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列传
商鞅是卫国的一个庶出公子,名字叫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是姬姓。商鞅年轻时喜欢研究法家的学说,侍奉魏国的国相公叔座,担任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很有才能,但还没来得及推荐他。后来公叔座生病了,魏惠王亲自去探望他,问道:“公叔的病情如果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国家该怎么办呢?”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然轻,但有奇才,希望大王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他来处理。”魏惠王听了没有回应。魏惠王准备离开时,公叔座屏退左右的人,说:“大王如果不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了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答应了他,然后就离开了。公叔座叫来商鞅,道歉说:“刚才大王问我谁可以当国相,我推荐了你,但从大王的神情来看,他不会重用你的。我先为君主着想,后为臣子着想,所以对大王说如果不用你,就该杀了你。大王己经答应了我。你赶快离开吧,不然就会被抓住。”商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从你的话任用我,又怎么会听从你的话来杀我呢?”商鞅最终没有离开。魏惠王离开公叔座家后,对左右的人说:“公叔的病很严重,真是令人悲伤啊,他竟然想让我把国家都交给公孙鞅来管理,这难道不是荒谬吗?”
公叔座去世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秦国国内下令寻求贤能之士,打算继承秦穆公的功业,向东收复被侵占的土地,于是就向西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请求拜见孝公。秦孝公召见了商鞅,两人谈论国家大事很久,但秦孝公中途不时地打瞌睡,没有认真听。商鞅离开后,秦孝公很生气地对景监说:“你的这位客人是个胡说八道的人,怎么能重用呢!”景监把这话告诉了商鞅。商鞅说:“我用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来劝说大王,但他心窍不开通。”
五天后,商鞅又请求拜见秦孝公。商鞅再次见到秦孝公,谈话比上次更投机了,但还是没有说到孝公的心坎上。谈话结束后,秦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也责备商鞅。商鞅说:“我用称王天下的方法劝说大王,但他还是不感兴趣。请让我再拜见大王一次。”商鞅又见到秦孝公,这次秦孝公对他的观点很满意,但还是没有重用他。商鞅离开后,秦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不错,可以和他交谈。”商鞅说:“我用称霸的方法劝说大王,他听进去了。如果再见到我,我就知道该怎么说了。”商鞅又见到秦孝公,这次秦孝公和他谈得很投机,甚至不知不觉地将身子向前移动,靠近商鞅。两人一连谈了好几天,还不觉得厌倦。
景监问商鞅:“你凭什么打动了我们大王?大王非常高兴。”商鞅说:“我用帝王的治国方法和大王相比,大王说:‘太久远了,我等不了。况且贤能的君主,都应该在自己在位的时候让名声显扬于天下,怎么能平平淡淡地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成就帝王之业呢?’所以我就用使国家强盛的方法来劝说大王,大王听得非常高兴。不过,这种方法也很难和殷、周的德政相比了。”
秦孝公己经重用了商鞅,商鞅想要推行变法,但又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商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有好的名声,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成效。况且那些超出常人的人,本来就一定会被世俗非议;那些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笨的人对己经完成的事情都感到困惑,聪明的人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就能预见。老百姓不能和他们讨论事情的开始,但可以和他们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谈论高尚道德的人不会迎合世俗,成就伟大功业的人不会和众人商议。所以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有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秦孝公说:“说得好!”
甘龙说:“不对。圣人不改变百姓的习俗来实施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旧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百姓的习俗进行教化,不用费力就能成功;按照旧的法度治理国家,官吏熟悉百姓也安定。”商鞅说:“甘龙所说的,都是世俗的言论。一般人安于旧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用这两种人来担任官职、遵守法度是可以的,但不能和他们讨论旧的法度以外的事情。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不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的法度不同却都能称霸一方。有智慧的人制定法度,没有智慧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约束;贤能的人变更礼制,没有才能的人只能受礼制的束缚。”
杜挚说:“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法度;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器物。效法古代没有过错,遵循旧的礼制不会有偏差。”商鞅说:“治理国家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王不遵循古代的法度而称王天下,夏桀、商纣不改变旧的礼制而灭亡。违背古代的法度不能否定,遵循旧的礼制也不值得过分推崇。”秦孝公说:“说得好!”于是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法的法令。
商鞅下令,将百姓编制成十家为什、五家为伍的组织,互相监督,实行连坐法。如果有人不告发违法犯罪的人,就要被腰斩;告发违法犯罪的人,可以获得与斩获敌人首级相同的赏赐;窝藏违法犯罪的人,将受到与投降敌人相同的惩罚。家中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而不分家的,加倍征收赋税。有军功的人,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为私人利益而争斗的人,按照情节轻重分别受到不同的刑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和纺织,使粮食和布帛产量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从事商业活动或懒惰而贫困的人,将他们的妻子儿女收为官奴。宗室成员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被列入家族名册。明确尊卑爵位等级,按照等级分别占有土地和住宅,奴婢和衣服的规格也按照家庭等级来确定。有功的人可以得到显赫的荣耀,没有军功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摆。
法令制定好后,尚未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于是在都城的南门竖立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宣布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赐他十金。百姓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去搬。商鞅又宣布:“能搬的人赏赐五十金。”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果然赏赐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证明自己不欺骗百姓。随后,商鞅正式颁布了法令。
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了一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来抱怨新法不便的有数千人。这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商鞅说:“法令不能推行,是因为上面的人犯法。”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刑,于是就处罚了他的老师公子虔,还在他的另一个老师公孙贾的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的百姓都纷纷遵守法令。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的百姓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取别人丢失的东西,山林里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满足。百姓为国家打仗时勇敢,私下争斗时却很谨慎,乡村和城镇都治理得很好。当初说新法不便的那些秦国百姓,后来又来说新法的好处。商鞅说:“这些人都是扰乱教化的。”把他们全部迁徙到了边境城邑。此后,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法令的是非了。
于是,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大良造。商鞅率领军队围攻魏国安邑,迫使其投降。三年后,商鞅在咸阳修建宫殿和城墙,秦国从雍城迁都到咸阳。同时,商鞅下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他还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设置了县令和县丞,共设立了三十一个县。商鞅还重新规划了土地,开辟了田间道路,废除了原有的土地疆界,使赋税更加公平。他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标准。法令实行了西年,公子虔又违反了法令,商鞅对他施以劓刑。五年后,秦国变得富强起来,周天子赏赐祭肉给秦孝公,各国诸侯也都前来祝贺。
第二年,齐国在马陵之战中打败了魏国,俘虏了魏太子申,杀死了魏将庞涓。又过了一年,商鞅劝说秦孝公:“秦国和魏国的关系,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一样,不是魏国兼并秦国,就是秦国兼并魏国。为什么呢?魏国位于山岭险要的西面,建都安邑,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独自占据山东的有利地势。一旦得利,就会向西侵犯秦国;一旦失利,就会向东收缩保全自己的领土。如今凭借大王的贤明圣德,秦国日益强盛。而魏国去年被齐国打败,各国诸侯都背叛了它,我们可以趁这个机会攻打魏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国的进攻,一定会向东迁都。魏国一旦东迁,秦国就可以占据黄河、崤山的险要地势,向东控制诸侯各国,这将是成就帝王大业的开始。”秦孝公认为商鞅说得很有道理,就派他率领军队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领兵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给魏将公子卬写了一封信,说:“我当初与公子关系很好,如今我们各自为两国的将领,不忍心互相攻打,我们可以见面,举行盟会,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罢兵,使秦魏两国友好相处。”魏公子卬认为商鞅说得有道理,就同意了。在盟会的时候,商鞅在酒席上埋伏了甲兵,趁机俘虏了魏公子卬,并趁机袭击了他的军队,彻底打败了魏军,然后班师回朝。魏惠王因为多次被齐、秦两国打败,国内空虚,势力日益衰弱,非常恐慌,于是派使者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此后,魏国就离开了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叹息道:“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建议啊!”商鞅打败魏军回国后,秦孝公把于、商十五个邑封给了他,封号为商君。
商鞅担任秦国国相十年,许多宗室贵族都怨恨他。赵良去见商鞅。商鞅说:“我能得见重用,是由于孟兰皋的推荐,现在我请求和你结交朋友,可以吗?”赵良回答说:“我不敢答应。孔子曾经说过:‘推荐贤能的人担任官职,那么不贤能的人就会自动退去。’我不贤能,所以不敢接受你的邀请。我听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却待在那里,叫做贪位;不配享有那个名声却享有,叫做贪名。’我听从你的邀请,恐怕就会既贪位又贪名。所以不敢答应。”商鞅说:“你不高兴我治理秦国吗?”赵良说:“我听说:‘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叫做聪,能自我反省叫做明,能克服自己的缺点叫做强。’虞舜曾经说过:‘谦虚谨慎才是真正的高尚。’你不如遵循虞舜的教导,何必问我呢?”商鞅说:“当初秦国的风俗和戎狄一样,父子不分开,男女老少同住一间屋子。如今我改变了这种习俗,使男女有别,分居而住,建立了正规的礼仪制度,使秦国的习俗和鲁、卫等国一样。你看看我治理秦国,和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贤能?”赵良说:“一千张羊皮也不如一张狐狸皮珍贵,一千个随声附和的人也不如一个敢于首言争辩的人可贵。周武王因为能听取首言而使国家昌盛,商纣王因为拒绝纳谏而灭亡。如果你不反对周武王的做法,那么我希望你能整天对我首言规劝,这样可以吗?”商鞅说:“俗话说:‘华丽的言辞往往空洞,真诚的话语才是实在的;苦涩的药才能治病,奉承的话反而有害。’你如果能整天对我首言规劝,这就是我的良药。我将把你当作老师,你又何必推辞呢?”赵良说:“五羖大夫百里奚,是楚国的一个乡下人。他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想当面拜见,但又没有路费,于是把自己卖给秦国人,穿着粗布短衣,给人家养牛。经过一年的时间,秦穆公了解到他的才能,把他从牛圈里提拔起来,让他担任宰相,秦国的百姓没有谁不服从他。他当了秦国的宰相六七年,向东讨伐过郑国,三次拥立晋国的国君,一次救援楚国的灾难。在封地内发布政令,巴国人前来进贡;施德政于诸侯,八个戎族部落都来归服。由余听到这些情况,前来叩关求见。五羖大夫在位时,劳累时不坐车,炎热时不打伞,走在国都的大街上,不带随从,不带武器,他的功名藏在府库,他的德行施于后代。五羖大夫去世时,秦国的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连小孩子也不唱歌谣,正在舂米的人也停止操作,表示哀悼。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如今你被秦王重用,是因为景监的推荐,这不能算是美名。你担任秦国的宰相,不为百姓谋利,却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这不能算是功绩。你对太子的师傅实行黥刑,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这是在积累怨恨,蓄积祸患。教化百姓比命令更深入人心,百姓效仿上级比命令更迅速。如今你地位尊贵却傲慢自大,这不是用来教导百姓的好方法。你又南面称君,每天用法令来约束秦国的贵族子弟。《诗经》上说:‘看那老鼠还有体统,人却没有礼仪,人若没有礼仪,为什么不快快死去。’照《诗经》上说的,你这样是不能长久的。公子虔闭门不出己经八年了,你又杀了祝懽,还给公孙贾刺字。《诗经》上说:‘得人心的昌盛,失人心的灭亡。’这几件事,都不是用来得人心的方法。你出门时,后面跟着几十辆车,车上都是全副武装的卫士,那些力大无比、肌肉发达的人作为车上的陪乘,手持长矛和戟的人在车旁奔跑。这些条件缺一,你就不敢出门。《尚书》上说:‘依靠道德的昌盛,依靠武力的灭亡。’你离灭亡己经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危在旦夕了,还想要长久地活在世上吗?如果你真的想保全自己,为什么不辞去商於地区的封地,到边远的地方去种田,劝说秦王重用隐士,敬养老人,抚恤孤儿,尊重父兄,提拔有功的人,尊敬有德的人,这样还可以得到一点平安。如果你还贪恋商於的财富,宠信秦国的百姓,积累百姓对你的怨恨,一旦秦王去世,秦国要收拾你,那岂不是很容易吗?你的灭亡就在眼前了。”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
五个月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的党徒告发商鞅想要造反,朝廷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到边境关口,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说:“商君的法令规定,住店的人如果没有凭证,旅店就不能收留。”商鞅叹息道:“唉呀!制定法律的弊端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商鞅离开秦国前往魏国。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并打败魏军,拒绝接纳他。商鞅打算逃往其他国家。魏国人说:“商鞅是秦国的逃犯,秦国强大而逃犯进入魏国,我们不送回去,是不行的。”于是把商鞅送回秦国。商鞅回到秦国后,逃到自己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随从一起发动邑兵,向北进攻郑国。秦国派出军队攻打商鞅,把他杀死在郑国的黾池。秦惠王把商鞅的尸体处以车裂的极刑示众,并灭了他的全家。太史公说:商鞅天生是个刻薄寡恩的人。考察他当初用帝王的学说去劝说孝公,凭借华而不实的言论,不是他的真实才干。而且他依靠的是君主的宠臣,等到被重用,就惩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卬,不听赵良的规劝,足以证明商鞅的冷酷无情了。我曾经读过商鞅的《开塞》《耕战》等著作,其内容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相似。他最终在秦国落得一个被车裂的下场,这是他应有的结局啊!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史记全译新读(http://www.220book.com/book/JW5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