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章 舌战群僧:少年才俊显神通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及三论宗 http://www.220book.com/book/M6V8/ 章节无错乱精修!
 

那烂陀佛教大学每季度举行一次大型辩论法会,吸引各派学者前来切磋交流。龙树抵达后的第一次大型辩论会即将开始,整个学术社区都弥漫着一种特殊的兴奋与期待。

戒贤法师找到龙树:“这次法会,我建议你作为观察者参加,先熟悉这里的辩论风格和规则。”

龙树恭敬地回答:“谨遵师教。我确实需要更多时间准备。”

然而,命运似乎有别的安排。辩论会前一天,那烂陀大学青年学僧组的代表突然病倒,急需找人替代。戒贤法师经过深思,最终决定推荐龙树代表青年组参加。

“但师父,”龙树有些犹豫,“我对佛法的理解还很浅薄,恐怕难以胜任。”

戒贤法师微笑道:“真理的探索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智慧的开启。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辩论会在那烂陀中央大讲堂举行,能容纳数千人的殿堂座无虚席。来自印度各地各派的学者济济一堂,包括上座部、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佛教部派代表,甚至还有一些婆罗门和耆那教学者。

龙树被安排在第三场辩论,对手是上座部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法护比丘。法护以精通阿毗达摩、善长辩论著称,曾在那烂陀多次辩论中获胜。

辩论主题是“三世实有与否”,这是当时佛教各部派争论的焦点问题。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主张“三世实有”,认为过去、现在、未来法都实有其体;而经量部等则主张“现在实有,过未无体”。

法护比丘首先立论,引经据典论证三世实有的观点:“若过去法无实,则业力如何相续?若未来法无实,则果报如何实现?故知三世实有,法体恒存。”

他的论述逻辑严密,引证丰富,赢得不少听众的赞同。

轮到龙树回应时,全场目光聚焦在这个陌生的南方青年身上。许多人好奇这个新来的婆罗门学子将如何应对。

龙树起身,先向法护和评委行礼,然后平静地开始回应:“感谢法护师兄的精辟论述。但我有几个疑问:第一,如果说过去法实有,那么己灭之法如何存在?第二,如果说未来法实有,那么未生之法如何存在?第三,最重要的是,如果三世实有,那么无常教义如何成立?”

这些问题首指“三世实有”理论的难点。法护试图用“法体恒有,作用生灭”的理论回应,但龙树进一步追问:“如果法体恒有,那么修行解脱的意义是什么?恒有的法体如何被转变?”

辩论逐渐深入,龙树不仅指出对方理论的困难,还开始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三世区别不在法体,而在作用。就像同一滴水,在不同时间可能呈现雨、河、云等不同形态,但水性不变。”

这个比喻巧妙而深刻,让许多听众眼前一亮。法护努力维护自己的立场,但龙树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揭示了“三世实有”理论中的内在矛盾。

最终,评委宣布龙树在这场辩论中获胜。会场响起惊讶的议论声——一个初来乍到的青年竟能击败那烂陀的辩论高手!

接下来的几天,龙树又参加了多场辩论,对手越来越强,议题也越来越广泛。从阿毗达摩的精微区别到般若空性的深奥义理,龙树展现出了惊人的理解力和辩才。

最引人注目的一场辩论是与说一切有部著名学者众贤的较量。众贤著有《俱舍论》的评注,是当时有部理论的权威代表。

辩论主题是“补特伽罗有无”。有部主张“我空法有”,否认补特伽罗(人我)的实在性,但主张五蕴等法实有。

众贤首先立论,详细阐述有部的立场:“补特伽罗只是五蕴假合,无实自性;但五蕴等法实有其体,否则因果业报无从建立。”

龙树在回应中,首先肯定有部在分析法相方面的贡献,然后提出质疑:“如果说五蕴实有,那么请问:第一,五蕴是否有自性?第二,如果有自性,如何解释无常变化?第三,如果无自性,为何说实有?”

众贤试图用“刹那实有”理论回应,但龙树进一步追问:“刹那生灭的法如何承担业力相续的功能?如果每一刹那都是独立的实有,那么因果如何建立?”

辩论到最后,众贤不得不承认:“年轻人,你指出的这些问题确实是有部理论需要解决的难题。”

这场胜利让龙树的名声在那烂陀迅速传开。许多人开始对这个南方来的婆罗门青年刮目相看。

但龙树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每次辩论结束后,他都会反思自己的论点,思考对方观点中的合理之处。他经常去找刚刚辩论过的对手,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及三论宗》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继续深入讨论相关问题。

这种态度赢得了许多学者的尊重。就连被驳倒的法护比丘也成了龙树的朋友,两人经常一起研讨经论。

随着辩论的进行,龙树开始意识到佛教内部的思想多样性。他发现不同部派之间的争论往往源于对佛陀教义的不同理解和侧重,而不是根本对立。

一天晚上,龙树与几位来自不同部派的朋友围坐讨论。法护代表上座部,众贤代表说一切有部,还有一位代表经量部的光友比丘。

龙树提出了一个引发深思的问题:“我们各派都宣称传承佛陀正法,为什么会对同样的问题有如此不同的理解?”

众贤沉思后回答:“或许就像盲人摸象,每个人都接触到了真理的一部分,但误以为是全部。”

光友比丘补充道:“也可能是因为佛陀应机施教,对不同根器的弟子说不同的法。”

龙树若有所悟:“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寻找一个能够融贯各种教义的框架,而不是执着于各自的立场?”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人都陷入沉思。他们从小接受的部派教育往往强调自宗的正统性和优越性,很少考虑融贯各派的可能。

辩论会最后一天,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一位来自南方的婆罗门学者挑战那烂陀的佛教僧众,质疑佛教基本教义的合理性。

“如果一切法无我,那么修行者是谁?证悟者又是谁?如果涅槃是无余依灭,那么与虚无有何区别?”婆罗门学者的问题尖锐而首接。

那烂陀的几位教授比丘上前应对,但似乎未能令对方满意。现场气氛逐渐紧张。

这时,龙树站起身:“尊敬的婆罗门长者,请允许我这个同样出身婆罗门的人尝试回应您的问题。”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龙树用婆罗门学者熟悉的语言和概念,阐释佛教的无我思想和涅槃理念:“就像河流入海,失去河流的形式但不是化为虚无,而是与大海融为一体。修行者也是如此,不是有一个‘我’证悟涅槃,而是烦恼止息,与法性相应。”

他用婆罗门教熟悉的梵我概念作比喻,但指出佛教的不同在于不将终极实在实体化。这种善巧的阐释方式,让那位婆罗门学者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解。

最终,婆罗门学者合掌表示:“年轻人,你的解释让我对佛教有了新的认识。我愿意更开放地研究这些教义。”

这场意外的辩论让龙树在那烂陀的声音达到了新高。许多佛教比丘开始真正接纳这个婆罗门出身的青年,不再将他视为外人。

戒贤法师欣慰地对龙树说:“你展示了如何用智慧而非执着来维护真理。真正的辩论不是为了战胜对方,而是为了共同接近真理。”

龙树谦虚地回答:“我只是尝试理解各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寻找它们背后的共同真理。”

通过这些辩论,龙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佛学理解,还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方法。他越来越善于发现各种理论中的内在矛盾,同时欣赏不同观点的价值。

但他心中的根本疑问仍未完全解决。特别是关于空性和缘起的深奥义理,他感觉自己的理解还很表面。

辩论会结束后,龙树恢复了日常的学习和禅修生活。但他现在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他想要找到一个能够融贯大小乘、贯通佛教各派的核心洞见。

一天,在阅读《般若经》时,龙树被一段经文深深触动:“一切法如幻如化,如梦如影,如响如泡,如镜中像,如水中月...”

这段经文让他久久沉思。如果一切法如幻如化,那么辩论中执着各种理论观点又有什么意义?但如果不借助概念和理论,又如何表达和传递真理?

这个悖论像一把钥匙,开始打开龙树心中更深层的智慧。他知道自己即将迎来思想上的重大突破,但那需要更多的思考和体验。

傍晚,龙树独自坐在那烂陀的莲花池边,观察水中月影。池水波动,月影随之变幻,但天上的明月本身并未动摇。

“或许真理就像这明月,”他若有所思,“我们的概念和理论如同水中的月影,不是月亮本身,但指向月亮。”

这个领悟让他感到一种深层的平静。舌战群僧的经历不是终点,而是更深层探索的起点。龙树知道,自己的求道之路还将继续向前,通向更深刻的觉悟。

远方的钟声再次响起,召唤学僧们晚课。龙树站起身,向着讲堂走去。心中的疑问和领悟交织在一起,推动他向着真理的更深处前进。



    (http://www.220book.com/book/M6V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及三论宗 http://www.220book.com/book/M6V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