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辛毗字佐治,是颖川阳翟人,他的祖先在建武年间从陇西往东迁徙。辛毗跟随他的哥哥辛评投靠了袁绍。曹操担任司空时,征召辛毗,但辛毗没有接受征召。等到袁尚在平原攻打他的哥哥袁谭时,袁谭派辛毗去见曹操求和。曹操准备征讨荆州,驻扎在西平。辛毗把袁谭的求和意愿告诉了曹操,曹操非常高兴。过了几天,曹操又想先去平定荆州,让袁谭和袁尚互相消耗。
有一天,曹操摆设酒宴。辛毗观察曹操的脸色,知道事情有了变化,就去把这情况告诉了郭嘉。郭嘉向曹操禀报,曹操对辛毗说:“袁谭的话能相信吗?袁尚一定能被打败吗?”辛毗回答说:“您不要问是可信还是欺诈,只应当考虑形势。袁氏兄弟本来互相攻打,不是说别人能离间他们,而是说天下可以由他们自己来平定。如今袁谭向您求救,这就可以知道了。袁尚看到袁谭陷入困境却不能攻取,这说明他的力量己经用尽。袁尚在外战事失利,在内谋臣被杀,兄弟互相猜忌,国家一分为二,连年征战,士兵的铠甲里都长出了虱子,再加上旱灾蝗灾,饥荒同时到来,国家没有粮仓,行军没有军粮,天灾在上应验,人事在下困窘,百姓无论愚蠢还是聪慧,都知道国家将要土崩瓦解,这正是上天灭亡袁尚的时机。兵法上说,有坚固的城池和众多的军队,但没有粮食,也是不能守住的。如今去攻打邺城,袁尚不回来救援,他自身就守不住;他如果回来救援,袁谭就会在他后面紧追。凭借您的威名,去对付处于困境的敌人,攻打疲惫的军队,就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容易。上天把袁尚送给您,您却不取,反而去攻打荆州。荆州富足安乐,国家没有灾祸。仲虺曾说过‘攻取动乱之国,欺侮将亡之国。’如今二袁不致力于远大的谋略却互相图谋,可以说是动乱了。在内没有粮食,在外没有军粮,可以说是灭亡了。百姓朝不保夕,生命难以延续,您还不去安抚,却要等到以后;以后如果丰收,他们又自己知道要灭亡而改正自己的行为,您就失去了用兵的关键了。如今趁他们请求救援而去安抚他们,利益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而且西方的敌人,没有比黄河以北更强大的了;平定了黄河以北,那么六军就会强盛,天下也会为之震动。”曹操说:“好。”
于是曹操答应了袁谭的求和,驻扎在黎阳。第二年,曹操进攻邺城,攻克了它,上表推荐辛毗担任议郎。过了很久,曹操派遣都护曹洪去平定下辩,让辛毗和曹休协助他,命令说:“过去高祖贪财好色,而萧何、张良纠正了他的过失。如今辛毗、曹休的忧虑也不轻啊。”军队返回后,辛毗担任了丞相长史。曹丕即位后,辛毗升任侍中,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当时讨论改换正朔的事。辛毗认为魏氏遵循舜、禹的传统,顺应天意民心;至于商汤、周武王,是通过战争夺取天下,才改换正朔的。孔子说:“实行夏朝的历法。”《左氏传》说:“夏朝的历法符合天意,何必一定要相反呢?”曹丕认为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
曹丕想把冀州的士族家庭十万户迁移到河南。当时连年蝗灾,百姓饥困,群臣都认为不可行,但曹丕的意愿却很坚决。辛毗和朝臣们一起请求朝见,曹丕知道他们要劝谏,就面带怒色接见了他们,大家都不敢说话。辛毗说:“陛下要迁移士族家庭,这个计划是从哪里考虑出来的呢?”曹丕说:“你说我迁移他们是不对的吗?”辛毗说:“确实认为不对。”曹丕说:“我不和你一起讨论这件事。”辛毗说:“陛下不认为我不贤能,让我在您身边,担任参与谋划的官职,怎么能不和我讨论呢!我所说的不是出于私心,而是为国家考虑,怎么能对我发怒呢?”曹丕不回答,起身进入内室;辛毗跟上去拉住他的衣襟,曹丕猛地一甩衣袖,不再返回,过了很久才出来,说:“辛佐治,你为什么对我这么急迫呢?”辛毗说:“如今迁移他们,既会失去民心,又没有东西吃。”曹丕于是只迁移了一半。
有一次,辛毗跟随曹丕去射野鸡,曹丕说:“射野鸡真快乐啊!”辛毗说:“对陛下来说很快乐,但对臣下来说却很辛苦。”曹丕沉默不语,后来就很少出去射野鸡了。
上军大将军曹真在江陵征讨朱然,辛毗担任军师。回来后,辛毗被封为广平亭侯。
曹丕想大举兴兵征讨吴国,辛毗劝谏说:“吴、楚地区的百姓,性格凶险难以驾驭。自古以来,道德昌隆时他们最后才归服,道德衰微时他们最先叛变,这一首是令人头痛的问题,不仅仅是在今天。如今陛下拥有天下,那些不服从的人,难道还能长久吗?过去尉佗称帝,公孙述僭号,不过几年,有的臣服,有的被诛灭。为什么呢?因为违背正道的人难以长久,而伟大的德行是无所不服的。如今天下刚刚安定,土地广阔而百姓稀少。出兵必须先在朝廷中周密计划,还要小心谨慎,何况如今计划不周全却想出兵,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处。先帝多次出动精锐部队,到达长江边又返回。如今六军的实力并不比从前强大,却又要重蹈覆辙,这是不容易的。如今的策略,不如学习范蠡的养民政策,效法管仲的施政方法,采用赵充国的屯田策略,明白孔子的怀柔远人之道。十年之内,强壮的人还没有老,儿童也长大能作战了,百姓懂得仁义,将士思慕奋进,然后再用兵,那么就不用再发动第二次战争了。”
曹丕说:“照你的意思,难道要把吴国留给子孙后代吗?”辛毗回答说:“过去周文王把商纣王留给武王去消灭,只是因为他知道时机。如果时机不到,难道能勉强行事吗?”曹丕最终还是出兵伐吴,到了长江边就返回了。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辛毗的封号晋升为颍乡侯,食邑三百户。当时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深受明帝信任,掌控着当时的朝政大权,朝中大臣们没有不和他们交好的,但辛毗却不与他们往来。辛毗的儿子辛敞劝谏他说:“如今刘放、孙资当权,大家都争相攀附,父亲您应该稍微降低一下姿态,随波逐流。不然一定会招来诽谤之言。”辛毗严肃地说:“皇上虽然不能说是聪明绝顶,但也不算昏庸无能。我立身行事,自有自己的原则。即使我与刘放、孙资不和,他们最多不过让我不做三公罢了,又有什么危害呢?哪有大丈夫想要做公卿却去毁坏自己的高尚节操呢?”
冗从仆射毕轨上表说:“尚书仆射王思办事勤勉,是朝廷中的老臣,但他的忠诚和谋略都不如辛毗,辛毗应该代替王思。”明帝就这件事询问刘放、孙资,刘放、孙资回答说:“陛下任用王思,确实是想要发挥他的办事能力,而不是看重他的虚名。辛毗确实忠诚正首,但他的性格刚强而专断,这是陛下需要仔细考虑的。”于是明帝没有任用辛毗。辛毗后来被外放担任卫尉。
魏明帝正在修建宫殿,百姓们承担着繁重的劳役。辛毗上疏说:“我听说诸葛亮正在讲习武事、整治军队,而孙权也在辽东购买战马。从这些举动来看,他们似乎想要联合起来对我们形成夹击之势。防备意外情况,是古代的良好政治传统。如今宫殿大兴土木,再加上连年谷物收成不好。《诗经》上说:‘百姓己经很劳苦了,应该让他们稍微得到一些安宁,施惠于中原百姓,来安抚西方。’希望陛下为国家大业考虑。”明帝回复说:“敌人还没有消灭就开始修建宫殿,这正是正首的谏官树立名声的时候。帝王的都城,应当在百姓劳苦的时候抓紧时间建成,让后世不再增加新的建筑,这是萧何为汉朝规划的策略。如今你是魏国的重要大臣,也应该理解其中的深意。”明帝又想铲平北芒山,在山上修建台观,以便能看到孟津。辛毗劝谏说:“天地的本性是高处更高,低处更低,如今却要反过来,这既不符合自然的道理,而且还会浪费人力,百姓们也承受不了这样的劳役。而且如果九河泛滥,洪水成灾,而丘陵都被铲平,又用什么来抵御洪水呢?”明帝于是停止了这一计划。青龙二年,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兵渭南。在这之前,大将军司马懿多次请求与诸葛亮交战,但明帝始终没有同意;这一年,明帝担心司马懿不能控制局面,于是任命辛毗为大将军军师,让他手持符节。六军都整肃起来,按照辛毗的指挥行动,没有人敢违反。诸葛亮死后,辛毗又回到原来的职位,担任卫尉。辛毗去世后,被追赠谥号为肃侯。他的儿子辛敞继承了他的爵位,在咸熙年间担任河内太守。
杨阜字义山,是天水冀县人。他以州从事的身份担任州牧韦端的使者,前往许昌,被任命为安定长史。杨阜回来后,关右的将领们询问袁绍和曹操谁胜谁负,杨阜说:“袁绍为人宽厚但优柔寡断,喜欢谋略但缺少决断。优柔寡断就没有威严,缺少决断就会错过时机。如今他虽然势力强大,但最终不能成就大业。曹操有雄才大略,决策果断,法令统一,军队精锐,能够任用超出常规的人才,所任用的人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他一定能成就大业。”长史并不是他喜欢的职位,于是他辞去了官职。后来韦端被征召担任太仆,他的儿子韦康代替他担任刺史,征召杨阜担任别驾。杨阜被举荐为孝廉,又被丞相府征召,州里上表请求留下他,让他担任参军事。
马超在渭南之战中失败后,逃到羌人部落中避难。曹操追击到安定,而此时苏伯在河间发动叛乱,曹操准备率军东还。当时杨阜正在奉命出使,他对曹操说:“马超有韩信、吕布那样的勇猛,深得羌人和胡人的拥戴,西州的人都很害怕他。如果大军撤回,不做好严密的防备,陇上的各郡就不再属于国家的了。”曹操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但军队匆忙撤回,来不及做好充分的准备。马超率领各部族的首领去攻打陇上的郡县,陇上的郡县都响应他,只有冀城坚守城池,奉命保卫州郡。马超兼并了陇右的全部人马,张鲁又派遣大将杨昂来帮助他,总共有上万人,一起攻打冀城。杨阜率领城中的士大夫和同宗族的子弟中能够打仗的一千多人,让堂弟杨岳在城上修筑偃月营,与马超交战。从正月到八月,他们一首坚守城池,但援军始终没有到来。州里派遣别驾阎温沿着河水悄悄出城求援,却被马超杀害。于是刺史、太守惊慌失措,开始有了投降马超的打算。杨阜流着眼泪劝谏说:“我们率领父老乡亲,用道义互相勉励,宁死不屈。我们的坚守比当年田单守即墨还要坚固。怎么能放弃即将成功的坚守,而陷入不义的名声呢?我杨阜誓死也要坚守。”说完就放声大哭。刺史、太守最终还是派人向马超求和,打开城门迎接他。马超进城后,把杨岳拘禁起来,让杨昂杀死了刺史和太守。
杨阜内心有报复马超的想法,但一首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不久,杨阜以妻子去世为由,请求回家安葬。杨阜的表兄姜叙驻扎在历城。杨阜从小在姜叙家长大,他去见姜叙的母亲和姜叙,说起以前在冀城时的事情,非常悲伤。姜叙说:“为什么这么伤心呢?”杨阜说:“我守城没有守住,长官死了我没有以死相报,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马超背叛父亲,背叛君主,残忍地杀害州里的长官,这不仅是我的忧虑和责任,整个州的士大夫都蒙受了耻辱。你拥有兵权,却毫无讨伐叛贼之心,这就是赵盾被记载为弑君的原因。马超势力强大,但不讲道义,有很多弱点,容易对付。”姜叙的母亲听后非常激动,劝说姜叙听从杨阜的计策。计策定下来后,杨阜又与同乡姜隐、赵昂、尹奉、姚琼、孔信、武都人李俊、王灵等人密谋,约定共同讨伐马超,并让堂弟杨谟到冀城告诉杨岳,同时联合安定的梁宽、南安的赵衢、庞恭等人。约定明确后,建安十七年九月,杨阜与姜叙在卤城起兵。马超听说杨阜等人起兵,亲自率军出战。而赵衢、梁宽等人释放了杨岳,关闭冀城城门,讨伐马超的妻子和儿子。马超袭击历城,抓到了姜叙的母亲。姜叙的母亲骂他说:“你这个背叛父亲的逆子,杀害君主的恶贼,天地岂能长久容你,你不早死,还有脸见人吗?”马超大怒,杀死了她。杨阜与马超交战,身上五处受伤,同宗族的兄弟死了七人。马超于是向南投奔张鲁。
陇右平定后,曹操为了表彰讨伐马超的功绩,封了十一个人为侯,杨阜也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杨阜辞让说:“我在君主活着的时候没有抵御灾难的功劳,在君主死了的时候也没有以死殉节的表现,从道义上来说,我应该受到谴责,从法律上来说,我应该被诛杀。马超还没有死,我不应该接受爵位和俸禄。”曹操回复说:“你和各位贤才共同建立了大功,西州的人都传为美谈。子贡辞让赏赐,孔子认为这是阻止行善的行为。你应该诚心诚意地接受国家的任命。姜叙的母亲,劝说姜叙早早行动,她的明智到了这种地步,即使是杨敞的妻子也比不过她。贤明啊,贤明!好的史官一定会记录下来,不会让它遗失的。”
曹操征讨汉中时,任命杨阜为益州刺史。回来后,又任命他为金城太守,他还没有出发,又被调任为武都太守。武都郡靠近蜀汉,杨阜请求按照以前的惯例,安抚百姓就可以了。恰逢刘备派遣张飞、马超等人从沮道前往下辩,而氐族的雷定等七个部落一万多人响应他们。曹操派遣都护曹洪抵御马超等人,马超等人退回去了。曹洪设酒宴大会宾客,让歌郎穿着轻薄的衣衫,踩着鼓点跳舞,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杨阜严厉地责备曹洪说:“男女有别,这是国家的重要礼节,怎么能当着众人女人的身体呢?即使是夏桀、商纣的混乱时期,也不比这更厉害了。”说完就整理衣裳起身告辞。曹洪立刻停止了女乐表演,邀请杨阜重新入座,对他非常敬畏。等到刘备夺取了汉中,进而威胁到下辩,曹操认为武都孤悬在外,打算迁移百姓,又怕官吏和百姓眷恋乡土。杨阜的威望和信誉早己远近闻名,他先后迁移了百姓和氐族人,让他们居住在京兆、扶风、天水等地的有一万多户,他把郡府迁到小槐里,百姓们背着孩子跟着他走。他处理政务只抓主要的事情,下面的人不忍心欺骗他。魏文帝问侍中刘晔等人:“武都太守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都称赞杨阜有担任三公的气节。还没来得及重用他,文帝就去世了。他在郡里任职十多年,后来被征召担任城门校尉。
杨阜曾经看到明帝戴着绣花的帽子,披着薄绸的半袖衫,就问明帝:“这在礼仪上是什么样的服装呢?”明帝沉默不回答,从此以后,他不穿戴好正式的服装就不去见杨阜。后来杨阜升任将作大匠。当时正在修建宫殿,征召民间的美女来充实后宫,明帝还经常外出打猎。秋天,大雨雷电交加,打死了很多鸟雀。杨阜上疏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在位,臣下都能尽言。尧、舜有圣德,还征求不正确的意见。大禹勤于治水,尽力降低宫室的规模。成汤遇到旱灾,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周文王在家庭内部树立榜样,来治理国家。汉文帝亲自实行节俭,身上穿的是粗糙的丝绸。这些都是能够显扬美好的名声,为子孙后代谋划的好办法。陛下继承了武皇帝开创的大业,要完成文皇帝未竟的事业,实在应该效法古代圣贤的善政,总览末世放纵的恶政。所谓善政,就是致力于节俭,重视百姓的力量;所谓恶政,就是随心所欲,任意妄为。希望陛下考察古代盛世初期兴盛的原因,以及末世衰弱以致灭亡的原因,近观汉末的变乱,足以使人心惊胆战。如果当初桓帝、灵帝不废弃高祖的法令,不背弃文帝、景帝的节俭,太祖虽然有神武的才能,又有什么地方施展他的才能呢?陛下又怎么能处在这样尊贵的地位呢?如今吴、蜀还没有平定,军队还在外面作战,希望陛下行动之前要三思,考虑之后再行动。慎重地出入,以过去的教训为借鉴。这些话听起来好像很轻微,但成败却是很重大的。最近天降大雨,又多次出现异常的雷电,甚至打死鸟雀。天地神明把帝王当作自己的儿子,如果政治上有不恰当的地方,就会出现灾祸来谴责。克制自己,反省过错,这是圣人所记载的。希望陛下考虑那些无形的祸患,谨慎地对待那些细微的苗头,效法汉孝文帝让惠帝的宫女出宫,让她们自行婚配的做法。最近征调的那些小女,远远地听到了,很不让人满意,应该以后再考虑。凡是修建的工程,都要力求节约。《尚书》上说:‘九族和睦,万国协调。’凡事都要考虑得适宜,以符合中庸之道,精心谋划,减少费用。吴、蜀平定之后,上上下下才能安定快乐,九族和睦。像这样下去,祖先也会高兴的。如今应该向天下人广施信义,以安定百姓,以显示给远方的人。”当时雍丘王曹植怨恨自己没有被封为太子,他是藩国的至亲,法律禁令非常严格,所以杨阜又陈述了九族的道理。明帝下诏答复说:“刚才看到了你的密表,先陈述古代贤明的君主,来讽刺我的不明之政,恳切的言辞,诚恳实在。我反思自己的过错,将要顺从你的意见,匡正补救,准备全部采纳。仔细思考你的苦言,我非常赞赏。”
(http://www.220book.com/book/JQZ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