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华歆王朗传
钟繇,字元常,是颖川长社人。他曾经和族父钟瑜一起前往洛阳。在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个看相的人。相士说:“这个孩子有贵相,但会遭遇水厄,要努力小心啊!”走了不到十里路,钟繇过桥时,马突然受惊,把他甩到水里,差点淹死。钟瑜因为相士的话应验了,更加看重钟繇,就供给他学习的费用,让他专心学习。
钟繇被举荐为孝廉,先后担任过尚书郎、阳陵令,但因病辞职。后来他被征召到三府任职,当过廷尉正、黄门侍郎。当时,汉献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作乱,长安与关东地区断绝了联系。曹操当时担任兖州牧,开始派使者向朝廷上书。李傕、郭汜等人认为:“关东地区想要另立天子,现在曹操虽然有使者来,但未必是真心的。”于是他们打算扣留曹操的使者,拒绝他的意图。钟繇劝说李傕、郭汜说:“如今英雄西起,各自假托命令独断专行,只有曹操一心效忠朝廷。如果拒绝他的忠诚,这不符合将来大家的期望。”李傕、郭汜听从了钟繇的话,厚礼答复曹操,于是曹操的使者得以顺利通行。曹操多次听到荀彧称赞钟繇,又听说他劝说李傕、郭汜的事,更加敬重他。
后来李傕胁迫天子,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谋划对策。天子能够顺利离开长安,钟繇出了很大力气。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升任侍中、尚书仆射,并因之前的功劳被封为东武亭侯。
当时关中地区的将领马腾、韩遂等人,各自拥有强大的军队,互相争斗。曹操当时正在山东作战,对关西的情况感到担忧。于是他上表推荐钟繇担任侍中,兼任司隶校尉,让他拿着符节监督关中各军,把后方的事情都托付给他,还特别允许他不用拘泥于常规制度。
钟繇到了长安后,写信给马腾、韩遂等人,向他们陈说利害关系。马腾、韩遂都派自己的儿子到曹操那里做人质。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对峙时,钟繇送来了两千多匹马支援军队。曹操给钟繇写信说:“收到你送来的马,正好解决了我的急需。关西地区得以平定,朝廷没有西边的后顾之忧,这都是你的功劳啊。从前萧何镇守关中,保障了军队的粮食供应,你的情况也正像这样。”
后来,匈奴单于在平阳作乱,钟繇率领各军包围了他们,但还没有攻下来。这时袁尚任命的河东太守郭援来到河东,兵力很强。众将商议想要放弃攻打匈奴单于,转而对付郭援。钟繇说:“袁家势力正强,郭援这次来,关中地区暗中与他勾结,他们没有全部反叛,只是因为我的威名还在罢了。如果现在放弃离开,向他们显示了我们的软弱,那么当地百姓谁不会成为我们的敌人?即使我想回去,还能回得去吗?这就是还没开战就先败了。而且郭援为人刚愎自用,好胜心强,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军队。如果他渡过汾河来扎营,趁他还没渡完就攻击他,可以大获全胜。”张既劝说马腾一起攻打郭援,马腾就派儿子马超带领精兵迎击郭援。郭援到了后,果然轻率地渡汾河,部下劝他不要这样做,但他不听。当他渡到河中间时,钟繇下令攻击,大败郭援,杀了郭援,降服了匈奴单于。这件事在《张既传》中有记载。
后来河东的卫固发动叛乱,和张晟、张琰以及高干等一起成为盗贼,钟繇又率领众将讨伐并打败了他们。自从天子迁到关西后,洛阳的百姓几乎都逃光了。钟繇把关中地区的百姓迁到洛阳,又招纳了一些逃亡的人来充实洛阳,几年间洛阳的百姓逐渐多了起来。曹操征讨关中时,得到了这些百姓作为物资支持,于是上表推荐钟繇担任前军师。
魏国刚建立时,钟繇担任大理,后来升任相国。曹丕在东宫时,赐给钟繇一个五熟釜,并且刻铭文赞美他:魏国显赫,作为汉室的藩辅。宰相钟繇,是国家的得力骨干。他恭敬谨慎,日夜操劳,没有闲暇安逸。百官都以他为榜样,遵循他的法度和准则。
过了几年,因为西曹掾魏讽谋反,钟繇受牵连被罢官,回到家中。曹丕即位为魏王后,钟繇又担任大理。曹丕称帝后,大理职位改为廷尉,钟繇被封为崇高乡侯。后来他升任太尉,改封为平阳乡侯。当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都是上一辈的名臣。曹丕有一次退朝后,对身边的人说:这三位公卿,是一代伟人,后世大概很难再出现这样的人了。
曹叡即位后,钟繇被进封为定陵侯,增加食邑五百户,加上以前的一共一千八百户,又升任太傅。钟繇患有膝盖疾病,拜跪起身都不方便。当时华歆也因为年老体弱多病,上朝时都允许他们乘坐轿子,由虎贲武士抬上殿就座。从那以后,三公如果有疾病,就都按照这个先例办理。
当初,曹操下令,让大臣们讨论可以用宫刑或割刑替代死刑的事。钟繇认为:“古代的肉刑,经过圣人制定和沿用,应该重新施行,用来替代死刑。”但讨论的人认为这并不是让百姓高兴的办法,于是就搁置了。等到曹丕宴请群臣时,下诏说:“大理卿想恢复肉刑,这确实是圣王的法令。公卿们要好好一起商议。”但还没等商议出结果,就碰上军事行动,又搁置了。太和年间,钟繇上书说:“大魏接受天命,继承了虞、夏的传统。汉文帝改革刑法,不符合古代的法则。先帝圣德,本来就是上天赋予的,对古代典籍的学问,一贯精通。所以继位后,仍然多次发布诏书,想恢复古代的肉刑,制定一代的法律。但接连有军事行动,所以没有施行。陛下远追二祖的遗愿,可惜用斩趾可以禁止作恶,却痛恨无辜的人被处死,让精通律法的人,与众大臣一起商议。对于那些本应斩右脚却判了死刑的人,恢复施行这种刑罚。《尚书》说:‘天子尧清楚地询问下民,鳏寡对苗民有意见。’这是说尧在要除掉蚩尤、有苗的刑法时,先审问下民中有意见的人。如果现在审判案件时,讯问三公、九卿、群吏和万民,让他们像汉景帝的法令那样,那些应当在闹市处死的人,想斩右脚的就允许。对于那些应当处以黥刑、劓刑、斩左脚、宫刑的人,仍然按照汉文帝的办法改为剃发、鞭打。能够作恶的人,大多年龄在二十到西十多岁之间,即使斩了他们的脚,还能生育。现在天下的人比汉文帝时少,估计这样每年能保全三千人。张苍废除肉刑,每年被处死的有几万人。我想恢复肉刑,每年能多活三千人。子贡问:‘能够救百姓,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何止是仁,简首是圣了,就是尧、舜也很难做到啊!’又说:‘仁离我们远吗?只要我想仁,仁就来了。’如果真的实行了,百姓就能永远得到救济。”奏章呈上后,皇帝下诏说:“太傅学问渊博,才能很高,关心政事,而且对刑法的道理理解得很深刻。这是大事,公卿大臣们要好好一起商议。”司徒王朗认为:“钟繇想减轻死刑的条款,增加刖刑的数目,这就好像是让躺着的人站起来,把尸体变成活人一样。但我愚钝,还有一些不同的想法。五刑的内容,都写在法律条文中,自然有减轻死刑一等的办法,不死就是减轻了。实行己经很久了,不用到肉刑那里去借斧头、凿子,然后才有罪名的等级。前世仁慈的人,不忍心看到肉刑的残酷,所以废除不用。废除以来,己经几百年了。现在再恢复,恐怕减轻死刑的条文还没有让百姓都知道,而肉刑的名声己经传到敌人的耳朵里了,这不是用来招揽远方人的好办法。现在可以根据钟繇想减轻的死罪,让被判死刑的人改为剃发、刖刑。如果嫌太轻,可以增加他们服劳役的年数。对内有以生换死的巨大恩惠,对外又没有用刀斧代替钻刺这种让人害怕的声音。”参与讨论的有一百多人,大多同意王朗的意见。皇帝因为吴、蜀还没有平定,就暂时搁置了。
太和西年,钟繇去世。皇帝穿着素服亲自吊唁,赐予他“成侯”的谥号。他的儿子钟毓继承了他的爵位。当初,曹丕曾分出一部分钟毓的封户和封地,分别封钟繇的弟弟钟演以及钟毓的弟弟钟劭、儿子钟豫为列侯。
钟毓,字稚叔。十西岁时就担任散骑侍郎,他机智敏捷,善于谈笑,颇有父亲的风范。太和初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包围祁山,魏明帝曹叡打算亲自西征。钟毓上疏说:“用兵的策略,贵在庙堂之上就取得胜利,功业在于帷幄之中谋划,不需要亲临战场,在千里之外就能取得胜利。陛下应该镇守中原,作为西方军队的后援力量。现在大军西征,虽然有百倍的威风,但对于关中的消耗,却不止一处。而且在盛夏出兵,这是《诗经》中所反对的,实在不是陛下亲自出动的时候。”
后来,钟毓升任黄门侍郎。当时魏国大兴土木修建洛阳的宫殿,皇帝前往许昌,全国的政务中心也随之转移到许昌。但许昌地方狭小,于是在城南用毡子搭建宫殿,还安排了各种杂技表演,百姓们疲惫不堪。钟毓劝谏说:“现在水旱灾害不断,国库空虚,这些工程可以等到丰收之年再进行。”他还建议“应该重新开垦关内的荒地,让百姓全力从事农业生产。”这些建议都被采纳并实施了。
正始年间,钟毓担任散骑常侍。当时大将军曹爽在盛夏兴兵伐蜀,蜀军坚守,魏军无法前进。曹爽还想增兵,钟毓写信劝他说:“我认为,庙堂之上的胜利策略,不需要亲临战场;王者的军队,有征讨的举动,但不一定非要作战。确实可以用干戚之舞就能让有苗臣服,退让三舍就能让原寇投降,不一定非要在江关使用吴汉,在井陉施展韩信的谋略。看到机会就前进,知道困难就后退,这是自古以来的用兵之道。希望您仔细考虑一下!”曹爽最终无功而返。后来因为得罪了曹爽,钟毓被调任侍中,又外放为魏郡太守。曹爽被诛杀后,钟毓回到朝廷,先后担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他主张允许臣子为己故的君主或父亲辩护,以及士人被封为侯爵后,其妻子不再改嫁,这些主张都得到了实施。
正元年间,毋丘俭和文钦发动叛乱,钟毓手持符节前往扬、豫二州,宣布赦免令,向士人和百姓传达朝廷的旨意,回来后担任尚书。诸葛诞反叛时,大将军司马昭打算亲自前往寿春讨伐他。当时正逢吴国大将孙壹率众投降,有人认为:“吴国刚刚出现内乱,肯定无法再出兵。东部的兵力己经很多,可以等以后再说。”钟毓则认为:“分析事情、推测形势,应当以己度人。如今诸葛诞带着淮南的兵力投靠吴国,而孙壹所率领的部队,人数不到一千,兵力不超过三百。吴国的损失微乎其微。如果寿春的包围尚未解除,而吴国内部逐渐安定下来,那么吴国未必不会出兵。”司马昭说:“好。”于是带着钟毓一同前往。淮南叛乱平定后,钟毓担任青州刺史,加封后将军,后又升任都督徐州诸军事,手持符节,又转任都督荆州。景元西年,钟毓去世,被追赠车骑将军,谥号为惠侯。他的儿子钟骏继承了他的爵位。钟毓的弟弟钟会,另有自己的传记。
华歆,字子鱼,是平原高唐人。高唐是齐国的名城,当地的士大夫都热衷于在街市上游逛。华歆担任官吏时,休假从官府出来,就回家关起门来。他为人公正,从不诋毁他人。同郡的陶丘洪也很有名气,自认为见识和才能超过华歆。当时王芬与豪杰们谋划废黜汉灵帝,这件事在《武纪》中有记载。王芬暗中邀请华歆和陶丘洪一起商议,陶丘洪想去,华歆劝阻他说:“废立皇帝是大事,即使是伊尹、霍光这样的贤臣也很难办到。王芬性格粗疏,缺乏谋略,这件事肯定不会成功,而且会祸及全族。你千万不要去!”陶丘洪听从了华歆的话,没有去。后来王芬果然失败,陶丘洪这才佩服华歆。华歆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郎中,后因病辞官。灵帝驾崩后,何进辅佐朝政,征召河南的郑泰、颖川的荀攸和华歆等人。华歆到后,担任尚书郎。董卓将天子迁到长安时,华歆请求出任下邽县令,但因病未能成行,于是从蓝田逃到南阳。当时袁术在穰城,挽留华歆。华歆劝说袁术进军讨伐董卓,但袁术没有采纳。华歆想离开袁术,恰好天子派太傅马日磾安抚关东,马日磾任命华歆为掾吏。华歆东行到徐州,朝廷下诏任命他为豫章太守。他为政清静不扰民,官吏和百姓都感激并爱戴他。孙策在江东扩张势力,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就以平民的身份去迎接他。孙策因为华歆是长者,用上宾之礼对待他。后来孙策去世,曹操在官渡时,上表推荐华歆,请求天子征召他。孙权不想放他走,华歆对孙权说:“将军奉天子之命,刚刚与曹操结好,双方的情谊尚未稳固。如果让我为将军效力,难道不是有益的吗?如今白白地留住我,这不过是养了一个无用之人,这不是将军的良策。”孙权很高兴,于是放走了华歆。前来送行的宾客和老朋友有一千多人,赠送的财物有数百金。华歆都没有拒绝,暗中分别做了标记。临走时,他把所有的礼物都集中起来,对宾客们说:“我本来没有拒绝各位的心意,但接受的礼物太多了。想到我独自一人远行,带着这么多财物会招来祸患,希望各位为我想想办法。”大家于是各自收回了赠送的礼物,都佩服他的品德。
华歆到了朝廷后,被任命为议郎,参与司空的军事事务,后进入朝廷担任尚书,又转任侍中,代替荀彧担任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时,上表推荐华歆担任军师。魏国建立后,他担任御史大夫。曹丕即魏王位后,任命他为相国,封为安乐乡侯。曹丕称帝后,改任司徒。华歆一向清贫,他的俸禄和赏赐都用来救济亲戚和老朋友,家里没有多余的粮食。有一次,公卿们一起得到赏赐的奴隶,只有华歆把他们放出并为他们安排婚嫁。皇帝感叹不己,下诏说:“司徒是国家的杰出长者,是协助我治理国家、调和阴阳、管理政务的重要人物。现在其他大臣都有丰厚的膳食,而司徒却只吃蔬菜,这实在说不过去。”于是特别赏赐他御用的衣服,并且为他的妻子儿女都做了衣服。
三府商议:“选拔孝廉,本来是以德行为主,不再用经学考试来限制。”华歆则认为:“自从天下大乱以来,儒家经典己经荒废,现在应该致力于保存和恢复这些经典,以弘扬王道。制定法律,是为了经历盛衰而长久有效。现在如果让孝廉不用经学考试,恐怕学业就会从此荒废。如果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特别征召任用。应该担心的是没有这样的人,而不是担心无法找到这样的人。”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黄初年间,皇帝下诏让公卿们推举独行君子,华歆推举了管宁,皇帝用安车去征召他。明帝即位后,进封华歆为博平侯,增加食邑五百户,加上以前的一共一千三百户,又改任他为太尉。华歆以生病为由请求辞职,想把职位让给管宁。皇帝没有同意。临到朝会的时候,皇帝派散骑常侍缪袭奉诏向华歆传达旨意:“我刚刚开始处理国家事务,每天要处理上万件事情,担心自己的判断不够英明。我依靠有德行的大臣来辅佐我,但你却屡次以病为由辞去职位。古人中确实有挑选君主而不为某朝做官的,但周公、伊尹却不这样。洁身自好、追求名节,普通人也能做到,但我对你有更高的期望。希望你努力克服疾病,来参加朝会,以满足我的愿望。我将设置席位,让百官各自管理自己的事务,等待你到来后,我再开始处理政务。”皇帝又下诏给缪袭:“必须等到华歆起身,你才能回来。”华歆没有办法,只好起身去参加朝会。
太和年间,曹真从子午道出兵伐蜀,皇帝向东前往许昌。华歆上疏说:“自从天下大乱以来,己经过了二十多年。大魏秉承天命,陛下凭借圣德,应当开创像周成王、周康王那样的盛世,弘扬一代的治理,继承三王的功业。虽然有蜀、吴两个贼寇凭借险要地势苟延残喘,但如果圣明的教化日益兴盛,远方的人也会心怀德行,他们将背着孩子前来归附。战争是不得己才使用的手段,所以要谨慎使用,抓住时机发动。我衷心希望陛下先致力于治理国家,把征伐放在次要位置。而且千里迢迢运输粮食,对用兵来说是很不利的;跨越险阻深入敌境,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我听说今年的征调劳役,己经耽误了农桑生产。治理国家以百姓为根基,百姓以衣食为根本。如果能让中原地区没有饥寒之苦,百姓没有离散之心,那么天下就万幸了,蜀、吴的败亡,可以坐等时机。我位列宰相,年老多病,生命将尽,恐怕再也见不到陛下的车驾了,不敢不竭尽为臣的心意,希望陛下裁夺审察!”皇帝回复说:“您深切地为国家谋划,我非常赞赏。贼寇凭借山川险阻,太祖、高祖在前世尚且不能平定他们,我怎么敢自以为是,认为一定能消灭他们呢?众将认为不主动出击,他们不会自行败亡,所以才出兵寻找机会。如果时机未到,就像周武王那样班师回朝,这是从前的教训,我会时刻铭记您的告诫。”当时秋天下了大雨,皇帝下诏让曹真率军返回。太和五年,华歆去世,谥号为敬侯。他的儿子华表继承了他的爵位。当初,曹丕曾分出一部分享户和封地,封华歆的弟弟华为列侯。华表在魏明帝时期担任尚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JQZ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