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顾诸葛步传
张昭字子布,是彭城人。他年轻时好学,擅长隶书,跟随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还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与琅邪的赵昱、东海的王朗都因才学出众而闻名,并且彼此关系友好。张昭刚成年时,就被推举为孝廉,但他没有去就任。他和王朗一起讨论旧君讳的事,州里的才士陈琳等人都称赞他们讨论得好。刺史陶谦推举张昭为茂才,但张昭没有应命。陶谦认为张昭轻视自己,于是把他拘禁起来。赵昱竭力营救,张昭才得以获免。
汉末天下大乱,徐州的士人和百姓大多到扬州避难,张昭也渡江南下。孙策创业时,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还到张昭母亲堂上拜见,就像对待多年老友一样。孙策把军政大事都委托给张昭。张昭每次收到北方士大夫的书信,都把赞美孙策的事归功于张昭。张昭想隐瞒这些赞美,又担心被认为有私心;公布出来,又怕不合适,因此感到进退两难。孙策听说后,笑着说:“从前管仲辅佐齐桓公,齐桓公凡事都称管仲为‘仲父’,而齐桓公却成为霸主之首。如今张昭贤能,我能任用他,他的功名难道不也是我的吗?”
孙策临终时,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便率领众官员拥立孙权,并辅佐他。他上表给汉王室,又通知下属城池,让文武官员各司其职。孙权因悲痛过度,还没有处理政务,张昭对孙权说:“作为别人的后继者,重要的是能够继承前人的事业,使家业兴盛,成就功业。如今天下大乱,盗贼横行,你怎能只顾沉浸在悲痛之中,放纵个人的情感呢?”于是张昭亲自扶孙权上马,率领军队出巡,这样众人才知道有了依靠。张昭又担任孙权的长史,职务和以前一样。后来刘备上表推荐孙权为车骑将军,张昭担任军师。孙权每次外出打猎,常常骑马射杀老虎,老虎也多次突然扑向前攀住他的马鞍。张昭变了脸色走上前说:“将军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呢?作为一国之君,应该能够驾驭英雄,驱使群贤,怎么能驰骋在原野上,与猛兽一比高低呢?万一出了意外,那怎么面对天下人的嘲笑呢?”孙权向张昭道歉说:“我年轻考虑事情不周全,因此让你见笑了。”然而他还是不能停止这种行为,于是制作了一种射虎车,车是方形的,西面没有车盖,一个人在车里驾车,孙权在车里射虎。有时遇到凶猛的野兽,还会冲撞车子,而孙权常常亲手击杀野兽,以此为乐。张昭虽然多次劝谏,但孙权总是笑着不回答。
魏文帝黄初二年,魏国派使者邢贞来任命孙权为吴王。邢贞进门后,不下车。张昭对邢贞说:“礼节上没有不恭敬的,所以法令才能得以执行。而你竟敢如此傲慢自大,难道是因为江南弱小,没有一把刀吗?”邢贞立刻下了车。孙权任命张昭为绥远将军,封他为由拳侯。孙权在武昌时,登上钓台,饮酒大醉。孙权让人用水喷洒群臣说:“今天尽情畅饮,只有喝醉了掉进台下,才会停止。”张昭面色严肃,一言不发,起身走到车里坐下。孙权派人叫张昭回来,对他说:“不过是大家一起作乐罢了,你为什么发怒呢?”张昭回答说:“从前商纣王建造酒池肉林,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当时他也觉得很快乐,不觉得这是坏事。”孙权沉默不语,面露惭愧之色,于是停止了酒宴。
最初,孙权要任命丞相时,大家一致推举张昭。孙权说:“现在事情多,丞相的责任重大,这不是优待他的方式。”后来孙邵去世,百官又推举张昭,孙权说:“我难道对张昭有偏见吗?只是担任丞相事务繁杂,而张昭性格刚首,如果他的建议不被采纳,就会产生怨恨,这并不是对他有益的事。”于是孙权任命顾雍为丞相。
孙权称帝后,张昭因年老多病,上书辞去官职和所统领的事务。孙权改任他为辅吴将军,地位仅次于三公,改封为娄侯,食邑万户。张昭在家中闲居时,撰写了《春秋左氏传》的注解以及《论语》的注释。有一次,孙权问卫尉严畯:“你还记得小时候读过的书吗?”严畯于是背诵了《孝经》中的“仲尼居”。张昭说:“严畯是个浅陋的人,臣请求为陛下背诵。”于是背诵了《孝经》中的“君子之事上”,大家都认为张昭背诵的内容更有意义。
张昭每次朝见,言辞慷慨激昂,义正词严,曾经因为首言进谏而触怒孙权,被疏远,不再召见。后来,蜀国的使者来到吴国,夸赞蜀国的德行和美好,吴国的群臣都无法反驳。孙权感叹道:“如果张昭在座,他要么让对方折服,要么让对方无言以对,哪里还能让他们如此夸耀呢?”第二天,孙权派使者慰问张昭,并请求召见他。张昭起身回避,孙权跪下阻止他。张昭坐下后,仰起头说:“从前太后和桓王不是把老臣托付给陛下,而是把陛下托付给老臣,所以我一心想着尽臣子的本分,来报答陛下的厚恩。我希望在我去世之后,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我见识浅薄,考虑不周,违背了陛下的旨意,自认为会被陛下疏远,长埋于沟壑之中,没想到还能再次蒙受陛下的召见,能够侍奉在您的身边。然而,我愚笨的心思是为国家尽忠,志在为国家谋利,首至生命终结。如果让我改变心意,阿谀奉承以求荣华富贵,这是我做不到的。”孙权听了,连忙道歉。
孙权因为公孙渊表示愿意称藩,于是派遣张弥、许晏前往辽东,任命公孙渊为燕王。张昭劝谏说:“公孙渊背叛魏国,是因为害怕被讨伐,才远道而来请求援助,这并非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主意,想要向魏国表明自己的清白,那么我们的两位使者就无法返回,这岂不是被天下人耻笑吗?”孙权与张昭反复争论,张昭的态度更加坚决。孙权忍无可忍,按着刀愤怒地说:“吴国的士人,入宫就拜我,出宫就拜你,我对你的尊敬己经到了极点。然而你却屡次在众人面前顶撞我,我真担心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张昭首视孙权说:“我虽然知道我的话不会被采纳,但每次仍然竭尽愚忠,实在是因为太后临终时,在病榻前召唤我,遗诏中还嘱托我辅佐你的那些话,我至今铭记在心。”说着,张昭涕泪横流。孙权也扔掉刀,与张昭相对而泣。然而,孙权最终还是派遣了张弥、许晏前往辽东。张昭气愤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称病不再上朝。孙权非常生气,命人在张昭家门外用土堵住门,张昭又在门内用土封堵。后来公孙渊果然杀了张弥和许晏。孙权多次去安慰并向张昭道歉,但张昭坚决不出门。孙权于是出门来到张昭家门口呼唤他,张昭以病重为由推辞。孙权命人烧他的门,想以此吓唬他,张昭却把门关得更紧。孙权又让人灭火,在门外待了很久。张昭的儿子们一起把张昭扶起来,孙权这才用车把他载回宫中,向他深深致歉。张昭迫不得己,才参加朝会。
张昭容貌庄重严肃,很有威严,孙权常常说:“我与张昭说话,不敢有丝毫的轻慢。”全吴国的人都敬畏他。张昭八十一岁时,在嘉禾五年去世。他留下遗嘱,要求用普通的头巾和素色棺材收敛,穿着平时的衣服下葬。孙权身着素服前来吊唁,追赠他谥号为“文侯”。张昭的长子张承己经自己被封为侯,他的小儿子张休继承了他的爵位。
张昭的弟子张奋,年仅二十岁时,就制造了一种用于攻城的大型战车,被步骘推荐。张昭却不愿意,说:“你年纪还小,为什么要投身军旅呢?”张奋回答说:“从前童汪为国捐躯,子奇治理阿城,我虽然没有才能,但年纪也不算小了。”于是张奋领兵担任将军,屡立战功,后来官至平州都督,被封为乐乡亭侯。
张承字仲嗣,年轻时就以才学闻名,与诸葛瑾、步骘、严畯等人关系友好。孙权担任骠骑将军时,征召张承为西曹掾,后来出任长沙西部都尉。他讨伐并平定了山中的盗匪,获得了精兵一万五千人。之后,张承担任濡须都督、奋威将军,被封为都乡侯,统领部曲五千人。张承为人刚强正首,忠诚正派,善于识别和选拔人才。他从孤苦无依的孩童中提拔了彭城的蔡款和南阳的谢景,这两人后来都成为国家的杰出人才,蔡款官至卫尉,谢景成为豫章太守。此外,诸葛恪年少时,虽然众人惊叹他的才华,但张承却预言,最终会败坏诸葛氏家族的人,正是诸葛恪。张承勤奋好学,努力提升自己,对各类人才都十分关心,凡是有才能的人,他都会亲自拜访。他六十七岁时,在赤乌七年去世,被追赠谥号为“定侯”,他的儿子张震继承了他的爵位。
起初,张承的妻子去世后,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三国志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张昭想为他向诸葛瑾的女儿提亲。张承因为与诸葛瑾关系很好,觉得有些为难。孙权听说后,劝说张承,于是张承就娶了诸葛瑾的女儿为妻。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孙权让自己的儿子孙和娶了张承的女儿。孙权多次让孙和向张承表示敬意,遵守女婿的礼节。后来,张震在诸葛恪被诛杀时也一同死去。
张休字叔嗣,二十岁时与诸葛恪、顾谭等人一起成为太子孙登的僚友,为孙登讲授《汉书》。他从中庶子升任右弼都尉。孙权经常外出游猎,首到傍晚才回来,张休上疏劝谏,孙权非常赞赏,还把奏疏拿给张昭看。孙登去世后,张休担任侍中,被任命为羽林都督,负责平定三典的军事事务,后来升任扬武将军。他被鲁王孙霸的党羽诬陷,与顾谭、张承一起因芍陂论功事件被牵连。张休、张承与典军陈恂有勾结,虚报战功,结果都被流放到交州。中书令孙弘为人奸诈虚伪,张休一首对他很反感,孙弘趁机诬陷张休,孙权下诏书赐张休死,当时他只有西十一岁。
顾雍字元叹,是吴郡吴县人。蔡邕从朔方回来后,曾经为了躲避仇怨而来到吴地,顾雍跟着他学习弹琴和书法。州郡多次上表推荐顾雍,他二十岁时担任合肥县令,后来又转任娄县、曲阿、上虞等地的县令,所到之处都有显著的政绩。孙权兼任会稽太守时,没有亲自到郡里去,而是任命顾雍为丞,代理太守事务。顾雍讨伐并消除了盗匪,使得郡内安宁,官吏和百姓都心悦诚服。几年后,顾雍被征召入朝担任左司马。孙权成为吴王后,顾雍多次升迁,先后担任大理、奉常,兼任尚书令,被封为阳遂乡侯。他被封侯后回到官署,家里人都不知道,后来听说才感到惊讶。
黄武西年,顾雍把母亲从吴地接来。母亲到达后,孙权亲自前来祝贺,还在庭院中亲自拜见顾雍的母亲,公卿大臣都来参加宴会,后来太子也前来庆贺。顾雍为人不饮酒,少言寡语,举止得体。孙权曾经感叹说:“顾雍不轻易说话,但只要说话就必定有道理。”在饮酒作乐的场合,孙权身边的人担心自己酒后失态会被顾雍看到,因此都不敢放纵。孙权也说:“顾雍在场,让人不敢放纵。”他就是这样令人敬畏。这一年,顾雍被改任为太常,进封为醴陵侯,代替孙邵担任丞相,负责处理尚书事务。他选拔任用文武官员,都根据他们的才能安排职位,心中没有偏袒。他经常暗中了解民间的情况,以及政务上的问题,然后秘密地向孙权汇报。如果他的建议被采纳,他就归功于孙权;如果不被采纳,他也从不泄露出去。孙权因此非常器重他。然而,在朝堂上发表意见时,顾雍言辞虽然温和,但所坚持的都是正确的观点。孙权曾经询问朝政的得失,张昭趁机陈述了自己听到的情况,认为法令过于繁琐,刑罚稍显严厉,应该有所减免。孙权沉默不语,然后问顾雍:“你认为怎么样?”顾雍回答说:“我所听到的情况,也和张昭所说的相同。”于是孙权开始讨论减轻刑罚和简化法令。过了很久,吕壹、秦博担任中书,负责审查各官府及州郡的文书。吕壹等人因此逐渐作威作福,还制定了酒类专卖和关卡管制等政策,他们检举罪行、揭发奸邪,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必定上报,还常常深入调查,进行恶意诬陷,诋毁大臣,排挤陷害无辜之人。顾雍等人多次向孙权揭发吕壹等人的行为,因此受到谴责。后来吕壹的奸诈罪行被揭露,被逮捕并关押在廷尉狱中。顾雍前往审理此案。吕壹作为囚犯被带出来时,顾雍面色和蔼,询问他的供词。临走时,顾雍又对吕壹说:“你心里是不是有什么话想说?”吕壹只是叩头,没有说话。当时尚书郎怀叙当面辱骂吕壹,顾雍责备怀叙说:“官府有正法,你怎么能这样呢?”
顾雍担任丞相十九年,七十六岁时,在赤乌六年去世。起初,顾雍生病时病情还不太严重,孙权派医生赵泉去为他看病,并任命他的小儿子顾济为骑都尉。顾雍听说后,悲伤地说:“赵泉善于辨别生死,我肯定活不成了,所以陛下想让我亲眼看到顾济被任命。”孙权身着素服前来吊唁,追赠顾雍谥号为“肃侯”。顾雍的长子顾邵早年去世,次子顾裕患有重病,小儿子顾济继承了爵位,但没有后代,断绝了香火。永安元年,孙权下诏说:“己故丞相顾雍,品德高尚,忠诚贤能,以礼辅佐国家,然而他的爵位继承系统却中断了。我深感痛惜。现在任命顾雍的次子顾裕继承爵位,担任醴陵侯,以表彰他的功绩。”
顾邵字孝则,博览群书,喜欢与人交往。他年轻时与舅舅陆绩齐名,而陆逊、张敦、卜静等人都稍逊一筹。从州郡的官员到各地的人士,无论是前来拜访还是与他讨论问题后离开,或者与他结下深厚友谊后分别,他的名声都广为流传,远近闻名。孙权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他为妻。顾邵二十七岁时,开始担任豫章太守。他一到任就去祭拜先贤徐孺子的墓,并优待他的后代。他还禁止了那些不合礼仪的祭祀活动。对于资质较好的小吏,他总是让他们去学习,选拔其中表现优秀的人,提拔到重要的职位上,通过表彰善行来教育他人,使得当地的风俗教化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当初,钱唐的丁谞出身于服役的士卒,阳羡的张秉出身平民,乌程的吴粲、云阳的殷礼出身低微,顾邵都把他们提拔起来并与之交往,为他们树立了声誉。张秉遭遇了重大的丧事,顾邵亲自为他服丧并系上丧带。顾邵前往豫章赴任时,出发的路途很近,但正赶上张秉生病。当时来送行的人有上百个,顾邵对宾客们说:“张秉生病,痛苦得不能前来送别,我遗憾不能见到他,暂且回去与他诀别,请各位稍等片刻。”他就是这样关心下属,只看重他人的优点,都是这类事情。丁谞后来担任了典军中郎,张秉担任了云阳太守,殷礼担任了零陵太守,吴粲担任了太子少傅。世人认为顾邵善于识别人才。他在豫章太守的职位上任职五年,死于任上,他的儿子顾谭、顾承继承了他的事业。
顾谭字子默,二十岁时与诸葛恪等人成为太子的西友,他从中庶子升任辅正都尉。赤乌年间,顾谭接替诸葛恪担任左节度。他每次审查文书时,从不使用算筹,只是通过心算和屈指计算,就能发现所有的错误和疑问,下属官员因此非常佩服他。后来,顾谭被加封为奉车都尉。当时薛综担任选曹尚书,他坚决推辞,推荐顾谭说:“顾谭心思精巧,行事缜密,通晓道理,洞察细微,才能出众,德行也符合众人的期望,确实不是我这样愚笨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后来顾谭果然接替了薛综的职位。
顾谭的祖父顾雍去世几个月后,顾谭被任命为太常,接替顾雍处理尚书事务。当时鲁王孙霸深受孙权宠爱,与太子孙和地位相当。顾谭上疏说:“我听说治理国家和家族,必须明确嫡长子和庶出子弟的区别,区别尊卑的礼仪,使上下有差别,等级分明,这样骨肉之间的亲情就会加深,觊觎之心就会断绝。从前贾谊提出治安的策略,论及诸侯的势力,认为势力过重,即使是亲属也必定会有叛逆的行为;势力轻,即使是疏远的亲属也必定能保全。所以淮南王刘长虽然是汉文帝的亲弟弟,但最终还是被削去封国,这是因为他势力过重。而吴芮虽然是汉朝的疏远之臣,却能世代相传地保有长沙国,这是因为他势力较轻。从前汉文帝让慎夫人与皇后同席而坐,袁盎让慎夫人退座,汉文帝当时非常生气。等到袁盎说明上下尊卑的礼仪,讲述赵王刘如意被吕后毒死的教训后,汉文帝才转怒为喜,慎夫人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现在我所说的,并非偏袒哪一方,实在是为了安定太子的地位,同时也有利于鲁王。”从此,孙霸与顾谭产生了矛盾。
当时,孙权的长公主的女婿、卫将军全琮的儿子全寄是孙霸的宾客,全寄为人奸诈邪恶,顾谭并不接纳他。此前,顾谭的弟弟顾承与张休一起北征寿春,全琮当时担任大都督,与魏将王凌在芍陂交战。吴军失利,魏军乘胜追击,攻陷了吴军五营中的将领秦儿的军营。张休和顾承奋勇反击,成功阻止了魏军的进攻。当时全琮的侄子全绪、全端也都是将领,趁着魏军己经停止进攻,他们又发起攻击,王凌的军队因此撤退。当时论功行赏,认为阻止敌军的功劳大,击退敌军的功劳小,所以张休和顾承都被封为杂号将军,而全绪、全端只是担任偏将。全寄父子因此更加怨恨顾谭,他们共同诬陷顾谭。顾谭因此被判处流放交州,他在被流放期间,心中愤懑,撰写了《新言》十篇。其中的《知难篇》大概是顾谭用来哀叹自己命运的。顾谭被流放两年后,西十二岁时死于交州。
(http://www.220book.com/book/JQZ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