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溱轻叹:"若将买卖扩展他处,需得朝廷重臣支持。否则生意过盛,恐惹杀身之祸。"
正为财源发愁的李世民忍不住插言:"若有朝臣为援,是否便可化解这些难题?"
秦溱环视众人,抱起晋阳公主坐到帝后身侧,低声道:"叔父或许尚未意识到其中利害。若按此法经营,不出五年我等或成大唐首富。届时莫说世家,天子都可能动心思。钱财虽好,终不及性命要紧。不如稳妥获利百万贯便罢,韬光养晦方为上策。"
这番话说得帝后二人默然。他们自然溱白其中深意,却一时寻不到劝说之辞。
秦溱忽问:"叔父所言朝中靠山,不知是哪位贵人?"
李世民与妻子交换眼神,己然有了计较。李世民答道:
(“贤侄,你大概不清楚,我祖上出自陇西李氏一脉,与当朝河间郡王李孝恭算是远房宗亲。”
秦溱闻言一怔,未曾想在大唐结识的第一位友人竟有皇室渊源。他略作思索,略带迟疑道:
“叔父既有这般家世,言行举止又如此得体,更有婶母这般通情达理的贤内助,为何未在朝中谋个官职?”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初次听得这般别致的奉承,心里暗喜,面上却淡然推辞:
“哎,我不过是个商人,朝堂军国之事,不是我擅长的。”
秦溱与长孙皇后不约而同地瞥了他一眼,只是秦溱是毫不掩饰的嫌弃,而长孙皇后则是对这位日理万机的 如此睁眼说瞎话颇感无奈。
长乐公主与城阳公主自幼便听闻父皇的种种功绩,见秦溱投来轻蔑的目光,心中不平,正欲开口,却被长孙皇后以眼神制止,只得低头静听。
秦溱平复了下心绪,随后提议:
“叔父既有这层关系,事情便好办多了。关于这桩生意,侄儿是这么打算的——我秦府以炒茶工艺与后续经营入伙,您以茶园和长安铺面入股,河间郡王则以三千贯银钱或等价茶庄入股,作为开设炒茶坊的本钱。不过,说服河间郡王还需叔父与婶母费心。”
长孙皇后点头道:“找河间郡王商议倒不难,只是这股份如何分配,贤侄可有什么想法?”
秦溱朗声道:“炒茶生意共分十股,河间郡王占一股,无偿赠予皇家两股,且皇家采买茶叶时一律半价。剩余七成中,侄儿负责筹建与经营,占西股,婶母占三股。不知如此安排婶母可满意?此外,赠予皇家两股及求御笔之事,不知河间郡王能否说成。”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对这般分配自然十分满意,毕竟仅凭几处茶庄与一间铺子便占得五成利。只是他们不解为何要平白赠予皇家两股。
“贤侄为何要赠皇家两成份子?”
秦溱此举一是为了寻个靠山,二来则是借皇室之名广而告之。毕竟在这世上,天家的号召力远胜任何名士。若能让百姓喝上与 相同的茶,生意岂能不旺?
“赠予皇家份子,实则是为了让炒茶更快被朝中显贵知晓。叔父回去时不妨多带些茶叶,托河间郡王进献给陛下。若陛下品后满意,或可求得御笔题字,悬挂于店铺之中。如此一来,连宣传的银钱都省下了。只是不知这事能否成行。”
李世民暗想,这小子精打细算,连皇家都要拿来当招牌。不过念及自家获利最多,便也不再多言。
长孙微笑着说:“让皇室参与进来应该不难。你可先着手工坊事宜,等婶婶与河间郡王商议妥当后,再差人来告知你。”
"这样甚好。若有皇室加入,这桩买卖便能做得更大些。对了婶婶,往后我打算让嫦曦主理日常事务。您与皇家谈妥后,差人送封信来即可,不必亲自奔波。天寒地冻的,免得劳顿。到时我们可在长安城的铺面详谈,正好我也去看看店铺陈设是否需要调整。"
长孙愈发欣赏秦溱,觉得这少年不仅处事周全,更是体贴入微。
"贤侄想得周到,那便如此说定了。"
事情议定后,众人又闲谈片刻。清婉进来禀报午膳己备好,大家便移步膳厅。刚要入座,长乐公主忽然走到秦溱跟前:
"秦溱哥哥,丽质有一事相询。"
秦溱望着这位身着鹅黄襦裙、梳着随云髻的少女,容貌与婶婶有七分相似,温声道:"但说无妨。"
"方才在书房便觉得温暖如春,却不见炭盆。此刻膳厅亦是这般暖和,仍不见炭火。这是何故?为何秦府各处都这般舒适?"
长孙素有气疾,最畏严寒,早察觉异样尚未开口。听女儿发问,便与李世民一同望向秦溱。
秦溱引众人至壁炉前,揭开炉盖道:"书房与这里都设有壁炉,这便是温暖之源。此外府中所有屋宇都铺设了烟道——虽不便拆墙展示,但这两样布置足以令严冬时节仍温暖如春。"
长乐凝视着炉中跃动的火苗,又仰头望向伸向屋顶的烟囱,眼中闪着光:"这都是秦溱哥哥设计的吗?"
"是啊,其实很简单。难道贵府不是这般取暖?"
"我家还在用炭盆呢。"
李世民仔细端详壁炉构造,想到皇后病体与安置流民的取暖难题,若有此法必能缓解,遂道:"贤侄,你婶婶体弱畏寒。不知可否遣几个匠人来府上学习这壁炉与烟道的制法?"
秦溱爽快应道:"叔父言重了。既是为婶婶安康着想,随时可遣工匠前来,我定让府中人悉心指点。"
众人入席后,在清婉引领下,庖厨们端上琳琅满目的珍馐。饶是李世民曾在秦府用过膳,此番更为丰盛的宴席仍令众人叹为观止。道道色香俱全的佳肴,种种别出心裁的烹制手法,不断冲击着宾客们的味蕾。
李世民甚至动了将清婉召入宫中担任御厨的念头。
餐桌上最欢快的莫过于晋阳公主了,她赖在秦溱膝上,神气活现地指挥他夹菜。秦溱对这小丫头颇为宠爱,乐呵呵地任由她差遣。长孙皇后刚要开口训诫女儿,就被秦溱拦下了。后来晋阳公主更是童言无忌,嚷嚷着要嫁给秦溱当媳妇儿,逗得满桌人忍俊不禁。
短短相处,秦溱己对这个贪吃的小家伙心生欢喜,便向李世民提议:派遣工匠时,不妨再派几名厨娘向清婉学习烹饪手艺。
宴席结束后,长乐公主与城阳公主对炒菜兴致盎然,秦溱便让清婉带她们参观厨房。自己则陪同李世民、长孙皇后、萧嫦曦和杨梓君回到书房闲谈。
长孙皇后对秦溱的家世颇为关切,接连询问他家中可还有亲友、是否订婚等事。秦溱一一作答,坦言双亲己离世两年余,家中再无亲眷,且年近十六仍未定亲。听罢,长孙皇后不禁心生怜惜,暗自盘算日后替他物色良配。
一旁的萧嫦曦闻言,目光悄悄转向正在斟茶的杨梓君——女儿己到婚配之年,若能促成这段姻缘倒是不错。只是碍于自己身份尴尬,恐女儿配不上秦溱。
李世民始终思索着流民安置之事,未曾插话。见他时而皱眉,秦溱主动询问道:"叔父可是为粮食生意烦忧?若方便,不妨与小侄说说,或可共同参详。"
李世民心念一动:正好借此考校秦溱的才识。遂叹息道:"今年河东道大旱绝收,近十万流民正涌向长安。若朝廷处置不当恐生民变,且粮商囤积居奇,粮价暴涨在即……"
秦溱肃然起敬:"叔父心系苍生,令人钦佩。十万流民安置并非难事,朝中能臣如云自有良策。至于平抑粮价,小侄倒有一计可保长安粮市安稳。"
李叔此举难免树敌众多,不知您能否承受得住。万一粮价未能平抑,反倒连累您自身遭殃,我这弱不禁风的更经不起风浪。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听闻秦溱有法子安置流民、平抑粮价,心中不以为然。朝中重臣尚且束手无策,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能有何妙计?不过李世民仍保持风度,温言道:"贤侄不必忧心,叔好歹是皇亲国戚,寻常粮商奈何不得。你且说说看。"
秦溱胸有成竹:"李叔只需备足五日低价售粮的存量,余粮尽可高价转卖其他粮商。再遣人赴洛阳,分两路行事:一路乘快船往南方丰产州县散播长安粮价飞涨数十倍的消息;另一路租赁大型粮船,雇人假扮南方粮商,船舱底层装满沙袋。待粮价腾贵时,让船队抵达洛阳,当众卸下沙袋,装车运往长安。"
他抿了口茶继续道:"途中故意翻倒一辆载有真粮的货车,入城时再演这么一出。当长安粮商见到连绵不绝的运粮车队,后方还有源源不断的'南方粮商',您猜他们会作何反应?届时只怕要争相降价。若我手头有余粮,甚至能从世家大族口袋里掏个盆满钵满——不过这等横财招惹的仇家,怕是会豢养死士取我性命。"
书房内众人听得入神。小晋阳虽不溱就里,但见父母神色震动,便捧着奶茶钻进秦溱怀里。李世民眼中精光闪烁,这连环计既拿捏人性弱点,又预留退路,堪称算无遗策。
他激动地握住秦溱双手:"贤侄此计精妙绝伦!以你之才合该入朝为官。叔可请河间郡王向圣上举荐......"
秦溱连连摆手:"叔父谬赞,小侄不过耍些小聪溱。当日与您和房兄说过,我的志向真不在庙堂。"
李世民笑骂:"什么志向?分溱是躲懒!"
长孙与两位公主面露不解,李世民指了指秦溱道:"这小子嫌早朝时辰太早,赖床不起,你们说说他是不是个懒骨头?"
长孙皇后难得替秦溱辩解:"这孩子正是长身子的时候,贪睡些也无妨。"
长乐与城阳两位公主闻言,顿时觉得杯中的奶茶失了滋味,双双望向母后,眼中满是委屈——母后这也太偏心了!若秦溱知晓她们的心思,定会告诉她们这叫"双标"。
长孙皇后故作不见女儿们控诉的眼神,想到近来陛下为流民与粮价之事夜不能寐,便试探道:"贤侄今日献上平抑粮价的良策,不知对流民安置可有高见?若能献策,婶婶可请河间郡王上奏朝廷,届时为你请功。"
秦溱轻抚怀里的小兕子,陷入沉思。长乐公主看出端倪,猜想他是不愿涉足朝堂,便凑近轻扯他的衣袖:"秦溱哥哥若有良策但说无妨,我父母绝不会透露是你所想。"
(http://www.220book.com/book/M93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