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章 洛阳白马

小说: 律宗法脉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律宗法脉 http://www.220book.com/book/M6NL/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西行,佛法初入中土。白马驮经,洛阳市郊建起中土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二百余年光阴流转,白马寺的香火未曾断绝,却始终未能孕育出真正的汉地僧团。

这一日,秋高气爽,白马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朱士行——这位颖川才子,官至中郎将却弃官求法,己在寺中研读佛经三载。此刻他正与西域来的僧人支娄迦谶相对而坐,眉头紧锁。

“大师,弟子有一事不明。”朱士行将手中的竹简轻轻推前,“这《道行般若经》说‘色即是空’,又说‘诸法无我’,道理甚深。可是...”

支娄迦谶抬起深邃的眼眸,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汉语问:“可是什么?”

朱士行深吸一口气:“可是我观寺中僧人,虽剃发披衣,却不知如何持戒修行。饮酒食肉,娶妻生子,与俗人无异。如此修行,如何证得空性?”

支娄迦谶长叹一声,眼中有深深的无奈:“汉地佛法,经籍初传,戒律未备。僧众只知剃发披衣,不知受戒持戒。我虽知此弊,然一人之力有限。”

就在这时,寺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二人起身出门,见几个僧人正与一名商贾打扮的人争执。

“这匹丝绸是信众供养,自然归我所有!”一个肥胖的僧人手扯丝绸不肯放松。 商贾急得满头大汗:“可这是家母供佛的,大师怎能私自占用?”

朱士行看不下去,正要上前调解,却被支娄迦谶拉住:“此类事日日皆有。无戒律依止,僧团必乱。”

正当混乱之际,忽然寺门外传来一声清越的佛号:“阿弥陀佛!”

众人回头,但见一位胡僧立在门口。他身披赤色袈裟,面容清癯,目光如电,虽经长途跋涉,却不见疲态,反而有一种说不出的威仪。

“诸位因何争执?”胡僧汉语虽生硬,却字字清晰。

那胖僧见是外来的胡僧,不屑道:“你是何方来的僧侣?敢管白马寺的事?”

胡僧不慌不忙,合十道:“贫僧昙柯迦罗,从中天竺来,请问这里可有如法受戒的比丘?”

一句话问得在场僧人面面相觑,无人应答。朱士行心中一震,快步上前顶礼:“大师从中天竺来?可通佛法戒律?”

昙柯迦罗打量朱士行,见他虽着汉服,却气度不凡,合十还礼:“贫僧专攻律藏,特为传戒而来。”

支娄迦谶惊喜交加,忙用梵语相问。二人梵语交谈片刻,支娄迦赜忽然泪流满面,向众人大声说:“这位是天竺大德昙柯迦罗律师,特来汉土传戒!我们有救了!”

昙柯迦罗被请入寺中,详细询问汉地佛教情况。当他得知汉地僧人竟未受过具足戒,甚至不知戒律为何物时,不禁潸然泪下。

“佛法僧三宝,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无戒律则无僧宝,无僧宝则佛法难久住世。”昙柯迦罗痛心疾首。

朱士行跪地恳求:“愿大师慈悲,为我等传授戒律!”

昙柯迦罗扶起朱士行,环视西周:“传戒需有十位如法比丘方可。汉地无受戒僧人,此事难为。”

寺中僧人闻言,无不失望叹息。但昙柯迦罗话锋一转:“然佛陀慈悲,开方便门。我可先译出戒经,使众人知戒律为何物,再图授戒之事。”

次日,昙柯迦罗便在白马寺开坛译经。他主译,支娄迦谶助译,朱士行等人笔录润色。第一部被译出的便是《僧祇戒心》,这是大部戒律的概要精华。

翻译工作异常艰辛。许多戒律名词在汉语中并无对应概念,需创造新词。有时为了一字一词的准确,众人要讨论终日。

一日,译到“波罗夷”一词,众人争执不下。 “此是极重罪,当译作‘断头’!”一僧建议。 “太过血腥,不如译作‘弃捐’?”另一僧反驳。

昙柯迦罗静听良久,缓缓道:“波罗夷者,如断头不可复生,如堕阿鼻不得解脱。然‘断头’太过恐怖,‘弃捐’又太过轻微。不如音译为‘波罗夷’,另加注解。”

朱士行恍然大悟:“大师所言极是!音译可保原意,注解可明其义。”

就这样,《僧祇戒心》逐渐成形。每当译出一段,昙柯迦罗便为众人讲解,从每条戒的制戒因缘到开遮持犯,详细剖析。

寺中僧人闻法后,始知往日所为多不如法,有的惭愧忏悔,有的则拂袖而去——戒律的约束触动了他们的既得利益。

一个月圆之夜,朱士行独自拜谒昙柯迦罗:“大师,戒经己译毕,然而汉地仍无如法比丘。长此以往,恐人心又怠。”

昙柯迦罗仰望明月,沉默良久忽然问:“朱居士,你可愿出家受戒,为汉地第一僧?”

朱士行一愣,随即坚定回答:“弟子愿意!然则十僧之数不足,如何得戒?”

昙柯迦罗目光炯炯:“我连日思惟,汉地情况特殊,可权开方便。我可请西域僧人来洛,凑足十数。再者,戒体之得,重在发心,不在形式。”

翌日,昙柯迦罗宣布将举行汉地首次传戒大典。消息传出,震动洛京。信众欢欣鼓舞,而那些不守戒律的僧人则群起反对。

传戒前三天,一群僧人冲进昙柯迦罗的禅房:“胡僧滚回天竺去!汉地佛法自有汉地的规矩!”

昙柯迦罗安然静坐:“佛法无分胡汉,戒律是修行根本。你等若真为法而来,可一同受戒。”

众僧语塞,悻悻而去。朱士行担忧道:“大师,他们恐不会善罢甘休。”

昙柯迦罗淡然一笑:“为法捐躯,得偿所愿。”

果然,传戒前夜,一群蒙面人夜袭白马寺,欲抢夺戒本,驱赶昙柯迦罗。危急时刻,一队官兵忽然出现,拿下了闹事者。原来是魏国皇帝曹叡听闻有天竺高僧来洛,特派护卫暗中保护。

公元249年,魏嘉平元年,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日子。白马寺大雄宝殿前,香云缭绕,梵呗悠扬。从于阗、龟兹等地赶来的十位西域僧人庄严站立,昙柯迦罗为主戒师。

朱士行与另外西位汉人跪在戒坛前,他们是首批求受具足戒的汉人。在昙柯迦罗的引领下,他们一字一句,虔诚念诵乞戒文。

当说到“尽形寿不杀生、不偷盗、不、不妄语、不饮酒”时,朱士行泪如雨下。他想起自己读经时的困惑,想起寺中的乱象,想起求法的艰辛。今日,汉地终于有了如法受戒的比丘!

羯磨完成,昙柯迦罗高声宣布:“自此,汉土有真正比丘矣!”

在场信众无不欢喜赞叹,有的甚至激动得泣不成声。朱士行抚摸身上的袈裟,感觉重若千斤——这不是束缚,而是解脱的铠甲。

受戒后,朱士行取法名“八戒”,意在时刻提醒自己严守戒律。他成为汉地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比丘,后世尊为“汉土受戒第一人”。

然而,昙柯迦罗的工作并未结束。他继续翻译律典,培养弟子。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汉地最初的传戒制度,使戒脉得以延续。

一年后,昙柯迦罗辞行。朱士行率众弟子长跪送别:“大师之恩,汉地佛子永世不忘!”

昙柯迦罗扶起众人:“戒脉己传,当善自护持。我今西归,或许不能再返。然戒律之光,既己点燃,必当燎原。”

说完,昙柯迦罗飘然而去,一如他来时那般突然。他留下的不仅是戒本,更是汉传佛教的命脉所在。

朱士行——如今的八戒法师——站在白马寺山门前,远眺师父离去的方向。他知道,自己肩负着怎样的重任。戒律的种子己在汉地播下,需要用心血浇灌,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师父放心,”他轻声立誓,“弟子必让戒律之光,普照汉土。”

秋风拂过,塔铃清响,仿佛在应和这庄严的誓言。一条从印度到中国的法脉之桥,终于在这一刻完全架通。而律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书写它的汉地篇章。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律宗法脉》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M6N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律宗法脉 http://www.220book.com/book/M6N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