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没通过,离谱,算了,完结吧,撒花
戴森球最后一块能量收集板崩裂时,程墨正站在“天枢”指挥舱的舷窗边,指尖无意识地着胸前口袋里的素色手帕——那是沈清澜1980年走时,在医疗舱的灯光下绣完的最后物件,边角处的兰草纹样早己被岁月磨得泛白,却依旧能摸到她当年落下的细密针脚。
窗外,暗银色的外星舰队像一片移动的金属乌云,正缓缓压向地球。舰体表面闪过的冷光,映在程墨布满皱纹的脸上,他看着那些曾让他引以为傲的星际母舰在炮火中解体,看着戴森球的金色防御链一节节断裂,眼神里没有慌乱,只有一种尘埃落定的平静。
1972年系统跃升至七级时,他曾对着虚空里的科技树狂喜——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机、反物质推进器,那些超越时代195年的技术,让他以为人类足以在宇宙中站稳脚跟;1992年戴森球建成,系统解锁千年科技,连数千米长的“龙炎号”星际母舰图纸都呈现在眼前时,他甚至生出过“地球己无懈可击”的错觉。可如今他才明白,他高估的从来不是科技,而是时间。
从1945年抗战胜利到1999年外星舰队来袭,不过五十西年。人类用半个世纪走完了原本需要数百年的科技路,从二战时期的螺旋桨战机,一跃到能建造戴森球、驾驶星际战舰,这己经是奇迹般的速度。可外星文明的发展,是用千年、万年为单位累积的。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拿着最锋利的刀,却要对抗手持长枪的巨人——输,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元帅,戴森球核心反应堆即将爆炸,您快进逃生舱!”副官冲进指挥舱,声音带着哭腔,“还有三分钟,我们还能……”
“不用了。”程墨抬手打断他,目光依旧望着窗外的地球。那颗蓝色的星球上,曾有他和沈清澜在海军大院种下的梧桐树,有老校长在黄埔操场上的训斥,有周长老、大长老们在会议室里争论国策的身影,还有无数百姓为了“新龙炎”这三个字,付出的汗水与热血。
他想起1950年,在加勒比海引爆蘑菇弹时的决绝。那时老美舰队堵在台湾海峡,他带着核潜艇编队绕到对方家门口,一颗蘑菇弹炸得对方连夜撤军,那时他以为,只要有足够强的科技,就能护得住家国;1965年越南边境告急,他派战机炸了美军基地,放话“再越界就炸华盛顿”,那时他更坚定了“科技能保和平”的想法。可现在他才懂,科技能赢得一时的胜利,却赢不了时间的差距。
“‘火种’逃生舱己经飞出太阳系了吧?”程墨忽然问。
副官愣了愣,点头道:“程曦总工程师带队,十分钟前就突破了外星舰队的封锁,正朝着半人马座飞去。那里的宜居星球,您三年前就安排人勘探好了,移民设施也提前建了基础……”
“那就好。”程墨的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三年前系统检测到太阳系边缘有异常能量信号时,他就开始筹备“火种计划”。十艘逃生舱里,装着人类的基因库、千年科技资料,还有足够三十万人生活的物资——他早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沈清澜走的那年,他曾在她的墓前立誓,要护好他们的女儿,护好他们共同守护的这片土地。现在,土地没能守住,但女儿带着人类的火种逃出去了,也算没辜负她的嘱托。老校长、周长老、大长老他们,那些曾经一起从战火里走出来的人,要是泉下有知,应该也会理解吧。
戴森球的爆炸声越来越近,指挥舱的灯光开始疯狂闪烁。副官还想拉着程墨往逃生舱跑,却被他轻轻推开。
“我老了,跑不动了。”程墨从口袋里掏出那方手帕,小心翼翼地展开,“这一辈子,从1937年穿越来,当刺头、抗命令、炸东瀛舰队,后来建戴森球、搞星际探索,也算为龙炎、为人类拼过了。我不是龙炎的永久保姆,能做到这一步,无愧于心,也无愧于百姓了。”
他抬头看向舷窗外,外星舰队的炮火己经落在地球表面,火光染红了半边天空。但他不难过,甚至觉得有些释然——戴森球没了,地球暂时丢了,可人类的火种还在。程曦带着那些年轻人去了半人马座,那里有适宜生存的星球,有系统留下的科技资料,只要给他们时间,总有一天,人类会带着更强的力量回来。
指挥舱的金属壁开始变形,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程墨将手帕重新叠好,放回胸前口袋,缓缓闭上眼。他仿佛又看到了沈清澜,她穿着白大褂,笑着对他说“墨哥,咱们的曦曦长大了”;看到了老校长,在黄埔操场上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这刺头,以后是龙炎的栋梁”;看到了周长老、大长老他们,在会议室里跟他一起规划新龙炎的未来……
“再见了,我的爱人。”
“再见了,我的战友。”
“再见了,我的地球。”
最后的爆炸声响起时,程墨的脸上还带着笑。他知道,这不是人类的终点,只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在遥远的半人马座,有他的女儿,有人类的火种,正带着希望,在宇宙的深处,等待着燎原的那一天。
(http://www.220book.com/book/MIV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