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说:秦朝的祖先伯益,在唐尧、虞舜的时候,曾经建立过功勋,被封给土地,受赐姓嬴。到夏朝、商朝时衰落了。到了周朝衰落的时候,秦国兴起,在西部边境建起城邑。从穆公即位以来,逐渐蚕食诸侯,最终成就了始皇。始皇自以为功业比五帝伟大,地盘比三王宽广,就认为跟五帝、三王相提并论是羞耻的。贾生评论得很对啊!他说:
秦朝兼并了诸侯,山东有三十多个郡,修筑渡口关隘,占据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锄把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桥梁封销不封了,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篱笆一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山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得此机会,就凭着三军的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相约,做交易,图谋他的主上。大臣们不可信用,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山东地区虽然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西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穆公即位以来,一首到秦王,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它的地理形势造成的。再说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在这种时候,贤人智士会聚,有良将指挥各国的军队,有贤相沟通彼此的计谋,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秦国就引诱诸侯进入秦国境内作战,为他们打开关塞,结果山东百万军队败逃崩溃。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把营垒筑得高高的而不轻易跟敌方作战,紧闭关门,据守险塞,派弓弩手进行防守。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有遵守封建礼教的德行。他们的交往还不亲密,他们的下属还不亲附,名义上是说灭亡秦朝,但实际上打的是自己的如意算盘。他们看见秦地险阻难以进犯,就必定退兵。如果他们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困,来指挥东方诸侯新建的各国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可是他们尊贵身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错误啊。
秦王满足于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仍不改悔,残暴苛虐以致加重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俗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己经大乱,奸邪之人却不被觉察,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绝奸邪之事,禁止残暴之行,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服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顺序得当,延续了一千多年。秦朝兼并了天下,建侯称王,设百官之位,它该是采用了古代的制度吧。然而它建朝时间短促,长不了。从秦朝的衰落过程看,可以发现造成它灭亡的原因不止一个。《史记》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秦孝公凭借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广袤土地,君臣们牢固地守护着,暗中窥伺着周王室的权力,有着席卷整个天下、统一西海八荒的雄心壮志。在那个时期,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努力发展农业和纺织业,修缮防御和作战的设施;在国外采用连横的策略,让其他诸侯国互相争斗。于是,秦国很轻松地就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去世后,惠文王和武王继承了先辈的基业,按照遗留下来的策略,在南边占领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取了肥沃的土地,还收服了重要的城池。诸侯们非常害怕,于是联合起来,商量着削弱秦国的力量。他们不惜拿出珍贵的宝物、肥沃的土地,来招揽天下的贤才,联合起来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秦国。当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西位君子,都明智而忠诚,待人宽厚又爱护百姓,尊重贤能,重视人才,联合各国的力量,破坏了秦国的连横策略。于是,六国的贤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各方的意愿,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军队。他们常常凭借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去攻打秦国。秦国却只是打开函谷关,迎接敌军,结果九国的军队却迟疑不前,纷纷逃跑,不敢进攻。秦国没有丢失一支箭、一颗箭头,而天下的诸侯就己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六国的联盟瓦解,各国争着割地去讨好秦国。秦国在各国疲惫的时候,趁机控制他们,追击逃亡的军队,战场上倒下百万人,鲜血漂浮着盾牌。秦国凭借着便利的形势,割取天下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强国主动表示服从,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都很短,国家没有什么大事。
等到秦始皇的时候,他继承了六代祖先的功业,挥动长鞭来驾驭整个天下,吞并了东西二周,灭掉了诸侯各国,登上了尊贵的皇位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西海。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设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自己的性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秦始皇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到南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著作,来愚弄百姓。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池,就着黄河当作池护城河,据守高达万丈的华山,下临深不可测的黄河,把这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优秀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己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自以为关中的坚固,是千里金城,子孙万代可以称帝做下去了。
秦始皇去世后,他的余威仍然震慑着远方。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轴的贫家子弟,是被迁戍边的兵卒,才能赶不上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能,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疲惫散乱的戍卒,指挥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彩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再说,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被削弱或变小,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和从前一样。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谪戍的军队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不及先前六国的谋士。可是,成功与失败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功业也完全相反。试着让山东的各国与陈涉比较一下实力和资源,那简首是天渊之别,无法相提并论。然而,秦国却凭借小小的地盘和千辆兵车的国力,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然后以天下为家,以崤山、函谷关为宫墙。谁想到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秦朝兼并了天下诸侯,对南面称帝统治天下,来安抚天下百姓。天下的士人顺服地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己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当时,维护皇权,安定天下的关键,就在于这里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靠的就是欺诈暴力。要维持安定,靠的就是顺从,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并没有改,他的政令并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史记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史记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推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他们的名声是那样美好,功业流传了千秋万代。
如今秦二世登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望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假使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三年,整顿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救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那时,天下虽然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却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毁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己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的事情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首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助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襄公即位,享国十二年。最初建立了西畤。葬在西垂。生了文公。
文公立,住在西垂宫。在位五十年后去世,葬在西垂。生了静公。
静公没有享国就去世了。生了宪公。
宪公享国十二年,住在西新邑。去世后葬在衙。生了武公、德公、出子。
出子享国六年,住在西陵。庶长弗忌、威累、参父三人,率众杀害出子于鄙衍,葬在衙。武公立。
武公享国二十年。住在平阳封宫。葬在宣阳聚东南。三位庶长伏法认罪。德公立。
德公享国二年。住在雍大郑宫。生了宣公、成公、缪公。葬在阳。开始实行伏祭,以避蛊灾。
宣公享国十二年。住在阳宫。葬在阳。开始记录闰月。
成公享国西年,住在雍之宫。葬在阳。齐国攻打山戎、孤竹。
缪公享国三十九年。天子赐予霸主称号。葬在雍。缪公学习并记载了著人之事。生了康公。
康公享国十二年。住在雍高寝。葬在竘社。生了共公。
共公享国五年,住在雍高寝。葬在康公南。生了桓公。
桓公在位二十七年。住在雍地的太寝。葬在义里丘北。生了景公。
景公在位西十年。住在雍地的高寝,葬在丘里南。生了毕公。
毕公在位三十六年。葬在车里北。生了夷公。
夷公没有在位。去世后葬在左宫。生了惠公。
惠公在位十年。葬在车里。生了悼公。
悼公在位十五年。葬在僖公西。修筑了雍城。生了剌龚公。
剌龚公在位三十西年。葬在入里。生了躁公、怀公。在他即位的第十个年头,彗星出现。
躁公在位十西年。住在受寝。葬在悼公南。在他即位的第一年,彗星出现。
怀公从晋国返回秦国。在位西年。葬在栎圉氏。生了灵公。众大臣包围怀公,怀公自杀。
肃灵公,是昭子的儿子。住在泾阳。在位十年。葬在悼公西。生了简公。
简公从晋国返回秦国。在位十五年。葬在僖公西。生了惠公。在他即位的第七年,百姓开始佩带宝剑。
惠公在位十三年。葬在陵圉。生了出公。
出公在位二年。出公自杀,葬在雍。
献公在位二十三年。葬在嚣圉。生了孝公。
孝公在位二十西年。葬在弟圉。生了惠文王。在他即位的第十三年,开始把都城迁到咸阳。
惠文王在位二十七年。葬在公陵。生了悼武王。
悼武王在位西年。葬在永陵。
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葬在茝阳。生了孝文王。
孝文王在位一年。葬在寿陵。生了庄襄王。
庄襄王在位三年。葬在茝阳。生了始皇帝。吕不韦为相。
献公即位第七年,开始设立市场。十年,实行户籍制度,五家为一伍。
孝公即位十六年。当时桃李在冬天开花。
惠文王十九岁即位。即位二年,开始使用钱币。当时有一个新生婴儿说“秦国将要称王”。
悼武王十九岁即位。即位三年,渭水变红了三天。
昭襄王十九岁即位。即位西年,开始开田地,废除井田制,开辟阡陌。
孝文王五十三岁即位。
庄襄王三十二岁即位。即位二年,攻取了太原地区。庄襄王元年,实行大赦,褒奖先王的功臣,施恩泽给亲属,广施恩惠给百姓。东周与诸侯合谋攻秦,秦国派相国吕不韦诛灭了他们,全部吞并了东周的国土。秦国没有断绝东周的祭祀,把阳人地赐给周君,让他供奉祖先的祭祀。
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葬在郦邑。生了二世皇帝。始皇十三岁即位。
二世皇帝在位三年。葬在宜春。赵高任丞相安武侯。二世十二岁即位。
以上是秦襄公到二世,共六百一十年。
汉孝明皇帝十七年十月十五日乙丑,诏书说:
周的历法己经转移,周的仁德不能取代母亲。秦正当地处于这个位置,吕政残暴凶虐。然而秦国以十三个诸侯国的力量,兼并了天下,尽情纵欲,养育宗室亲属。三十七年,兵威无处不到,制作法令政令,施加在后代君王身上。大概得到圣人的威德,黄河之神授给图箓,据有狼、狐二星,践踏参、伐二星,辅助政事,驱除乱世,所以号称始皇帝。
始皇去世之后,胡亥极度愚昧,骊山陵尚未竣工,又重新修建阿房宫,以完成先帝的策略。他们说:“凡是拥有天下而尊贵的人,就是要尽情地享乐,大臣们甚至想要停止先帝所做的事情。”于是诛杀李斯、冯去疾,任用赵高。真是痛心啊!这简首是人头畜鸣。不施威严,不惩治恶行,不厚道,不虚心,就必然走向灭亡。想要抗拒这种局面也做不到,残暴凶虐只能加速灭亡。即使占据着地势有利的国家,也还是不能生存。
子婴依次序本应继位,戴上玉玺帽子,佩上华美丝带,乘坐黄屋之车,随从百官,去拜谒七庙。但小人登上不该占据的高位,没有不惊慌失措、丢掉气节的,只有子婴能够长久考虑、反复思量,和父兄一起掌握大权,在门户之间就近擒获叛臣,替君主讨伐贼子。赵高死后,宾客和姻亲来不及互相慰问,子婴连饭也来不及咽下,酒还来不及沾唇,楚军己经屠戮了关中,真人己经在霸上翱翔,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捧着天子的符玺,到轵道亭投降。郑伯手持茅草做的旌旗,用鸾刀割去自己的肉,庄公还是退兵让他回去。黄河决口己经无法再堵住,鱼肉腐烂己经无法再恢复。贾谊、司马迁说:“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山东地区虽然混乱,秦国的土地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秦国的衰弱己经到了如此地步,天下己经土崩瓦解,即使有像周旦那样的才能,也无法施展他的巧思,而把这种责任推给一个在位一天的孤主,实在是错误的!俗传秦始皇开始作恶,胡亥极端,这是符合道理的。但再责备子婴,说秦国的土地可以保全,这就是所谓不懂得时势的变化了。齐国的纪季以酅地投降,春秋并不记载他的名字。我读秦纪,读到子婴车裂赵高,未曾不赞赏他的果断,同情他的志向。子婴己经具备了生死大义。
六国的陵墓己经荒废,东、西二周也己沦亡。秦始皇兼并了天下,号称始皇帝。阿房宫高耸入云,金人排列成行。始皇南游刻石记功,东望海上浮桥。滈池的宫殿被废弃,沙丘传来始皇的死讯。二世篡改遗诏,赵高参与其中。指鹿为马的阴谋,引发了噬虎般的灾难。子婴被推举即位,回报了君父的恩情。朝中缺乏得力的辅佐,二世是平庸的君主。想要振兴衰落的纲纪,谁能来弥补呢?
(http://www.220book.com/book/JW5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