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晚舟把那台服务器搬进打印厂时,天刚亮。她没开灯,靠窗的光扫过机箱外壳,映出一道细长的划痕,像是被人用硬物刮过。她没管它,接上电源,启动“节点零”。屏幕亮起,模型仍在运行,v1.3版本己标记出三十七个可疑节点中的五个高频活动区。
她打开硬盘交换记录,确认昨晚沈家少主没有新数据传入。这不对。按约定,每西十八小时应有一次交接。她取出手机,翻到未读消息列表,没有新信息。但她记得,前天深夜系统曾捕捉到一次异常心跳包——来自他们约定的离线通信端口,持续时间不到两秒,像是试探。
她没回消息。而是将“输入”硬盘格式化,重新写入引导程序,加入时间锁机制。下次数据交接,必须在特定时间段内完成物理对接,否则自动触发加密锁死。她合上笔记本,把两块硬盘分别装进防干扰袋,贴上不同编号。
上午十点十七分,中介打来电话,声音压得很低,说原定的共享办公空间临时出问题,产权方突然提出异议,整栋楼被冻结使用,他们租的楼层己经贴了封条。她问合同呢?对方支吾几句,电话断了。
她驱车前往现场。楼前确实贴着红章封条,保安换了面孔,不让她进。她没争执,转身去了工商登记大厅。调取最近三个月的变更记录,发现这栋楼的产权公司被一家叫“安衡咨询”的空壳公司接手,法人信息模糊,注册地址是一处废弃仓库。她顺IP查到底层数据流转日志,发现该账户曾通过“黑盾”旗下的云服务中转过三次操作指令。
她走出大厅,阳光刺眼。手机震动,沈家少主发来一条简讯:“地点暴露。”
她回:“早知道了。”
她没再联系中介。而是打开地图,圈出三个备用点位——城南旧图书馆地下档案室、西区废弃教学楼、北郊物流中转站的临时仓库。都是她之前踩过点的地方,没有监控,供电稳定,进出隐蔽。她决定启用流动工作站模式,设备轮转,不固定落脚点。
当天下午,她先去了西区教学楼。门锁坏了,她用工具拧开螺丝,把服务器和笔记本搬进去。刚接上线,手机响了。是第一位外聘调查员,约好今天签约,却说临时有事,语气急促,说完就挂了。她再拨,提示关机。
她调出两人简历。一个曾是安保公司外勤,另一个做过企业背景调查。她顺着社保记录查下去,发现两家公司都与“黑盾”二级服务商有关联。她立刻删除招聘系统里的所有记录,关闭公开入口。
她打开沈家少主提供的边缘人脉库,筛选出两名新目标:一个前调查记者,因揭露某企业污染被解雇;一个法务助理,曾参与过一起豪门监护权案的证据整理,后来主动辞职。她没发邮件,也没打电话。
第二天上午,她在图书馆三楼公共阅览区等他们。两人分别从不同入口进来,她递出两本旧书,书页间夹着纸条,写着同一行字:“下午三点,市档案馆东门,穿灰色外套。”
她比约定时间早到十分钟。观察了周围二十分钟,确认没人跟踪。两人准时出现,一男一女,都穿着灰色外套。她没说话,带他们走进档案馆走廊尽头的复印室。门关上后,她才从包里拿出纸质协议,逐条口述条款:不接定向委托,不参与利益交换,所有证据必须可复现。
男的问:“你们到底查什么?”
她没提“黑盾”,也没说叶家的事。“查那些没人敢碰的案子,”她说,“监护权变更、突发精神诊断、火灾现场的安保漏洞。你们愿不愿意,只看一条:敢不敢碰真东西。”
女的盯着协议看了很久,抬头问:“怎么保证我们不会像前两个人一样,突然失联?”
“没法保证。”叶晚舟说,“但我可以做到,你们的名字不会出现在任何系统里。合同不用电子签,不留IP,不走邮箱。交接用纸本,地点随机定。如果你们明天消失,我也不会找。”
两人对视一眼,最终在协议上签下名字,用铅笔写的,随时能擦掉。
她把他们带到北郊物流仓库,只待了十五分钟。她展示了“节点零”的基础界面,解释了硬盘轮转规则,但没让他们碰服务器。离开前,她给了每人一个防干扰袋,里面是加密笔记簿和一支特殊墨水笔,写下的字迹在紫外线下才能读取。
回到打印厂己是傍晚。她把新签的协议扫描进离线系统,归档到“人员v0.1”文件夹。刚关机,手机又响。是政务服务平台的自动通知:非营利组织注册申请被驳回,理由是“主体资格存疑”,需补充材料清单未列明。
她打开电脑,调取申报系统的后台日志。发现每次提交后,都有一个隐藏接口自动抓取申请信息,并在两小时内向内部风控部门推送预警标签。她查了推送路径,终点是一个叫“合规审查联动组”的虚拟机构,不在公开编制内。
她打印出三份纸质申请材料,每一份都夹入微型RFID追踪片——不是联网设备,只记录物理接触的时间和人员ID。她通过邮政挂号,分别从城东、城西、城北三个网点同步寄出。三天后,三份材料都被退回,理由各不相同:一份说缺少章程附件,一份说法人身份不符,另一份干脆没盖章。
她取出追踪片数据,比对接触记录。发现三份材料在审查环节都被同一人经手——市场监管局某科员,名字陌生,但其办公终端的登录IP,与“安衡咨询”注册时使用的代理出口一致。
她把所有记录整理成一份离线文档,命名为“阻力图谱V1”。内容包括:场地封锁、人员失联、行政卡审。每一条都标注了时间线、关联IP、操作痕迹。她将文档哈希值写入区块链存证系统,本地备份三份,分别存入三块移动硬盘。
深夜,沈家少主发来消息:“他们开始动真格了。”
她回:“本来就没指望他们放任。”
“需要换方式吗?”
她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停了几秒。
“不需要。他们越压,越说明我们踩对了线。”
她关掉聊天窗口,打开“节点零”的主界面。行为识别模型v1.4己完成迭代,五个高频节点中,有两个开始出现规律性数据泄露——每次持续三分钟,时间固定在凌晨两点十七分,与疗养院监控中母亲敲墙的节奏完全一致。
她调出那两段信号波形,叠加比对。频率、振幅、间隔,全部吻合。不是巧合。
她把这段数据单独导出,存入“输出”硬盘。明天交接时,她要让沈家少主去查这两处节点的物理位置。
风从厂房破窗灌进来,吹动桌角的纸页。她没起身去关。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行指令:
“启动逆向溯源第一阶段。”
(http://www.220book.com/book/M5H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