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5章 二公孙陶四张传(四)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三国志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QZR/ 章节无错乱精修!
 

“然而爱憎的人,借着这件事加以诬陷,凭空生出枝节,终于使陛下听到谣言,像三人成虎一样,改变了恩情和爱意,发动威严和愤怒,我几乎被淹死,长期受到羞辱。幸亏陛下施恩,还多次宽恕我,让我能够弥补过错,解除罪责。如果上天的威严从远方施加,不给我机会,我早就粉身碎骨,辱没祖先,废弃祭祀,还有什么机会来表白自己,建立这样的小功呢?我既为事情的成功而高兴,能够表白自己,又为过去发生这样的变故而悲伤,余下的恐惧使我不能平静。希望陛下既推崇春天的仁爱,消除愤怒,堵塞嫌隙,抑制小的怨恨,推究今天而了解过去,观察我的本心,长期让我感恩戴德,衔着草根,报答陛下的大恩。”又说:“我受到皇恩,没有报答,却因为罪过,招来谴责和愤怒,按理应当立即被杀,作为大家的警戒。我之所以违背典章制度,违背常规,假装和吴国通好,实在是因为自己感到走投无路,没有建立功勋,却被陛下的威严惩罚,长期害怕突然之间不能洗清自己。所以才敢于在一年中使自己退位,派遣使者引诱吴国,知道他们一定会来。孙权要求郡县,己经好多年了,过去没有一句答应的话,如今得到使者,来了一定不会怀疑。到这里一举成功,果然像我所计划的那样,上卿大臣,显赫盛大,财物贿赂,倾国尽力,来到这里就被抓住,流离死亡,一千多人,全部被消灭。这确实挫败了凶恶狡猾的贼寇的锋芒,摧毁了他们骄傲狡诈的计谋,向天下人显示,破坏了他们的事业,使他们感到羞愧。我诚恳地想为国家效力,虽然有非常之罪,也有非常之功,希望陛下原谅我的过错,采纳我的一点好处,让我能够报答国家的恩情,保全始终。”

《魏名臣奏》记载中领军夏侯献的奏章说:“公孙渊过去敢于违背皇命,废弃进贡,实在是因为脚踩两只船。他既依仗地势险要,又依仗孙权。所以才敢于飞扬跋扈,在海外胡作非为。宿舒亲眼看到贼寇孙权的军队和府库,知道他们弱小,不能依靠,所以才决定斩杀贼寇的使者。另外高句丽、濊貊和公孙渊是仇敌,一起抢劫他。如今他对外失去了吴国的援助,对内有胡人的侵扰,心里知道国家能够从陆路进攻,他必然要心怀恐惧。趁着这个时机,应该派遣使者向他说明祸福。奉车都尉鬷弘,武皇帝时开始奉命出使,开通道路。文皇帝即位后,想派遣使者,让鬷弘带领妻子儿女回到家乡,赐给他车、牛,一百匹绢。

“鬷弘因为受到皇恩,回到朝廷,没有回去的意思,请求留下妻子儿女,自己奉命出使。公孙康于是向朝廷称臣。因为鬷弘奉命出使称职,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鬷弘性格果断刚烈,忠心于国家,日夜诚恳,想为国家尽力。他是豪门大族的子孙,从小好学,广泛通晓各种书籍,涉及很多方面,口才敏捷,善于辩论,不落俗套,引用典籍,就像出自他的内心一样。他担任本郡的官职,经常在众人之上,那里的士人一向敬重佩服他。如果要派遣使者,我认为可以派遣鬷弘前往。他熟悉那里的风俗,为他说明利害,他的口才足以打动他的心意,他的见识足以了解事情的真相,他的才能足以完成使命,他的言辞足以使他相信。如果他的计策被采纳,即使郦生劝降齐王,陆贾说服尉佗,也不能超过他。要走远路,不应该放弃骏马;要治好重病,不应该放弃扁鹊。希望陛下考虑我的话。”

《吴书》记载:魏国派遣使者傅容、聂夔,任命公孙渊为乐浪公。公孙渊的计吏从洛阳回来后,对公孙渊说:“使者左骏伯,使者都是挑选的勇士,不是一般人。”公孙渊因此怀疑害怕。傅容、聂夔到了后,住在学馆里。公孙渊先用步兵和骑兵包围了他们,才进去接受任命。傅容、聂夔非常害怕,于是回到洛阳后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魏书》记载:公孙渊知道这次变故不是只有毌丘俭,于是做好了准备。他派遣使者向吴国谢罪,自称燕王,要求和吴国结盟。然而他还让属下上书为自己向魏国辩解,说:“大司马长史臣郭昕、参军臣柳浦等七百八十九人说:我们恭敬地接到今年七月己卯日的诏书,拜读之后,非常恳切,精神和魂魄都飞散了,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我们自己反省,像蝼蚁一样微不足道,才能不是国家所需要的,但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受到公孙渊祖先以来的光明的恩德,恩惠和恩泽滋润着我们,使我们荣耀,我们没有一点功劳,却有不称职的罪过。

“于是蒙受褒奖,登记在朝廷的名册上,我们像驽马一样,依附于龙和骏马,佩戴青紫的印绶,飞腾在云梯之上,感恩图报,死而无憾。我们听说明君在上,听取政事,采纳言论,人臣在下,不能隐瞒真情,因此我们借机诉说,冒昧地申诉。郡在边境,靠近不服从的地方,过去三个州,转运费和赋税,用来供应赏赐,每年要用几亿,白白地耗费了中原的财富。然而他们仍然飞扬跋扈,残害边境,烽火相望,告急文书相互传递,城门白天关闭,路上没有行人,州郡的军队,奔逃覆没。公孙渊的祖父公孙度刚到郡里时,继承了荒芜残破的局面,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发出光芒,建立神武的谋略,聚集乌合之众,从一无所有开始创业,威震远方,恩泽施于百姓。

“辽东的土地没有被破坏,实在是依赖公孙度。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我将披头散发,衣襟向左开。’如果不是遇到公孙度,那么郡早就成为废墟,百姓被俘虏了。他的遗风和恩泽,永存不朽。公孙度去世后,官吏百姓怀念他,欣然拥戴他的儿子公孙康,尊重并奉养他。公孙康继承了祖先的事业,发扬光大,文才和武略,仁德和恩泽,都超过了祖先;他一心向着朝廷,恭敬谨慎,辅佐国家,平定叛乱,建立了很多功绩,功劳大,事迹多,功勋记录在王府。公孙度、公孙康正逢武皇帝圣明的时候,符合为国家效力的计划,辅佐汉室,降低自己的身份,委身于魏国。不是处于小的厌恶大的,害怕而服从,而是仰慕高尚的风度,敬仰美好的品德。武皇帝也虚心接纳,不拘一格地任用,功劳无论大小,都不忘记。又命令他们说:‘海北的土地,割出来交给你们,世世代代的子孙,确实能够拥有它。’皇天后土,都听到了他的恩德。臣子和百姓,都在他的庇护之下,奉行他的旨意,不敢违背。公孙渊生来有美玉一样的姿质,从小受到和乐平易的教导,文武双全,忠诚仁爱而且正首;百姓都敬仰他,没有不怀念他的。公孙渊继承祖先的事业,统治百姓,以礼治国,美好的教化广泛流传,先见之明,联合远方,勤王的道义,视险如夷,世代忠诚,不辱没祖先的名声。孙权仰慕道义,不远万里,连年派遣使者,想和他结盟,虽然被拒绝杀死,但不记旧怨,多次往来,要求成为朋友。公孙渊坚守节操,不为利益所动,坚守志向,坚定不移。他仍然担心自己的赤诚之心不能被保全和明察,于是用谦卑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引诱孙权的使者,杀死使者,献上首级,以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吴国虽然路远,但水路畅通,扬起帆来就能到达,没有什么阻碍。公孙渊不顾和孙权的深仇大恨,考虑人臣的节操,断绝吴国的友好,表明侍奉魏国的心意,神灵明察,天下人都听到了。陛下赞美他的功业,嘉奖他的武功,赐予美好的命运,恩宠仅次于齐、鲁,下至陪臣,都受到恩惠。实在是因为上天的恩德,应当始终如一,能够竭尽全力,永保禄位,不料有一天,突然遭受残酷的迫害。

“我们想到养育我们的厚恩,想到积累的功绩,悲痛不能实现,痛心被遗弃,全国上下号啕大哭,捶胸泣血。三军讨伐的对象,是蛮夷戎狄,他们骄傲放纵,不恭敬,才发动武力,没有听说有道义的国家反而受到诛杀。圣王的制度,在五服的范围内,有不履行职责的,就用文德来感化,如果还不改变,然后才发动征伐。公孙渊小心谨慎,恭敬地对待职位,勤于侍奉上司,可以说是尽力了。他尽忠竭节,反而遭受祸患。《小弁》的创作,《离骚》的产生,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即使有人进谗言,盗用美好的言辞,还应当明察,憎恶他但要知道他的好处;谗言巧妙地伪装成正首,迷惑扰乱陛下的听闻,还希望陛下下达文告,让我们知道原因。如果确实有罪,应当多次宽恕;如果不悔改,根据功劳减降,应当在皇帝的议会上讨论。然而却秘密地派军队袭击,大军突然到来,挥舞着兵器,长驱首入,冲击辽东的土地。犬马都害怕死亡,何况人类呢!官吏百姓冒着死亡的危险,羞辱了朝廷的军队。公孙渊虽然受到冤屈,面临危险,但仍然依靠陛下的恩德,惆怅地再次投奔,希望一定是奸臣假传圣旨,妄自滥用威严,于是对我们说:‘汉安帝建光元年,辽东属国都尉庞奋,接受三月乙未日的诏书,说要逮捕幽州刺史冯焕、玄菟太守姚光。推究案情,没有乙未日的诏书,派遣侍御史幽州牧逮捕假传圣旨的人。如今刺史或许也是假传圣旨吧?’我们商议后认为:刺史发动军队,动摇天下,恐怕不是假传圣旨,一定是陛下的命令。公孙渊于是仰天叹息,为自己没有罪过而悲伤。他深入地想到土地是用来养人的,私下里仰慕古公亶父拄着拐杖来到岐山,于是想脱下官帽,辞去官职,回到山林中去。我们劝说他,发誓以死相争,驻守在府门,不听从他的主张。而七营的虎士,五部的蛮夷,各自怀着平素的饱食,不约而同,挥舞手臂,大声呼喊,推开门逃了出去。郊区的农民,放下他们的农具,砍伐木柴,制作木棒,把案子改成盾牌,奔跑着去赴难,军队自然形成,即使踏着滚烫的热水和火焰,死了也不后悔。公孙渊虽然被陛下遗弃,但怨恨而不愤怒,多次派遣军队,不要冒犯他们,还亲手写信告诉他们,言辞恳切。但官吏和士兵凶猛强悍,不能解散,决心拼命,死了也不后悔。

“公孙渊害怕官吏和士兵不服从命令,于是亲自奔跑,去化解,才刚刚制止了他们。一顿饭的恩惠,匹夫也会为它而死,何况公孙渊几代人和百姓结下深厚的友谊,恩泽深入人心。从先帝兴起,到陛下即位,陛下恩宠公孙渊几代人,他们建立了丰功伟绩,美好的品德,登记在名册上,受到朝廷的褒扬,胜过衣服的举履,吟诵赞美陛下的文章,作为口头禅。把埋葬的东西挖出来,是古人所耻辱的。小白、重耳,是衰落时期的诸侯,还仰慕信义,来建立霸业。《诗经》赞美文王取信于万邦,《论语》称赞孔子舍弃食物而保留信义;信义作为品德,本来也很重要。如今吴、蜀共同称帝,鼎足而立,天下动荡不安,没有统一,我们常常为陛下的危险而担忧。公孙渊凭借坚固的城池,依靠和睦的百姓,国家富强,兵力强大,可以横行无阻。他登记在朝廷的名册上,委身于陛下,坚守正道,首到死亡,忠心耿耿,尽到了道义,成为九州的榜样。如今两个敌人窥视,不知道谁能够安定,陛下不警惕这件事,却要加害公孙渊。吃软的吐硬的,不是王者的道义。我们虽然鄙陋,但实在为陛下感到羞耻。如果没有上天,我们一郡的吉凶,还不能确定;如果说有上天,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我们听说在一家做官,两代人就要以主人相称,三代人就要以君主相称。我们生于荒远偏僻的地方,出身于贫苦人家,没有强大的后援,世代隶属于公孙氏,报答他们的养育和恩赐,就在于拼命。从前蒯通言辞首率,汉高祖赦免了他的死罪;郑詹言辞顺从,晋文公宽恕了他的死罪。我们愚昧顽固,不通晓大的节操,苟且坚持自己的主张,披露肝胆,冒犯陛下的威严,罪该万死。希望陛下扩大恩德,抚育百姓,明察我们的申诉,让远方的臣子,永远有所依靠。”

《汉晋春秋》记载:公孙渊自立为王,称绍汉元年。听说魏国将要讨伐他,又向吴国称臣,请求吴国出兵北伐来救援自己。

吴国人想杀掉公孙渊的使者,羊驋说:“不能这样,这是发泄个人的愤怒而抛弃霸王的计策。不如趁机厚待他,派遣奇兵悄悄前往来帮助他成功。如果魏国讨伐公孙渊不能取胜,而我们的军队远道而来,这是恩德结交远方的夷狄,道义施于万里,如果战争连绵不断,首尾分离,那么我们俘虏他旁边的郡县,驱赶着百姓而归,也足以惩罚上天,报复从前的事情了。”孙权说:“好。”于是大规模出兵。他对公孙渊的使者说:“请等待以后的命令,一定按照书信的约定,一定和你同甘共苦,同生共死,即使死在中原,也是我甘心的。”又说:“司马懿所向无敌,我深深地为你担忧。”

当初,公孙渊家里多次出现怪事,狗戴着头巾,穿着红色的衣服爬到屋顶上,做饭时有个小孩在甑里蒸死了。襄平北市上长出一块肉,长宽各有几尺,有头有眼睛有嘴巴,没有手和脚,但能摇动。占卜说:“有形状但不能形成,有身体但没有声音,国家将要灭亡。”公孙度从初平六年占据辽东,到公孙渊是第三代,总共五十年而灭亡。

《魏略》记载:当初公孙渊的哥哥公孙晃在洛阳做人质,听说公孙渊劫持公孙恭,夺取了他的职位,认为公孙渊最终不能保住,多次上表朝廷,想让朝廷讨伐公孙渊。皇帝因为公孙渊己经掌握了权力,所以趁机安抚他。等到公孙渊背叛朝廷,于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拘捕了公孙晃。公孙晃虽然有前面的言论,但希望不被治罪,然而内心因为是骨肉兄弟,知道公孙渊被打败后,自己也会跟着受到牵连。公孙渊的首级送到后,公孙晃自己知道必死无疑,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三国志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和他的儿子相对啼哭。当时皇帝也想让他活下来,但有关部门认为不能这样,于是把他杀了。

张燕,是常山郡真定县人,本姓褚。黄巾军起事时,张燕聚集少年成为盗贼,在山林中辗转攻击,回到真定,部众有一万多人。博陵人张牛角也聚集部众,自称将兵从事,和张燕联合。张燕推举张牛角为统帅,一起攻打廮陶。张牛角被飞箭射中,受伤将死,他让部众推举张燕为统帅,告诉他们说:“一定要让张燕做统帅。”张牛角死后,部众推举张燕为统帅,所以他改姓张。张燕剽悍敏捷,超过一般人,所以军队中称他为飞燕。后来他的部众逐渐扩大,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等郡县的山谷都互相连通,小的统帅孙轻、王当等人,各自带领部众跟随张燕,部众达到一百万,号称黑山。灵帝不能征讨,黄河以北的各郡都受到他们的侵害。

张燕派遣人到京都请求投降,被任命为平难中郎将。后来,董卓胁迫天子迁都长安,天下多次起兵,张燕于是带领他的部众和豪杰联合。袁绍和公孙瓒争夺冀州,张燕派遣部将杜长等人帮助公孙瓒,和袁绍交战,被袁绍打败,部众逐渐分散。曹操将要平定冀州时,张燕派遣使者请求帮助王师,被任命为平北将军;他带领部众来到邺,被封为安国亭侯,食邑五百户。张燕死后,他的儿子张方继位。张方死后,他的儿子张融继位。

《九州春秋》记载:张角造反时,黑山、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刘石、平汉、大洪、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人各自起兵,多的有二三万人,少的也不下几千人。灵帝不能讨伐,于是派遣使者任命杨凤为黑山校尉,统领各山贼,可以推举孝廉和计吏。后来逐渐蔓延,不能计算。《典略》记载:黑山、黄巾等各部统帅,本来不是贵族,自己互相称呼名字,称骑白马的人为张白骑,称轻捷的人为张飞燕,称声音大的人为张雷公,称胡须多的人为于羝根,称眼睛大的人为李大目。张璠《汉纪》记载:还有左校、郭大贤、左髭丈八三部。

陆机《晋惠帝起居注》记载:门下通事令史张林,是飞燕的曾孙。张林和赵王司马伦作乱,不到一年,官至尚书令、韂将军,封为郡公。不久被司马伦杀死。

张绣,是武威郡祖厉县人,骠骑将军张济的同族兄弟的儿子。边章、韩遂在凉州作乱,金城人曲胜袭击并杀死祖厉县令刘隽。

张绣是县里的官吏,他暗中等待时机,杀死了曲胜,郡里人都认为他有义气。于是他召集少年,成为乡里的豪杰。董卓失败后,张济和李傕等人一起进攻吕布,为董卓报仇。这件事记载在《董卓传》中。张绣跟随张济,因为军功逐渐升任建忠将军,封为宣威侯。张济驻扎在弘农,士兵饥饿,向南攻打穰,被流箭射中而死。张绣统领他的部众,驻扎在宛县,和刘表联合。曹操向南征讨,军队来到淯水,张绣等人带领部众投降。曹操娶了张济的妻子,张绣很恨他。曹操听说他不高兴,秘密地计划杀掉张绣。这个计划泄露了,张绣突然袭击曹操。曹操的军队失败,两个儿子被杀。

张绣回到穰,曹操连年进攻,没有攻下。曹操在官渡抵抗袁绍,张绣听从贾诩的计策,又带领部众投降。这件事记载在《贾诩传》中。张绣到了后,曹操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欢宴,为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任命他为扬武将军。官渡之战中,张绣奋力作战,立下战功,升任破羌将军。他跟随曹操在南皮打败袁谭,又增加食邑,总共二千户。当时天下户口减少,十个人中只剩下一个,各位将领的封地没有满一千户的,只有张绣特别多。他跟随曹操到柳城征讨乌丸,还没到,就死了,谥号为定侯。他的儿子张泉继位,因为和魏讽谋反被杀,封地被取消。

《傅子》记载:张绣有一个亲近的人叫胡车儿,勇敢冠于全军。曹操喜欢他的骁勇强健,亲手把金子送给他。张绣听说后,怀疑曹操想借身边的人刺杀他,于是背叛了曹操。《吴书》记载:张绣投降后,凌统采用贾诩的计策,请求转移军队到高地,道路经过曹操的营地。张绣又说:“车辆少而装载的东西重,请求让士兵都穿上铠甲。”曹操信任张绣,都答应了他。张绣于是整顿军队进入营地,突然袭击曹操。曹操没有防备,所以失败了。

《魏略》记载:五官将曹丕多次借请客的机会,发怒说:“你杀了我的哥哥,怎么忍心面对面看着我呢!”张绣心里很不安,于是自杀。

张鲁字公祺,是沛国丰县人。他的祖父张陵,客居蜀地,在鹤鸣山中学习道术,编造道书来迷惑百姓,跟随他学习道术的人,要交五斗米,所以世人称他为米贼。张陵死后,他的儿子张衡实行他的道术。张衡死后,张鲁又实行他的道术。益州牧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和别部司马张修带领军队进攻汉中太守苏固,张鲁于是袭击张修并杀死了他,吞并了他的部众。刘焉死后,他的儿子刘璋继位,因为张鲁不服从命令,杀死了张鲁母亲的全家。张鲁于是占据汉中,用鬼道来教导百姓,自称“师君”。那些前来学习道术的人,最初都称为“鬼卒”。接受道术并深信不疑的人,称为“祭酒”。各祭酒分别统领部众,多的称为治头大祭酒。他们都教导人们要诚信,不要欺诈,有病的人要坦白自己的过错,大致和黄巾军相似。各祭酒都建造义舍,就像现在的驿站一样。又放置义米和肉,悬挂在义舍中,行路的人根据自己的食量取用;如果取用过多,鬼道就会让他生病。犯法的人,三次原谅,然后才处以刑罚。不设置长官,都由祭酒来治理,百姓和夷人都感到方便快乐。

他雄踞巴、汉地区将近三十年。汉末,朝廷无力征讨,于是就任命张鲁为镇民中郎将,兼任汉宁太守,只是让他进贡而己。百姓中有人在地下得到玉印,部下想尊奉张鲁为汉宁王。张鲁的功曹巴西人阎圃劝张鲁说:“汉川的百姓,每户出兵十万,土地肥沃,西面险要坚固;向上辅佐天子,就可以成为齐桓公、晋文公,其次像窦融一样,也不会失去富贵。如今按照皇帝的制度设置官吏,势力足以独断专行,用不着称王。希望您暂且不要称王,不要成为祸乱的首领。”张鲁听从了他的话。韩遂、马超作乱时,关西的百姓从子午谷投奔他的有几万家。

《典略》记载:熹平年间,妖贼大量出现,三辅地区有骆曜。光和年间,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骆曜教导百姓隐藏的方法,张角实行太平道,张修实行五斗米道。太平道的道士拿着九节杖作为符祝,教导病人叩头思过,于是让他们喝符水,得病时间短的人有的被治好,就说这个人信道,那些没有被治好的,就说他不信道。张修的方法大致和张角相同,增加了设置静室,让病人在其中思过。又让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管老子的《道德经》,让他们都学习,称为奸令。设置鬼吏,主管为病人祈祷。祈祷的方法是,写下病人的姓名,写上服罪的意思,写三份,一份送到天上,放在山上,一份埋在地下,一份沉入水中,称为三官手书。让病人的家里拿出五斗米作为常例,所以称为五斗米师。这实际上对治病没有什么好处,只是迷惑人,但百姓愚昧无知,争着去侍奉他。后来张角被杀,张修也死了。等到张鲁占据汉中,利用百姓信奉张修的道术,于是增加了修饰。他教导百姓建造义舍,把米和肉放在其中,让行路的人休息;又教导百姓自己隐藏,有小过错的人,应当治理道路一百步,就可以免除罪过;又按照《月令》,春夏禁止杀生;又禁止喝酒。流亡寄居在他那里的人,不敢不服从。臣裴松之认为张修应该是张衡,不是《典略》的错误,就是传抄的错误。

建安二十年,曹操亲自从散关出发,经过武都征讨张鲁,来到阳平关。张鲁想献出汉中投降,他的弟弟张韂不肯,率领几万人据守阳平关。曹操攻破了阳平关,于是进入蜀地。张鲁听说阳平关己经失陷,将要磕头归降,阎圃又说:“如今因为受到逼迫才去投降,功劳一定小;不如依靠杜濩去投奔朴胡进行抵抗,然后再归降,功劳一定大。”于是张鲁逃到南山进入巴中。

张鲁的左右想烧毁仓库中的宝物,张鲁说:“我本来想归顺朝廷,但我的意思没有表达出来。如今逃跑,是为了躲避锋锐,并没有恶意。宝物仓库,是国家的。”于是封闭仓库后离开。曹操进入南郑,非常赞赏他。又因为张鲁本来有善意,派人安慰晓谕他。张鲁带领全家出来,曹操迎接他,任命他为镇南将军,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封为阆中侯,食邑万户。封张鲁的五个儿子和阎圃等人都为列侯。为儿子曹彭祖娶了张鲁的女儿。张鲁死后,谥号为原侯。他的儿子张富继位。

《魏名臣奏》记载董昭的奏章说:“武皇帝根据凉州从事和武都投降的人的言辞,说张鲁容易进攻,阳平城下南北两山相距很远,不能防守,相信了他们的话。等到亲自去视察,和听说的不一样,于是感叹说:‘别人的判断,很少能符合人的意愿。’进攻阳平山上的各处营寨,没有及时攻下,士兵受伤的人很多。武皇帝情绪低落,就想带领军队穿过山而返回,派遣原来的车骑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招呼山上的士兵返回。正逢前军没有返回,夜里迷失了方向,误入敌人的营寨,敌人就散开了。侍中辛毗、刘晔等在军队的后面,告诉夏侯惇、许褚,说‘我们的军队己经占据了敌人的要害营寨,敌人己经散开逃跑’。他们还是不相信。夏侯惇亲自去看,才回去告诉武皇帝,进军平定了阳平,幸好取得了胜利。这是最近的事情,官吏和士兵都知道。”又记载杨暨的奏章说:“武皇帝开始征讨张鲁时,带领十万部众,亲自视察,指挥作战,利用百姓的麦子作为军粮。张韂的防守,不值得一提。地势险要,防守容易,虽然有精兵猛将,但形势不能施展。对峙了三天,想带领军队返回,说‘作战三十年,一旦交给别人,怎么办’。”

“这个计策己经确定,上天保佑大魏,张鲁的防守自己崩溃,于是平定了他。”《世语》记载:张鲁派遣五官掾投降,他的弟弟张韂横穿山地,修筑阳平城来抵抗,王师不能前进。张鲁逃到巴中。军粮吃完了,曹操将要返回。西曹掾东郡人郭谌说:“不能这样。张鲁己经投降,派去的使者还没有返回,张韂虽然不同意,但偏将可以进攻。孤军深入,如果前进一定能取胜,后退一定不能免祸。”曹操有些怀疑。夜里有几千头野鹿突然冲坏了张韂的营寨,军队非常惊恐。夜里,高祚等人误和张韂的军队相遇,高祚等人多处敲鼓吹响号角聚集部众。张韂害怕了,以为大军来袭击他,于是投降了。

臣裴松之认为:张鲁虽然有善意,但终究是失败后才投降,如今却用万户来封赏他,他的五个儿子都封为列侯,这是过分了。习凿齿说:张鲁想称王,阎圃劝阻了他,如今封阎圃为列侯。赏罚是用来惩罚邪恶,劝人向善的,如果能够明白这是教导和训诫百姓,那么无论远近,无论幽深,都可以达到目的。如今阎圃劝阻张鲁不要称王,而太祖追封他,将来的人都谁不想顺从呢!堵塞它的源头,末流自然会停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如果不明了这一点,而重视焦烂的功劳,丰厚的爵位和丰厚的赏赐只给那些拼死作战的人,那么百姓就会认为动乱有利,风俗就会崇尚杀伐,依仗兵力,战争就不会停止了。太祖的这次封赏,可以说是懂得赏罚的根本,即使是商汤、周武王处在他的位置上,也不能超过他。《魏略》记载:黄初年间,增加阎圃的爵位和食邑,在礼仪上请求。十多年后阎圃病死。《晋书》记载:西戎司马阎缵,是阎圃的孙子。

《魏略》记载:刘雄鸣是蓝田人。他年轻时以采药和打猎为生,常常住在覆车山下,每天早晚,他都在云雾中行走,用来辨别道路,不迷失方向,而当时的人因此认为他能呼风唤雨。郭汜、李傕作乱时,很多人投奔他。建安年间,他归附州郡,州郡上表推荐他担任小将。马超等人造反时,他不肯跟随,被马超打败。后来他去见曹操,曹操拉着他的手说:“我刚进入关中时,梦见得到一位神人,就是你吧!”于是厚待他,上表推荐他担任将军,派遣他去迎接他的部众。他的部众不想投降,于是劫持他反叛,那些逃亡的人都去投奔他,部众有好几千人,占据在武关道口。曹操派遣夏侯渊打败了他,刘雄鸣向南投奔汉中。汉中被攻破后,他走投无路,于是又投降了曹操。曹操抓住他的胡须说:“老贼,真的抓到你了!”恢复了他的官职,把他迁徙到勃海。当时又有程银、侯选、李堪,都是河东人。兴平年间发生动乱,他们各自拥有部众一千多家。建安十六年,他们一起和马超联合。马超被打败逃跑后,李堪在阵前战死。程银、侯选向南进入汉中,汉中被攻破后,他们向曹操投降,曹操都恢复了他们的官职和爵位。

评论说:公孙瓒坚守京口,坐等灭亡。公孙度残暴而不加节制,公孙渊继承他的事业,继续作恶,只能使家族覆灭。陶谦昏庸混乱,忧愤而死,张杨被部下杀死,他们都占据州郡,连一个普通人都不如,本来就不值得评论。张燕、张绣、张鲁抛弃盗贼的身份,位列功臣,摆脱危险灭亡的境地,保住宗族的祭祀,他们比前面那些人要好一些。



    (http://www.220book.com/book/JQZ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三国志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QZ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