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的工作室里,格莱美组委会的问询函被压在《赤伶》手稿下,烫金的 “Grammy Awards” 标识与纸上的戏腔批注形成刺眼对比。顾清影递来的市场顾问分析报告上,“流派标准” 一栏被标红 ——“《赤伶》大概率归为‘世界音乐’,该类别近十年仅 1 次获主舞台表演机会,且需配合西方听众‘简化东方元素’”。
“他们要的不是认可,是‘驯化’。” 顾问指着报告里的案例,“去年印度音乐人拉吉夫的《恒河颂》,被要求删减西塔琴独奏段落,理由是‘过长会让评委注意力分散’。本质是用西方审美切割我们的文化表达。”
林墨拿起函件,指尖划过 “符合具体标准” 几个字,突然冷笑一声。他翻到《赤伶》手稿中 “戏腔转音” 的批注页,上面还留着京剧程派传人张雪君的修改建议:“这里的‘脑后音’是灵魂,丢了就成了空架子。”“如果为了参选,把程派转音改成西方美声的颤音,把编钟伴奏换成电子合成器,那《赤伶》还是《赤伶》吗?”
顾清影沉默了 —— 她知道林墨的顾虑:格莱美提名固然是荣誉,但代价是让东方音乐沦为西方规则下的 “装饰”。“可这毕竟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奖项,放弃了……”
“放弃的是‘被定义’的机会,不是影响力。” 林墨打断她,语气平静却坚定,“他们想让我做‘听话的东方天才’,用我的名字证明‘西方标准能包容一切’,但我要做的,是让他们看见东方音乐本来的样子。”
他当场拟好回复:“感谢组委会关注。我的音乐扎根于中国文化,其价值应由作品内核与全球听众评判,而非被单一规则框定。若格莱美愿以开放姿态接纳多元表达,我乐见交流;若需以妥协换取认可,则参选失去意义。”
消息一出,舆论瞬间分裂。微博上,# 林墨拒格莱美# 话题两小时破亿,评论区里,普通网友刷满 “硬气!这才是文化自信”,音乐圈从业者却忧心忡忡:“太冲动了,西方主流渠道会更难进”;海外论坛上,曾因《赤伶》入坑的粉丝发起 #LinMoDeservesRespect# 话题,却被部分西方乐迷嘲讽 “不懂规则还玻璃心”。
就在争议最烈时,冈萨雷斯的采访视频突然刷屏。这位曾三获格莱美最佳配乐的大师,举着《东方帝国》的配乐小样首言:“林墨用编钟与铜管对话的段落,比我见过的任何‘融合音乐’都更有灵魂。格莱美该反思:是音乐该适应规则,还是规则该服务音乐?” 他还透露,己推荐林墨加入国际作曲家协会,“让更多人听到不被阉割的东方声音”。
林墨看到采访时,正对着全息音乐会的场地设计图发呆。屏幕上冈萨雷斯的话,与陈大校递来的通讯器、案头的《东方帝国》手稿重叠在一起 —— 他突然明白,真正的影响力从不是靠奖项背书,而是靠作品打破规则,靠自信赢得尊重。窗外的夕阳透过玻璃,落在设计图上 “敦煌全息舞台” 的标注上,像给这条难走的路,镀上了一层光。
作者“爱吃土豆的小丸子”推荐阅读《文娱教父:从封杀雪藏开始》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MKN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