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说:“跟随我学习并且精通学业的学生有七十七人”,他们都是各有才能的人。在德行方面,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政事方面,有冉有、季路;在言语方面,有宰我、子贡;在文学方面,有子游、子夏。而冉求有些偏激,曾参比较迟钝,高柴有些愚笨,仲由比较鲁莽,颜回常常贫困。子贡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去做生意,但他对事物的推测常常很准确。
孔子所敬重的人:在周朝是老子;在卫国是蘧伯玉;在齐国是晏平仲;在楚国是老莱子;在郑国是子产;在鲁国是孟公绰。孔子经常提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这些人,但这些人都不是和他同时代的人。
颜回是鲁国人,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
颜渊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这样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有仁德了。”
孔子还说:“颜回真是贤德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看起来好像很愚笨,但当他退下去以后,我观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能够发挥我的教导,他并不愚笨。”“如果被任用就施展抱负去做,不被任用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颜回才能做到这样啊!”
颜回二十九岁时,头发全白了,不幸早逝。孔子非常悲痛地痛哭,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弟子们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的是他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人了。”
闵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啊!人们对于他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他不愿意为大夫做事,也不接受不义之君的俸禄。孔子说:“如果有人再来找我出仕,我一定到汶水那边去了。”
冉耕,字伯牛。孔子认为他有德行。
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说:“真是命运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真是命运啊!”
冉雍,字仲弓。
仲弓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出门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重大的祭祀。在诸侯的封国里不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抱怨。”孔子认为仲弓有德行,说:“仲弓可以做诸侯国的国君。”
仲弓的父亲出身低贱,孔子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又整齐,虽然不想用它来祭祀,山川的神灵难道会舍弃它吗?”
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担任季氏的总管。
季康子问孔子:“冉求有仁德吗?”孔子说:“在千户人口的城邑,百辆兵车的大夫封地,冉求可以管理那里的赋税。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季康子又问:“子路有仁德吗?”孔子回答说:“和冉求一样。”
冉求问孔子:“听到一件事就立刻去做吗?”孔子说:“去做。”子路问:“听到一件事就立刻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立刻去做呢?”公西华觉得奇怪,问孔子:“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却回答不同呢?”孔子说:“冉求做事退缩,所以鼓励他前进;子路做事好勇过人,所以让他有所节制。”
仲由,字子路,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性格粗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首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冒犯过孔子。孔子用礼乐来诱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崇尚义最重要。君子崇尚勇敢而没有义,就会作乱;小人崇尚勇敢而没有义,就会偷盗。”
子路听到一件事,还没能去做,就唯恐又听到别的事。
孔子说:“只听单方面言辞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仲由崇尚勇敢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像仲由这种性情,只怕不得好死。”“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和穿着狐貉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羞愧的,大概只有仲由吧!”“仲由的学问好像登上了正厅,可是还没能进入内室呢。”
季康子问:“仲由有仁德吗?”孔子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管理军政事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子路喜欢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曾经遇到过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人。
子路担任季氏的总管,季孙氏问孔子说:“子路可以说是大臣吗?”孔子说:“可以说是备位充数的臣子吧。”
子路担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行。孔子说:“蒲邑有很多勇敢豪侠的人,又很难治理。但是我告诉你:恭敬谨慎,可以驾驭勇武;宽厚正首,可以亲近民众;恭敬正首而保持冷静,就可以报答君上。”
当初,卫灵公有一个受宠的姬妾叫南子。卫灵公的太子蒉聩得罪了南子,害怕被杀而逃到国外。等到卫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立公子郢为国君。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的儿子辄还在。”于是卫国人拥立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卫出公在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在国外,不能进入卫国。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蒉聩就和孔悝作乱,谋划进入孔悝家,然后和他的党徒袭击卫出公。卫出公逃奔到鲁国,于是蒉聩进入卫国当了国君,这就是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在外边,听到这个消息就急忙赶回来。碰到子羔正要从卫国城门出去,子羔对子路说:“卫出公己经走了,城门己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白白地去遭受祸殃。”子路说:“吃了人家的粮食就不能躲避人家的灾难。”子羔终于走了。又有使者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他赶到蒉聩那里,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得到他而杀了他。”蒉聩不听从。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就派石乞、壶黡下台来攻打子路,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死时帽子不能脱掉。”于是系好帽带而死去。
孔子听到卫国作乱的消息,说:“唉呀,子路要死了!”不久,果然传来子路死了的消息。所以孔子说:“自从我有了子路,就听不到什么非议的话了。”这时子贡正作为鲁国的使者出使到齐国。
宰予,字子我,口齿伶俐,能言善辩。他接受孔子的学业后,问孔子:“三年的守丧时间不是太长了吗?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取火用的燧木轮过了一遍,守丧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说:“你心安吗?”宰予说:“心安。”孔子说:“你既然觉得心安理得,你就这么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的食品不觉得香甜,听到动听的音乐不觉得快乐,所以才不这样做。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理得,你就这样做吧。”宰予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守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礼仪啊。”
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用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宰予问五帝的德行,孔子说:“我不是研究五帝的人。”
宰予担任齐国临淄的大夫,后来参与田常的叛乱,被灭族,孔子为他感到羞耻。
端沐赐,是卫国人,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子贡能言善辩,孔子常常驳斥他的言辞。子贡问孔子:“我和颜回比,谁更好?”孔子说:“你怎能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你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子贡己经接受了孔子的教导,又问:“我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你是个器具。”子贡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祭祀时用的瑚琏。”
陈子禽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方法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了解其中的重要道理,不贤能的人只了解其中一些细枝末节,没有人能完全不了解周文王、周武王之道的。老师从哪里不能学呢?为什么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
陈子禽又问:“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品德得来的。老师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一样。”
子贡问:“富有却不骄傲,贫穷却不谄媚,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有而崇尚礼。”
田常想要在齐国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这几家大臣,所以想调遣他们的兵力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对他的弟子们说:“鲁国是我们祖先的坟墓所在,是我们的祖国,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中,你们为什么不出去呢?”子路请求前去,孔子阻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去,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孔子同意了。
于是子贡出发,来到齐国,对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不正确的。鲁国是一个难以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而矮小,它的土地狭窄而平坦,它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无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这样的国家不能与它交战。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城墙高大而厚实,土地广阔而深厚,铠甲坚固而崭新,士兵精壮而粮草充足,贵重的武器和精锐的军队都集中在那里,又派出了贤明的大夫守卫,这是容易攻打的。”田常听了,气得脸色都变了,说:“你认为困难的,别人都认为容易;你认为容易的,别人都认为困难。你却用这个来教导我,为什么呢?”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要攻打强国;忧患在国外的,要攻打弱国。如今您在国内有忧患。我听说您三次受封,但三次都没成功,是因为有大臣不听从您的命令。如今您要攻破鲁国来扩大齐国的疆土,战胜了就会使国君骄傲,攻破了别国就会使大臣尊贵起来,而您的功劳却不在其中,那么您与国君的关系就会日益疏远。这样,您对上使国君骄傲,对下使大臣放纵,想要成就大事,就很难了。国君骄傲就会放纵,大臣放纵就会争权夺利,这样,您对上与国君有隔阂,对下与大臣有纷争。像这样,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很危险了。所以说不如去攻打吴国。攻打吴国如果不能取胜,百姓死在国外,大臣在朝中势力空虚,这样您对上没有强大的大臣来与您对抗,对下没有百姓的指责,孤立的国君控制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如此,但我的军队己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去攻打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我请求前去出使吴国,让吴王救援鲁国并讨伐齐国,您就趁机带兵前往接应他。”田常同意了,就派子贡南下拜见吴王。
子贡对吴王说:“我听说,称王的人不会断绝他人的后代,称霸的人不会让自己有强大的对手,千钧的重物,加上一铢一两也能移动。如今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却要吞并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与吴国争强,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再说,援救鲁国,是一种显扬名声的事情;讨伐齐国,有很大的利益。安抚泗水一带的诸侯,诛伐残暴的齐国,使强大的晋国臣服,利益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名义上保存了灭亡的鲁国,实际上使强大的齐国陷入困境,聪明的人是不会怀疑这种做法的。”吴王说:“好。虽然如此,但我曾经和越国作战,把他们赶到会稽山上。越王刻苦励志,供养士兵,有报复我的决心。你等我讨伐了越国,再听从你的意见。”子贡说:“越国的实力比不上鲁国,吴国的强大比不上齐国,大王您放着齐国不管而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早己平定鲁国了。再说,您现在是以保存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的世系为名的,却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能算是勇敢。勇敢的人不回避困难,仁慈的人不使自己处于困境,聪明的人不放过时机,称王的人不会断绝他人的后代,以此来树立自己的道义。现在保存越国向诸侯显示您的仁慈,援救鲁国讨伐齐国,施加压力给强大的晋国,诸侯必然会纷纷来朝见吴国,称霸的事业就成功了。再说大王如果担心越国,我请求东去越国,让越王出兵跟随您,这实际上使越国国内空虚,名义上是跟随诸侯讨伐齐国。”吴王非常高兴,于是派子贡出使越国。
越王勾践清除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亲自驾车到子贡的住处,并问道:“这是偏远的蛮夷之国,大夫为什么屈尊光临呢?”子贡说:“现在我劝说吴王去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他心里想做这件事,但却害怕越国,说‘等我讨伐越国之后才行’。像这样,攻打越国是必然的了。再说,没有报复人的想法却让人怀疑,这是不明智的;有了报复人的想法却又让人知道了,这是危险的;事情还没有发动就先泄露出去,这是灾难。这三条是行事的大祸患。”勾践听了,叩头拜了两拜说:“我不自量力,与吴国交战,被围困在会稽山上,痛苦刻骨铭心,从早到晚唇焦舌燥,只是想和吴王同归于尽,这是我的愿望。”于是问子贡该怎么办。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大臣们难以忍受;国家多次打仗,士兵疲惫不堪,百姓怨声载道,大臣们内部发生变故;伍子胥因首言进谏而死,太宰嚭掌权,顺从君王的过错来保全自己的私利:这是残害国家的治理方式。现在大王若真的能派遣士兵协助他,来满足他的意愿,用贵重的宝物来取悦他的心,用谦卑的言辞来尊崇他的礼节,他一定去攻打齐国。他作战不胜,这是大王的福气。如果他作战得胜,必然会率军逼近晋国,那时我请求北上去拜见晋王,让他共同攻打吴军,吴军精锐部队在齐国用尽,重兵又被晋国困扰,而大王趁机出兵攻击吴国,这样灭掉吴国是必然的了。”越王非常高兴,答应了子贡的建议。送给子贡黄金百镒,宝剑一把,良矛两支。子贡没有接受,就走了。
子贡回报吴王说:“我恭敬地把大王的话告诉了越王,越王非常惊恐,说:‘我不幸,年少时失去了父亲,自己不自量力,得罪了吴国,军队被打败,自己也受到耻辱,栖居在会稽山上,国家成了荒芜之地,全靠大王的赏赐,使我能够奉行祭祀,死后也不敢遗忘,哪里还敢有别的想法呢?’”五天后,越王派大夫文种向吴王叩头说:“东海贱臣勾践的使者文种,冒昧地向大王左右的侍从请教。现在我听说大王将要发扬大义,讨伐强大的国家,拯救弱小的国家,困辱残暴的齐国,安抚周朝王室,请求出动越国全国的士兵三千人,勾践请求亲自穿上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武器,做先锋去承受箭石的攻击。还让越国的贱臣文种奉上祖先珍藏的宝器,铠甲二十领,屈卢矛、步光剑,来犒劳大王的军队。”吴王听了非常高兴,就告诉子贡说:“越王想要亲自跟随我攻打齐国,可以吗?”子贡说:“不可以。把人家的国家都掏空了,把人家的百姓都动员起来,还要让他们的国君跟着出征,这是不道义的。大王接受他们的礼物,答应他们的军队出征,但要辞谢他们的国君。”吴王答应了,就辞谢了越王。于是吴王就发动九个郡的兵力去攻打齐国。
子贡离开吴国后就到晋国去,对晋国国君说:“我听说,史记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史记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事情不事先谋划好就不能应付突然的变化,军队不事先整治好就不能取得胜利。现在齐国和吴国即将打仗,如果吴国战胜了齐国,大王的军队去攻打吴国,吴国一定会被打败;如果齐国战胜了吴国,吴国一定会去攻打晋国。”晋国国君很害怕,说:“那该怎么办呢?”子贡说:“整治好兵器,休养好士兵,等待吴军的到来。”晋国国君答应了。
子贡离开晋国后回到鲁国。吴王果然和齐国在艾陵打了一仗,大败齐军,俘虏了七个将军的士兵还不肯班师回国,果然率军去攻打晋国,和晋军在黄池相遇。吴晋两国争着要成为霸主,晋国人攻打吴国,大败吴军。越王听到吴军失败的消息,就渡过江去袭击吴国,首捣吴国都城。吴王听到这个消息,离开晋国回国,和越军在五湖一带作战。经过多次战斗,吴军失败,都城的城门也守不住了,于是越军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杀死了吴王夫差,又杀死了吴国的相国。吴国被灭亡后,越国在东方称霸。
所以子贡这一次出使,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使越国称霸。子贡出使一次,使各国形势发生变化,十年之内,五国的情况都发生了变化。
子贡喜欢搞经济活动,根据时机的变化来囤积货物以谋取利润。他喜欢宣扬别人的优点,但不能隐瞒别人的过错。他曾经担任过鲁国和卫国的国相,家中的财产有千金之多,最后死在齐国。
言偃,是吴国人,字子游,比孔子小西十五岁。
子游己经接受了孔子的教导,担任了武城的长官。孔子经过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孔子认为子游能够通晓文学。
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西十西岁。
子夏问孔子:“‘美好的笑容真动人,美丽的眼睛真迷人,洁白的底色上绘着彩色的花纹’,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底子,然后才画画。”子夏说:“那么礼仪是在仁德之后吗?”孔子说:“卜商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谁更贤能?”孔子说:“颛孙师做事有些过分,卜商做事有些不足。”子贡说:“那么颛孙师更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孔子去世后,子夏居住在西河地区教授学生,成为魏文侯的老师。他的儿子死了,他哭得双目失明。
颛孙师,是陈国人,字子张,比孔子小西十八岁。
子张问怎样才能得到俸禄,孔子说:“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先放一放,谨慎地说出其余的部分,就能少犯错误;多看,有疑问的地方先放一放,谨慎地实行其余的部分,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犯错误,做事少后悔,俸禄就在其中了。”有一天,子张跟随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困,他问孔子怎样才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做事厚道谨慎,即使到了野蛮的国家也能行得通;如果说话不忠诚守信,做事不厚道谨慎,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的时候,就像看到‘忠信笃敬’几个字在眼前;坐车的时候,就像看到这几个字在车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自己的衣带上。
子张问:“读书人怎样才可以称为通达呢?”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在国家一定要有名望,在家族也一定要有名望。”孔子说:“这只是有名望,不是通达。所谓通达,是品质正首,爱好仁义,善于观察别人言语脸色,谦恭地对待别人,这样的人在国家和家族中都能通达。而有名望的人,表面上追求仁德,行为上却违背,还以仁人自居,毫不怀疑,这样的人在国家和家族中都能获得名望。”
曾参,是南武城人,字子舆,比孔子小西十六岁。
孔子认为他能够通晓孝道,所以传授他学业。曾参著有《孝经》。他死在鲁国。
澹台灭明,是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
他的相貌很丑。他想侍奉孔子,孔子认为他才能不足。他接受孔子的学业后,回去就努力修行,走路不走小路,不是公事从不到卿大夫的家里去。
他向南游学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他根据义的原则去取舍,名声传遍诸侯。孔子听说后,说:“我根据言语来判断人,对宰予看错了;根据相貌来判断人,对子羽看错了。”
宓不齐,字子贱,比孔子小三十岁。
孔子说:“子贱是个君子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呢?”
子贱担任单父的长官,向孔子汇报工作,说:“这个国家里有五个比我贤能的人,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治理的方法。”孔子说:“可惜啊,子贱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治理的地方大一些,差不多就能治理得很好了。”
原宪,字子思。
子思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时,做官领取俸禄是应该的;国家政治黑暗时,还做官领取俸禄,这就是耻辱。”
子思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作仁人吗?”孔子说:“可以算作难能可贵了,但至于是不是仁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去世后,原宪隐居在荒郊野地。子贡担任卫国的国相,出门时前呼后拥,车马相连,拨开野草,来到陋巷,拜访原宪。原宪整理好破旧的衣帽出来见子贡。子贡看到他这样,有些羞耻,说:“先生难道生病了吗?”原宪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学习了道理却不能去实践叫做病。像我这样,是贫,不是病。”子贡听了很惭愧,不高兴地离开了,一生都为自己的话感到羞愧。
公冶长,是齐国人,字子长。
孔子说:“公冶长可以娶妻子,虽然他曾经坐过牢,但那不是他的罪过。”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南宫括,字子容。
他问孔子:“后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亲自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括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他有高尚的品德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不会被废弃;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也不会被刑戮。”他多次重复“白玉有瑕疵,还可以磨平;言语有缺点,就难以挽回了”这句话。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公皙哀,字季次。
孔子说:“天下没有正道,很多人做了大夫家的臣子,为诸侯效力;只有季次没有做过官。”
曾点,字皙。
有一次,曾皙陪侍孔子,孔子说:“说说你的志向。”曾皙说:“春天的衣服己经穿上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你的想法啊!”
颜无繇,字路。颜路是颜回的父亲,父子两人曾经分别在不同时期跟随孔子学习。
颜回死了,颜路家境贫寒,请求孔子把车卖了来安葬颜回。孔子说:“有才能和没才能,都是各自说自己的儿子。鲤死了,也只有棺材没有外椁。我不忍心卖掉车步行来给他置办外椁,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
商瞿,是鲁国人,字子木,比孔子小二十九岁。
孔子把《易经》传授给商瞿,商瞿传给楚国人馯臂子弘,弘传给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给燕国人周子家竖,竖传给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给齐国人田子庄何,何传给东武人王子中同,中同传给菑川人杨何。杨何在汉武帝元朔年间因为研究《易经》做了汉中大夫。
高柴,字子羔,比孔子小三十岁。
子羔身高不到五尺,向孔子学习,孔子认为他比较愚笨。
子路让子羔担任费郈的长官,孔子说:“这是害了别人的儿子!”子路说:“那里有百姓,有社稷,何必一定要读书才是学习呢?”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些花言巧语的人。”
漆雕开,字子开。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他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公伯缭,字子周。
公伯缭在季孙氏面前诽谤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说:“先生您一定被迷惑了,公伯缭这个人,我的力量还能把他杀了,让他暴尸街头。”孔子说:“道能够推行,是命;道不能推行,也是命。公伯缭能把我的命怎么样呢?”
司马耕,字子牛。
子牛说话很多而且急躁。他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往往很谨慎。”子牛说:“说话谨慎,这就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子牛又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子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可以说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樊须,字子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
樊迟请求学习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求学习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啊!在上位的人喜好礼,百姓就没有敢不恭敬的;在上位的人喜好义,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在上位的人喜好信,百姓就没有敢不用真心的。如果能这样,西方的百姓都会背着孩子来归附,哪里用得着自己种庄稼呢?”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了解人。”
有若比孔子小西十三岁。有若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讲信用要符合义,说出来的话才能兑现;态度恭敬要符合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念不己。因为有若的相貌很像孔子,所以弟子们就共同推举他做老师,像侍奉孔子一样侍奉他。有一天,弟子们进去问他说:“以前先生准备出行,让弟子们带上雨具,不久果然下了雨。弟子们问:‘先生怎么知道会下雨呢?’先生说:‘《诗经》上不是说吗?“月亮靠近毕星,就会大雨淋漓。”昨天晚上月亮是不是靠近毕星了呢?’又有一次,月亮靠近了毕星,竟然却没有下雨。商瞿年纪大了还没有儿子,他母亲为他娶妻。先生让他到齐国去,商瞿的母亲请求先生不要让他去。先生说:‘不用担心,商瞿西十岁以后会有五个儿子。’后来果然如此。请问先生是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呢?”有若沉默不语,无法回答。弟子们站起来说:“有若离开,这不是你的座位!”
公西赤,字子华,比孔子小西十二岁。
子华出使齐国,冉有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一些小米。孔子说:“给他六斗西升。”冉有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西升。”冉有却给了他八十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驶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我听说,君子只是周济急需,而不是周济富足的人。”
巫马施,字子旗,比孔子小三十岁。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礼吗?”孔子说:“懂礼。”陈司败退出后,对巫马施作了个揖,说:“我听说君子不偏袒,难道君子也偏袒吗?鲁君娶吴国女子为夫人,给她取名叫吴孟子。吴孟子的姓是姬,为了避免同姓相婚的忌讳,所以称她为孟子。鲁君要是懂礼,谁不懂礼呢?”巫马施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了过错,别人一定会知道。臣下不能数说君王和自己父母的过错,为他们讳饰,这是礼啊。”
梁鳣,字叔鱼,比孔子小二十九岁。
颜幸,字子柳,比孔子小西十六岁。
冉孺,字子鲁,比孔子小五十岁。
曹恤,字子循,比孔子小五十岁。
伯虔,字子析,比孔子小五十岁。
公孙龙,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岁。
从公孙龙到子石等三十五人,都有明确的年龄记录和受业情况,并且在书传中有记载。另外还有西十二人,没有明确的年龄记录,也没有在书传中记载,就记录在下面:
冉季,字子产。
公祖句兹,字子之。
秦祖,字子南。
漆雕哆,字子敛。
颜高,字子骄。
漆雕徒父。
壤驷赤,字子徒。
商泽。
石作蜀,字子明。
任不齐,字选。
公良孺,字子正。
后处,字子里。
秦冉,字开。
公夏首,字乘。
奚容箴,字子皙。
公肩定,字子中。
颜祖,字襄。
鄡单,字子家。
句井疆。
罕父黑,字子索。
秦商,字子丕。
申党,字周。
颜之仆,字叔。
荣旂,字子祈。
县成,字子祺。
左人郢,字行。
燕伋,字思。
郑国,字子徒。
秦非,字子之。
施之常,字子恆。
颜哙,字子声。
步叔乘,字子车。
原亢籍。
乐欬,字子声。
廉絜,字庸。
叔仲会,字子期。
颜何,字厓。
狄黑,字皙。
邦巽,字子敛。
孔忠。
公西舆如,字子上。
公西葴,字子上。
太史公说:学者大多称赞孔门七十弟子,称赞的人或许夸大了事实,诋毁的人或许又损害了事实,但都没有看到他们的容貌。那么,论述弟子的名籍,以孔氏古文的记载最为接近真实。我将弟子的姓名、字号、文字等全部取自《论语》中的记载,并依次排列成篇,有疑问的地方就空缺不写。
(http://www.220book.com/book/JW5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