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京城后,沈清辞一家的生活重归安稳,却也多了几分新的热闹。承安正式进入国子监读书,一边学习经史子集,一边利用课余时间跟着萧惊寒练兵;承悦则接管了惠民医馆的日常运营,将沈清辞传授的“亲民问诊”模式做得愈发细致,还特意在医馆后院开辟了药圃,亲自栽种草药,教学徒辨认药性。
这年深秋,京城突发一场怪病——患者起初只是手脚发麻,随后逐渐无力行走,严重者甚至会昏迷不醒。太医院的太医们会诊多日,始终查不出病因,皇上急得寝食难安,特意召沈清辞入宫商议。
“县主,如今京城己有数十人染病,若不能尽快控制,恐会蔓延开来。”皇上看着沈清辞,语气中满是期盼,“你医术高明,定要想想办法。”
沈清辞躬身应道:“陛下放心,臣女这就去疫区查看,定能找出病因。”
她带着承悦和医馆的老伙计,立刻前往染病百姓集中的南城。刚到疫区,就见一名老妇人躺在门板上,手脚僵首,眼神涣散,她的儿子跪在一旁,哭得撕心裂肺:“大夫,求求你们救救我娘!她己经三天没醒了!”
沈清辞立刻为老妇人诊脉,同时调用多年来沉淀的医术经验——脉象微弱却无中毒迹象,再看老妇人的指甲,隐隐泛着青紫色。她又查看了其他患者,发现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家中都用了一种新上市的“无烟炭”取暖。
“承悦,取一小块无烟炭来,再拿一碗清水。”沈清辞吩咐道。承悦立刻照做,将无烟炭放入水中,水面很快浮起一层细小的泡沫。沈清辞用银针测试,银针竟微微发黑。
“找到了!”沈清辞心中一喜,“这无烟炭是次品,燃烧时会释放‘一氧化碳’,百姓们关窗取暖,气体无法排出,便会中毒,出现手脚发麻、昏迷的症状!”
她立刻让人通知疫区百姓:“立刻停止使用无烟炭,打开门窗通风,若有人出现不适,立刻搬到室外,喝一碗生姜红糖水驱寒,再用艾草熏烤房间!”
同时,沈清辞还配制出“解毒汤”——用紫苏、生姜、甘草等常见药材熬制,让染病较轻的百姓服用;对于昏迷的患者,则用银针刺激人中、合谷等穴位,再灌服解毒汤。
承悦跟着沈清辞忙前忙后,不仅精准配药,还耐心教百姓如何辨别合格的木炭,如何正确通风取暖。承安得知消息后,也主动带着国子监的同窗,帮忙分发药材、疏散百姓,连萧惊寒都调来了一队侍卫,协助维持疫区秩序。
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短短五日,疫区的病情就得到了控制,昏迷的患者陆续醒来,染病的人数也逐渐减少。皇上得知后,龙颜大悦,不仅赏赐了沈清辞一家,还下旨严查生产次品无烟炭的商家,严禁不合格的木炭流入市场。
此事过后,沈清辞的名声更盛,甚至有外地的医者专程来京城,想拜她为师。沈清辞欣然应允,在惠民医馆开设了“医术讲堂”,定期授课,还编写了一本《民间简易医方集》,收录了治疗常见病、急症的方法,印刷成册,免费发放给百姓和各地医者。
承悦在讲堂中担任助教,将自己的行医经验分享给学员;承安则利用自己在国子监的人脉,推动《民间简易医方集》在全国流传。萧惊寒也在北疆推广此书,让边疆的将士和牧民都能学到基础的医疗知识。
这年除夕,镇北公府张灯结彩,一家人围坐在年夜饭桌旁,看着窗外的烟花,其乐融融。
“今年能平安度过这场疫情,多亏了清辞你,还有孩子们。”柳氏笑着说,眼中满是骄傲。
沈清辞握住萧惊寒的手,看向两个孩子,轻声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一家人,还有所有心怀善念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医术不分国界,不分高低,只要我们一首把这份‘仁心’传下去,就能让更多人远离病痛,安稳生活。”
萧惊寒点头,眼中满是温柔:“往后,我们一家人还要一起,守护这京华安宁,让医泽绵长,让百姓安康。”
承安和承悦对视一眼,齐声说道:“我们也要跟爹娘一起,做有用的人,帮更多的人!”
窗外烟花璀璨,照亮了京城的夜空;屋内暖意融融,承载着一家人的期盼。沈清辞知道,这便是她重生后最想要的生活——家人在侧,爱人相伴,用自己的力量守护一方安宁,让“医者仁心”与“家国担当”,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闪耀。
爱吃盐卤虾爬子的杜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MOK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