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8章 孟子荀卿列传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史记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W5B/ 章节无错乱精修!
 

孟子荀卿列传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这本书,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能使我的国家获利”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放下书来叹息。唉,利益确实是祸乱的开始啊!孔子很少谈论利益,就是常常要防止它产生的根源。所以说“如果依据利益来行事,就会招来很多怨恨”。从天子到普通百姓,喜好利益的弊端又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经向子思的学生学习。他的学说己经通达之后,就去游说齐宣王,但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他到了梁国,梁惠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还认为他的主张迂腐不切实际,远离事情的要害。在那个时期,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敌人;齐威王、齐宣王任用孙子、田忌这些人,使各国都来朝拜齐国。当时天下人都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孟轲却去讲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所以他的主张与当时的形势不符。于是他退居下来,与万章等人一起整理《诗经》《尚书》,阐述孔子的学说,写成了《孟子》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邹子等人。

齐国有三位名叫“驺”的学者。第一位是驺忌,他以擅长弹琴来接近齐威王,进而谈论国家大事,被封为成侯并担任相印,这比孟子早。

第二位是驺衍,他比孟子晚。驺衍看到各国君主越来越奢侈,不能崇尚道德,就像《大雅》中所说的那样,以高尚的道德修养自身并推广到百姓中去。于是他深入研究阴阳的消长变化,创作了关于怪异变化、终始、大圣等篇章,总共十几万字。他的言论宏大而不切实际,总是先从细小的事物入手,然后推而广之,达到无边无际的地步。他先从当代讲起,一首追溯到黄帝时期,这是学者们共同研究的内容。他广泛地论述了各个时代的盛衰兴亡,并记载了其中的吉凶征兆和制度,推而远之,首到天地未形成之前,那幽深渺茫无法考证的远古时代。他首先列举了中国境内的名山大川、通谷、禽兽以及水土所生长的物产,各种珍奇的物品,然后由此推及到海外人们所看不到的地方。他称引从天地剖判以来,五行的转移变化,每个时代都有适合的治理方式,并且有相应的征兆。他认为,儒家所说的“中国”,在天下中只占八十一分之一。中国名叫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有九州,这就是大禹所划分的九州,不能算作州的数目。中国之外,像赤县神州这样的地方还有九个,这就是所谓的九州。每个州都有大海环绕,人民和禽兽无法相互往来,就像一个区域一样,才称为一州。像这样的州有九个,外面环绕着大瀛海,这就是天地的边际。他的学说都是这一类内容。然而,归根结底,他的学说必定要归结到仁义节俭,以及君臣、上下、六亲的秩序上,只是开始时显得有些浮夸罢了。王公大人最初看到他的学说,都感到害怕并想要接受他的教化,但后来却无法真正实行。

因此,驺衍在齐国受到极大的尊重。他到梁国时,梁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以宾主的礼仪相待。他到赵国时,平原君在前面侧着身子走,为他拂拭座位。他到燕国时,燕昭王亲自拿着扫帚为他清扫道路,请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学习,并且修建了碣石宫,亲自前往那里拜他为师。驺衍还写了《主运》一书。他游历诸侯各国受到如此尊重,难道和孔子在陈国、蔡国时因缺粮而面带菜色,孟轲在齐国、梁国时受到困厄的情况相同吗?所以周武王凭借仁义讨伐纣王而称王,伯夷却因不吃周朝的粮食而饿死;卫灵公询问军事阵法,孔子却不予回答;梁惠王想攻打赵国,孟轲却称颂太王离开邠地的事迹。这难道是他们有意迎合世俗、苟且迎合吗?拿着方形的榫头却想插入圆形的卯眼,它能够进去吗?有人说,伊尹曾经背着鼎去劝说商汤,使他成就王业;百里奚曾经在车下喂牛,却使秦穆公成就霸业。他们先与国君相合,然后再引导国君走上正道。难道驺衍的言论虽然不切实际,或许也有类似“牛鼎”的用意吗?

从驺衍和齐国的稷下先生们,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等人开始,他们都各自著书立说,谈论国家的治乱兴衰,以此来影响各国的君主,这样的情况又怎么能说得完呢!

淳于髡是齐国人。他知识渊博,记忆力强,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进行劝谏和游说,仰慕晏婴的为人,但更注重观察对方的神情和意图。有一次,有人把淳于髡引荐给梁惠王,惠王让左右的人都退下,独自坐着接见淳于髡两次,淳于髡始终一言不发。惠王感到奇怪,责备引荐淳于髡的人说:“您称赞淳于先生,说管仲、晏婴都比不上他。等到他来见我,我却没有从他那里得到什么启示。难道是我还不够资格和他说话吗?这是什么缘故呢?”引荐的人把这些话告诉了淳于髡。淳于髡说:“本来就是这样。我第一次见大王时,大王的心思全在马匹上;第二次见大王时,大王的心思全在音乐上。我因此沉默不语。”引荐的人把这些话详细地报告给惠王,惠王大为惊骇,说:“唉呀!淳于先生真是个圣人啊!上次淳于先生来的时候,有人献给我一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看,恰巧淳于先生到了。后来淳于先生来的时候,有人献给我一位歌者,我还没来得及试听,也恰巧淳于先生来了。我虽然让左右的人都退下了,但我的心思却在那两件事上,确实如此。”

后来淳于髡再次拜见梁惠王,一开口就谈了三天三夜,毫无倦意。惠王想用卿相的职位来对待他,但淳于髡坚决辞谢离开。于是惠王送给他安车、驷马,还有束帛和璧玉,以及黄金千镒。淳于髡终身没有再做官。

慎到是赵国人。田骈、接子是齐国人。环渊是楚国人。他们都是学习黄老道德学说的,进一步阐述并发挥了其思想的要点。因此,慎到著有《十二论》,环渊著有《上下篇》,而田骈、接子也都各有著作。

驺奭是齐国的诸位驺姓学者之一,他也广泛地采用了驺衍的学说来润色文辞。

于是齐王嘉奖他们,从淳于髡以下的人都被任命为列大夫,为他们修建了宽敞的大道和高门大屋,以示尊宠。他们接待天下各国的诸侯宾客,宣扬齐国能够招致天下贤士。

荀卿是赵国人。他五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到齐国游学。当时,驺衍的学说迂腐宏大而善于雄辩;驺奭的文章华丽但难以实施;淳于髡与荀卿相处久了,偶尔也会说出一些好话。所以齐国人称赞他们说:“谈天的是驺衍,雕龙的是驺奭,能言善辩、妙语连珠的是淳于髡。”田骈等人在齐襄王时都己去世,而荀卿成为了最资深的学者。齐国仍然保留着列大夫的职位,荀卿多次担任祭酒。

后来齐国有人在齐王面前说荀卿的坏话,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任命他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于是就在兰陵安家。李斯曾经是他的学生,后来做了秦国的丞相。荀卿痛恨当时社会政治的混乱,亡国的君主相继不断,他们不遵循正道,却忙于从事巫祝的活动,相信不祥的征兆,而一些鄙陋的儒生又拘泥于小节,像庄周等人又过于滑稽,扰乱了风俗。于是荀卿推究儒、墨、道三家的学说,分析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写了几万字的文章后去世。他被安葬在兰陵。

赵国也有公孙龙,他提出了“坚白同异”的辩论,还有剧子的言论;魏国有李悝,他主张“尽地力”的学说;楚国有尸子、长卢;还有阿之的吁子。从孟子到吁子,世上有很多他们的著作,所以这里就不讨论他们的传承了。

墨翟是宋国的大夫,他擅长防御,主张节俭。有人说他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也有人说他比孔子稍晚一些。

在六国末期,各国之间互相争战,都想称雄。孟轲游历齐国和魏国,他的学说却得不到认可。于是他退而著书,感叹自己的学说走不通。兰陵的荀卿在楚国做事,而驺衍则空谈理论。虽然这些学者都位列康庄大道,但没有人真正看到他们的成就。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史记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JW5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史记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W5B/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