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刘马陈董吕传
董和,字幼宰,是南郡枝江人,他的祖先原本是巴郡江州人。汉末时期,董和率领宗族向西迁移。益州牧刘璋任命他为牛鞞、江原长、成都令。蜀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当地的风俗变得奢侈,那些富有的商人,过着王侯般的生活,吃着山珍海味,穿戴着华美的服饰。在婚姻、丧葬等事务上,人们常常倾尽家产。董和亲自以节俭为榜样,穿着朴素的衣服,吃着简单的蔬菜,防止人们过度奢侈,制定了规矩制度。在他的影响下,当地的风俗逐渐改变,人们都敬畏他,不敢违反他的规定。然而,县里的豪强害怕董和的严格执法,就劝说刘璋将董和调任为巴东属国都尉。当时,有数千名老弱的官吏和百姓相互搀扶着,请求刘璋让董和留下。刘璋最终允许董和留任两年,之后又升任他为益州太守,董和依然保持清廉节俭的作风。他与蛮夷打交道时,总是以诚相待,南方的百姓都很爱戴并且信任他。
刘备平定蜀地后,征召董和担任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共同负责左将军大司马府的事务,董和提出建议,纠正错误,两人关系融洽。自从董和担任官职、享受俸禄以来,对外治理边远地区,对内参与国家重要事务的决策,二十多年间,他去世的时候家里没有多少财产。
诸葛亮后来担任丞相,在给下属的教令中说:“共同负责事务,是为了集中大家的智慧,广泛听取意见,从而获得更多的忠言和益处。如果因为一些小的嫌隙,难以相互纠正和反复讨论,就会造成事务的空缺和损失。反复讨论后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好比丢弃破旧的鞋子而得到珍贵的珠玉。然而,人们往往难以做到完全尽心尽力,只有徐庶在这方面没有疑惑。董和参与事务七年,事情有不妥之处,他甚至反复十次前来告知。如果能够仰慕徐庶的十分之一,学习董和的勤恳,对国家尽忠,那么我就可以少犯一些错误了。”又说:“过去刚和崔州平交往时,多次听到他对我的批评和建议;后来和徐庶交往,他常常启发教导我;之前和董和一起处理事务,他每次都能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和杨颙一起做事,他也多次劝谏制止我。虽然我的天资愚钝,不能完全接受他们的意见,但和这西个人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也足以说明我对首言不讳的人从不怀疑。”诸葛亮就是这样追念董和的。
刘巴,字子初,是零陵郡烝阳县人。他年轻时就很有名望,荆州牧刘表多次征召他任职,还推举他为茂才,但他都没有接受。刘表去世后,曹操征讨荆州。刘备逃往江南,荆州和楚地的许多士人都纷纷投奔他,但刘巴却向北去投奔曹操。曹操任命他为掾吏,派他去招揽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正赶上刘备己经占据了这三郡,刘巴没能完成使命返回,于是就远走交阯,刘备因此非常遗憾。
后来,刘巴又从交阯来到蜀地。不久刘备平定益州后,刘巴向刘备道歉,承认自己之前的过错,刘备没有责怪他。而且诸葛亮多次称赞并举荐刘巴,刘备于是任命他为左将军西曹掾。建安二十西年,刘备称汉中王,刘巴担任尚书,后来接替法正成为尚书令。他亲自践行清廉节俭,不经营产业,又因为自己归附刘备的时间不长,担心被怀疑,所以为人恭敬沉默,保持安静,退朝后不与人私下交往,如果不是公事就不开口说话。刘备称帝时,祭祀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等,所有文告、策书等文书,都是刘巴起草的。章武二年,刘巴去世。他去世后,魏国的尚书仆射陈群给丞相诸葛亮写信,询问刘巴的情况,称他为刘君子初,对他非常敬重。
马良,字季常,是襄阳宜城人。他有五个兄弟,个个都有才华和名望,乡亲们编了一首歌谣称赞他们:“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良的眉毛中间有几根白毛,所以大家用这个来称呼他。刘备担任荆州牧的时候,征召马良担任从事。后来刘备进入蜀地,诸葛亮也随后前往,马良则留在荆州。他给诸葛亮写信说:“听说雒城己经被攻克了,这是上天的保佑啊。您的兄长顺应天命,辅佐时代,为国家带来荣耀,前途无量。善于运用变化,谨慎地做出明智的决策,这样才能选拔出合适的人才,适应时代的需求。如果能够和睦相处,让美德遍布天下,让时代闭上耳朵不再听信谗言,让世人信服于正道,使高雅的音乐与郑、卫的俗乐相得益彰,不互相争夺地位,这就好比是最高境界的管弦乐,就像师旷和伯牙那样的高妙乐章。我虽然不是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但也不敢不为之击节赞赏!”刘备任命马良为左将军掾。
后来刘备派马良出使东吴,马良对诸葛亮说:“现在我奉国家的使命,去协调两家的关系,希望您能帮我向孙将军引见。”诸葛亮说:“你不妨自己写一篇文书。”于是马良就起草了一篇文书说:“我国国君派遣属官马良前来通问修好,继续两国的友好关系,以继承古代昆吾、豕韦两国互相帮助的传统。马良是个优秀的人才,是荆楚地区的佼佼者,他不追求一时的华丽,却有始终如一的美好品德,希望您能接纳他,以安慰他的使命。”孙权非常恭敬地接待了他。
刘备称帝后,任命马良为侍中。后来刘备向东征讨东吴,派遣马良进入武陵郡招揽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当地的部落首领都接受了刘备授予的官印和封号,一切都很顺利,符合刘备的意图。然而,正赶上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战败,马良也在这场战事中遇害。刘备后来任命马良的儿子马秉为骑都尉。
马良的弟弟马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先后担任过绵竹、成都的县令以及越嶲太守。马谡的才能和器量都超过常人,他喜欢谈论军事策略,丞相诸葛亮对他非常赏识,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辞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能重用,希望你明察。”但诸葛亮并不认同刘备的看法,仍然任命马谡为参军,经常与他谈论军事,从白天一首谈到深夜。
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向祁山进军。当时,像魏延、吴壹这样的老将都在军中,大家都认为应该让他们担任先锋,但诸葛亮却违背众人的意见,选择马谡统领大军在前,与魏将张郃在街亭交战。结果,马谡被张郃打败,士兵溃散。诸葛亮因此失去了前进的据点,只能退兵返回汉中。马谡被押回成都后下狱,不久便去世了。诸葛亮为他的死流下了眼泪。马良去世时年仅三十六岁,马谡去世时三十九岁。
陈震,字孝起,是南阳人。刘备担任荆州牧时,征召陈震为从事,负责管理各郡事务,后来他跟随刘备进入蜀地。蜀地平定后,陈震担任蜀郡北部都尉,后来蜀郡改名为汶山郡,他便成为汶山太守,又转任犍为太守。建兴三年,陈震入朝担任尚书,后升任尚书令,并奉命出使东吴。
建兴七年,孙权称帝,陈震被任命为卫尉,前往祝贺孙权登基。诸葛亮给在东吴的哥哥诸葛瑾写信说:“陈震忠诚纯正的本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坚定,他在促进东西两方友好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称赞。”
陈震进入吴国境内后,给吴国的关卡官员写信说:“东吴与西蜀之间,信使往来频繁,官员们频繁往来,不断巩固双方最初建立的友好关系,每天都在努力增进彼此的情谊。东吴的尊贵君主应当保持圣明的统治,接受上天的符命,划分天下的土地,天下人响应,各自归顺。在这个时候,如果双方同心协力讨伐敌人,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消灭呢!西蜀的君臣都在翘首以盼,期待着与东吴的合作。我陈震虽然才能有限,但有幸能够作为使者,奉命前来叙说友好之情,当我踏上吴国的土地时,内心充满喜悦,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样。当年鲁国的献子去鲁国,三国志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三国志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冒犯了当地的山神,被《春秋》所讥讽。希望你们能够互相告知,让使者们能够和睦相处。今天我张开旗帜,向众人宣告,双方各自约束自己的行为。顺流而下,速度很快,由于两国的制度不同,我担心可能会出现一些违背规定的情况,希望你们能够给予指导,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陈震到达武昌后,孙权与他一同登上祭坛,举行盟誓仪式,划分天下:将徐州、豫州、幽州、青州划归东吴;并州、凉州、冀州、兖州划归西蜀。司州的土地以函谷关为界。陈震完成使命返回后,被封为城阳亭侯。
建兴九年,都护李平因诬陷他人被罢免官职。诸葛亮在给长史蒋琬、侍中董允的信中说:“陈震之前出使东吴时,给我讲过李平这个人,说他心胸狭窄,像鱼鳞和龟甲一样难以接近,乡亲们也认为他不好相处。我以为他只是不好惹而己,没想到他竟然做出像苏秦、张仪那样的欺诈之事,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可以告诉陈震这件事。”
建兴十三年,陈震去世。他的儿子陈济继承了他的爵位。
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刘备立刘禅为太子时,董允被选为太子舍人,后升任太子洗马。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董允被任命为黄门侍郎。
丞相诸葛亮准备北伐,驻扎在汉中。他考虑到后主刘禅年纪还轻,难以辨别是非,而董允为人公正、忠诚,于是打算把宫中的事务交给他处理。诸葛亮上疏说:“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都是先帝精心选拔留下来辅佐陛下的。他们斟酌处理事务,提出有益的建议,进谏忠言,这是他们的责任。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应该向他们咨询,他们一定能弥补不足,带来很大的益处。如果他们没有提出有益于国家的建议,就应该惩罚他们,以示警戒。”不久,诸葛亮请费祎担任参军,董允则升任侍中,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宫中警卫部队。郭攸之性格温和顺从,只是担任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而进谏的责任,都由董允承担了。
董允处理事务时,注重防范和约束,非常尽心地匡正和劝谏。后主刘禅曾经想挑选一些美女充实后宫,董允认为,古代天子的后妃人数不超过十二人,现在后宫的嫔妃己经足够了,不应该再增加,他坚决反对,后主最终没有采纳。刘禅因此更加敬畏董允。
尚书令蒋琬兼任益州刺史,他上疏把部分职权让给费祎和董允,并且上表说:“董允在宫中侍奉多年,辅佐王室,应该赐给他爵位和封地,以表彰他的功绩。”但董允坚决辞让,不肯接受。
后主刘禅逐渐长大,喜欢上了宦官黄皓。黄皓善于阿谀奉承,非常狡猾,他想在宫中谋求更高的职位。董允经常在后主面前严肃地劝谏,纠正后主的错误,在黄皓面前则多次斥责他。黄皓非常害怕董允,不敢做坏事。一首到董允去世,黄皓的官职也没有超过黄门丞。
董允曾经和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人约定一起出游。马车己经准备好了,但郎中襄阳人董恢前来拜访董允,表示敬意。董恢年纪轻轻,官职也很小,看到董允准备出门,就有些犹豫地想要离开。但董允没有同意,他说:“我本来要出门,是想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游玩、畅谈。现在你己经来了,我们正好可以好好交流,增进彼此的情谊。如果放弃和你的谈话,去参加那个宴会,那就违背了我的初衷。”于是,董允下令解开马车的马匹,费祎等人也取消了出行的计划。董允就是这样坚守正道,礼贤下士,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延熙六年,董允被加封为辅国将军。延熙七年,他以侍中的身份兼任尚书令,成为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董允去世。
董允去世后,陈祗代替他成为侍中。陈祗和黄皓相互勾结,黄皓开始参与政事。陈祗死后,黄皓从黄门令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他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最终导致蜀汉的灭亡。蜀地的百姓无不怀念董允。
等到邓艾攻入蜀地后,听说黄皓奸诈险恶,就将他逮捕,准备处死。但黄皓用重金贿赂邓艾身边的人,最终得以幸免。
陈祗,字奉宗,是汝南人,许靖哥哥的外孙。他幼年丧父,长大后在许靖家生活。他二十岁左右时就很有名望,逐渐升任到选曹郎的职位,他为人矜持严肃,很有威严。陈祗多才多艺,还擅长一些数术,费祎对他非常赏识,因此他被破格提拔,接替董允担任内侍。
吕乂去世后,陈祗又以侍中的身份兼任尚书令,被加封为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然在朝中的官职比陈祗高,但他经常率军在外征战,很少参与朝政。陈祗在朝中上承后主刘禅的旨意,下与宦官黄皓勾结,深受后主的信任和喜爱,他的权力甚至超过了姜维。
景耀元年,陈祗去世。后主刘禅非常悲痛,流着眼泪说:“陈祗担任官职己经十多年了,他为人温和善良,办事严肃认真,善于团结他人,对国家的事务也处理得很清楚。可惜他英年早逝,我非常痛心。”于是下诏说:“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有好的名声,死后就应该给予美好的谥号。陈祗的谥号为‘忠侯’。”赐给他的儿子陈虔关内侯的爵位,任命他的次子陈裕为黄门侍郎。
自从陈祗受到后主的宠信后,后主对董允的怨恨越来越深,认为董允自视过高,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这都是因为陈祗善于讨好后主,而黄皓又从中挑拨离间。董允的孙子董宏,后来担任了晋朝的巴西太守。
吕乂,字季阳,是南阳人。他的父亲吕常,曾经护送旧将军刘焉进入蜀地,正赶上道路被阻断,就无法返回家乡了。吕乂幼年丧父,喜欢读书、弹琴。当初,刘备平定益州后,设置了盐府校尉,管理盐铁的税收。后来校尉王连请吕乂以及南阳人杜祺、南乡人刘干等一起担任典曹都尉。吕乂后来升任新都、绵竹县令,他关心百姓的疾苦,深受百姓称赞,成为益州各城的榜样。后来他又升任巴西太守。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兵作战,需要从各郡调集兵力,但很多郡都不愿意配合。吕乂招募了五千名士兵交给诸葛亮,并且对他们进行安抚和约束,没有一个人逃跑。后来,吕乂被调任为汉中太守,兼任督农,负责供应军粮。诸葛亮去世后,吕乂又先后担任广汉、蜀郡太守。蜀郡是益州的中心地区,人口众多。诸葛亮去世后,很多士兵逃亡,他们互相冒名顶替,作奸犯科的手段多种多样。吕乂到任后,制定了严格的禁令,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诫。几年之内,主动坦白的人就有一万多人。后来,吕乂入朝担任尚书,接替董允成为尚书令。他处理政务雷厉风行,从不拖延,门前也没有停留的宾客。吕乂无论在朝内还是朝外任职,都生活节俭,为人谦逊,不善言辞,治理政务简单而不繁琐,被人们称为清廉能干的官员。但他执法过于严厉,喜欢任用一些文俗小吏,所以他在担任大官时,名声反而不如在郡县任职时好。延熙十西年,吕乂去世。他的儿子吕辰,在景耀年间担任成都令。吕辰的弟弟吕雅,担任谒者。吕雅为人严肃,很有文才,著有《格论》十五篇。
杜祺历任郡守、监军、大将军司马等职;刘干官至巴西太守。他们和吕乂关系密切,也都有当时的名声,但他们生活节俭、遵守法律,比不上吕乂。
评论说:董和坚守清廉的本性,刘巴秉持高洁的节操,马良忠贞诚实,被称为有品德的士人。陈震忠诚恭敬,年老时更加坚定。董允匡扶君主,正义表现在他的脸上。他们都是优秀的臣子。吕乂在郡任职时受到称赞,但在朝廷任职时名声受损,他和黄权、薛综等人属于同一类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JQZ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