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墨将最后一把干草塞进炕洞,火苗“噼啪”一声窜高,映得他眼底的复杂情绪忽明忽暗。土墙上贴着泛黄的军用地图,红铅笔圈出的游击区范围不大,却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他过往的记忆彻底隔绝在黄土高原之外。他现在是陕北军区游击大队三小队的队长,不是曾经那个运筹帷幄的决策者,更不是需要靠系统走捷径的“特殊分子”。
“队长,炊事班把小米粥熬好了,要不要现在端过来?”门外传来通讯员小王的声音,带着陕北青年特有的爽朗。程墨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翻涌的思绪,扯出个还算自然的笑:“先给岗哨的同志送过去,我等会儿过去。”
等小王的脚步声远去,他才从怀里摸出那块巴掌大的黑色令牌——系统的载体。指尖划过冰凉的金属表面,熟悉的机械音没有像往常一样响起,只有窑洞外呼啸的风声穿过窗棂,带着黄土的粗糙质感。以前他总依赖系统兑换物资,靠着“校长背书”的名义把装备悄无声息地运到队伍里,可现在不同了。他只是个刚上任的小队长,手底下只有三十来号人,枪不满二十支,子弹更是得数着用,再想凭空变出物资,只会被当成疯子。
“不能急,绝对不能急。”程墨对着地图喃喃自语,手指落在标注“马家堡”的黑点上。那里是日军的临时据点,存着一批过冬的棉衣,队员们现在还穿着单衣站岗,夜里冻得首打哆嗦。要是以前,他早就让系统调出据点布防图,带着人摸进去抢了就走,可现在他必须按规矩来——先派人侦察,再跟大队部申请支援,最后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
正琢磨着,副队长老赵掀帘进来,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队长,这是咱们队上个月的弹药清点,你看看。”程墨接过来,就着油灯的光仔细看,纸上的数字触目惊心:步枪子弹只剩八十七发,手榴弹十六枚,连唯一一挺轻机枪都只剩三梭子子弹。“大队部那边怎么说?”他抬头问。
老赵叹了口气,往炕沿上坐:“还能怎么说?全军区都缺物资,让咱们自己想办法。不过我听说,邻县的地主老财家里藏着不少枪,要不咱们……”“不行。”程墨立刻打断他,“八路军有纪律,不能动老百姓的东西,就算是地主,也得按政策来。”
老赵挠了挠头,显然不太理解:“可兄弟们快扛不住了,再没装备,下次跟鬼子遭遇,咱们只能拿命填。”程墨沉默了,他何尝不知道队伍的难处?昨晚查岗时,他看到小兵柱子把冻裂的脚塞进麦草里,却还笑着说“没事,抗冻”。那一刻,他差点就激活系统兑换冻疮膏,可理智最终压过了冲动——没有合理的借口,突然冒出来的物资只会引来怀疑,一旦被人盯上,别说当队长,能不能留在队伍里都难说。
“这样,”程墨忽然有了主意,“你明天带两个人,以‘清理战场残留物资’的名义,去上个月打伏击的那片山坳看看。我记得当时鬼子跑的时候,可能丢了些弹药,咱们仔细找找,说不定能有收获。”老赵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我明天一早就去。”看着老赵匆匆离去的背影,程墨松了口气,这只是第一步,以后还得找更多“合理”的借口,比如缴获的战利品、地方乡绅的捐赠,哪怕慢一点,也比暴露系统强。
夜里,程墨躺在冰冷的土炕上,却毫无睡意。以前的记忆像潮水般涌来,有指挥千军万马的豪情,也有被人猜忌的委屈,那些画面交织在一起,差点让他头痛欲裂。他猛地坐起来,用力拍了拍自己的脸:“程墨,别想了!现在你就是个小队长,首要任务是带好队伍,保护好兄弟们。”
窗外的月亮升得很高,透过破旧的窗纸洒进微弱的光。程墨走到地图前,用手指沿着游击区的边界慢慢划过,心里有了新的计划。他不打算追求猛火力,也不奢求速战速决,而是要稳扎稳打——先巩固现有阵地,再逐步扩大活动范围,靠一次次小规模的伏击积少成多,既能给鬼子造成打击,又能为队伍争取到更多的物资和时间。
“系统,这次就靠咱们自己了。”他对着空气轻声说,仿佛在跟过去的自己告别。令牌在怀里微微发烫,却没有任何反应,就像在默默支持他的决定。程墨知道,未来的路不好走,没有“校长背书”,没有凭空而来的装备,只能靠自己的脑子和兄弟们的拼劲。但他不怕,因为他现在不再是孤身一人,身后有三十多个信任他的兄弟,有这片养育着八路军的黄土高原,更有心中那份从未熄灭的信仰。
天快亮的时候,程墨终于有了困意。他躺在炕上,听着远处岗哨传来的咳嗽声,嘴角露出一丝安心的笑。以前的种种都己过去,现在的他,只是陕北窑洞里一个普通的游击小队长,他要做的,就是带着兄弟们在这片土地上好好活下去,等着胜利的那一天。
带着舰队回抗战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带着舰队回抗战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MIV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