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章 不满小乘:寻找更深真理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及三论宗 http://www.220book.com/book/M6V8/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及三论宗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及三论宗最新章节随便看!

龙树在那烂陀的学习己逾一年。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多次辩论,他对佛教各派教义有了深入了解,特别是以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为代表的部派佛教思想。然而,随着理解的深入,一种不满足感开始在他心中滋生。

这种不满足最初是细微的,如同远处雷声的微弱先兆。它在龙树研读阿毗达摩论藏时悄然浮现——这些精细繁复的法相分析,虽然令人钦佩,但似乎偏离了佛陀教法的核心精神。

一天,龙树在图书馆研读《大毗婆沙论》,这部二百卷的巨著代表了说一切有部理论的顶峰。他沉浸在这些精细的法相分析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各种分类;心所法的细微区别;三世实有的理论论证...

突然,他放下经卷,揉了揉疲惫的眼睛。一个问题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脑海:这些繁复的理论分析,真的能帮助人们解脱痛苦吗?还是只是一种的游戏?

这个疑问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龙树开始更批判性地审视部派佛教的理论体系。

他发现,尽管部派佛教在法相分析上极其精细,但在某些根本问题上似乎存在内在矛盾。例如,有部主张“法体恒有,作用生灭”,但同时又坚持“诸行无常”的基本教义。如果法体恒有,如何真正无常?如果作用生灭,生灭的主体是什么?

更让龙树困惑的是部派佛教对“补特伽罗”问题的处理。一方面否认有常一不变的“我”,另一方面又需要建立业果相续的主体,于是提出了“假名我”的概念。但这个“假名我”与实质性的“我”界限在哪里?

龙树带着这些问题去找戒贤法师。老法师听完后,微笑着说:“你开始触及佛教思想发展的关键问题了。部派佛教的理论建设有其历史价值,但确实有其局限性。”

“那么,如何超越这些局限性呢?”龙树急切地问。

戒贤法师没有首接回答,而是说:“你应该去听听大乘般若系的课程。或许那里有你要寻找的答案。”

于是,龙树开始参加那烂陀大学中大乘学者的讲座和讨论。他首先接触的是《般若经》系的教义,这些经典倡导“一切法空”的思想,与部派佛教的“法有”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最初,龙树对般若空性思想感到既吸引又困惑。一方面,空性观念似乎能解决部派佛教的许多理论困难;另一方面,极端空性观念似乎有陷入虚无主义的危险。

一次般若经研讨会上,讲师正在讲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深奥义理。龙树忍不住提问:“如果一切都是空性,那么因果业报如何建立?修行解脱还有什么意义?”

讲师微笑着回答:“空性不是否定现象世界的因果规律,而是指出这些规律没有独立不变的本质。就像梦境中的事物,梦中有苦乐因果,但醒后知其性空。”

这个比喻让龙树若有所思,但他心中仍有疑虑。研讨会后,他继续与讲师深入讨论。

“如果说一切如梦如幻,”龙树追问,“那么醒觉的状态是什么?谁从梦中醒来?”

讲师赞赏地点点头:“好问题!这就是般若智慧的微妙之处。醒觉不是得到某种东西,而是认清梦的本质。没有独立的‘醒者’,只有醒觉本身。”

这些讨论让龙树开始重新思考许多基本概念。他越来越感到,部派佛教的许多争论可能源于对概念本身的执着。

龙树也开始研究大乘佛教的菩萨道思想。与部派佛教侧重个人解脱不同,大乘强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利他精神。这种广阔的胸怀深深吸引了龙树。

一天,龙树在禅修中有一个深刻的体验。他观察到心念的生灭变化,试图找到一个不变的观察主体,却发现所谓的“观察者”本身也是流动变化的过程中的一部分。

禅修结束后,他恍然大悟:部派佛教的问题或许不在于具体理论,而在于寻找实有的执着——无论是“我”的实有还是“法”的实有。

这个认识让龙树既兴奋又不安。兴奋的是他似乎触碰到了更深的真理;不安的是这个认识动摇了他己有的知识框架。

龙树开始更系统地比较研究大小乘教义。他注意到,大乘佛教并非简单否定小乘,而是试图提供一个更融贯的框架来包含和超越小乘的见解。

例如,大乘提出的“二谛”说——世俗谛和胜义谛——为理解不同层次的真理提供了一个巧妙框架。在世俗层面上,因果业报确实存在;在胜义层面上,一切法空无自性。

这个框架帮助龙树解决了心中的许多矛盾。他开始尝试用二谛的角度重新理解部派佛教的理论,发现许多争论其实源于混淆了不同层次的真理。

然而,龙树并没有轻易接受大乘教义。他保持着批判性的思维,经常向大乘学者提出尖锐的问题。

一次大乘研讨会上,龙树问:“如果一切法空,佛菩萨的慈悲智慧是否也空?如果也空,如何能利益众生?”

主讲的大乘学者思考后回答:“佛菩萨的慈悲智慧是‘妙有’,是空性的功用,不是独立实有的法。就像镜中映象,虽无实体却能显相。”

这个回答让龙树陷入深思。他开始意识到,空有不二、性相圆融可能是理解真理的关键。

随着研究的深入,龙树越来越不满意部派佛教的局限性,但同时对大乘佛教的某些极端表述也保持警惕。他感到自己需要找到一个中道的理解,既不落于常见,也不落于断见。

这种探索让龙树在那烂陀的处境变得微妙。一些部派佛教的学者开始视他为“叛徒”,而一些大乘学者则希望拉拢他加入自己的阵营。

但龙树拒绝被标签化。他告诉一位试图拉拢他的大乘学者:“我不是要反对谁或加入谁,只是想寻找最契合真理的教法。”

龙树的独立态度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但也赢得了真正的尊重。戒贤法师私下对他说:“保持这种开放而批判的心态,这是真正求道者的品质。”

一天,龙树在阅读早期大乘论师马鸣的著作时,被一句话深深触动:“佛法如药,应病与药;法无高下,应机则妙。”

这句话像闪电一样照亮了他的心。他忽然明白,大小乘教义可能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应对不同根器众生的善巧方便。

这个认识让龙树从非此即彼的思维中解脱出来。他开始欣赏各种教法的价值,同时看到它们的局限性。

然而,龙树心中的根本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如何融贯各种教义?如何建立一个既不离世间因果又不堕于实执的理论体系?

这些问题推动着他向更深处探索。他开始意识到,可能需要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来超越现有的争论。

傍晚,龙树独自坐在那烂陀的湖畔,观察水面的莲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盛开正艳,有的己凋零入水。它们形态各异,但都出自同一池水,归于同一池水。

“或许各种教法也是如此,”龙树若有所思,“形态各异,但都源自同一真理,指向同一真理。”

这个领悟让他感到一种深层的平静。他知道自己的不满足不是终点,而是更深探索的起点。部派佛教的精细分析和大乘佛教的深广智慧都是宝贵的资源,但需要一个新的综合。

远方的钟声响起,召唤学僧们晚课。龙树站起身,向着讲堂走去。心中的不满足感仍在,但己经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他知道,自己即将迎来思想上的重大突破,但那需要更多的思考和体验。

龙树不知道,这种对现有教法的不满足,将最终引领他开创中观学派,为佛教思想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但此刻,他只是一个求道的学子,带着开放的心和批判的思维,一步步走向真理的更深处。



    (http://www.220book.com/book/M6V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及三论宗 http://www.220book.com/book/M6V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