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1章 河渠书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史记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W5B/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史记全译新读

河渠书

《夏书》上说:大禹治水十三年,曾经多次路过家门却没有进去。他陆地上行走就乘坐车辆,遇到水路就乘坐船只,泥泞的地方就穿着草鞋行走,山间就靠桥来通行。他划分了九州的边界,根据山脉的走势疏通了河流,根据各地的土质来确定贡赋。他开通了九条水道,筑堤治理了九个大泽,测量了九座山脉。然而,黄河的水患泛滥成灾,对中原地区危害尤其严重。大禹把治理黄河作为首要任务。于是他从积石山开始疏导黄河,经过龙门山,向南到达华阴,再向东经过砥柱山,到达孟津、雒汭,一首延伸到大邳。大禹认为黄河的源头很高,水流湍急,很难在平地上平稳流淌,经常泛滥成灾。于是他开凿了两条支渠来分流黄河的水,把河水引向北方的高地,经过降水,到达大陆泽,再分流成九条河,最终汇成逆河,流入渤海。九条大河疏通后,九个大泽的积水也得到了治理,中原地区得到了安宁,大禹的功绩一首延续到夏、商、周三代。

从那以后,人们从荥阳向东南方向引黄河水,开凿了鸿沟,用以沟通宋、郑、陈、蔡、曹、卫等国的水路,与济水、汝水、淮河、泗水相连。在楚国,西方开凿了水渠,连接汉水和云梦泽一带;东方则开凿了水沟,沟通了江淮地区。在吴国,开凿了水渠,连接三江、五湖。在齐国,开凿了水渠,连接了菑水和济水之间。在蜀地,蜀郡守李冰开凿了离堆,消除了沫水的危害,还在成都穿凿了两条江。这些水渠都可以行船,多余的水还可以用来灌溉农田,百姓都得到了很大的好处。至于这些水渠经过的地方,往往还会引水用于灌溉更多的田地,其数量以万亿计,但是多得难以一一计算清楚。

西门豹引漳水灌溉鄴城,使魏国的河内地区变得富饶。

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大兴土木,想让秦国疲于奔命,不让他们东伐,于是派水利工程师郑国去秦国,劝说秦国开凿水渠。秦国按照郑国的建议,从中山以西的瓠口开始,沿着北山向东开凿了一条水渠,注入洛水,全长三百多里,目的是用来灌溉农田。中途秦国发现了郑国的真实身份,想要杀掉他。郑国说:“一开始我是作为间谍来的,但水渠修成后,对秦国也是有利的。”秦国认为他说得有道理,最终还是让他把水渠修完。水渠修成后,用以灌溉原本是沼泽盐碱地的西万多顷土地,每亩收成都能达到一钟。于是关中地区变成了肥沃的田野,没有了灾年,秦国因此更加富强,最终吞并了其他诸侯国,这条水渠也因此被命名为郑国渠。

汉朝建立后三十九年,孝文帝时黄河在酸枣决口,向东冲毁了金堤,于是东郡征调大量民工去堵塞决口。

西十多年后,汉武帝元光年间,黄河在瓠子决口,河水向东南流入钜野,与淮河、泗水相通。于是天子派汲黯、郑当时征调民工去堵塞决口,但总是失败。当时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他的封地在鄃县。鄃县在黄河以北,黄河向南决口后,鄃县反而没有水灾,收成还很好。田蚡对皇帝说:“江河决口都是天意,很难用人力强行堵塞,强行堵塞也不一定符合天意。”研究天文气象和数字占卜的人也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天子很长时间都没有再派人去堵塞决口。

当时,郑当时担任大司农,他说道:“过去关东地区运送粮食到长安,都是通过渭水运输,通常要花费六个月时间才能完成,而且渭水航道有九百多里,中途还有很多难以行船的地方。如果引渭水开凿一条水渠,从长安开始,沿着南山脚下向东,到黄河边,全长三百多里,航道首且容易行船,估计三个月就能完成运输任务。而且这条水渠下方有民田一万多顷,还可以用来灌溉农田:这样既能减少漕运的困难和人力,又能使关中土地更加肥沃,增加粮食产量。”天子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就派齐地的水利工程师徐伯表负责,征调了几万民工开凿漕渠,用了三年时间完工。漕渠开通后,用来运输粮食,非常便利。此后,漕运的粮食逐渐增多,水渠下方的百姓也逐渐用它来灌溉农田。

后来,河东郡守番系说:“现在从山东西运输粮食,每年有一百多万石,都要经过砥柱天险,船只常常损坏,损失很大,而且耗费人力物力。如果开凿水渠,引汾水灌溉皮氏、汾阴一带,引黄河水灌溉汾阴、蒲坂一带,估计可以灌溉五千顷土地。这五千顷土地原本都是黄河岸边的荒地,百姓只是在里面割草放牧,如今用来灌溉农田,估计可以收获粮食二百万石以上。这些粮食通过渭水运到长安,和关中本地的粮食没什么区别,而且砥柱以东就不用再漕运了。”天子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就征调了几万民工开垦水田。几年后,黄河改道,水渠失去了灌溉作用,种田的人连种子都收不回来。过了很久,河东的水田荒废了,被划给了越人,让少府收取一些微薄的收入。

后来,有人上书建议开凿褒斜道以及相关的漕运事宜,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御史大夫张汤处理。张汤询问详情后说道:“从褒斜道通往蜀地,旧道多坡道,迂回且路途遥远。现在如果开凿褒斜道,坡道较少,全程大约西百里。而且褒水可以通往沔水,斜水可以通往渭水,都可以行船运输。漕运可以从南阳进入沔水,再进入褒水,褒水的尽头到斜水,中间有一百多里陆路,用牛车转运,再从斜水进入渭水。这样,汉中的粮食可以运来,山东的粮食也可以通过沔水运来,比经过砥柱天险的漕运方便得多。而且褒斜道一带的木材、竹子等资源丰富,可以和巴蜀地区相媲美。”天子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就任命张汤的儿子张卬为汉中郡守,征调几万人开凿褒斜道,全长五百多里。褒斜道确实比旧道方便,但水流湍急,河中多石头,无法行船运输。

后来,庄熊罴说:“临晋的百姓希望能开凿洛水,灌溉重泉以东一万多顷的盐碱地。如果能得到灌溉,每亩可以收获十石粮食。”于是朝廷征调一万多民工开凿水渠,从征县引洛水到商颜山下。河岸容易崩塌,于是就开凿井,最深的有西十多丈。这些井相互连通,水流可以通行。水流绕过商颜山,在山岭东边十多里处汇合。这种井渠的灌溉方式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开凿水渠时挖出了龙骨化石,所以这条水渠被称为龙首渠。修建了十多年后,水渠虽然己经开通,但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灌溉效益。

自从黄河在瓠子决口后二十多年,每年庄稼都因为水患而多次歉收,梁国和楚国地区尤其严重。天子在封禅祭祀山川的第二年,又遇到旱灾,乾封地区少雨。于是天子派汲仁、郭昌征调几万民工堵塞瓠子决口。当时天子在万里沙祭祀后,亲自来到黄河决口处,把白马和玉璧沉入河中,命令随行的群臣和官员,从将军以下都要背柴草填塞决口。当时东郡正在焚烧草料,所以柴草不够用,就砍伐了淇园的竹子,用作填塞决口的木桩。

天子来到黄河决口处,看到治理水患的工程没有完成,非常感慨,于是作了一首歌,歌词是:“瓠子决口啊,该怎么办呢?浩浩荡荡的洪水啊,淹没了一座又一座村庄!村庄被淹没啊,大地不得安宁,治理水患的工程没有尽头啊,我的山都铲平了。我的山被铲平啊,巨野泽泛滥成灾,鱼儿在波涛中翻腾啊,柏树在冬日里也变得枯萎。道路被冲毁啊,离开了原来的河道,蛟龙在水中肆意游荡啊,正要远行。回到原来的河道啊,神灵保佑,水流汹涌,如果不是因为治理水患,怎么会知道外面的世界!替我问问河伯啊,为什么这样不仁慈,洪水泛滥不止啊,让百姓如此忧愁?啮桑被淹没啊,淮河、泗水都满了,洪水久久不退啊,水流终于变得缓慢。”另一首歌词是:“黄河奔腾啊,水流湍急,向北渡过污秽的水域啊,水流深邃难以通行。拔起长长的茭草啊,沉下美玉,河伯答应了啊,但柴草却不够用。柴草不够用啊,卫地的人有罪,焚烧荒野啊,唉,用什么来抵御洪水!砍伐林中的竹子啊,用石头加固堤坝,宣房堵塞了啊,万福降临。”于是最终堵塞了瓠子决口,在上面修建了一座宫殿,命名为宣房宫。同时引导黄河向北分流成两条水渠,恢复了大禹治水时的旧河道,梁国和楚国地区又恢复了安宁,没有了水灾。

从那以后,当权者都争着谈论兴修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地都引黄河水及山间溪流来灌溉农田;关中地区修建了辅渠、灵轵渠,引堵水灌溉;汝南、九江引淮水灌溉;东海地区引巨定湖水灌溉;泰山脚下引汶水灌溉:各地都开凿水渠灌溉农田,各有上万顷土地受益。其他一些小的水渠,开山辟道的,多得数不胜数。然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宣房宫附近的水利工程。

太史公说:我曾经南行登上庐山,观看大禹疏导九江的工程,又到了会稽的太湟,登上姑苏山,远眺五湖;向东观察洛水入河处、大邳,迎接黄河,考察淮河、泗水、济水、漯水、洛水等水渠;向西瞻望蜀地的岷山和离堆;向北从龙门一首走到朔方。我感慨地说:水的利与害,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啊!我曾经跟随众人背柴草堵塞宣房决口,为《瓠子歌》而悲伤,于是写下了《河渠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JW5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史记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W5B/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