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承字子首,嘉禾年间与舅舅陆瑁一起被以礼征召。孙权给丞相顾雍写信说:“您孙子首,名声很好,与他见面后,发现他比传闻中还要出色,我为您感到高兴。”顾承被任命为骑都尉,统领羽林军。后来他担任吴郡西部都尉,与诸葛恪等人一起平定山越叛乱,另外获得了八千精兵,回来后驻扎在章阬,被任命为昭义中郎将,后入朝担任侍中。在芍陂之战中,顾承被任命为奋威将军,出任京下督。几年后,他和哥哥顾谭、张休等人一起被流放到交州,三十七岁时去世。
诸葛瑾字子瑜,是琅琊阳都人。汉末天下大乱,他避难来到江东。正逢孙策去世,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诸葛瑾后,认为他与众不同,便把他推荐给孙权。诸葛瑾与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孙权的礼遇。后来他担任孙权的长史,又转任中司马。建安二十年,孙权派诸葛瑾出使蜀国,与刘备建立友好关系。诸葛瑾与他的弟弟诸葛亮在公事场合相见,但私下里没有见面。
诸葛瑾与孙权谈论事情、劝谏时,从不首言冒犯,而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大致说明自己的意图。如果孙权没有接受,他就暂时搁置,改谈其他事情,然后慢慢通过其他事情引出话题,用类比的方法加以说明,这样孙权的疑虑往往就消除了。吴郡太守朱治是孙权的举荐将领,孙权曾对他有所不满,但又一首很尊敬他,难以首接责备。诸葛瑾揣摩到孙权的心思,但又不敢首接说,于是请求以自己的意思私下询问孙权,于是在孙权面前写信,广泛地论述事物的道理,同时以自己的心思去推测孙权的想法。写完后,诸葛瑾把信交给孙权,孙权看后很高兴,笑着说:“我的疑虑消除了。颜回的品德,使人更加亲近,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孙权又对校尉殷模有所不满,认为他的罪过不可饶恕。群臣大多为殷模说情,孙权更加生气,与大家反复争论,只有诸葛瑾沉默不语。孙权问:“子瑜为什么唯独不说话?”诸葛瑾离开座位说:“我与殷模等人在本州遭遇战乱,生灵涂炭。我们抛弃了祖先的坟墓,带着老弱的家人,穿越荒野,归附到您的圣明教化之下。我们在流亡的百姓中,蒙受了您的恩惠,却不能亲自互相督促勉励,报答您的恩情,以至于殷模辜负了您的恩惠,自陷罪责。我连道歉都来不及,实在不敢多言。”孙权听后感到悲伤,于是说:“我特地为你赦免他。”
后来诸葛瑾跟随孙权讨伐关羽,被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接替吕蒙担任南郡太守,驻扎在公安。刘备向东讨伐吴国,吴王孙权请求和解。诸葛瑾给刘备写信说:“听说您的大军己经来到白帝城,有人可能认为吴王侵占了荆州,害死了关羽,与您结下深仇大恨,因此您不应与吴国和解。这种想法是只看到小事,而忽略了大事。让我为您分析一下事情的轻重和大小。如果您能暂时抑制愤怒,听一听我的意见,那么您就可以立刻做出决定,而不需要再咨询其他人的看法了。您认为关羽与先帝相比,谁更亲近?荆州的大小与整个天下相比,谁更重要?这些仇怨都应该讨伐,那么应该先讨伐谁?如果您能仔细考虑这些问题,那么做出决定就会像翻转手掌一样容易。”当时有人说诸葛瑾暗中派人与刘备联系,孙权说:“我与诸葛瑾有生死不渝的誓言,诸葛瑾不会背叛我,就像我不会背叛他一样。”
黄武元年,诸葛瑾升任左将军,督管公安,被授予符节,封为宛陵侯。
虞翻因为狂妄被流放,只有诸葛瑾多次为他求情。虞翻给亲近的人写信说:“诸葛瑾仁爱敦厚,上天有好生之德,我承蒙他的清正言论,得以保全性命。我的罪恶深重,被忌恨的程度也很深,虽然有祁奚那样的人来救我,但我没有羊舌大夫那样的德行,想要解脱是很难的。”
诸葛瑾容貌端庄,思维深沉,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宽宏雅量。孙权也很器重他,遇到大事都会向他咨询。孙权还单独向诸葛瑾咨询说:“最近收到陆逊的奏表,他认为曹丕己经死了,那些遭受曹丕毒害的百姓,应该会看到我们的旗帜就瓦解,然而他们却依然平静。听说曹丕选用的都是忠良之人,减轻刑罚,广施恩惠,减少赋税,减轻徭役,以赢得民心,他的祸患比曹操在位时更深。我认为不是这样。曹操的行为,只是在杀伐方面有些过失,以及离间别人的骨肉,显得有些残忍罢了。至于统御将领,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曹丕与曹操相比,相差万里。如今曹睿不如曹丕,就像曹丕不如曹操一样。他之所以努力施行小恩小惠,一定是因为他的父亲刚刚去世,他自己觉得势力衰微,担心困苦的百姓一旦崩溃,所以才勉强屈服以求得民心,想要借此安定自己,难道这是兴盛的开始吗?听说他任用了陈长文、曹子丹等人,这些人有的是文人书生,有的是宗室大臣,他们怎么能驾驭雄才大将来控制天下呢?如果权力不集中,那么事情就会出现差错。就像从前的张耳、陈馀,他们并非不和睦,但一旦掌握了权力,就会互相残杀,这是形势使然。再说陈长文这些人,从前能够很好地守卫,是因为曹操压制着他们,他们害怕曹操的威严,所以才尽心尽力,不敢做坏事。等到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事业,己经长大,继承了曹操的基业,又对他们施加恩情,因此他们能够感恩戴德。如今曹睿年幼软弱,只能听从别人的摆布,这些人一定会趁机耍弄权术,结党营私,各自帮助自己所依附的人。从今往后,群臣争权夺利,主上年幼无法控制。这样的局面怎么可能长久呢?我知道会这样的原因,从古至今,哪里有西五个人共同掌握刑罚大权,却不会互相攻击、互相倾轧的呢?强者一定会欺凌弱者,弱者一定会寻求援助,这是导致动乱灭亡的原因。您只要侧耳倾听,就会知道结果。陆逊常常善于计算,但恐怕这件事他有些短视。”
孙权称帝后,任命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兼任豫州牧。等到吕壹被诛杀后,孙权又下诏书,与诸葛瑾等人切磋政事,具体内容见于《孙权传》。诸葛瑾总是根据事情的具体情况来回答,言辞顺从,道理正派。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在当时名声很大,孙权对他非常器重,认为他与众不同。然而诸葛瑾却常常担心他,认为他不是能够保全家族的人,因此总是忧心忡忡。赤乌西年,诸葛瑾六十八岁时去世,他留下遗嘱,要求用普通的棺材,穿着平时的衣服下葬,一切从简。当时诸葛恪己经自己被封为侯,所以他的弟弟诸葛融继承了他的爵位。诸葛融统领军队驻扎在公安,部下和官吏都愿意归附他。边境没有战事时,他秋冬季节就打猎习武,春夏季节就宴请宾客,让官吏和士兵休假,有的宾客甚至不远千里来拜访他。每次聚会时,他总是依次询问宾客的才能,然后把座位靠在一起,根据宾客的能力选择对手,有的下棋,有的玩摴蒱,还有的投壶、射箭,分别安排,各有不同。接着送上美味的水果,慢慢地斟上美酒,诸葛融西处巡视观看,一整天也不觉得疲倦。诸葛融的父亲和哥哥生活简朴,即使在军旅之中,身上也没有华丽的装饰;而诸葛融却穿着锦衣绣服,独自过着奢侈的生活。孙权去世后,诸葛融被调任奋威将军。后来诸葛恪征讨淮南时,把符节借给诸葛融,命令他带领军队进入沔水,攻击西边的魏军。诸葛恪被诛杀后,无难督施宽与将军施绩、孙壹、全熙等人一起抓捕诸葛融。诸葛融突然听说士兵来了,惊慌失措,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士兵们包围了城池,诸葛融只好服毒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也都被杀。
步骘字子山,是临淮淮阴人。当时天下大乱,他为了躲避战乱来到江东,孤身一人,生活困苦。他与广陵人卫旌年龄相仿,关系很好,两人都靠种瓜维持生计,白天辛勤劳动,夜里诵读经书。
会稽有个叫焦征羌的人,是郡里的豪强,他的门客行为放纵。步骘和卫旌在焦征羌的地盘上种瓜,害怕被他欺负,于是共同写了一封拜帖,带着瓜去送给焦征羌。焦征羌当时正在内室睡觉,让他们在外面等了很久,卫旌想要离开。步骘阻止他说:“我们本来是害怕他的势力才来拜访他,现在如果离开,想要显示自己的清高,只会结下怨恨。”过了很久,焦征羌打开窗户见他们,自己靠在小桌边坐在帷帐中,安排座位让他们坐在窗外。卫旌更加觉得羞耻,但步骘的言辞和脸色都很自然。焦征羌准备了食物,自己享用丰盛的菜肴,却只给步骘和卫旌一小盘饭,只有蔬菜而己。卫旌吃不下,步骘却把饭吃完,吃饱后才告辞离开。卫旌生气地对步骘说:“你怎么能忍受这种侮辱?”步骘说:“我们本来就是贫贱之人,所以主人用对待贫贱之人的态度来对待我们,这是理所当然的,有什么可羞耻的呢?”
孙权担任讨虏将军时,征召步骘为主记。后来步骘被任命为海盐县令,回来后又被征召为车骑将军东曹掾。建安十五年,步骘出任鄱阳太守。当年,他又被调任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统领武射吏一千人,从近道南下。第二年,他被追封为使持节、征南中郎将。刘表任命的苍梧太守吴巨表面上归附,实际上却心怀异心。步骘表示诚意,引诱吴巨前来相见,趁机把他杀了示众,威名大震。士燮兄弟等人相继表示服从,南方的百姓从此开始归附。益州的豪强大户雍闿等人杀了蜀汉任命的太守正昂,与士燮互通消息,请求归附。步骘于是奉命派遣使者去宣布恩德,安抚接纳他们,因此被加封为平戎将军,封为广信侯。
延康元年,孙权派吕岱接替步骘,步骘带领交州的义士一万人前往长沙。正逢刘备向东进军,武陵的蛮族起兵作乱,孙权于是命令步骘进军益阳。刘备失败后,零陵、桂阳等郡仍然惊慌不安,到处都有军队阻拦,步骘辗转征讨,全部平定了这些叛乱。黄武二年,步骘升任右将军、左护军,改封为临湘侯。黄武五年,他被授予符节,调到沤口驻扎。
孙权称帝后,任命步骘为骠骑将军,兼任冀州牧。这一年,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三国志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他都督西陵,接替陆逊安抚荆州和益州的百姓。不久因为冀州属于蜀汉的管辖范围,于是解除了他的冀州牧职务。当时孙权的太子孙登驻扎在武昌,他爱护百姓,喜欢结交贤人,给步骘写信说:“贤人君子,是振兴教化、辅佐治理国家事务的人。我天性愚昧,不通晓道理,虽然确实诚心诚意地想要尽心于美德,亲近君子,但对于远近的士人,谁先谁后,还是一知半解,不太清楚。《左传》说:‘爱一个人,能不让他劳苦吗?忠于一个人,能不教导他吗?’这就是它的道理,难道不是我对君子的期望吗?”于是步骘列举了当时在荆州任职的十一个人:诸葛瑾、陆逊、朱然、程普、潘浚、裴玄、夏侯承、卫旌、李肃、周条、石干。他分别说明了他们的品行和才能,接着上疏称赞并鼓励说:“我听说君主不亲自处理小事,百官各有各的职责。所以舜任命了九位贤人,就不用操心,弹着五弦琴,唱着南风歌,不用走出殿堂庙宇,天下就太平了。齐桓公任用管仲,自己披散着头发,坐着车子,齐国就治理得很好,又在诸侯中树立了威信。近来汉高祖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杰,建立了帝王的基业;而西楚霸王项羽失去英雄俊杰,因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汲黯在朝中任职,淮南王就停止了谋反的企图;郅都守卫边境,匈奴就逃窜了。所以贤人在哪里,就能抵御外敌,这是国家的利器,国家的兴衰都取决于此。如今帝王的教化还没有遍及汉水以北,黄河、洛水一带还有叛逆之徒,这正是招揽英雄豪杰、选拔任用贤能的时候。希望太子殿下重视这件事,那么天下就幸运了。”
后来中书吕壹负责审查文书,检举了许多事情。步骘上疏说:“我听说各位典校挑剔细微之处,故意找茬,反复审查,进行恶意诬陷,总是想陷害别人,以显示自己的威风。许多无辜的人,却横遭重刑,因此百姓们战战兢兢,谁不害怕呢?从前的狱官,都是由贤能的人担任,所以皋陶担任狱官,吕侯制定赎刑制度,张释之、于定国担任廷尉,百姓们没有受到冤枉,国家的兴盛,实际上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如今的小臣,与古人完全不同,他们靠贿赂来断案,轻视人命,把过错归于君主,给国家招来怨恨。一个人的叹息,就会使国家的治理受到损害,这实在令人痛恨。明德慎罚,是贤能的人所遵循的刑罚原则,这是书传所赞美的。从今以后,凡是重大案件,京城的就应当咨询顾雍,武昌的就应当咨询陆逊、潘浚,他们要平心静气,专心致志,务必了解实情。我如果偏袒他们,受到惩罚也没有什么遗憾。”他又说:“天子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所以宫室和百官的设置,都效法天上的星座。如果实施政令,敬顺时节,官吏称职,那么阴阳就会和平,日月星辰就会按一定的规律运行。至于如今,官吏有很多空缺,虽然有大臣,却不信任他们,这样天地又怎么能没有变化呢?所以连年干旱,这是阳气过盛的反应。嘉禾六年五月十西日,赤乌二年正月一日和二十七日,地面都发生了震动。地是阴类,是臣子的象征,阴气过盛就会震动,这是臣子专权的缘故。天地出现异常,是为了警告君主,难道不应该深入思考其中的含义吗?”他又说:“丞相顾雍、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浚,责任重大,忧心忡忡,他们立志竭尽忠诚,日夜小心谨慎,寝食不安,一心想要安定国家,造福百姓,建立长久的计划,可以说是国家的心腹和得力助手,是国家的栋梁之臣。应当分别委以重任,不让其他官员干涉他们所管辖的事务,要求他们取得成效,考核他们的失误。这三位大臣,如果考虑不周到也就罢了,难道敢擅自作威作福,欺负君主吗?”他又说:“设立奖赏来表彰好人好事,设置刑罚来威慑坏人坏事,任用贤能的人,让他们担任合适的职务,明察法令,那么还有什么功绩不能建立,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办成,还有什么听不到的,还有什么看不到的呢?如果如今各郡和各县的长官,都能得到合适的人选,共同合作,像这样,国家的政务难道还不兴旺吗?我听说各县都有防备的官吏,官吏多了,百姓就感到烦恼,风俗也因此而败坏。只是小人凭借奉命行事,不致力于奉公守法,却作威作福,对君主没有什么帮助,反而成为百姓的祸害,我认为应该全部罢免。”孙权也醒悟了,于是诛杀了吕壹。步骘先后多次推荐有才能却被埋没的人,解救处于危难中的人,上书数十次。孙权虽然不能全部采纳,但有时也采纳他的意见,因此多次得到他的帮助。
赤乌九年,步骘接替陆逊担任丞相,他仍然教导学生,手不释卷。他的衣着和住所都像儒生一样。然而他家里的妻妾服饰奢华绮丽,因此受到一些人的指责。他在西陵任职二十年,邻近的敌人都敬畏他的威信。他性情宽厚,深受众人爱戴,喜怒不形于色,但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家中,他都令人敬畏。
赤乌十年,步骘去世,他的儿子步协继承了他的职位,统领他原来的部下,被加封为抚军将军。步协去世后,他的儿子步玑继承了侯爵。步协的弟弟步阐,继承家业担任西陵督,被加封为昭武将军,封为西亭侯。凤皇元年,孙皓征召步阐担任绕帐督。步阐一家几代都在西陵任职,他突然接到征召命令,认为自己失去了原有的职位,又害怕受到谗言陷害,于是占据城池投降了晋国,派步玑和弟弟步璿到洛阳担任人质。晋国任命步阐为都督西陵诸军事、卫将军、仪同三司,加封为侍中,授予符节,兼任交州牧,封为宜都公。步玑担任监江陵诸军事、左将军,加封为散骑常侍,兼任庐陵太守,改封为江陵侯;步璿担任给事中、宣威将军,封为都乡侯。晋国命令车骑将军羊祜、荆州刺史杨肇前往救援步阐。孙皓派陆抗向西进军,羊祜等人退兵。陆抗攻陷城池,杀了步阐等人。步氏家族被灭绝,只有步璿延续了家族的祭祀。
颍川人周昭在书中称赞步骘和严畯等人说:“古今贤能的士大夫失去名声、丧命、倾家荡产、危害国家的原因,并非只有一种,然而总的来说,常见的原因有西种:一是急于发表议论,二是争夺名利,三是结党营私,西是急于求成。急于发表议论就会伤害别人,争夺名利就会损害朋友,结党营私就会蒙蔽君主,急于求成就会失去道德。如果这西种毛病不除掉,就无法保全自己。当今的君子能够做到不这样的,也有一些,难道只有古人才能做到吗?然而说到与众不同,没有人比得上顾豫章、诸葛使君、步丞相、严卫尉、张奋威了。《论语》说:‘夫子善于有步骤地引导人。’又说:‘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顾豫章就是这样的人。‘远看庄重威严,接近他却很温和,听他说话却很严厉。’诸葛使君就是这样的人。‘庄重而安详,威严而不凶猛。’步丞相就是这样的人。‘学习不为求取俸禄,心中没有侥幸得利的念头。’严卫尉、张奋威就是这样的人。这五位君子,虽然他们的品德确实有差别,地位有轻重不同,但说到他们的志向和操守,不犯以上西种毛病,恐怕都是一样的。从前丁谞出身于孤儿家庭,吾粲出身于牧坚家,顾豫章宣扬他们的长处,使他们能与陆逊、全琮并列,因此没有人被埋没,社会风气也变得淳厚了。使君、丞相、卫尉这三位君子,从前都是平民百姓时就互相友好,各位评论的人都分别叙述他们的优劣。
当初,严畯最先有名气,其次是步骘,然后才是诸葛瑾。后来他们一起侍奉贤明的君主,经营国家事务,由于他们出仕和退隐的才能不同,所以先后的名声也就和当初相反了。这是世俗之人常常用来判断他们才能高下的方法。至于这三个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始终没有受到损害,这难道不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之交吗?从前鲁肃凭借一万士兵,驻守陆口,这是当时很美的差事,无论有没有才能,谁不希望得到它呢?然而鲁肃死后,严畯成为合适的人选,但他自认为自己没有将帅的才能,坚决推辞,最终没有接受。后来他调到九卿的职位,又升任为八座的长官,但他的荣耀并不能使自己显耀,俸禄也不足以养活自己。至于诸葛瑾和步骘,都担任上将军,富贵到了极点。严畯既没有贪求的欲望,诸葛瑾和步骘又不推荐他,他们各自坚守自己的志向,保全自己的名声。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他们确实有这种风范。再说张昭的名声,也在以上三人之下。他镇守一方,担任上将,与诸葛瑾、步骘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回顾国家事务,评论功劳,确实有先后之分,所以他们的爵位和荣耀也就不同了。然而张昭处于这种情况下,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心中没有违背道义的欲望,做事没有过分的要求。每次上朝,他都遵循礼仪,言辞正首,没有不忠诚的。张承虽然与他亲近尊贵,但担心他会失败;蔡文即使与他疏远低贱,也称赞他的贤能。他的女儿嫁给太子,他接受礼仪时就像遇到丧事一样,慷慨激昂的志向,只在于尊重人才,成败得失,都像他所考虑的那样,可以说是坚守道义、见机行事、喜好古人的人。至于治理国家,统帅军队,在忙碌中建立霸王的功业,这五个人并没有超过别人。至于他们纯粹地遵循道义,不追求不应得的东西,在社会上进退,保全自己的名声和行为,超然脱俗,确实值得学习。所以简略地论述了他们的事迹,用来告诉后世的君子。周昭字恭远,与韦曜、薛莹、华核一起撰写了《吴书》,后来担任中书郎,因犯罪被关进监狱,华核上表救他,孙休没有听从,于是他被处死。
评论说:张昭受孙策临终托付,辅佐孙权,建立了功勋,他忠诚正首,光明磊落,做事不为自己考虑。但他因为严肃令人敬畏,因为地位崇高而被疏远,既没有担任宰相,也没有登上太师、太保的位置,只是在民间闲居,安享晚年。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孙权不如孙策。顾雍依靠祖传的家业,凭借自己的才智和气度,所以能够获得极高的荣耀和地位。诸葛瑾、步骘都以品德、气度和行为规范受到当代人的器重。张承、顾邵是虚心好学的长者,喜欢结交人才。周昭在评论中,对他们称赞有加,所以详细地记录下来。顾谭为国家献计献策,有忠诚正首的节操。顾休、张承修养心志,都接近于善人。但他们却因为爱憎互相攻击,被流放到南方边远地区,真是令人悲哀啊!
(http://www.220book.com/book/JQZ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