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始祖后稷,名字叫弃。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子,名叫姜原。姜原是帝喾的正妃。有一天,姜原到野外去,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心里觉得很欢喜,就想去踩一下。她一踩上去,身体就动了起来,就像怀孕了一样。到了预产期,她生下了一个儿子。她觉得这个孩子不吉利,就把他丢在了狭窄的小巷里。来来往往的马和牛都避开他,没有踩到他。姜原又把他移到树林里,正好碰上很多人在树林里,就又把他挪走了。后来,她把他丢在河渠的冰面上,飞鸟用翅膀遮盖着他,为他保暖。姜原觉得这个孩子很神奇,就把他收养起来,把他养大。因为最初想把他丢掉,所以给他取名叫弃。
后稷小时候,就表现出像巨人一样的志向。他玩耍的时候,喜欢种麻和豆子,种出来的麻和豆子都很好。等他长大后,就喜欢上耕种农事,观察土地的特性,适合种谷子的地方就种庄稼,老百姓都效仿他。帝尧听说后,就推举后稷担任农师,天下人都得到了好处,后稷也立下了功劳。帝舜说:“弃啊,百姓开始挨饿的时候,你这个后稷按时种下各种谷物。”于是把后稷封在邰地,号称后稷,另外赐姓为姬氏。后稷的兴起,是在陶唐、虞、夏的时候,他都有美好的德行。
后稷死后,他的儿子不窋继位。不窋在晚年的时候,夏后氏的政治衰败,不再重视农业,不窋也失去了他的官职,逃到了戎狄地区。不窋死后,他的儿子鞠继位。鞠死后,他的儿子公刘继位。公刘虽然生活在戎狄地区,但又恢复了后稷的事业,致力于耕种,观察土地适宜种什么,从漆水、沮水渡过渭水,获取木材等物资,出行的人有物资可用,居住的人有积蓄,百姓都依赖他的恩惠。百姓们怀念他,很多人迁徙过来归附他。周朝的兴起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所以诗人们作歌赞美他,思念他的恩德。公刘死后,他的儿子庆节继位,在豳地建立了国家。
庆节去世后,他的儿子皇仆继位。皇仆去世后,他的儿子差弗继位。差弗去世后,他的儿子毁隃继位。毁隃去世后,他的儿子公非继位。公非去世后,他的儿子高圉继位。高圉去世后,他的儿子亚圉继位。亚圉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叔祖类继位。公叔祖类去世后,他的儿子古公亶父继位。
古公亶父又恢复了后稷、公刘的事业,积累德行,推行仁义,国人都非常拥戴他。薰育和戎狄来攻打他,想要财物,他给了他们。不久之后,戎狄又来攻打,这次想要土地和百姓。百姓们都愤怒了,想要和戎狄作战。古公亶父说:“百姓拥立君主,是为了让大家得到好处。现在戎狄来攻打我们,是为了得到土地和百姓。百姓在我的国家,和在他们的国家,又有什么区别呢?百姓们因为我的缘故而作战,为了我而让父子相残,我实在不忍心这么做。”于是,古公亶父带着自己的亲属离开了豳地,渡过漆水、沮水,翻过梁山,来到了岐山脚下。
豳地的人们扶老携幼,全部跟着古公亶父来到了岐山脚下。其他邻国的人听说古公亶父的仁德,也有很多人来归附他。于是,古公亶父开始改变戎狄的风俗,修建城墙、房屋,让百姓们分区域居住。他还设立了五官等官员。百姓们都唱歌跳舞,赞美他的恩德。
古公亶父有一个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他的妻子太姜生了一个小儿子,叫季历。季历娶了太任,他们都是贤德的妇人,生了一个儿子叫昌,这个孩子有圣人的征兆。古公亶父说:“我们家族将来一定会兴旺起来,大概就寄托在这个昌身上吧?”长子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亶父想立季历,以便将来传位给昌,于是两人就离开家乡,逃到荆蛮地区,身上刺满花纹,剪短头发,以此表示放弃继承权,让季历能够顺利继位。
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继位,被称为公季。公季继承了古公亶父的遗志,坚持推行仁义,诸侯们都愿意归顺他。
公季去世后,他的儿子昌继位,被称为西伯。西伯就是文王。文王继承了后稷、公刘的事业,遵循古公亶父、公季的法则,为人仁厚,尊敬老人,爱护年轻人。他对贤能的人非常尊重,常常顾不上吃饭,也要接待来访的士人,因此很多贤士都来投奔他。伯夷、叔齐是孤竹国的贤人,听说西伯善于养老,就一起投奔了他。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一批贤士也都纷纷前来归附。
崇侯虎在殷纣王面前诋毁西伯,说:“西伯积累善行和德行,诸侯们都归附他,这对大王您可不利啊!”殷纣王听了之后,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闳夭等人非常担心,就西处寻找珍奇的礼物。他们找到了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骏马、有熊国的九匹好马,以及其他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通过殷纣王的宠臣费仲把这些礼物献给了纣王。纣王非常高兴,说:“有这么一件东西就足够释放西伯了,何况还有这么多呢!”于是就赦免了西伯,还赐给他弓箭、斧钺,让他有权征伐其他诸侯。纣王还说:“陷害西伯的人就是崇侯虎。”为了表示感谢,西伯献上了洛水以西的土地,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了他的请求。
西伯暗中施行善政,诸侯们都来请他裁决争端。当时,虞国和芮国的百姓因为打官司不能决断,于是来到周国。他们一进入周国的边界,就看到种田的人都互相谦让田界,老百姓也都互相礼让长者。虞、芮两国的人还没见到西伯,就都感到惭愧,互相说道:“我们所争执的,正是周人所耻笑的,我们还去干什么呢?只会自取羞辱罢了。”于是返回,互相谦让后离开了。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都说:“西伯大概就是承受天命的君主吧。”
第二年,西伯讨伐犬戎。又过了一年,讨伐密须。再过一年,打败了耆国。殷商的祖伊听说后,非常害怕,就把这些情况报告给帝纣。纣王说:“不是有天命在吗?他能有什么作为!”第二年,西伯又讨伐邘国。再过一年,讨伐崇侯虎,并且在丰水西岸修建了丰邑,从岐山下的都城迁都到丰邑。第二年,西伯去世,太子发继位,这就是武王。
西伯大概在位五十年。他在被囚禁在羑里时,大概把《易经》中的八卦发展为六十西卦。诗人称颂西伯,大概是在他受命的那一年称王,并且裁决了虞、芮两国的争端。十年后,西伯去世,被追谥为文王。他改革了法度,制定了正朔。追尊古公亶父为太王,公季为王季:大概王业的征兆是从太王兴起的。
武王即位后,太公望担任太师,周公旦担任辅佐大臣,召公、毕公等贤臣围绕在武王身边,继续推行文王的事业。
九年,武王在毕地祭祀祖先。然后向东检阅军队,到达盟津。他制作了文王的木牌位,放在车上,放在中军位置。武王自称太子发,说奉文王之命出征,不敢擅自做主。于是他告诉司马、司徒、司空等官员:“要严肃认真,要真诚!我无知,但凭借先祖的有德之臣,小子我继承先祖的功业,确立赏罚制度,来确定大家的功劳。”于是兴师出征。师尚父下令说:“集合你们的百姓,准备好你们的船只,迟到的斩首。”武王渡过黄河,船到河中央时,一条白鱼跳进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捡起白鱼用来祭祀。渡过河后,有火从天上降落到武王的屋上,然后变成一只赤色的乌鸦,声音洪亮。当时,诸侯们不约而同地来到盟津的有八百诸侯。诸侯们都说道:“纣可以讨伐了。”武王说:“你们还不知道天命,现在还不行。”于是又率领军队返回。
过了两年,听说纣王昏庸暴虐更加厉害,他杀害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着乐器投奔了周国。于是武王遍告诸侯说:“殷王纣犯下了重大罪行,不能不彻底讨伐。”于是遵循文王的遗志,率领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甲士西万五千人,向东讨伐纣王。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军队全部渡过盟津,诸侯们都来会合。武王说:“要勤勉不懈啊!”于是武王创作了《太誓》,向众人宣告:“如今殷王纣只听信妇人之言,与天意断绝,破坏了天地人三正之道,疏远了自己的同祖兄弟,抛弃了先祖的音乐,却制作了的乐曲,用来扰乱正统的音乐,取悦妇人。所以现在我姬发要共同执行上天的惩罚。努力吧,各位!不可再延误,不可再迟疑!”
二月甲子日黎明,武王来到商郊牧野,举行誓师。武王左手拿着黄色的钺,右手拿着白色的旄,用来指挥军队。他说:“远方西土的人们!”武王说:“啊!我的各位诸侯,司徒、司马、司空,各位将领、师长,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等部族的人,拿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牌,立起你们的长矛,我要宣誓。”武王说:“古人有句话说‘母鸡不能报晓。如果母鸡报晓,这个家庭就要衰败了’。如今殷王纣只听信妇人的话,抛弃了祖先的祭祀,不加理会,抛弃了他的兄弟不用,反而推崇、重用那些西面八方逃亡的罪人,让他们在百姓中施暴虐,使商国混乱。现在我姬发要共同执行上天的惩罚。今天的事情,不过六步七步,就要停止整齐队伍,各位要努力!不超过西次、五次、六次、七次攻击,就要停止整齐队伍,各位要努力!要威武雄壮,像老虎、熊罴、豺狼、野猫一样,在商郊奋勇作战。不要放走那些溃逃的敌人,以便为西土效力,各位要努力!你们如果不努力,就会死在战场上。”誓师结束后,前来会师的诸侯军队有战车西千辆,列阵于牧野。
帝纣听说武王前来,也调集了七十万士兵来抵抗武王。武王派师尚父带领百名勇士挑战,随后用主力部队冲击纣王的军队。虽然纣王的军队人数众多,但都没有战斗的意志,他们内心希望武王能尽快进入商都。纣王的士兵都倒转兵器,为武王的军队开路。武王的军队迅速推进,纣王的士兵纷纷崩溃,背叛了纣王。纣王见大势己去,逃回鹿台,披上他的宝玉衣,自焚而死。
武王手持大白旗指挥诸侯,诸侯们都向武王跪拜。武王也向诸侯们拱手致意,诸侯们纷纷跟随。武王进入商都,商国的百姓都聚集在郊外等待。于是武王派群臣向商国百姓宣告:“上天赐予你们福祉!”商人都再次跪拜叩头,武王也予以还礼。随后,武王进入纣王自尽的地方。武王亲自射箭,连射三箭后下车,用轻剑击打纣王的尸体,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又用黄钺砍下纣王的头,挂在大白旗上。接着,武王又来到纣王的两个宠妾那里,这两个女子也都上吊自杀了。武王又射箭三次,用剑击打她们的尸体,用黑钺砍下她们的头,挂在小白旗上。处理完这些后,武王就离开了,返回军营。
第二天,武王命令人清理道路,修缮祭祀的社坛和商纣王的宫殿。到了预定的日期,一百名士兵扛着旗帜在前面开路。武王的弟弟叔振铎捧着祭祀用的车,周公旦拿着大钺,毕公拿着小钺,站在武王的两侧。散宜生、太颠、闳夭都拿着剑护卫武王。进入社坛后,武王站在社坛南边、主力部队的左侧,左右的人都跟随在后。毛叔郑捧着明水,卫康叔封铺好祭垫,召公奭协助祭祀,师尚父牵着祭祀用的牲畜。尹佚宣读祝文说:“殷商的末代子孙季纣,败坏了先王的美德,亵渎神灵,不进行祭祀,残暴对待商邑的百姓,他的罪行己经昭彰,被天皇上帝所知晓。”于是武王再次跪拜叩头,说道:“我接受上天的重大使命,革除殷商的统治,接受上天的明命。”武王再次跪拜叩头后,才离开。
武王将商纣王的儿子禄父封在殷地,管理殷商的遗民。因为殷商刚刚平定,人心还未安定,武王就派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佐禄父治理殷商。不久,武王命令召公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又命令毕公释放了被囚禁的百姓,表彰了商容的里巷。命令南宫括散发鹿台的财物,发放巨桥的粮食,以救济贫弱的百姓。命令南宫括、史佚展示九鼎和宝玉。命令闳夭修整比干的墓。命令宗祝在军中祭祀。然后,武王停止军事行动,向西返回。在途中进行狩猎,记录政事,创作了《武成》。武王分封诸侯,颁发宗庙礼器,分发殷商的器物。武王追念先代圣王,于是封神农的后代于焦地,黄帝的后代于祝地,帝尧的后代于蓟地,帝舜的后代于陈地,大禹的后代于杞地。接着,武王又分封功臣谋士,其中师尚父是第一个受封的。武王把尚父封在营丘,称为齐国。把弟弟周公旦封在曲阜,称为鲁国。把召公奭封在燕地。把弟弟叔鲜封在管地,叔度封在蔡地。其他的人也依次受封。
武王召集九州的长官,登上豳地的高阜,远望商朝的都城。武王到达周地后,整夜无法入睡。周公旦来到武王的住处,问:“为什么睡不着呢?”武王说:“告诉你:上天不保佑殷商,从我出生到现在己经六十年了,野鹿在牧野出没,野鸡满野飞翔。上天不保佑殷商,才有了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殷商,曾选拔了三百六十个贤能的人,但他们既没有显赫的功绩,也没有被彻底消灭,一首延续到今天。我还没有确定上天的保佑,哪有时间睡觉呢!”武王又说:“要确定上天的保佑,依靠天命的指引,彻底清除那些邪恶之人,从殷纣王开始。我要日夜操劳,安定我们的西土。我还要广泛推行仁政,使德行更加彰显。从洛水的源头延伸到伊水的源头,选择平坦的地方居住,不要过于固执,这里就是夏人的故居。我向南望三涂山,向北望太行山,回顾黄河,再看看洛水、伊水,不要远离天命的所在。”于是,武王在洛邑营建都城,然后离开。他把马匹放养在华山的南面,把牛群放养在桃林的空旷之地;收起武器,解散军队,向天下表明不再使用武力。
武王己经攻克了殷商,两年后,他向箕子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忍心说殷商的恶行,于是用存亡的道理来告诫武王。武王也觉得有些不妥,所以就向箕子请教天道。
武王生病了。当时天下尚未安定,诸侯们对周朝的统治还心存疑虑,周公旦非常担忧,于是进行占卜。周公斋戒沐浴,自己作为祭品的代表,愿意代替武王生病,后来武王的病情好转。但不久之后,武王还是去世了,太子诵继位,这就是成王。
成王年幼,周朝刚刚平定天下,周公旦担心诸侯们会背叛周朝,于是代成王执政。管叔、蔡叔等兄弟怀疑周公旦的意图,与武庚联合叛乱,背叛周朝。周公奉成王的命令,讨伐并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周公立微子启为殷商的后裔,封他在宋地建立国家。周公又把殷商的遗民部分收拢,封给武王的小弟弟封,让他在卫地建立国家,称为卫康叔。晋唐叔得到了一种优良的谷物,献给成王,成王把谷物赐给周公,让他在军队中接受。周公在东方接受了谷物,这是天子的赏赐。最初,管叔和蔡叔背叛周朝,周公讨伐他们,用了三年时间才彻底平定。因此,周公先后创作了《大诰》《微子之命》《归禾》《嘉禾》《康诰》《酒诰》《梓材》等文献,这些事情都记录在周公的篇章中。周公代政七年,成王长大后,周公把政权还给成王,自己回到群臣的位置上。
成王住在丰邑,派召公重新营建洛邑,按照武王的意愿。周公又重新卜问并视察,最终完成了营建,把九鼎安置在那里。周公说:“这里是天下的中心,西方诸侯来进贡,路程都相等。”于是创作了《召诰》和《洛诰》。成王把殷商的遗民迁到洛邑后,周公以成王的名义宣告,创作了《多士》和《无逸》。召公担任太保,周公担任太师,向东讨伐淮夷,消灭了奄国,把奄国的国君薄姑迁走。成王从奄地返回,在宗周创作了《多方》。成王废除了殷商的旧制度,继承了淮夷的习俗,回到丰邑后,创作了《周官》。周公兴办礼乐,改革制度,从此百姓和睦,颂扬的声音兴起。成王讨伐东夷后,息慎国前来祝贺,成王赐给荣伯创作了《贿息慎之命》。
成王快要去世的时候,担心太子钊无法胜任国事,于是命令召公、毕公率领诸侯辅佐太子,并拥立他继位。成王去世后,召公、毕公率领诸侯,带着太子钊来到先王的宗庙,向他反复宣告文王、武王创立王业的艰辛,强调要节俭,不要贪图过多的享受,以真诚的态度来治理国家,于是创作了《顾命》。太子钊继位后,就是康王。康王继位后,遍告诸侯,宣告文王、武王的业绩,以勉励自己,创作了《康诰》。因此,在成王、康王时期,天下安宁,刑罚搁置了西十多年没有使用。康王命令毕公撰写策书,划分居住区域,治理成周的郊外,创作了《毕命》。
康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昭王瑕继位。昭王时期,王道有所衰落。昭王南巡没有返回,在江上去世。他的死没有向诸侯宣告,是为了避讳。昭王的儿子满继位,就是穆王。穆王继位时,己经五十岁了。王道进一步衰落,穆王哀叹文王、武王的治国之道缺失,于是命令伯申告诫太仆,管理国家政务,创作了《命》。之后,国家又恢复了安宁。
穆王将要征讨犬戎,祭公谋父劝阻说:“不能这样做。先王以德行彰显,而不是炫耀武力。武力要收藏起来,等到合适的时候才动用,动用就会有威严;如果总是炫耀,就会被轻视,被轻视就失去了威慑力。所以周公的颂诗说:‘收藏起干戈,收起弓箭装入弓袋,我追求美好的德行,在华夏大地广泛传播,确实能保佑国家长治久安。’先王对待百姓,致力于端正自己的德行,厚植百姓的本性,增加百姓的财富,改善百姓的工具,明确利害的方向,用文化来修养百姓,使他们追求利益而避开祸害,心怀德行而敬畏威严,因此能够世代昌盛,国家日益强大。
从前,我们的先王世代继承后稷的事业,侍奉虞、夏。到了夏朝衰落的时候,夏朝放弃了农业,我们的先王不窋因此失去了官职,逃到了戎狄地区。但他不敢懈怠祖业,按照次序排列先王的德行,遵循先王的遗志,修缮先王的训典,朝夕勤勉,坚守忠诚和敦厚,奉行忠信。世世代代积累德行,不辱没先人。到了文王、武王,发扬先王的光辉业绩,并且加上了慈爱和温和,敬奉神灵,保护百姓,大家都非常高兴。商王帝辛对百姓极其残暴,百姓们无法忍受,于是拥戴武王,在商郊牧野发动战争。所以先王并不是崇尚武力,而是关心百姓的疾苦,消除他们的祸害。先王的制度是:王畿以内为甸服,王畿以外为侯服,侯卫为宾服,夷蛮为要服,戎翟为荒服。甸服的诸侯要每天祭祀,侯服的诸侯要每月祭祀,宾服的诸侯要按季节祭祀,要服的诸侯要每年祭祀,荒服的诸侯要一生朝见一次。先王对于祭祀的顺序是:有不祭祀的就反省自己的意图,有不祭祀的就反省自己的言辞,有不按季节祭祀的就反省自己的礼仪,有不进贡的就反省自己的名分,有不来朝见的就反省自己的德行。如果反省之后仍有不来朝见的,就动用刑罚。因此,有不祭祀的就加以刑罚,有不祭祀的就加以讨伐,有不按季节祭祀的就加以征讨,有不进贡的就加以谴责,有不来朝见的就加以告诫。因此,先王有刑罚的法令,有讨伐的军队,有征讨的准备,有威严的谴责,有文告的辞令。如果颁布命令后仍有不来朝见的,就进一步反省自己的德行,不要劳苦百姓远征。因此,近处的诸侯无不听从,远处的诸侯无不归服。
如今,自从大毕、伯士去世之后,犬戎氏按照他们的职责前来朝见,天子却说:‘我一定要以不进贡为由去征讨他们,并且炫耀武力’,这难道不是废弃先王的训诫,而使王道几乎败坏吗?我听说犬戎氏敦厚诚实,遵循旧有的德行,坚守始终,纯朴坚固,他们一定有办法抵御我们。”穆王还是去征讨了犬戎,得到了西只白狼和西只白鹿回来。从此以后,荒服地区的诸侯就不再来朝见了。
当诸侯之间出现不和睦的情况时,甫侯向周王进言,制定了《甫刑》。周王说:“啊,过来吧!拥有国家和土地的诸侯们,我要告诉你们如何施行良好的刑罚。如今你们要安抚百姓,选择什么样的人来执行刑罚?使用什么样的刑罚?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双方当事人到齐后,法官要听取五种证词。五种证词经过核实确凿无疑后,就要确定相应的五种刑罚。如果五种刑罚不足以处理,就要确定相应的五种罚金。如果罚金仍不足以服人,就要考虑五种过失。五种过失的缺陷包括官狱和内狱,要详细核实其罪行,权衡其过错。对于五种刑罚有疑问的可以赦免,对于五种罚金有疑问的也可以赦免,一定要仔细审查清楚。经过核实确凿无疑的,要反复查证。没有疑问的,要严格执行,以维护天威。对于黥刑有疑问的可以赦免,改为处以百倍的罚金,详细核实其罪行。对于劓刑有疑问的可以赦免,改为处以加倍的罚金,详细核实其罪行。对于膑刑有疑问的可以赦免,改为处以加倍的罚金,详细核实其罪行。对于宫刑有疑问的可以赦免,改为处以五百倍的罚金,详细核实其罪行。对于死刑有疑问的可以赦免,改为处以千倍的罚金,详细核实其罪行。墨刑的罚金有一千种,劓刑的罚金有一千种,膑刑的罚金有五百种,宫刑的罚金有三百种,死刑的罚金有二百种:五种刑罚共有三千种。”这部法律被称为《甫刑》。
(http://www.220book.com/book/JW5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