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结束后的几天,林晚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仿佛整个人被掏空后又灌满了铅。白天的阳光刺眼,她却觉得眼前蒙着一层擦不掉的灰翳。公司的键盘敲击声、电话铃声、同事的交谈声,都像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模糊而遥远。
她请了一天假,没有告诉任何人。手机关了静音,拉上窗帘,在昏暗的公寓里从清晨躺到日暮。没有哭泣,没有愤怒,只是一种巨大的、虚无的空白感。那个在屏幕上与她交换过无数深夜低语、曾让她觉得灵魂被看见的人,最终被法律定义为一个“诈骗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这个事实像一块冰冷坚硬的巨石,沉甸甸地压在心口,让她喘不过气。
傍晚,她挣扎着起身,走到阳台。那株“粉扇”月季在暮色中静默伫立,几天没仔细照料,叶片边缘有些卷曲,但枝干依然挺首,最深处的花苞似乎还在顽强地孕育着开放的力量。她拿起水壶,慢慢浇着水,冰凉的水流渗入土壤,仿佛也稍稍滋润了她干涸的心田。
手机在客厅茶几上持续震动,屏幕亮起又暗下。最终,她还是走了过去。是苏晓的消息,一连十几条,从询问她的状态,到分享小雨和李姐的最新情况,最后一条是:「赵警官联系我,说反诈中心那边对你的“碱土中的月季”展览案例非常感兴趣,想邀你参加一个内部研讨会,分享经验。你去不去?给个话,我好回复」
赵警官。市局反诈中心那个冷静专业的赵启平。林晚想起之前那次短暂而克制的沟通。他的存在,像另一个世界的光谱——秩序、理性、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与她刚刚经历的那场混乱、黏稠、充满情感欺诈的噩梦截然不同。
她盯着那条消息看了很久。去吗?把自己那段不堪的经历,剥去所有私人的痛楚和耻辱,提炼成一份冷静的、可供分析和借鉴的“案例”?像解剖一只实验蛙一样,将自己的伤口摊开在专业的审视下?
胃里本能地泛起一阵抵触和痉挛。
但另一个念头却顽强地冒了出来:如果她的痛苦,能成为别人避免受伤的警示;如果她那可笑的“沉没成本”心理,能帮助警方更早识别潜在受害者;如果陈屿那些精心编织的话术,能被拆解成骗术教材……那么,这段经历是否就不再仅仅是一场需要被彻底埋葬的灾难?是否就能从纯粹的“受害”,转变为一种带有微弱建设性的“经验”?
她深吸一口气,指尖在屏幕上敲击,回复苏晓:「把赵警官的联系方式推给我吧,我自己和他联系」
研讨会在一间严肃的会议室举行。台下坐着来自各分局的宣传干事、社区民警和社工代表,大多穿着制服,神情认真。林晚穿着那套唯一得体的西装,感觉自己像个误入军事基地的文艺青年。
她走上讲台,深吸一口气,打开了PPT。第一页,没有复杂的标题,只有一株在灰暗天空下顽强开放的月季特写,那是她阳台上的“粉扇”。她开口,声音起初有些干涩,但很快稳定下来。她没有过多讲述自己的遭遇,而是聚焦于方法:如何从受害者的真实故事中提炼情感共鸣点,如何将冰冷的诈骗数据转化为有温度的风险警示,如何利用线下沉浸式展览和线上短视频结合,精准触达不同年龄层的脆弱群体。
她分享了一个细节:在展览留言墙上,很多老人写下“原来不是我一个人傻”,这种“去污名化”的共鸣,有时比单纯的说教更能打破防线。她还引用了小雨制作的、用网络热梗解构杀猪盘话术的短视频案例,台下几位年轻的民警明显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她的分享没有太多高深理论,全是扎实的案例和实操心得,反而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赵启平坐在台下角落,在她发言时一首专注地记录着,偶尔点头。会议结束后,他走过来,语气比邮件里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讲得很好,很扎实,对我们下一步推进社区工作很有启发。”
“谢谢赵警官,能帮上忙就好。”林晚礼貌回应,保持着一个专业合作者的距离。
“以后有什么打算?”他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
“先休息一下,再看看机会。”林晚笑了笑,没有多言。
他点点头,没有追问,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是一个电话号码和邮箱:“这是市局宣传处负责新媒体的一位同事,他们最近在策划一系列反诈情景短剧,正在寻找有经验的策划和编剧。我觉得你的理念和他们很契合,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接触一下。就说是我推荐的。”
林晚怔了一下,接过纸条。这不是一份工作offer,甚至不是一个承诺,只是一个可能性极微的敲门砖。但它代表了一种来自专业领域的、纯粹的认可和机会的延伸,与她之前依赖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情感联结截然不同。
“非常感谢。”她郑重地说。
“不客气。注意休息。”赵启平说完,便转身去和其他参会者沟通了,背影挺拔而利落。
拿着那张轻飘飘的纸条,林晚感觉手心有些发烫。一条新的、始料未及的道路,似乎在她面前展开了一条极其细微的缝隙。它通向何方尚未可知,但至少,它是建立在她的专业、她的思考、她的痛苦转化而成的价值之上,而非虚幻的共鸣和依赖。
晚上,她登录了那个几乎沉寂的受害者小群。小雨在群里兴奋地分享她终于找到了一份咖啡师学徒的工作,虽然辛苦,但“闻着咖啡香感觉整个人都活过来了”。李姐则发了一段语音,背景音里有点嘈杂,但语气坚定,说她接了一个照顾术后老人的临时护工活,虽然钱不多,但“看着老人家一天天好起来,心里踏实”。
林晚看着屏幕,眼眶微微发热。她们都在挣扎,都在废墟之上,用各自的方式艰难地重建生活。她深吸一口气,也打下了自己的消息:
「我今天去反诈中心分享了我们展览的经验,他们很认可。我也……拿到了一笔项目劳务费,虽然不多,但感觉很好。工作还在找,但好像……也没那么慌了」
群里沉默了几秒。
然后,小雨发来一连串的“撒花”和“鼓掌”。
李姐回复:「太好了!晚晚!我就知道你有本事!是金子到哪都发光」
这种来自“战壕”的、毫无保留的庆祝和鼓励,比任何华丽的祝福都更让她感到温暖和力量。她们是彼此的镜子,映照出伤痕,也映照出坚韧。
她放下手机,走到阳台。夜色温柔,城市的灯火像一片坠落的星空。那株“粉扇”月季,在月光下悄然绽放了第一朵花。花瓣层叠,颜色是那种温柔的、带着力量感的粉,在夜风中微微颤动,散发出一种清淡而持久的香气。
她静静地看了很久。碱土之上,生命自有其挣扎向上的路径。或许缓慢,或许艰难,但从未真正停止。
(第十七章 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MKX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