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梅雨季节,安靖医馆的后院总是弥漫着淡淡的药香。苏砚临的儿子苏望舒正蹲在药圃里,对照着一本线装医书辨认草药——书是祖父苏砚临传下来的,封面上“民间简易医方集”六个字己经有些褪色,扉页上却密密麻麻写满了历代医者的批注,从沈清辞的娟秀字迹,到苏知夏的工整小楷,再到苏砚临的遒劲笔锋,层层叠叠,像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
“望舒,别只顾着认草药,来帮我看看这个方子。”医馆里传来苏砚临的声音。苏望舒连忙起身,捧着医书跑进馆内,只见父亲正对着一张药方皱眉,旁边坐着一位身着铠甲的少年,正是萧景行的儿子萧承泽。
“萧哥哥怎么来了?”苏望舒好奇地问。
萧承泽笑着摆手:“我爹让我来送北疆新采的‘天山雪莲’,顺便带了个难题——最近北疆有几个部落的孩子得了怪病,浑身出红疹,还伴有发热,军医们都没见过,想请苏伯父和你帮忙想想办法。”
苏望舒立刻凑到药方前,目光落在医书里的一页——那是沈清辞当年批注的“痘疹诊治法”,上面详细记载了症状、药方和施针手法,与萧承泽描述的一模一样。“我知道!沈先生的医书里写过这个病,叫‘痘疹’,用‘解毒透疹汤’再配合针灸,很快就能好!”
苏砚临点点头,欣慰地看着儿子:“没错,这就是传承的意义。当年沈先生写下这些,就是为了让后人遇到难题时,能有章可循。望舒,这次你跟承泽去北疆,亲自把方子用在患儿身上,也算是真正学懂了这页医书。”
苏望舒眼中满是兴奋,立刻收拾起医书和药材,跟着萧承泽踏上了前往北疆的路。一路上,萧承泽骑着马,给苏望舒讲北疆的故事:“我爹说,当年他和你爹在草原上巡诊,牧民们会把最好的奶茶留给他们;我祖父还说,萧惊寒先祖和沈清辞先祖当年在黑石城找宝藏,不是为了金银,是为了用宝藏帮百姓安居乐业……”
苏望舒听得入迷,忍不住问:“你说,沈先生和萧将军要是知道我们现在还在做他们当年的事,会不会很开心?”
萧承泽勒住马,望向远方的草原:“肯定会的。你看这草原上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部落,都是他们当年守护过的地方。我们现在治病、守边,就是在替他们继续守护,他们肯定能看到。”
抵达北疆后,苏望舒立刻投入诊治。他按照沈清辞的药方,亲自为孩子们熬药,用银针轻轻刺入“曲池”“合谷”等穴位,动作熟练又轻柔。萧承泽则在一旁帮忙照顾患儿,给他们讲故事,逗他们开心。没过几日,孩子们的红疹渐渐消退,发热也退了,部落里的牧民们围着两人,唱起了草原的赞歌。
这天傍晚,苏望舒和萧承泽坐在草原上,看着夕阳染红天际。苏望舒从怀中掏出那本《民间简易医方集》,在空白页上写下:“北疆草原,治痘疹患儿十二人,用沈先生‘解毒透疹汤’,皆痊愈。苏望舒记。”
萧承泽凑过来,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铠甲和药箱,笑着说:“这样才算完整,就像萧将军和沈先生一首陪着我们一样。”
苏望舒看着那幅小画,突然明白:沈清辞与萧惊寒的故事,从来不是封存在医书里的文字,也不是流传在百姓口中的传说,而是融入在每一次治病救人的行动里,每一次守护边疆的坚持里,每一个心怀“百姓”与“家国”的后人血脉里。
多年后,苏望舒成了安靖医馆的新一任馆主,他把《民间简易医方集》重新修订,加入了自己在北疆、江南行医的案例;萧承泽则继承了父亲的兵权,驻守在北疆,他在军营里建了一座小小的“医帐”,里面放着一本翻旧的《民间简易医方集》,每当有士兵或牧民生病,他都会第一时间让人去医帐找方子。
又到了重阳时节,京郊的萧惊寒与沈清辞合葬墓前,来了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苏望舒和萧承泽。他们捧着一束野菊,轻轻放在墓碑前,就像当年他们的父辈、祖辈那样。
“沈先生,萧将军,我们来看你们了。”苏望舒轻声说,“医馆还在,草原还安,孩子们都长大了,还在做你们当年的事,你们放心吧。”
风轻轻吹过,卷起地上的落叶,像是一声温柔的回应。夕阳下,墓碑上“守家国,济万民,一生相守,初心永存”的字迹,在余晖中闪闪发亮,像是在告诉所有人:有些初心,不会被时光淹没;有些传承,会在岁月里永远回响。
(http://www.220book.com/book/MOK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