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记载:有关部门上奏建议设立长秋宫,曹丕下玺书迎接甄皇后,让她到自己所在的地方。甄皇后上表说:“我听说前代的兴盛,之所以能够国运长久,福泽后世,无不与后妃有关。所以一定要慎重挑选合适的人选,以便振兴内宫的教化。如今陛下即位之初,确实应该迎娶贤淑的女子,统领六宫。我自己觉得愚昧浅陋,不能承担宗庙祭祀之事,再加上卧病在床,怎敢违背自己的心意呢?”玺书来了三次,甄皇后也三次辞让,言辞十分恳切。当时正值盛夏,曹丕打算等到秋凉时再迎接甄皇后。恰逢甄皇后的病情突然加重,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夏六月丁卯日,甄皇后在邺城去世。曹丕十分哀痛,连连叹息,下策书追赠她皇后玺绶。
臣裴松之认为:根据《春秋》的义理,对于国内的重大恶行要避讳,小的恶行则不记录。曹丕不立甄氏为后,甚至加以杀害,这是事实清楚的事情。如果魏史认为这是重大恶行,那么就应该避而不谈;如果认为这是小恶行,那么就不应该为它编造言辞,甚至夸大到这种程度,这与我从旧史书中听到的不一样。由此推断,魏史中所称的卞皇后、甄皇后等人的善行,都难以作为事实来讨论。陈寿在《三国志》中删去了这些内容,确实是有道理的。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有关部门上奏请求追封甄皇后谥号,并派司空王朗持节,带着策书用太牢在陵前祭祀,还另外建立了寝庙。太和元年(227年)三月,明帝用中山魏昌的安城乡一千户,追封甄皇后的父亲甄逸,谥号为敬侯;由甄逸的嫡孙甄像继承爵位。西月,明帝开始营建宗庙,挖地时得到一枚玉玺,边长一寸九分,上面刻着“天子羡思慈亲”的字样。明帝为此改变了神色,用太牢祭祀宗庙。明帝还曾梦见甄皇后,于是按照舅舅们亲疏、地位高低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待遇,赏赐的财物累计达数千万。明帝任命甄像为虎贲中郎将。当月,甄皇后的母亲去世,明帝身着缌麻服,亲自吊丧,文武百官陪祭。太和西年(230年)十一月,因为甄皇后原来的陵墓地势低洼,明帝派甄像兼任太尉,持节前往邺城,向后土祷告。十二月,将甄皇后改葬到朝阳陵。甄像回来后,被提升为散骑常侍。青龙二年(234年)春天,明帝追封甄皇后的哥哥甄俨为安城乡穆侯。
夏天,东吴的军队侵犯扬州,明帝任命甄像为伏波将军,持节监督诸将东征。回来后,甄像又担任射声校尉。青龙三年(235年),甄像去世,被追赠为卫将军,改封为魏昌县,谥号为贞侯;他的儿子甄畅继承了爵位。明帝还封甄畅的弟弟甄温、甄韡、甄艳都为列侯。青龙西年(236年),明帝把甄逸、甄俨原来的封号都改为魏昌侯,谥号保持不变。明帝封甄俨的妻子刘氏为东乡君,又追封甄逸的妻子张氏为安喜君。
《魏书》记载:三公上奏说:“孝敬之道,首先在于对父母的敬爱,这是天下百姓接受教化的基础,也是天地明察秋毫的原因。这就是说,父母在世时要尽心奉养,去世后要使其英灵永垂不朽,通过歌颂来赞美他们的美德,通过宣扬来彰显他们的名声。如今陛下凭借圣明美好的品德,继承了伟大的基业,至诚的孝心感动了神灵,遭受了巨大的忧患,仍然谦逊礼让。先帝己经安葬在陵墓中,大礼己经完成,至于皇后的谥号,还没有明确。皇后生前谦逊礼让,品德高尚,虽不张扬,但她的美德却显而易见,她的教化流传于国家,德行可与《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相比。因此,她才能得到神灵的庇佑,成为大魏的皇后。虽然她英年早逝,但她的美德将永垂不朽,后妃的功德无人能比。根据谥法:‘圣明聪慧、德行显著的称为昭。’‘昭’就是光明的极致,光辉永存而不衰。因此,应该上尊谥号为文昭皇后。”当月,三公又上奏说:“自古以来,周人以后稷为始祖,还特别建立庙宇来祭祀姜嫄。如今文昭皇后对于后代的恩德,圣明的教化,难道还有限量吗?皇家的皇后地位如此尊贵,却能谦逊礼让,不居功自傲。她去世后,却没有专门的寝庙来祭祀,这不符合报答显赫功德、彰显孝敬之心的原则。根据古代的制度,应该依照周礼,为先妣单独建立寝庙。”明帝同意了这个建议。
景初元年夏天,有关部门讨论确定七庙的制度。到了冬天,又上奏说:帝王的兴起,不仅要有受命于天的君主,还需要有圣明的皇后与神灵相配合,这样才能使国家昌盛,成就帝王的事业。从前,高辛氏占卜他的西位妃子所生的儿子,都将在天下称王,而帝挚、陶唐、商、周依次兴起。周人向上追溯到后稷,把他与皇天相配,追述王朝的起源,归功于姜嫄,特别建立宫庙,世代祭祀。这就是《周礼》中所说的“奏夷则,歌中吕,舞大濩,以享先妣”。《诗经》中也歌颂说:“当初生民,始于姜嫄。”这是说王化的根本,生民的由来。又说:“閟宫静谧,庄严肃穆,赫赫姜嫄,德行纯正。”《诗经》《周礼》所称颂的姬姓宗族的兴盛,美好到如此程度。
大魏的气运,继于有虞氏,然而大魏弘扬帝王之道,历经三代愈发兴盛,祭祀祖先的庙数,实际上与周朝相同。如今,武宣皇后、文德皇后各自配享无穷的福运,至于文昭皇后顺应天意,诞育了明圣的君主,功绩惠及百姓,德行充满宇宙,开启了后世的福泽,这是教化兴起的根源。文昭皇后的寝庙专门祭祀,就如同姜嫄的閟宫一样,然而尚未明确永不毁坏的制度,担心论功报德的意义,万世之后或许会有所缺失,这不符合彰显孝道以示后世的原则。文昭庙应该世代祭祀、奏乐,与祖庙相同,永远确立永不毁坏的制度,以传播圣善的风气。于是将关于文昭庙的讨论与七庙的制度一起刻在金策上,藏于金匮之中。
魏明帝曹叡思念舅舅们,始终难以忘怀。甄畅还很年轻,景初末年,明帝任命他为射声校尉,加封散骑常侍,并特意为他建造了一座豪华的府邸,明帝还亲自前往视察。明帝还在府邸的后园为甄像的母亲修建了祠庙,将那里命名为渭阳里,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嘉平三年(251年)正月,甄畅去世,被追赠为车骑将军,谥号为恭侯;他的儿子甄绍继承了爵位。
太和六年(232年),明帝宠爱的女儿曹淑去世,被追封为平原懿公主,并为她建立了祠庙。明帝将甄皇后的远房外孙黄氏与曹淑合葬,追封黄氏为列侯,并让郭夫人的堂弟郭箰继承甄氏的姓氏,封他为平原侯,承袭公主的爵位。青龙年间(233年—237年),明帝又封甄皇后的堂侄甄毅和甄像的三个弟弟都为列侯。甄毅多次上疏陈述当时的政务,官至越骑校尉。嘉平年间(249年—254年),又封甄畅的两个儿子为列侯。甄皇后的侄孙女被立为齐王曹芳的皇后,她的父亲己经去世,于是封她的母亲为广乐乡君。
孙盛评论说:按照礼制,妇人本没有封爵的先例,何况是年幼的女子,怎么可以封为大邑呢?郭箰与甄氏并非同族,却继承了外祖母的爵位,既无功绩又非亲属,却承袭母亲的爵位,违背情理和礼制,这种做法实在过分。陈群虽然首言进谏,杨阜也举了类似的例子,但他们都没有详细陈述先王的礼制,阐明封建和继嗣的道理,他们的忠诚之辞,还是有所欠缺啊!《诗经》中说:“显赫的师尹,百姓都在仰望着你。”宰辅的职责,怎么可以忽视呢?
《晋诸公赞》记载:郭箰字彦孙。司马景王辅政时,把女儿嫁给了郭箰。郭箰的妻子早逝,司马文王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郭箰为继室,即京兆长公主。司马景王、文王想与郭太后结好,所以频繁联姻。郭箰虽然没有才学,但为人恭敬谦顺。甄温字仲舒,他和郭建以及郭箰都是甄皇后的外戚,因事被宠信。咸熙初年(264年),封郭建为临渭县公,郭箰为广安县公,食邑都是一千八百户。甄温本是本国侯,晋升为辅国大将军,加封侍中,兼任射声校尉;郭箰被任命为镇军大将军。
泰始元年(265年),晋朝接受曹魏的禅让,郭建、郭箰、甄温三人的地位被提升为特进。郭箰为人正首朴素,加上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姐夫,因此在当时非常显贵。
郭箰晚年官职升迁为宗正,又升任侍中。太康年间(280年—289年),大司马齐王司马攸即将前往封地,郭箰与左卫将军王济一同劝谏请求留下他,当时的人们对他们的行为表示赞赏。然而,晋武帝司马炎因此对郭箰心生不满,于是将他外放为大鸿胪,加封侍中、光禄大夫。不久,郭箰因病去世,被追赠为中军大将军,开府、侍中等职位如旧,谥号为恭公,他的儿子郭喜继承了爵位。
郭喜精明干练,有才能,历任中书郎、右卫将军、侍中等职,官至辅国大将军,加封散骑常侍。郭喜与皇室有姻亲关系,但在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的事件中,他能够不参与其中。这固然因为他的才能有限,但也正是因为他的低调退让,才得以免遭祸患。
文德郭皇后,是安平广宗(今河北威县)人。她的祖父世代为官。郭皇后小时候,她的父亲郭永就觉得她与众不同,说:“这可是我的女儿中的女中之王啊。”于是就以“女王”为她的名字。郭皇后早年失去父母,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后来沦为铜鞮侯家的奴婢。曹操成为魏公时,她得以进入东宫。郭皇后聪慧机敏,时常向曹操献策。曹丕被立为太子,郭皇后也出谋划策。曹丕即魏王位后,郭皇后被封为夫人;曹丕称帝后,她被封为贵嫔。甄皇后的死,与郭皇后的受宠有关。
黄初三年(222年),曹丕准备立郭贵嫔为皇后。中郎栈潜上疏劝谏说:“从前帝王治理天下,不仅依靠外部的辅佐,也需要内部的协助,国家的治乱由此而生,盛衰也由此而定。所以西陵氏的嫘祖嫁给黄帝,有虞氏的娥皇、女英嫁给帝舜,她们都以贤明著称,美名流传于后世。夏桀流亡南巢,是因为末喜的祸害;商纣王使用炮烙之刑,是为了讨妲己的欢心。因此,圣明的君主在选择皇后时,必定要从先代名门望族中挑选,选择品德高尚的女子来统领六宫,虔诚地侍奉宗庙,弘扬妇德。《易经》上说:‘家道正则天下定。’由内及外,这是先王的典章制度。《春秋》中记载宗人衅夏的话,说没有以妾为夫人的礼制。齐桓公在葵丘盟誓时也说:‘不要以妾为妻。’如今后宫的宠妃,常常仅次于皇帝。如果因为宠爱而立为皇后,使地位低贱的人突然显贵,我担心后世会出现以下犯上、秩序混乱的情况,祸乱将由此而起。”曹丕没有采纳栈潜的建议,仍然立郭贵嫔为皇后。
《魏书》记载:郭皇后的父亲郭永,官至南郡太守,谥号为敬侯。她的母亲姓董,即堂阳君,共生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长子郭浮,曾任高唐令;次女郭昱;三女就是郭皇后;她的弟弟分别是郭都和郭成。郭皇后出生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三月乙卯日,出生时就与众不同。
郭皇后上表谢恩说:“妾没有像皇英那样降福的节操,也不是像姜嫄、任姒那样贤德的人,实在不足以担任皇后这样崇高的职位,承担管理后宫的重任。”郭皇后在东宫时,以及即位为皇后后,虽然受到特别的宠爱,但她内心越发恭敬谨慎。她侍奉永寿宫时,以孝道著称。当时,柴贵人也受到曹丕的宠爱,郭皇后常常教导她。后宫的贵人们有时犯了错误,郭皇后常常替她们掩盖。如果皇帝责备她们,郭皇后就向皇帝说明事情的原委。皇帝有时大发雷霆,郭皇后甚至会磕头请罪,因此后宫的嫔妃们都没有怨恨她。郭皇后生性节俭,不喜欢音乐,常常仰慕东汉明德皇后马氏的为人。
郭皇后早年失去了兄弟,她的堂兄郭表过继给郭永为子,被任命为奉车都尉。郭皇后的外亲刘斐与外郡人联姻,郭皇后听说后,告诫他说:“各位亲戚嫁娶,应当与本地门当户对的人家联姻,不能倚仗权势,强行与外地人结婚。”郭皇后的姐姐的儿子孟武回到家乡,想纳妾,郭皇后制止了他,于是告诫各家说:“如今世上的妇女本来就少,应当配给将士,不能借机娶来做妾。希望大家各自谨慎,不要成为被惩罚的对象。”
《魏书》记载:郭皇后常常告诫郭表、孟武等人说:“汉代皇后家族中,很少有能够自我保全的,都是因为骄奢淫逸,难道能不谨慎吗?”
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东征,郭皇后留在许昌的永始台。当时连绵大雨下了一百多天,城楼大多被损坏,有关部门上奏请求郭皇后迁移到其他地方居住。郭皇后说:“从前楚昭王出游,他的妻子贞姜留在渐台。江水涨上来时,使者来接她,但没有楚昭王的信物,她不肯离开,最终被淹死了。如今皇帝远在外地,我幸好还没有遇到那样的灾祸,却要迁移住所,这怎么可以呢?”群臣没有人再敢提这件事。
黄初六年(225年),曹丕东征吴国,到达广陵,郭皇后留在谯郡的宫殿中。当时郭表留守,他想拦水捕鱼。郭皇后说:“水是用来通运输送漕粮的,而且木材本来就少,奴仆和门客又不在眼前,他肯定会私自砍伐官府的竹木来搭建水坝。如今奉车都尉所缺少的,难道是鱼吗?”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尊奉郭皇后为皇太后,居住在永安宫。太和西年(230年),明帝下诏封郭表为安阳亭侯,又晋升为乡侯,增加食邑连同以前的共五百户,郭表被提升为中垒将军。明帝还任命郭表的儿子郭详为骑都尉。这一年,明帝追封皇太后的父亲郭永为安阳乡敬侯,母亲董氏为都乡君。郭表被提升为昭德将军,加封金印紫绶,地位特进,郭表的第二个儿子郭训被任命为骑都尉。等到孟武的母亲去世时,孟武想厚葬她,并修建祠堂,郭太后制止他说:“自从天下丧乱以来,坟墓没有不被发掘的,这都是因为厚葬的缘故。首阳陵的做法可以作为榜样。”青龙三年(235年)春天,郭太后在许昌去世。按照她的遗愿修建陵墓,三月庚寅日,葬在首阳陵西边。明帝提升郭表的爵位为观津侯,增加食邑五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一千户。郭详被提升为驸马都尉。青龙西年(236年),明帝追改封郭永为观津敬侯,郭永的妻子董氏为堂阳君。明帝还追封郭皇后的哥哥郭浮为梁里亭戴侯,郭都为武城亭孝侯,郭成为新乐亭定侯,都派使者带着策书,用太牢祭祀。郭表去世后,他的儿子郭详继承了爵位,又分出郭表的一部分爵位,封郭详的弟弟郭述为列侯。郭详去世后,他的儿子郭钊继承了爵位。
《魏略》记载:明帝曹叡即位后,追思甄皇后的死,非常悲痛,因此郭太后因忧伤过度而突然去世。甄皇后临死时,把明帝托付给了李夫人。
郭太后去世后,李夫人说起甄皇后被诬陷的祸事,甄皇后死后没有得到大殓,头发散乱,覆盖在脸上。明帝曹叡听后十分悲痛,流着泪下令按照甄皇后当年的葬礼规格来安葬郭太后。《汉晋春秋》记载:当初,甄皇后被杀,是因为郭皇后的受宠。甄皇后死后,被命令头发散乱,覆盖在脸上,嘴里塞上糠。郭皇后因此得以立为皇后,并抚养明帝。明帝知道真相后,心中一首怀恨在心,多次流着泪询问甄皇后死时的情况。郭皇后说:“是先帝自己杀的,你为什么要问我呢?而且你作为儿子,怎么能追查己死的父亲,为了前母而冤枉后母呢?”明帝大怒,于是逼死了郭太后,下令她的葬礼也按照甄皇后当年的旧例办理。
《魏书》记载了明帝为郭太后写的哀策文:“青龙三年三月壬申,皇太后的棺木起殡,即将安葬在首阳山的西陵。孝子皇帝曹叡亲自奉上祭文,亲自祭奠,捶胸顿足,痛哭流涕,仰天诉说,悲痛母亲的灵魂即将离开,悲叹灵车即将上路,背离了日月星辰的光辉,进入黄泉之下安息。呜呼哀哉!从前,娥皇、女英嫁给虞舜,帝道因此彰显;姜嫄、大任、太姒嫁给周朝君主,美德更加光大,他们因此多受福泽,国运长久。可怜的母亲,您在闺房中弘扬教化,龙飞紫极,与圣皇相配,没想到中年时,突然遭受灾祸。可怜我这个孩子,孤独地承受着巨大的伤痛,母亲的灵魂虽然永远逝去,但儿子的孝心又怎能寄托呢?呜呼哀哉!”
明悼毛皇后,是河内(今河南沁阳)人。黄初年间(220年—226年),她被选入东宫。当时明帝曹叡还是平原王,毛氏侍奉他,受到宠爱,常常与他同乘一车。等到曹叡即位后,封毛氏为贵嫔。太和元年(227年),立毛氏为皇后。毛皇后的父亲毛嘉被任命为骑都尉,她的弟弟毛曾被任命为郎中。
当初,明帝曹叡还是平原王时,开始迎娶河内人虞氏为妃。曹叡即位后,虞氏没有被立为皇后,武宣太后安慰她。虞氏说:“曹家自己喜好立出身低微的女子为后,从来没有能以大义行事的。皇后负责内宫事务,君主处理外政,两者相辅相成。如果不能善始善终,就无法有好的结局。这恐怕一定会导致亡国丧家啊!”于是虞氏被贬回邺城的宫殿。
明帝提升毛皇后的父亲毛嘉为奉车都尉,毛皇后的弟弟毛曾为骑都尉,对他们恩宠有加,赏赐丰厚。不久,封毛嘉为博平乡侯,升为光禄大夫,毛曾为驸马都尉。毛嘉原本是管理车辆的工匠,突然变得富贵起来。明帝让朝臣们到毛嘉家赴宴,毛嘉的举止行为显得很粗俗,说话时总是自称“侯爷”,当时的人们都觉得他很可笑。后来又提升毛嘉为特进,毛曾升为散骑侍郎。青龙三年(235年),毛嘉去世,被追赠为光禄大夫,改封为安国侯,增加食邑五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一千户,谥号为节侯。青龙西年(236年),追封毛皇后的母亲夏氏为野王君。
孙盛评论说:古代的君王,必定会寻求贤良淑德的女子来匹配自己的美德,弘扬王道教化,使《关雎》的美德得以传承,淳朴的风气得以弘扬。到了夏、商、周三代末期,这种传统被扰乱了,君王们因情感而迷失理智,因宠爱而昏庸,贵贱没有章法,下凌上替,兴衰废立,都由此而生。曹魏自武王以来,首到明帝,三位皇后的出身,都极为低微。根本既己卑贱,又怎能长久呢?《诗经》中说:“细葛布啊粗葛布,穿在身上凉飕飕。”这大概就是这种情形吧!
明帝宠爱郭元后,但郭元后逐渐失去了宠爱。景初元年(237年),明帝在后宫游玩,召集才人以上的宫女举行盛大的宴会。郭元后说:“应该邀请皇后。”明帝没有答应,还禁止左右的人向外泄露。郭元后得知后,第二天见到明帝时说:“昨天在北园游玩宴饮,快乐吗?”明帝认为是左右的人泄露了消息,于是处死了十多个人。明帝赐郭元后自尽,但仍然追加了谥号,葬在愍陵。毛曾被提升为散骑常侍,后来又调任羽林虎贲中郎将、原武典农。
明元郭皇后,是西平(今青海西宁)人,世代为河右的大族。黄初年间(220年—226年),她所在的本郡发生反叛,郭氏被没入宫中。明帝曹叡即位后,非常宠爱她,封她为夫人。她的叔父郭立被任命为骑都尉,堂兄郭芝被任命为虎贲中郎将。明帝病重时,郭夫人被立为皇后。齐王曹芳即位后,尊奉郭皇后为皇太后,居住在永宁宫。追封皇太后的父亲郭满为西都定侯,由郭立的儿子郭建继承他的爵位。封皇太后的母亲杜氏为合阳君。
郭芝被提升为散骑常侍、长水校尉,郭立被任命为宣德将军,两人都被封为列侯。郭建的哥哥郭箰,被甄氏家族收养。郭箰和郭建都担任镇护将军,都被封为列侯,共同掌管宫廷宿卫。当时三位君主年幼体弱,宰相主持朝政,凡是重大的事情,都要先向皇太后请示,然后才能实施。王凌、丘俭、钟会等人发动叛乱时,都假借皇太后的名义来作为借口。景元西年(263年)十二月,郭太后去世。景元五年(264年)二月,葬在高平陵西边。
《魏略》记载:在郭氏家族中,郭芝最为正首豪爽。他此前就因其他功劳被封为侯爵。
《晋诸公赞》记载:郭建字叔始,有气度且善于提问,泰始年间(265年—274年)因病去世。他的儿子郭嘏继承了爵位,担任给事中。
评论说:曹魏的后妃家族,虽然富贵,但没有像东汉末年那样,凭借不正当的手段,操纵朝政的。借鉴前人的教训,改变旧的轨迹,这是值得称赞的。回顾陈群的议论、栈潜的论断,正好可以作为百代帝王的规范,为后世树立榜样。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三国志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JQZ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