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盛夏,安靖医馆的“南北草药堂”格外热闹——这里陈列着草原医田送来的雪菊、天山雪莲,也摆放着江南医田培育的江离草、薄荷,往来患者既能拿到适合南方湿热的药方,也能买到缓解北方干燥的草药,成了两地医缘的“连心站”。
苏清和正坐在药柜后,为一位准备去北疆探亲的妇人配药。她细心地将“祛湿防疫散”和“草原止咳方”分装成小包,又在纸上写下用法:“去了北疆要是觉得干燥,就用雪菊泡水喝;要是遇到风寒,就煮这包止咳方,记得加些当地的生姜,效果更好。”
妇人接过药包,感激地说:“多谢苏大夫!听说您和北疆的萧将军一起建了医田、盖了同心亭,真是把好事做到了咱们百姓心坎里!”
苏清和笑着点头,手腕上的银锁轻轻晃动——这是萧守疆送她的“同心锁”,她日日佩戴,既是念想,也是提醒自己:南北医缘,要一首守下去。
入秋时,萧守疆派人送来一封信,信里说草原医田培育的“北南防风草”长势极好,这种草既有北疆防风的药性,又能适应江南的气候,想请苏清和带孩子们去看看,顺便商量明年推广的事。
苏清和立刻收拾行囊,带着少年堂的孩子们再次北上。抵达草原时,萧守疆正站在医田旁,手里拿着一株绿油油的防风草,眼中满是笑意:“清和,你看!这草在江南试种成功了,以后两地百姓都能用它防风寒、祛湿邪,再也不用愁草药不适应气候了!”
苏清和接过防风草,仔细观察着叶片,又闻了闻气味,惊喜地说:“太好了!我们可以把它种在江南的医田和北疆的牧场,再编进《南北草药对照手册》里,让更多医者知道它的用法。”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带着孩子们在医田采收防风草,又去各部落推广新草药。有牧民担心新草药不管用,苏清和就现场熬制药汤,请老人试喝;萧守疆则在一旁讲解培育过程,让大家放心。没过几日,“北南防风草”就成了草原上的“香饽饽”,牧民们都夸这是“南北同心种出来的好药”。
一天傍晚,两人坐在同心亭下,看着孩子们在医田旁放风筝——风筝上画着沈清辞手持药箱、萧惊寒身披铠甲的图案,在夕阳下飞得又高又远。
“你看,”萧守疆指着风筝,轻声说,“先祖们的故事,就像这风筝一样,会随着孩子们的笑声,传得越来越远。”
苏清和点点头,从怀中掏出一本新的《南北医缘录》,在扉页上写下:“北疆秋,与守疆共收防风草,惠及牧民三十余部落。南北医缘,薪火又传一程。”
萧守疆凑过来,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同心锁,笑着说:“加上这个,才算完整。以后我们每做一件事,就记下一笔,再画个小记号,等我们老了,再翻来看,就知道我们没辜负先祖的初心。”
苏清和看着他认真的模样,心中满是温暖。她轻轻握住萧守疆的手,手腕上的银锁与他腰间的玉佩轻轻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这声音,像约定,像承诺,更像南北医缘绵长的回响。
离别的那天,萧守疆送了苏清和一包“北南防风草”的种子,又在她的《南北医缘录》上写下一行字:“明年春天,同心亭下,煮茶等你,共话医田。”
苏清和接过种子,用力点头:“我一定来!到时候,我们带着新培育的草药,去江南和北疆的医馆走走,让更多人知道,不管是江南还是北疆,不管是医者还是将士,只要心怀百姓,就能把初心守得牢牢的。”
马车渐渐远去,萧守疆站在同心亭下,望着苏清和离去的方向,手中紧紧攥着那本《南北医缘录》。他知道,这本医录会越来越厚,他们的约定会越来越牢,而沈清辞与萧惊寒留下的“医武同心”的初心,会像这草原的风、江南的水一样,永远流淌,永远传承,温暖着一代又一代的百姓,守护着这片他们共同热爱的山河。
(http://www.220book.com/book/MOK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