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屋”一期项目的成功,带给林薇的不仅是成就感,更是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融合特殊需求与普通教育的宝贵桥梁。她敏锐地意识到,在“星星小屋”积累的经验和视角,完全可以反哺到她最根基的幼儿园工作中,惠及更多的孩子。她开始着手,将这份宝贵的沉淀,转化为彩虹班日常教育中的创新实践。
她做的第一件事,是在班级里悄然引入“情绪认知”课程。她不再仅仅满足于教会孩子们识字数数,而是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她利用“星星小屋”常用的情绪卡片,带领孩子们识别“高兴”、“生气”、“伤心”、“害怕”等基本情绪,并鼓励他们用语言或绘画表达出来。“看,豆豆的眉头皱起来了,像不像生气的小狮子?我们可以告诉他:‘豆豆,我知道你生气了。’”她引导孩子们观察和共情。
她还借鉴了“星星小屋”注重环境安全感的理念,在教室一角设置了新的“安静小屋”。这不是惩罚区,而是一个铺着软垫、放着柔软抱枕和几本安静绘本的小小避风港。她告诉孩子们:“如果你觉得有点吵,或者心情不太好,可以自己来这里待一会儿,让心情平静下来。” 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很快接受了这个设定,偶尔会有孩子在自己感到不知所措时,主动走到“安静小屋”坐几分钟,然后情绪平稳地重新融入集体。
这些细微的改变,效果却逐渐显现。班级里因抢玩具而爆发的哭闹减少了,更多的孩子开始尝试用“我不高兴”来代替首接动手。家长们也纷纷反馈,孩子回家后似乎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了,甚至会像小大人一样说“妈妈你今天看起来有点累”。
林薇并未止步于此。她将自己的实践和“星星小屋”的理论支持整理成一份详尽的报告,提交给了园长,提议在全园范围内,逐步推广这种注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她在教师研讨会上分享心得:“我们的教育,不应只关注孩子认知的‘天花板’,更要夯实他们心理健康的‘地基’。一个能识别并处理自己情绪、能理解他人的孩子,未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园长和同事们亲眼见证了彩虹班的变化,对林薇的提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支持。林薇的角色,悄然从一个班级的老师,向幼儿园教育创新的引领者延伸。
一天傍晚,顾宸来接她时,正看到她蹲在教室门口,温柔地安抚一个因为妈妈晚来接而眼眶红红的小女孩。她没有简单地说“别哭,妈妈马上就来”,而是轻声问:“是不是等得有点着急,还有点担心了?”小女孩点点头,眼泪掉下来。林薇接着说:“这种等待的滋味确实不好受。你看,老师的手机在这里,我们一起给妈妈发条语音,告诉她我们很想她,好吗?”
顾宸静静地站在走廊尽头,看着这一幕。他看到的不再只是一位温柔的老师,更是一位将专业洞察融入点滴教育、真正懂得儿童内心的实践者。她将“星星小屋”的星光,引回了这片她最初耕耘的土地,让更广阔的教育园地,开始沐浴到一种更为柔和、更具洞察力的光芒。这份教育的延伸,是她送给孩子们,也是送给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份厚礼。
---
(第一百零一章完)
云倾鹿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MO6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