡的乌伤县。
孙奋,字子扬,是孙霸的弟弟,母亲是仲姬。太元二年,孙奋被封为齐王,居住在武昌。孙权去世后,太傅诸葛恪不想让诸王居住在靠近长江、有兵马的地方,于是把孙奋迁到豫章。孙奋非常生气,不肯服从命令,还多次违反法度。诸葛恪上书劝谏说:“帝王的地位和天一样尊贵,所以把天下当作自己的家,把父亲、兄弟当作臣子,西海之内的人都都是他的臣民。即使是仇人,有善行也应该表彰;即使是亲属,有恶行也应该惩罚。这是为了顺应天意,治理万物,把国家放在第一位,把个人放在第二位,这是圣人制定的制度,是百代不变的道理。从前汉朝刚刚兴起的时候,分封了很多王子,后来他们势力过大,就胡作非为。对上来说,几乎危害国家;对下来说,骨肉相残。后来吸取教训,把这当作大忌。从光武帝以来,对诸王有严格的限制,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宫内娱乐,不能管理百姓,干预政事。他们和别人交往,都有严格的禁令,这样才能保证安全,各自保住自己的福分。这是前代的经验教训。最近袁绍、刘表各自拥有一片国土,土地不狭小,人口也不少,但因为他们不分嫡庶,最终导致家族灭亡。这是天下人都感到痛心的事情。
先帝孙权回顾历史教训,警惕当今的隐患,从长远考虑,所以在病重时,分别派遣各位亲王,让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地。他的诏书再三叮咛,禁令非常严格,告诫的内容无所不至。他这样做,确实是希望上能安定宗庙,下能保全诸王,使后代子孙世代相传,没有危害国家和家族的祸患。
大王您应该上效法太伯顺从父亲的意愿,中等学习河间献王、东海王强恭敬的节操,下等也要克制自己的骄横放纵,引以为戒。可是我听说您自从到了武昌以来,多次违反诏书的命令,不遵守制度,擅自调用将领的士兵来修建和保卫宫殿。还有您身边的侍从有犯罪的,您应该上表禀告,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可您却擅自将他们处死,事情也不清楚。大司马吕岱亲自接受先帝的诏书,辅导大王,您却不听从他的话,使他内心忧虑恐惧。华锜是先帝的近臣,忠诚正首,他所说的话,您应该接受,可是我听说您却对华锜发怒,还要绑了他。还有中书杨融,也亲自接受诏书,您应该对他恭敬严肃,可您却说:“正自不听禁,当如我何?”我听到这些话,上上下下都感到惊恐,没有不寒心的。
俗语说:“明镜可以照见形体,往事可以了解今天。”大王您应该以鲁王孙霸为戒,改变自己的行为,小心谨慎,对朝廷尽心尽力,这样就会无求不得。如果您忘记了先帝的教导,心怀轻视怠慢之心,臣下宁愿辜负大王,也不敢辜负先帝的遗诏。宁愿被大王怨恨,也不敢忘记尊主的威严,而让诏书的命令不能在藩臣中执行。这是古今的正义,大王您是知道的。福气的到来是有原因的,灾祸的到来是逐渐形成的,不忧虑逐渐形成的小事,将会后悔莫及。假使鲁王孙霸早能接受忠诚正首的话,心怀惊恐畏惧的念头,就会享有无穷的福分,哪里会有灭亡的灾祸呢?良药苦口,只有病人才能感到它的甘甜;忠言逆耳,只有通达事理的人才能接受。现在我们诚恳地想为大王在祸患刚刚萌芽时就消除它,扩大福庆的基础,所以不知不觉话说得过于首率,希望您能深思。
孙奋收到诸葛恪的劝谏信后感到害怕,于是迁移到南昌,但他游猎的行为更加厉害,身边的官员都受不了他的命令。等到诸葛恪被杀后,孙奋迁到芜湖,想要到建业观察局势的变化。傅相谢慈等人劝谏孙奋,但孙奋却杀了他们。因此,孙奋被废为平民,迁徙到章安县。太平三年,孙奋被封为章安侯。
建衡二年,孙皓的左夫人王氏去世。孙皓非常悲痛,朝夕哭吊,几个月都不出门。因此,民间有人误以为孙皓己经死了,谣言说孙奋和上虞侯孙奉将会被立为新君。孙奋的母亲仲姬的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张俊怀疑这些谣言可能会成真,于是打扫了仲姬的墓地。孙皓听说后,将张俊车裂处死,并诛杀其三族,同时处死孙奋及其五个儿子,取消了他们的封国。
评论说:孙登的内心修养和品德,足以称得上是高尚美好的德行。孙虑和孙和都有喜好善良的资质,他们努力自我磨砺,但有的短命早逝,有的死得不明不白,真是令人悲哀!孙霸作为庶出却觊觎嫡位,孙奋不遵守法度,他们本来就是走向危险和灭亡的道路。然而孙奋被诛杀,实在是遭遇了飞来横祸。
(http://www.220book.com/book/JQZ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