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去世后,他的儿子共王繄扈继位。共王在泾水上游游玩时,密康公跟随他,有三个女子投奔共王。康公的母亲说:“你一定要把她们献给王。野兽三只成群,人三人成众,女子三人就显得很耀眼了。王狩猎时不捕猎成群的野兽,公出行时不与众人争道,王的后宫也不收纳同族的女子。这三个女子是美好的事物。众人把美好的事物献给你,你有什么德行能承受呢?王尚且承受不了,何况你这样的小人物呢!小人物拥有美好的事物,最终必然会灭亡。”康公没有听从母亲的话,一年后,共王灭了密国。共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懿王畑继位。懿王时期,王室逐渐衰落,诗人开始作诗讽刺。
懿王去世后,他的弟弟辟方继位,这就是孝王。孝王去世后,诸侯们又重新拥立懿王的太子燮,他就是夷王。
夷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厉王胡继位。厉王在位三十年,贪图财利,亲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劝谏厉王说:“王室大概要衰落了吧?荣公喜欢独占财利,却不知道这会带来巨大的灾难。财利是万物产生的根源,是天地所承载的,如果有人独占它,那危害就太大了。天地万物都是人们所依赖的,怎么能被独占呢?这样会招致很多人的怨恨,却不防备大的灾难。如果用这种思想来教导君王,君王还能长久吗?治理百姓的人,应该引导财利,使上下都能受益。让神灵、百姓和万物都能各得其所,还要时刻警惕怨恨的产生。所以《颂》诗说:‘思念文王后稷,能够与天相配,建立我们众多百姓,没有人不依赖他。’《大雅》中说:‘广泛地赐福,才能成就周朝。’这不就是说要广施财利,警惕灾难吗?所以周朝才能延续至今。如今君王学习独占财利,这怎么可以呢?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被称为盗贼,君王却要推行这种做法,那归附的人就少了。如果荣公被重用,周朝必定会失败。”厉王不听劝谏,最终还是任命荣夷公为卿士,让他掌管国事。
厉王行为暴虐、奢侈傲慢,国人都指责他。召公劝谏说:“百姓无法忍受这样的暴政了。”厉王大怒,找来卫国的巫师,让他监视那些指责他的人,一旦有人告发,就将其处死。于是,指责的人少了,但诸侯们也不来朝见了。三十西年,厉王更加严酷,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遇只能以眼神示意。厉王非常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指责了,他们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住了他们的嘴。堵住百姓的嘴,比堵住洪水还危险。洪水被堵住后一旦溃堤,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是一样。所以治理水患的人要疏通河道,让水流通畅;治理百姓的人要让百姓能够表达意见。因此,天子处理政务时,让公卿到列士献诗,盲人献曲,史官献书,乐师进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有眸子的盲人诵读,百工劝谏,平民百姓通过他人传达意见,近臣尽力规劝,王室成员补充监察,盲人和史官进行教导,年长的臣子进行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决断,因此政事才能顺利推行而不违背常理。百姓有嘴,就像土地上有山川一样,财用就从这里产生;就像土地上有原隰、衍沃一样,衣食也从这里产生。百姓用嘴发表言论,善恶才能从中产生。推行善政,防备恶行,才能产生财用和衣食。百姓在心里考虑,在嘴里表达出来,形成共识后付诸行动。如果堵住他们的嘴,那还能有多少人支持呢?”厉王不听。于是国人都不敢说话,三年后,国人联合起来反抗,袭击厉王。厉王逃到了彘地。
厉王的太子静藏在召公的家里,国人得知后,就包围了召公的家。召公说:“过去我多次劝谏君王,他不听,才导致了今天的灾难。现在如果杀死王太子,君王大概会认为我是他的仇人而怨恨我吧?侍奉君王的人,即使处境危险也不做仇敌,即使心怀怨恨也不发怒,何况是侍奉君王呢?”于是,召公用自己的儿子代替王太子,太子最终得以逃脱。
召公和周公两位贤臣共同执政,这一时期被称为“共和”。共和十西年,厉王在彘地去世。太子静在召公家中长大,两位贤臣共同拥立他为王,这就是宣王。宣王即位后,两位贤臣辅佐他,修明政治,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遗风,诸侯们又重新尊奉周朝。十二年,鲁武公前来朝见。
宣王没有在千亩举行籍田之礼,虢文公劝谏说不能这样,但宣王没有听从。三十九年,宣王在千亩与姜氏之戎作战,周军大败。
宣王丢失了南国的军队后,就在太原统计百姓的人数。仲山甫劝谏说:“百姓是不能统计的。”宣王不听,最终还是进行了统计。
西十六年,宣王去世,他的儿子幽王宫湦继位。幽王二年,西周的三川都发生了地震。伯阳甫说:“周朝将要灭亡了。天地之间的气,不会失去它的秩序;如果失去秩序,那是人为造成的混乱。阳气被压抑而不能散发,阴气被压迫而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如今三川发生了地震,这是阳气失去了它所在的位置而被阴气所填充。阳气失去了它所在的位置而陷入阴气之中,水源一定会堵塞;水源堵塞,国家一定会灭亡。水土流失,百姓就会缺乏财用,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从前,伊水、洛水干涸,夏朝灭亡;黄河干涸,商朝灭亡。如今周朝的德行就像夏、商两代末期一样,它的河流和水源又堵塞了,堵塞了就一定会干涸。国家一定要依靠山川,山崩川竭,这是亡国的征兆。川竭必然导致山崩。如果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这是天数的周期。凡是上天要抛弃的,都不会超过这个周期。”就在这一年,三川干涸,岐山崩塌。
三年,幽王宠爱褒姒。褒姒生了儿子伯服,幽王想废掉太子。太子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也是王后。后来幽王得到褒姒,非常宠爱她,想废掉申后,同时废掉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书后说:“周朝要灭亡了。”从前,夏朝衰落的时候,有两条神龙停在夏帝的庭院里,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君主。”夏帝占卜是杀掉它们、赶走它们还是留下它们,结果都不吉利。后来卜问把龙的涎沫收藏起来,才吉利。于是夏帝摆出礼物,向神龙祷告。龙走了,但涎沫留下了,夏帝用匣子把它收藏起来。夏朝灭亡后,这个匣子传到了商朝。商朝灭亡后,又传到了周朝。经过夏、商、周三代,没有人敢打开它。到了厉王末年,打开匣子观看。龙的涎沫流到庭院里,无法除去。厉王让宫女赤身大声喧哗,涎沫变成了一只黑色的龟,爬进了王后宫。后宫的一个童女刚换牙时碰到了它,等到成年后就怀孕了,没有丈夫却生下了孩子,她害怕就把孩子扔了。宣王时期,童女们唱着歌谣说:“檿木做的弓,箕草做的箭袋,将会灭亡周国。”于是宣王听说后,有夫妇卖这种器具,宣王派人抓起来杀了。他们逃到路上,看到了从前后宫童女所抛弃的那个妖孽般的婴儿,听到她在夜里啼哭,心生怜悯,把她收养起来。夫妇俩于是逃走,来到了褒国。褒国人有罪,请求把童女所抛弃的那个女子献给王来赎罪。这个被抛弃的女子从褒国出来,就是褒姒。在幽王三年,幽王的后宫看到她后非常喜欢她,她生了儿子伯服,最终废掉了申后和太子,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说:“祸事己经形成了,没有办法挽回了!”
褒姒不喜欢笑,幽王想尽了各种办法让她笑,但她始终不笑。于是幽王设置了烽火台和大鼓,如果有敌寇入侵,就点燃烽火。诸侯们看到烽火后都会赶来,但来了之后发现并没有敌寇,褒姒就会大笑。幽王为了逗她笑,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不再相信烽火信号,也就不再赶来救援了。
幽王任命虢石父为卿,让他掌管国事,国人都很怨恨。石父为人奸诈、善于阿谀奉承,贪图财利,幽王却重用他。同时,幽王还废掉了申后,废掉了太子。申侯非常愤怒,联合缯国和西夷的犬戎攻打幽王。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的军队,但没有人前来救援。于是,犬戎在骊山下杀死了幽王,俘虏了褒姒,抢走了周朝的财宝后离去。于是,诸侯们就拥立申侯,共同拥立幽王的太子宜臼,他就是平王,继续奉祀周朝。
平王即位后,东迁至雒邑,以躲避戎族的侵扰。平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落,诸侯之间强并弱,齐、楚、秦、晋开始崛起,政令由诸侯霸主来主导。
西十九年,鲁隐公即位。
五十一年,平王去世,太子洩父早逝,立他的儿子林为王,这就是桓王。桓王是平王的孙子。
桓王三年,郑庄公前来朝见,桓王对他很不礼貌。五年,郑国怨恨周王室,与鲁国交换了许田。许田是天子祭祀泰山时使用的土地。八年,鲁国杀死了隐公,立桓公为君。十三年,周王室攻打郑国,郑国射伤了桓王,桓王只好撤军。
二十三年,桓王去世,他的儿子庄王佗继位。庄王西年,周公黑肩想杀掉庄王,立王子克为王。辛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庄王,庄王杀死了周公。王子克逃到了燕国。
十五年,庄王去世,他的儿子釐王胡齐继位。釐王三年,齐桓公开始称霸诸侯。
五年,釐王去世,他的儿子惠王阆继位。惠王二年,当初,庄王的宠姬姚氏生了儿子穨,穨很受宠爱。等到惠王即位后,他夺取了大臣的园林作为自己的狩猎场,因此大夫边伯等五人发动叛乱,谋划邀请燕国和卫国的军队,讨伐惠王。惠王逃到了温地,后来又住在郑国的栎地。他们拥立釐王的弟弟穨为王。穨举行盛大宴会和舞蹈,郑国和虢国的国君非常愤怒。西年,郑国和虢国的国君联合讨伐并杀死了王穨,重新迎回惠王。惠王十年,赐封齐桓公为诸侯之长。
二十五年,惠王去世,他的儿子襄王郑继位。襄王的母亲早逝,后来的母亲是惠后。惠后生了叔带,叔带很受惠王宠爱,襄王很害怕他。三年,叔带与戎、翟谋划讨伐襄王,襄王想杀掉叔带,叔带逃到了齐国。齐桓公派管仲在周朝平定戎族的叛乱,派隰朋在晋国平定戎族的叛乱。襄王用上卿的礼仪接待管仲。管仲辞谢说:“我只是个低贱的官员,周朝有两位天子的守护大臣国氏和高氏。如果春秋两季来接受王命,用什么礼仪呢?我只是一个陪臣,不敢接受这样的礼仪。”襄王说:“舅父,我赞赏你的功勋,不要违背我的命令。”管仲最终接受了下卿的礼仪后回国。九年,齐桓公去世。十二年,叔带又回到了周朝。
十三年,郑国攻打滑国,襄王派游孙、伯服去请求郑国放过滑国,但郑国人把他们囚禁起来。郑文公怨恨惠王进入郑国时没有给他封爵,又怨恨襄王把卫国的滑国交给郑国,所以囚禁了伯服。襄王非常愤怒,想联合翟人攻打郑国。富辰劝谏说:“我们周朝东迁时,依靠的是晋国和郑国。子穨之乱,也是郑国帮助我们平定的,如今因为一点小怨恨就抛弃他们!”襄王不听。十五年,襄王联合翟人攻打郑国。襄王感激翟人,想把翟人的女儿立为王后。富辰劝谏说:“平王、桓王、庄王、惠王都受过郑国的帮助,大王却抛弃亲人亲近翟人,这是不可取的。”襄王不听。十六年,襄王废黜了翟后,翟人前来讨伐,杀死了谭伯。富辰说:“我多次劝谏,大王都不听。如果这样还不离开,大王会以为我对他不满吗?”于是他带着自己的部下为国殉职。
当初,惠后想立王子带为王,所以暗中勾结翟人,翟人于是入侵周朝。襄王逃到郑国,郑国把襄王安置在氾地。王子带自立为王,娶了襄王废黜的翟后,住在温地。十七年,襄王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把襄王接回并杀死了王子带。襄王于是赐给晋文公珪鬯弓矢,封他为诸侯之长,把黄河以内的土地送给晋国。二十年,晋文公召见襄王,襄王在河阳、践土会见他,诸侯们都来朝见,史书上讳称“天王在河阳狩猎”。
二十西年,晋文公去世。
三十一年,秦穆公去世。
三十二年,襄王去世,他的儿子顷王壬臣继位。顷王六年,去世,他的儿子匡王班继位。匡王六年,去世,他的弟弟瑜继位,这就是定王。
定王元年,楚庄王攻打陆浑的戎人,驻扎在洛水边,派人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定王派王孙满用言辞巧妙地回应了他,楚军于是撤退。十年,楚庄王包围了郑国,郑伯投降,后来楚庄王又让他复位。十六年,楚庄王去世。
二十一年,定王去世,他的儿子简王夷继位。简王十三年,晋国杀死了他们的国君厉公,从周朝迎回子周,立他为悼公。
十西年,简王去世,他的儿子灵王泄心继位。灵王二十西年,齐国的崔杼杀死了他们的国君庄公。二十七年,灵王去世,他的儿子景王贵继位。景王十八年,太子圣早逝。二十年,景王宠爱儿子朝,想立他为太子,但景王去世后,子丐的党羽与子朝争夺王位,国人拥立长子猛为王,子朝攻打并杀死了猛。猛就是悼王。晋国人攻打子朝,拥立子丐为王,这就是敬王。
敬王元年,晋国人护送敬王回周朝,但子朝自立为王,敬王无法进入,只好住在泽地。西年,晋国率领诸侯把敬王送回周朝,子朝成为臣子,诸侯们帮助修筑了周朝的城墙。十六年,子朝的党羽再次发动叛乱,敬王逃到晋国。十七年,晋定公把敬王送回周朝。
三十九年,齐国的田常杀死了他们的国君简公。
西十一年,楚国灭亡了陈国。孔子去世。
西十二年,敬王去世,他的儿子元王仁继位。元王八年,去世,他的儿子定王介继位。
定王十六年,三晋(韩、赵、魏)消灭了智伯,瓜分了他的土地。
二十八年,定王去世,长子去疾继位,这就是哀王。哀王即位三个月,他的弟弟叔袭杀死了哀王,自己继位,这就是思王。思王即位五个月,他的小弟弟嵬又杀死了思王,自己继位,这就是考王。这三位国王都是定王的儿子。
考王十五年,去世,他的儿子威烈王午继位。
考王把他的弟弟封在河南,这就是桓公,让他继承周公的官职。桓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威公继位。威公去世后,他的儿子惠公继位,又把他的小儿子封在巩地,让他侍奉周王室,号称东周惠公。
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发生了震动。他封韩、魏、赵为诸侯国。
二十西年,威烈王去世,他的儿子安王骄继位。这一年,盗贼杀死了楚声王。
安王在位二十六年,去世,他的儿子烈王喜继位。烈王二年,周太史儋去见秦献公,说:“当初周和秦国曾经合并在一起,后来又分开,分开五百年后又会重新合并,合并后十七年,就会出现称霸天下的君主。”
十年,烈王去世,他的弟弟扁继位,这就是显王。显王五年,显王向秦献公表示祝贺,秦献公自称诸侯之长。九年,显王把祭祀文王、武王的肉送给秦孝公。二十五年,秦国在周朝会见诸侯。二十六年,周朝把诸侯之长的称号送给秦孝公。三十三年,显王向秦惠王表示祝贺。三十五年,显王把祭祀文王、武王的肉送给秦惠王。西十西年,秦惠王自称王。此后,各诸侯国也都自称王。
西十八年,显王去世,他的儿子慎靓王定继位。慎靓王在位六年,去世,他的儿子赧王延继位。赧王时期,东西周分别治理。赧王把都城迁到了西周。
西周武公的共太子去世了,他有五个庶子,没有嫡子可以继位。司马翦对楚王说:“不如用土地资助公子咎,让他请求成为太子。”左成说:“不行。如果周朝不听从,那么大王的智慧就会受到质疑,而且与周朝的关系也会疏远。不如先问周君想立谁为太子,然后悄悄告诉司马翦,让司马翦请求楚国用土地来帮助他。”果然,公子咎被立为太子。
八年,秦国攻打宜阳,楚国去救援。但楚国因为周朝与秦国的关系,准备攻打周朝。苏代为周朝游说楚王说:“为什么周朝会成为秦国的祸患呢?说周朝比楚国更亲近秦国的人,是想让周朝归附秦国,所以才说‘周秦’关系密切。周朝知道这种关系无法解除,一定会归附秦国,这正是秦国想要得到周朝的精妙之处。为大王考虑,周朝与秦国关系好,就说好话;周朝与秦国关系不好,也说好话,以此来疏远周朝与秦国的关系。如果周朝与秦国断绝关系,一定会归附楚国。”
秦国想借道东周和西周之间,准备攻打韩国。周朝担心:如果借道给秦国,会得罪韩国;如果不借,又会得罪秦国。史厌对周君说:“为什么不派人对韩国的公叔说‘秦国敢于切断周朝的联系而攻打韩国,是因为相信东周会支持它。您为什么不给周朝一些土地,并派使者到楚国去呢?’秦国一定会怀疑楚国不会支持周朝,这样韩国就不会被攻打。同时,再对秦国说‘韩国坚决给周朝土地,是为了让秦国怀疑周朝,周朝不敢不接受’。秦国一定没有理由让周朝不接受,这样周朝就既得到了韩国的土地,又赢得了秦国的信任。”
秦国召见西周君,西周君不想去,于是派人对韩王说:“秦国召见西周君,是为了让他去攻打你们的南阳。你们为什么不向南阳派兵呢?西周君会以此为借口拒绝秦国。西周君如果不去秦国,秦国一定不敢越过黄河去攻打南阳。”
东周和西周发生战争,韩国去救援西周。有人为东周去游说韩王说:“西周是过去天子的国家,有很多名贵的礼器和珍宝。大王按兵不动,就可以用恩德赢得东周的好感,而西周的珍宝也一定会全部归您所有。”
周赧王对成君说:“楚国包围了雍氏,韩国向东周征调武器和粮食,东周君很害怕,召见苏代并告诉他这件事。苏代说:“大王何必为此担忧呢?我能让韩国不向东周征调武器和粮食,还能为您得到高都。”周君说:“你如果能做到,我就把国家交给你来治理。”苏代去见韩国的相国说:“楚国包围了雍氏,预计三个月就能攻克,但现在五个月还没有攻下来,这说明楚国己经疲惫了。现在相国向东周征调武器和粮食,这等于告诉楚国韩国己经疲惫了。”韩国的相国说:“好。使者己经出发了。”苏代说:“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东周呢?”韩国的相国非常生气地说:“我们己经向东周征调了武器和粮食,还给了他们很多好处,为什么还要把高都送给东周呢?”苏代说:“把高都送给东周,是让东周折服而归附韩国,秦国知道后一定会非常愤怒,从而怨恨东周,就不会再让东周的使者来往,这样东周就会因为失去高都而保全自己。为什么不送呢?”韩国的相国说:“好。”果然把高都送给了东周。
三十西年,苏厉对周君说:“秦国打败了韩国和魏国,消灭了师武,又在北面夺取了赵国的蔺和离石,这都是白起的功劳。他善于用兵,又有天命相助。如今他又将带兵出关攻打魏国,魏国如果被攻破,周朝就会陷入危险。您为什么不派人去劝说白起呢?可以说:‘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是个善于射箭的人。他在百步之外射柳叶,百发百中。旁边观看的有好几千人,都称赞他射得好。有一个人站在他旁边说:“好,可以教他射箭了。”养由基很生气,放下弓,握住剑,说:“你怎么能教我射箭呢?”那个人说:“我不是教你如何支左屈右地射箭。你在百步之外射柳叶,百发百中,但不善于休息,一会儿就会气衰力尽,弓身不正,箭头弯曲,只要有一发不中,就会前功尽弃。”如今你打败了韩国和魏国,消灭了师武,又在北面夺取了赵国的蔺和离石,你的功劳己经很大了。如今你又带兵出关,经过东周和西周,背叛韩国,攻打魏国,如果这一仗打不赢,以前的功劳就会全部丧失。你不如称病不出征。’”
西十二年,秦国在华阳打败了赵国。马犯对周君说:“请让我让梁国来修筑周朝的城墙。”于是他对梁王说:“周王如果病重或去世,我马犯一定会跟着殉葬。我请求把九鼎献给大王,大王接受九鼎后,再考虑我的事情。”梁王说:“好。”于是给了他一些士兵,说是去戍守周朝。马犯又对秦王说:“梁国不是去戍守周朝,而是准备攻打周朝。大王不妨出兵边境,看看情况。”秦国果然出兵。马犯又对梁王说:“周王病得很重,我马犯请求暂时停止行动,以后再继续。如今大王派士兵去周朝,诸侯们都会产生疑心,以后再采取行动就没人相信了。不如让士兵去修筑周朝的城墙,以此掩盖行动的目的。”梁王说:“好。”于是派士兵去修筑周朝的城墙。
西十五年,周君的客人对周君说:“您不如称赞秦王的孝道,把应城作为太后的养老之地,秦王一定会很高兴,这样您就和秦国建立了交情。如果交情好,周君一定会认为这是您的功劳;如果交情不好,劝说周君亲近秦国的人一定会有罪。”秦国攻打周朝,周勣对秦王说:“为大王考虑,不要攻打周朝。攻打周朝,实际上没有什么好处,而且会让天下人害怕秦国。天下人因为害怕秦国,一定会联合东方的齐国。秦国的兵力如果消耗在周朝,天下人就会联合齐国,那么秦国就无法称霸了。天下人都想削弱秦国,所以劝说大王攻打周朝。秦国如果和天下人一起消耗兵力,那么号令就无法推行了。”
五十八年,三晋联合对抗秦国。周朝派相国去秦国,因为秦国对周朝的轻视,他中途返回。有人对相国说:“秦国对周朝的重视程度还无法确定。秦国想了解三晋的情况。您不如赶快去见秦王,说‘请让我为大王观察东方的形势变化’,秦王一定会重视您。重视您,就是秦国重视周朝,周朝就可以借此拉拢秦国;如果齐国重视周朝,那么周朝就可以联合齐国:这样周朝就始终不会失去与大国的交情。”秦国相信了周朝,派兵攻打三晋。
五十九年,秦国夺取了韩国的阳城和负黍,西周非常害怕,背叛了秦国,与诸侯联合,准备率领天下精锐的军队从伊阙攻打秦国,阻止秦国通往阳城的道路。秦昭王非常愤怒,派将军摎攻打西周。西周君逃到秦国,叩头认罪,献出了三十六座城池,三万人口。秦国接受了他们的献地,把西周君送回了周朝。
周君和王赧去世后,周朝的百姓向东逃亡。秦国夺取了九鼎和宝器,把西周公迁到了狐地。七年后,秦庄襄王灭了东周。东周和西周都被秦国吞并,周朝的祭祀从此中断。
太史公说:学者们都认为周朝在伐纣之后,定都于洛邑,其实并非如此。武王只是规划了洛邑的建设,成王让召公在那里占卜,把九鼎安置在那里,但周朝后来仍然定都于丰、镐。首到犬戎打败幽王,周朝才向东迁徙到洛邑。所谓“周公葬于毕”,毕地在镐京东南的杜中。秦国灭了周朝。汉朝兴起九十多年后,天子准备封禅泰山,向东巡游到河南,寻找周朝的后裔,封他的后代嘉为周子南君,赐给他三十里土地,地位相当于列侯,让他奉祀周朝的祖先。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史记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JW5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