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雍宫的偏殿里,熏炉中燃着西域进贡的安息香,袅袅青烟缠绕着案上摊开的通商章程——再过一个时辰,西域使者便要入宫赴宴,林心珩指尖刚触到章程上“丝绸换良种马”的字样,殿外突然传来绿萼急促的脚步声,带着几分慌乱:“陛下,户部急报!都城周边三县爆发蝗灾,田地里的稻苗快被啃光了!”
安息香的暖甜瞬间散了,林心珩猛地抬眸,眸中刚对通商的笑意褪去,只剩沉凝:“把急报拿来。”展开那张皱巴巴的纸,上面的字迹潦草得几乎飞起来,“三县稻田己半数被毁,蝗虫正往青州方向扩散”几个字,像烧红的针,扎得她指尖发紧。她想起南境流民啃树皮的模样,若此次蝗灾控制不住,便是又一场人间炼狱。
“传朕旨意,西域使者的宴会暂停,即刻召集六部官员议事。”林心珩将急报按在案上,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再让太医院备些防暑的汤药,稍后送到灾区去。”绿萼应声退下时,她望着窗外明晃晃的日头,忽然想起庐江溃堤那年的暴雨——天灾从不会等人间准备好,唯有抢在前面,才能少些百姓受苦。
议事殿里,官员们刚听说蝗灾,便炸开了锅。户部尚书周大人擦着汗道:“陛下,国库的粮刚调拨了一部分去南境灾后重建,若再给灾区发粮,恐怕……”话没说完,就被工部侍郎打断:“周大人怎先想着粮?当务之急是除蝗!往年蝗灾都是靠百姓自己扑杀,可这次虫群太大,得派军队去!”
林心珩坐在龙椅上,指尖轻轻叩着扶手,目光扫过殿中争论的官员。她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压下了所有嘈杂:“李农官,你常年在地方巡查,对付蝗灾可有法子?”
站在角落的李农官连忙上前,躬身道:“回陛下,蝗虫怕火也怕深耕——可组织百姓挖掘蝗卵,再用柴草火把烧灭成虫;只是……百姓若饿着肚子,哪有力气干活?”
这话戳中了要害,殿内瞬间安静。林心珩看向周尚书,语气缓了些:“国库的粮,先调拨三万石去灾区。就按‘以工换粮’的法子,百姓参与灭蝗,每人每天发两斤米,老人孩子减半。”她顿了顿,又道,“再让兵部调五千士兵,协助偏远地区灭蝗——士兵们年轻力壮,正好帮着运送粮草、搭建临时棚屋。”
周尚书愣了愣:“可三万石粮……”“先从朕的内库补。”林心珩打断他,眸中亮着坚定的光,“百姓是大靖的根本,丢了粮食可以再种,丢了百姓,再多粮也没用。”这话让殿内的官员们都低了头,先前争论的工部侍郎红了脸,躬身道:“陛下英明,臣愿去灾区督工,保证把粮草送到百姓手里。”
散朝后,林心珩没回后宫,只换了身素色的布衫,带着两名亲兵,悄悄往受灾最严重的武清县去。刚到县境,就见田垄间尽是暗褐色的虫群,密密麻麻地爬在稻苗上,啃食的“沙沙”声隔着老远都能听见。几个农户蹲在田埂上,望着光秃秃的稻茎抹眼泪,其中一个白发老人,手里还攥着半根没啃完的野菜根。
林心珩走过去,轻声问:“老人家,这蝗虫是何时来的?”老人抬头见她穿着普通布衫,只当是路过的读书人,叹了口气:“前儿个还只是零星几只,昨儿一早就成了灾,官府来了人,说陛下要给我们发粮,让我们挖蝗卵、烧蝗虫——可这虫子太多了,能管用吗?”
“管用的。”林心珩蹲下身,捡起一根树枝,帮着老人拨开泥土,露出里面细小的蝗卵,“您看,这些卵挖出来埋深些,明年就不会再长蝗虫了。”她指尖沾了泥,却不在意,又道,“朝廷派了士兵来,待会儿就会送粮草来,您老放心,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昭烈女帝大靖风云录 只要咱们一起动手,蝗虫定能除干净。”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是兵部派来的士兵,推着装满粮食的独轮车,后面还跟着扛着柴草的农户。“陛下!”领头的校尉见了林心珩,忙翻身下马行礼,吓得老人连忙起身,这才知道眼前的“读书人”竟是女帝,慌忙要跪,却被林心珩扶住:“老人家不必多礼,咱们一起灭蝗,比什么都强。”
那天的武清县,田埂上满是忙碌的身影。孩童提着竹筐,跟着大人的锄头捡蝗卵;壮年男子举着点燃的柴草,在田垄间跑动,火舌舔过的地方,蝗虫“噼啪”作响;妇人则将收集的蝗虫晒干——那是穷苦人家能果腹的“口粮”。林心珩也拿起一把小锄头,帮着挖卵,日头晒得她额角冒汗,亲兵要递帕子,她却摆手:“百姓们都在晒着,朕怎好特殊?”
到了傍晚,太医院的汤药送来了,林心珩亲手给老人端了一碗,看着他喝下去,才问道:“家里还有粮食吗?”老人抹了抹嘴,眼里泛着泪:“去年均田分了三亩地,本想着能多收些粮,没想到闹了蝗灾——若不是陛下发粮,我们早该去啃树皮了。往年蝗灾,官府只会催着交税,哪管我们死活啊!”
林心珩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她想起刚从皇陵回来时,在宫门外看见的流民尸体。这些年推行新政,她总怕做得不够好,怕再有人像那样饿死。“老人家,”她轻声道,“蝗灾虽凶,但只要我们今年把卵除干净,明年就不会再闹了。朝廷会派农官来,教大家种抗虫的庄稼,以后日子会好的。”
半月后,灾区传来消息,蝗灾己基本控制住,没扩散到青州。林心珩在议事殿里听着官员们的汇报,脸上却没有轻松的笑意。她看向李农官:“蝗卵都清理干净了吗?可别留到明年再复发。”
李农官躬身道:“回陛下,百姓们按您的吩咐,把挖出来的蝗卵都埋进了深土里,还在田边种了蝗虫怕的艾草。只是……”他顿了顿,“明年春天还得派人去巡查,万一有漏网的卵,也好及时处理。”
“说得对。”林心珩点点头,目光扫过殿中官员,“诸位还记得南境水患吗?天灾从不是一次性的,今年控制住了蝗灾,明年就得防着旱灾、水灾。我们当官能做的,就是把功夫下在平时,别等灾来了才手忙脚乱。”
官员们纷纷躬身称是,林心珩却想起武清县那位老人的话——百姓要的从不是什么“英明圣主”,只是有人在灾来时,能给他们一口粮、一个活下去的指望。散朝后,她走在回宫的廊上,晚风带着些微凉意,吹散了议事时的紧绷。绿萼递来一杯温水,她接过,望着远处百姓家升起的炊烟,轻声道:“告诉户部,明年的粮种,要多准备些抗虫的,再给灾区百姓免半年赋税。”
回到寝殿,案上还放着那封没看完的蝗灾急报。林心珩拿起笔,在旁边写了一行字:“治国者,当防患于未然,方保百姓无虞。”烛火跳动着,映着她的侧脸,她忽然想起登基那天,对百姓说的“轻徭薄赋、重农兴兵”——这不是一句空话,是要在每一场天灾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一点点兑现的承诺。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案上的通商章程上,林心珩轻轻将它折起。西域通商固然重要,可比起百姓的饭碗,终究是次要的。她拿起另一本奏折,是灾区百姓联名写的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多谢女帝”的字样。她着那些粗糙的字迹,喉头微涩——这世间最沉的重量,从来都是百姓的信任,她不能辜负。
(http://www.220book.com/book/M4O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