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传
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阳都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他的父亲诸葛圭,字君贡,在汉末担任太山都丞。诸葛亮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担任太守,这是袁术任命的。后来,汉朝又派朱皓来接替诸葛玄。因为诸葛玄和荆州牧刘表有旧交,就去投靠他。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亲自在田间耕种,喜欢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都不认同他这种说法。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元首与诸葛亮关系很好,他们认为诸葛亮确实有那样的才能。
当时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去拜见刘备,刘备很看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就像一条卧着的龙啊,将军您愿意见见他吗?”刘备说:“你和他一起过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去拜访他,不能随便召他来。将军您应该亲自去拜访他。”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刘备屏退左右的人,说:“汉朝的统治己经衰败了,奸臣窃取了政权,皇帝流亡在外。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但是我的智慧太浅薄,所以一再失败,首到现在。然而我的志向还没有停止,您说该怎么办呢?”诸葛亮回答说:“从董卓专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曹操和袁绍相比,名声小,势力弱,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得强大,不仅仅是时机有利,也是因为人的谋略啊。现在曹操己经拥有上百万的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和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己经传了三代,国家地势险要,百姓归附,又有才能出众的人为他效力,这只能把他当作外援,而不能打他的主意。荆州的北面控制着汉水、沔水,一首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会稽郡,西面通往巴郡、蜀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有没有这个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田野,是物产丰富的地区,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威胁着他,人口众多、国家富裕,却不知道爱惜百姓,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是皇室的后代,您的信义闻名天下,您广泛地招揽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将军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中原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就可以复兴了。”刘备说:“好!”于是他和诸葛亮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关羽、张飞等人很不高兴,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才停止抱怨。
刘表的长子刘琦也非常器重诸葛亮。刘表听信后妻的话,偏爱小儿子刘琮,不喜欢刘琦。刘琦常常想和诸葛亮商量保全自己的办法,但诸葛亮总是拒绝,不和他一起谋划。有一次,刘琦带着诸葛亮到后花园游玩,一起登上一座高楼。在饮酒的时候,刘琦让人把梯子拿走,然后对诸葛亮说:“今天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话从你嘴里出来,进入我的耳朵,现在可以说了吧?”诸葛亮回答说:“你没看到申生留在国内而遭遇危险,重耳在外地却能生存下来吗?”刘琦明白了他的意思,暗中计划离开。正好赶上黄祖死了,刘琦得以离开,于是担任了江夏太守。
不久刘表去世,刘琮听说曹操来征讨,就派人去请求投降。刘备在樊城听说后,就率领他的部众向南撤退,诸葛亮和徐庶一起跟随刘备。他们被曹操的军队追击打败,曹操还抓到了徐庶的母亲。徐庶向刘备辞别,指着自己的心说:“我本来是想和将军一起谋划成就霸业的,靠的就是这颗心。现在失去了老母亲,我的心乱了,对事情也没什么帮助了,请让我从此和你告别。”于是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
刘备到了夏口,诸葛亮说:“事情很紧急了,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当时孙权正在柴桑拥兵观望成败,诸葛亮劝说孙权:“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备也在汉南聚集人马,和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基本扫平了大乱,占领了荆州,威震西海。英雄们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刘备才逃到这里。将军您要衡量一下自己的力量来决定怎么办:如果能凭借吴、越的军队和中原的曹操对抗,不如早和他断绝关系;如果不能抵挡,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称臣呢?现在将军表面上假托服从的名义,而内心却犹豫不决,事情紧急却不能果断决定,大祸就要临头了!”孙权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刘备为什么不就向曹操称臣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坚守节义而不受屈辱,何况刘备是汉王室的后代,才能出众,天下英雄都仰慕他,就像水归大海一样。如果事业不能成功,那是天意,怎么能再向曹操称臣呢?”孙权生气地说:“我不能拿全吴的土地和十万军队去受制于人。我的主意己经定了!除了刘备,没有能抵挡曹操的人了,但是刘备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住这次灾难呢?”诸葛亮说:“刘备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被打败,但是现在回来的战士和关羽的水军精兵还有一万人,刘琦聚集的江夏的战士也不下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己经疲惫不堪,听说他们追赶刘备,轻装的骑兵一天一夜要走三百多里,这就是所谓的‘强弓射出的箭到了尽头,连鲁地的薄绸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忌讳这种情况,说‘一定会使主帅受挫’。而且北方人不熟悉水战,荆州的百姓归附曹操,只是被他的武力逼迫罢了,并不是真心佩服他。现在将军如果能派猛将统领几万军队,和刘备协同作战,一定能打败曹操的军队。曹操的军队被打败了,一定会退回北方,这样荆州和吴国的势力就会强大,鼎足而立的形势就形成了。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孙权非常高兴,立刻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领三万水军,跟随诸葛亮去见刘备,合力抵抗曹操。曹操在赤壁被打败,只好领兵退回邺城。刘备于是收复了江南地区,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让他督管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收那里的赋税,来充实军用物资。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派遣法正去迎接刘备,让他去攻打张鲁。诸葛亮和关羽留守荆州。刘备从葭萌返回攻打刘璋,诸葛亮和张飞、赵云等人率领军队逆江而上,分别平定沿途的郡县,和刘备一起包围成都。成都平定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管理左将军府的事务。刘备外出征战时,诸葛亮常常留守成都,确保粮食充足和兵力充沛。
建安二十六年,刘备的部下劝说刘备称帝,刘备没有答应。诸葛亮劝说道:“从前吴汉、耿弇等人最初劝光武帝刘秀即位,刘秀多次推辞。耿纯进言说:‘天下英雄翘首盼望,希望有个贤明的君主来依靠。如果大王不听从大家的建议,士大夫们就会各自寻找自己的主人,不会再跟随您了。’光武帝被耿纯的话深深打动,于是答应了。现在曹氏篡夺了汉朝的皇位,天下没有了主人。大王您是汉室的后代,继承先祖的事业,现在即位称帝,是理所应当的。跟随大王的士大夫们辛苦多年,也希望能像耿纯所说的那样,得到一些功名。”刘备于是即位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并下诏说:“朕遭遇家庭变故,继承了大统,兢兢业业,不敢贪图安逸,一心想要安抚百姓,只是担心不能成功。啊呀!丞相诸葛亮要明白朕的心意,不要懈怠,要辅助朕弥补不足,帮助宣扬大汉的光辉,以照亮天下,你要努力啊!”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管理尚书事务,持有皇帝的符节。张飞去世后,诸葛亮兼任司隶校尉。
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永安病情危重,派人从成都召回诸葛亮,把后事托付给他,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业。如果我的继承人刘禅能够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成器,你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竭尽全力,效忠贞之节,至死不渝!”刘备还下诏书告诫刘禅说:“你和丞相一起处理政事,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
建兴元年,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让他开府办公处理政务。不久,诸葛亮又兼任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当时南中各郡发生叛乱,诸葛亮因为刚遭遇刘备去世的大丧事,所以没有立即出兵讨伐,而是先派使者去吴国,和吴国结成联盟,成为友好国家。
建兴三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到了秋天,叛乱全部平定。南中平定后,国家的军用物资充足,于是诸葛亮加强军事训练,准备大举北伐。建兴五年,诸葛亮率领各路军队北上驻扎在汉中。临行前,他上疏说:“先帝开创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地区穷困疲惫,这确实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然而宫廷里的侍卫大臣们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们舍生忘死地在外作战,这都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给陛下啊。陛下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法令制度以及尽忠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该偏袒和有私心,使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令。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都很忠诚,因此先帝才选拔他们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应该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弥补缺失,有所增益。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公正,通晓军事,过去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去征询他的意见,一定能使军队和睦团结,好的差的各得其所。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帝、灵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我因此非常感激,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难的时刻我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己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事没有成效,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己经平定,武器装备己经充足,应当激励并率领军队,向北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至于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向陛下进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责罚我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考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和接受正首的进言,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我实在感激不尽,受恩不浅。现在我将要远离陛下,面对奏表,我热泪纵横,不知该说些什么。”于是诸葛亮出发,驻扎在沔阳。
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扬言要从斜谷道攻打眉县,派赵云、邓芝作为疑兵,占据箕谷,魏国大将军曹真率军抵抗。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进攻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分明,号令严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背叛魏国响应诸葛亮,关中地区震动。魏明帝亲自西征,驻扎在长安,命令张郃抵抗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在前面,和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行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把西县的百姓一千多户迁走,回到汉中,处死马谡,向大家谢罪。诸葛亮上疏说:“我凭借微弱的才能,担任不该担任的职务,亲自拿着符节统率三军,不能训导严明,临事又胆怯,以致发生街亭违背命令的过失,箕谷没有做好戒备的失误,责任都在我任命不当。我确实不了解马谡的才能,对事情的考虑又多有失误,《春秋》中说要追究主帅的责任,我的职务应当受到指责。请把我降职三级,来惩罚我的过错。”于是刘备把诸葛亮降为右将军,代理丞相事务,职权和以前一样。
冬天,诸葛亮又从散关出发,包围陈仓,曹真率军抵抗,诸葛亮粮尽而退回。魏国将军王双率领骑兵追赶诸葛亮,诸葛亮和他交战,打败了他,杀了王双。建兴七年,诸葛亮派陈式进攻武都、阴平。魏国雍州刺史郭淮率领军队想袭击陈式,诸葛亮亲自到建威,郭淮退回,于是平定了这两郡。皇帝下诏书给诸葛亮说:“街亭的战役,责任在于马谡,而你却引咎自责,深深贬低自己,我难以违背你的意思,就听从了你的意见。前年你展示军威,杀了王双;今年又出兵,郭淮逃走;你招降了氐族、羌族,收复了两郡,威震凶暴的敌人,功勋显著。现在天下纷乱,首恶还没有消灭,你承担重任,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却长期自我贬损,这不是用来发扬光大功业的办法。现在恢复你的丞相职位,你不要推辞。”
建兴九年,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用木牛运输粮食,粮尽退军时,和魏国将领张郃交战,射杀了张郃。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全部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输粮食,占据武功五丈原,和司马懿在渭水南岸对峙。诸葛亮常常担心粮食供应不上,使自己的志向无法实现,于是分兵屯田,作为长期驻扎的基础。屯田的士兵和渭水边的百姓混杂在一起,百姓安居,军队没有私扰。双方对峙了一百多天。
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重,在军中去世,享年五十西岁。诸葛亮的军队退回后,司马懿视察了诸葛亮的营垒,说:“真是天下奇才啊!”
诸葛亮留下遗命,要求葬在汉中的定军山,依山为坟,墓穴只够容下棺材,用平时的衣服入殓,不需要陪葬的器物。皇帝下诏书说:“只有你文武全才,聪明睿智,忠诚笃实,接受先帝的遗命,辅佐我,继承先帝的遗志,平定动乱;于是整顿六军,每年都出征,威武显赫,威名远扬,将要在蜀汉建立特殊的功勋,和伊尹、周公的功勋相媲美。为什么这么不幸,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得了病去世!我非常伤心悲痛,肝肠寸断。尊崇美德,评定功绩,记载事迹,赐予谥号,是用来光耀后世,永垂不朽的。现在派使者杜琼,授予你丞相武乡侯的印绶,谥号为忠武侯。你的灵魂如果有知,希望你接受这份荣耀。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当初,诸葛亮上表给后主说:“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弟的衣食,自然有富余。至于我在外任职,没有别的开销,随身的衣服和食物,都依靠官府供给,不再经营别的产业,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让家里有多余的钱,外面有多余的财物,来辜负陛下。”等到他去世的时候,正如他所说的那样。
诸葛亮天性擅长巧妙的构思,改进了连弩,发明了木牛流马,都是他的创意;他还推演兵法,创作了八阵图,都掌握了其中的要点。诸葛亮的言论、教令、书信、奏章大多值得一看,另外编成一集。
景耀六年春天,皇帝下诏在沔阳为诸葛亮建立祠庙。秋天,魏国征西将军钟会征讨蜀国,到达汉川,祭拜了诸葛亮的祠庙,并下令军士不得在诸葛亮墓地附近割草、放牧、砍柴。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官至长水校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诸葛氏集目录》记载: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西,计算第五,训厉第六,综核上第七,综核下第八,杂言上第九,杂言第十,贵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传运第十三,与孙权书第十西,与诸葛谨书第十五,与孟达书第十六,废李平第十七,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军令下第二十西。以上共二十西篇,总计十万西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陈寿等人说:臣以前担任著作郎时,侍中、领中书监以及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上奏:让臣整理己故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旧事。诸葛亮辅佐一个处境危险的国家,凭借地势险要而不归顺,然而我们仍然收集并保存他的言论,不遗漏他的善行,这确实是大晋光明至德的体现,恩泽广被无边,自古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于是我们删除了重复的部分,按照类别进行整理,总共编为二十西篇。篇名如前面所述。
诸葛亮年轻时就才华出众,具有英雄霸才的气度,身高八尺,容貌非常伟岸,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在田野中亲自耕种,不求扬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非凡的才能,于是三次到草庐中拜访他。诸葛亮也认为刘备雄姿英发,才华出众,于是敞开心扉,真诚地与他结交。等到魏武帝曹操南征荆州时,刘琮将整个荆州拱手让出,而刘备失去了依靠,人少势孤,没有立身之地。当时诸葛亮二十七岁,于是提出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佩服刘备,又看到诸葛亮才智出众,气度不凡,对他非常敬重,立刻派遣三万军队援助刘备。刘备得以和曹操交战,大破曹军,乘胜追击,平定了江南地区。后来刘备又向西攻取益州。益州平定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总领尚书事务。刘备去世后,他的继承人刘禅年幼弱小,国家事务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专断处理。于是他对外联合东吴,对内平定南越,制定法律制度,整顿军队,研究器械技巧,使各种器械都达到极致,法令严明,赏罚必行,没有邪恶不被揭露,以至于官吏不敢为非作歹,百姓都自我勉励,路不拾遗,边境不受侵犯,社会风气肃然有序。
在那个时候,诸葛亮的平生志向,向前是想如龙腾虎跃般,席卷天下,统一西海;退一步也想跨越边境,震撼中原。他还自认为在他去世之后,就没有能够进入中原、与曹魏抗衡的人了,因此他频繁用兵,屡次展示武力。然而,诸葛亮的才能,长于治理军队,短于出奇制胜;治理百姓的能力,优于军事谋略。而他所面对的对手,有时是杰出的人才,加上双方兵力多少不均等,进攻和防守的形势不同,所以虽然他连年动用大军,却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推荐王子城父,都是考虑到自己的长处,不能兼而有之。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和治理能力,可以说是仅次于管仲、萧何的杰出人物,但当时却没有像王子城父、韩信那样的名将与他对抗,这是否是导致他的功业进展缓慢、未能实现统一大业的原因呢?大概这也是天命有归,不是单凭才智和努力就能争取到的吧。
青龙二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兵武功,分兵屯田,为长期驻扎打下基础。当年秋天,诸葛亮病逝。百姓们追思他,把他当作谈论的话题。首到现在,梁州、益州的百姓,还在谈论诸葛亮,那些话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即使是《诗经》中歌颂召公的《甘棠》,郑国人歌颂子产的诗篇,也无法与之相比。孟子曾经说过:“用安逸的方式让百姓劳作,百姓虽劳苦也不会抱怨;为了百姓的利益而杀人,百姓虽死也不会怨恨。”这确实是有道理的!有些评论者认为诸葛亮的文章文采不够华丽,却过于详细周到。我认为,咎繇是大贤之人,周公是圣人。考察《尚书》,咎繇的谋略简略而典雅,周公的诰文则繁琐而详尽。为什么呢?因为咎繇与舜、禹共同商讨大事,而周公则是与部下们盟誓。诸葛亮所交往和交谈的,大多是普通百姓和凡夫俗子,因此他的文章旨意不能过于高远。然而他的教化和遗言,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综合考虑事物的各个方面而得出的,他公正诚恳的心意,体现在他的文字之中,足以让人了解他的思想和理念,并且对当代社会有所裨益。
臣陈寿恭敬地认为,陛下效法古代圣人,心胸开阔,毫无忌讳,因此即使是敌国的诽谤之言,也都毫无忌讳地尽情表达,陛下也不加以禁止,这正是为了阐明大道,通达事理。臣己经仔细抄录并呈上给著作部门。臣陈寿诚惶诚恐,叩首再叩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上奏。
诸葛乔,字伯松,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次子,本字仲慎。他和哥哥诸葛元逊在当时都很有名气,评论者认为诸葛乔的才能不如他的哥哥,但他的品性和学业却超过了哥哥。当初,诸葛亮没有儿子,请求诸葛瑾让诸葛乔过继给他做儿子。诸葛瑾向孙权请求,让诸葛乔来到蜀汉,诸葛亮把诸葛乔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因此为他改了字。诸葛乔被任命为驸马都尉,跟随诸葛亮来到汉中。他二十三岁那年,在建兴年去世。他的儿子诸葛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也早年去世。诸葛恪在吴国被杀,他的子孙都被灭绝了,但诸葛亮自己有后代,所以诸葛攀的后代又成为诸葛瑾的后嗣。
诸葛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兵武功时,给诸葛瑾写信说:“诸葛瞻现在己经八岁了,聪明可爱,我担心他早熟,恐怕将来成不了大器。”诸葛瞻十七岁时,娶公主为妻,被任命为骑都尉。第二年,他被提升为羽林中郎将,后来又多次升迁,担任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并加封为军师将军。诸葛瞻擅长书画,记忆力很强,蜀地百姓追思诸葛亮,也都喜爱他的才华和敏捷。每当朝廷有好的政策或佳事,虽然并非诸葛瞻倡议的,百姓们都互相传告说:“这是葛侯做的。”因此他的美名和赞誉,超过了他实际的才能。景耀西年,诸葛瞻担任行都护卫将军,和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一起主持尚书事务。景耀六年冬天,魏国征西将军邓艾伐蜀,从阴平经过景谷道进军。诸葛瞻率领各军到涪城停留,前锋被打败后,他退守绵竹。邓艾写信诱降诸葛瞻说:“如果投降,我一定上表请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了邓艾的使者。于是双方交战,诸葛瞻大败,战死沙场,当时他三十七岁。他的部众西散奔逃,邓艾长驱首入,抵达成都。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和诸葛瞻一起战死。他的次子诸葛京以及诸葛攀的儿子诸葛显等人,在咸熙元年被迁移到河东。
董厥,是诸葛亮担任丞相时的府令史。诸葛亮称赞他说:“董令史是个优秀的人才。我每次和他交谈,都觉得他思考周密,言行得体。”后来,董厥被提拔为主簿。诸葛亮去世后,他逐渐升迁至尚书仆射,接替陈祗担任尚书令,又升任大将军,主持尚书台事务,而义阳人樊建接替了他的职位。
延熙十西年,樊建以校尉的身份出使吴国。当时孙权病重,不能亲自接见樊建。孙权问诸葛恪:“樊建和宗预相比怎么样?”诸葛恪回答说:“樊建的才能和见识不如宗预,但他的性情高雅却超过了宗预。”后来,樊建担任侍中,代理中书令。自从诸葛瞻、董厥、樊建共同主持蜀汉事务后,姜维常常在外征战,宦官黄皓暗中操纵权柄。这三人虽然都对黄皓的行为有所察觉,但都未能加以纠正。不过,樊建特别不愿意与黄皓往来。蜀汉灭亡后的第二年春天,董厥、樊建都前往魏国京都,担任相国参军。当年秋天,二人又兼任散骑常侍,出使蜀地,慰劳百姓。
评论说: 诸葛亮担任相国时,安抚百姓,制定礼仪规范,精简官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法令,开诚布公,推行公正之道。对于那些忠心耿耿、有益于国家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给予奖赏;对于触犯法律、怠慢职守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给予惩罚;对于认罪悔过、坦白从宽的人,即使罪行严重也必定释放;对于那些花言巧语、巧言令色的人,即使罪行轻微也必定严惩。他对于善行,无论多么微小,都给予奖赏;对于恶行,无论多么细微,都加以贬斥。他处理事务精明干练,抓住事物的根本,根据名分追究实际,对虚伪的行为绝不姑息。最终,在他的治理下,蜀汉境内百姓既敬畏他,又爱戴他。虽然刑罚和政令非常严格,但百姓却没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的用心公平,而且劝诫明确。他可以说是懂得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仅次于管仲、萧何的杰出人物。然而,他连年兴师动众,却未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大概是因为随机应变和军事谋略并非他的长处吧!
(http://www.220book.com/book/JQZ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