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端订单的正式签署,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南林食品厂”的每一个角落。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干劲十足,空气中弥漫着优质茯苓和龟板特有的醇厚药香。首批“精品龟苓膏粉”顺利下线,包装精美,品质稳定,如期发往香港。
陈嘉明在收到第一批大货后,难得地打来了一个表示满意的电话,并确认了后续订单的安排。稳定的外汇收入,像一股活水,让厂里原本紧绷的资金链终于舒缓下来,甚至有了些许盈余。
然而,林晚紧绷的神经并未因此放松。北边那场来意不明的调查,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她潜在的危机。周凛托人多方打听,反馈回来的消息依旧模糊且令人不安:那个“企业调查办”的调查似乎并未停止,只是转为更低调的方式进行,具体指向依旧不明。这种未知的威胁,最是折磨人。
“晚姐,他们到底想干嘛?就这么不声不响地查,让人心里发毛。”周凛烦躁地捋了捋头发。陆峻的影子像鬼魅一样缠绕不去,让他既愤怒又无力。
“不管他们想干嘛,我们不能自乱阵脚。”林晚强迫自己冷静分析,“他们查,无非是想找我们的把柄。财务?税务?外汇?质量?只要我们自身过硬,他们就无机可乘!”
她意识到,仅仅依靠过去的粗放式管理和人情维系,己经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局面和潜在的风险。要想真正站稳脚跟,抵御明枪暗箭,必须苦练内功,将工厂的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更规范的层次。
“周凛,”她目光坚定地看向他,“我们必须立刻开始,把厂子里里外外彻底规范起来!就从财务和质量管理开始!”
说干就干。林晚雷厉风行,开始了她的“规范化改革”。
第一步,财务透明化。 她高薪聘请了一位刚从财会学校毕业、做事一板一眼的年轻姑娘小姜担任专职会计。她要求小姜建立规范的账目体系,每一笔收入、支出、成本、费用都必须有据可查,票据齐全,日清月结。她亲自和周凛一起,将过去所有模糊的、口头的账目全部清理、补票、入账,哪怕因此补缴了一些税款,也毫不犹豫。她要让公司的财务状况像玻璃一样透明,经得起任何审查。
第二步,质量体系化。 她参照从香港方面学来的一些理念和国内食品卫生法规,结合厂里实际情况,亲手编写了一本厚厚的《南林食品质量卫生管理手册》。从原料入库检验、仓储管理、生产过程控制、设备清洗消毒、人员卫生要求,到成品检验、包装规范、留样制度,都制定了极其详细、甚至苛刻的标准。她组织全体工人分批培训学习,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她设立了质量奖惩制度,与工资绩效挂钩,对违规操作零容忍。
改革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反而引发了新的风波。
习惯了过去松散管理的工人们,对突然增加的条条框框和各种记录表格感到极其不适应和抵触。尤其是几位跟着他们从老作坊过来的老师傅,觉得自己受到了质疑和束缚,怨言颇多。
“洗个手还要用消毒液?摸下药材还要戴手套?太麻烦了!”
“每天记录那么多数据有啥用?咱们以前不也做出好产品了?”
“林厂长这是不信咱们了?搞这么多花样……”
甚至有人私下里找周凛诉苦,希望他能劝劝林晚“别太较真”。
周凛内心也觉得有些规定过于繁琐,但他深知林晚的良苦用心。他压下自己的不适,坚定地站在林晚一边,耐心地做老师傅们的思想工作:“各位师傅,晚姐这不是不信大家,是为了咱们厂子好!现在订单大了,要求高了,不能再像以前小作坊那样凭感觉了!咱们规范了,质量稳了,订单才长久,大家的饭碗才端得牢!咱们得往前看!”
同时,那位新来的会计小姜,也因为年轻气盛和过于刻板,与一些老员工发生了摩擦。有一次,一位老师傅拿来一张模糊的采购收据报销,小姜坚持要清晰的发票,否则不予报销,气得老师傅当场拍了桌子,骂她“拿着鸡毛当令箭”。
林晚得知后,没有简单地各打五十大板。她先肯定了小姜坚持原则是对的,然后耐心地向老师傅解释税务规定和规范经营的重要性,并亲自出面帮老师傅联系供应商补开了正式发票。她既维护了制度的严肃性,也照顾了老员工的情绪,逐渐赢得了大家的理解和接受。
然而,最大的内部挑战,却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人——负责生产的老师傅,李伯。
李伯技术好,资格老,是厂里的顶梁柱之一。但他性格固执,极其排斥那些“花里胡哨”的书面记录和“死板”的操作规程。在一次关键的生产批次中,他凭老经验擅自调整了烘干温度,认为这样“效果更好”,却没有按照规程记录调整参数。
结果,那批产品虽然口感略有提升,但部分指标偏离了标准范围,被质检员抽检发现,拦了下来。
林晚得知后,高度重视。她召集了生产、质检相关人员开会。
“李伯,您的经验丰富,这次调整也可能有您的道理。”林晚首先肯定了他的出发点,“但是,规程是我们所有人共同制定、必须遵守的底线。擅自调整而不记录,万一出了质量问题,我们无法追溯原因,无法控制风险,甚至会毁掉我们好不容易建立的信誉!这次的产品,必须返工处理。”
李伯脸上挂不住,梗着脖子反驳:“林厂长!我干这行几十年了!还不如本本上那几个字?这批货明明更好!返工?浪费钱!我不服!”
会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周凛想打圆场,被林晚用眼神制止。
林晚面色平静,语气却异常坚决:“李伯,这不是信不信任您个人的问题。这是规矩!厂子要发展,就不能只靠某个人的经验,必须靠可靠的体系和规矩!今天您能改温度,明天别人就能换原料!如果人人都凭感觉做事,我们的质量如何保证?客户如何信任我们?返工造成的损失,由厂里承担,但规程,必须遵守!没有例外!”
她的话掷地有声,不容置疑。李伯张了张嘴,最终颓然低下头,不再争辩。这次事件,像一次严厉的警示,让所有人都深刻认识到“规矩”二字的分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痛和磨合,规范化管理逐渐显现出成效。生产效率虽然短期内似乎有所下降,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却大大提高,废品率和客户投诉率显著下降。工人们也逐渐习惯了新的工作模式,操作更加规范有序。财务账目清晰,成本核算精准,为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就在厂内部管理逐渐走上正轨之时,周凛那边关于北方调查的努力,也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通过一位在北方市政府工作的远房亲戚,辗转打听到一个关键信息:那个“企业调查办”的牵头人钱副局长,与陆峻并无深交,其调查的深层动机,并非简单的挟私报复,而是与市里当时正在酝酿的一项关于“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中涉外资金往来监管”的试点政策研究有关!有人(很可能是陆峻)将“南林”作为“个体户大量接收境外资金可能存在风险”的典型例子,捅到了钱副局长那里,引起了上面的“兴趣”和“关注”!
这个消息,让林晚和周凛倒吸一口凉气的同时,也稍稍松了口气。
寒意在于,他们竟然无意中撞上了政策研究的枪口,这比个人恩怨要复杂和棘手得多。
庆幸在于,这并非针对他们的毁灭性打击,更多是一种“研究摸底”,只要自身规范,或许就能过关。
“我们必须尽快让北边知道,我们不是乱来的个体户,我们是正规经营、合法创汇的企业!”林晚立刻意识到问题的关键。
她当机立断,做了一件让周凛都感到惊讶的事。她以“南林食品厂”的名义,主动给北方老家市工商联和“企业调查办”各写了一封公函式的汇报信。
在信中,她并未提及任何调查之事,而是以汇报企业发展的口吻,详细介绍了“南林食品厂”合法注册、规范经营、积极吸纳就业、严格质量管理和依法纳税的情况,并重点汇报了与香港公司合作、为国家出口创汇的进展和成绩。随信附上了营业执照复印件、近期纳税证明、以及香港公司的合作意向书。
信的语气不卑不亢,内容客观翔实,通篇彰显着“合法、规范、贡献”六个字。
“晚姐,这……有用吗?他们会不会觉得我们做贼心虚?”周凛有些担心。
“我们行得正,怕什么?”林晚目光清澈而坚定,“主动汇报,总比被动调查好。我们要传递一个明确信号:我们欢迎了解,我们经得起检查!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打压我们,就是打压出口创汇,就是打压政策鼓励的方向!”
这封主动出击的信件,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其产生的涟漪,暂时无人知晓。但林晚相信,这是当前最理性、最有力的应对方式。
外部暗流涌动,内部基石初奠。林晚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车间里井然有序的忙碌景象,心中感慨万千。她知道,未来的路依然布满荆棘,但通过这次内部的刮骨疗毒和对外部的主动应对,“南林”这艘小船,变得更加坚固,更有底气去迎接更大的风浪。
而她与周凛,在共同应对内外压力的过程中,眼神交汇时那份无需言说的默契与信任,也愈发深沉。
作者“快乐观察”推荐阅读《苦寒梅花香之辣女逆转人生路》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M26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