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江南的偏远村落褪去寒意,田埂间冒出嫩绿的新芽。苏清和与萧守疆如约带着两地的孩子,背着装满草药、医书和农具的行囊,踏上了前往村落的路——他们要在这里开设临时医帐,既为百姓治病,也教当地郎中“南北草药融合疗法”。
抵达村落时,村民们早己在村口等候。一位白发老人握着苏清和的手,激动地说:“听说你们是从江南医馆和北疆来的大夫,可算把你们盼来了!我们这儿看病难,好多老人孩子的小病都拖成了大病。”
苏清和立刻安抚道:“大爷您放心,我们会在这儿住上一个月,帮大家治病,还会教大家一些简单的防病方法。”
接下来的日子里,临时医帐成了村落最热闹的地方。苏清和带着江南的孩子为村民诊脉、配药,用“南北暖身茶”为老人缓解关节疼痛,用“北南防风草”为孩子防治风寒;萧守疆则带着北疆的少年帮村民修补漏雨的屋顶,教村里的青壮年简单的防身术,还在空地上开辟了一小块“示范药田”,教大家种植易存活的草药。
有个叫阿桃的小姑娘,因长期营养不良得了“疳积”,面黄肌瘦,不爱吃饭。苏清和每天都会给她熬制“健脾养胃汤”,还教阿桃的母亲用江南的山药搭配当地的小米煮粥。半个月后,阿桃的脸色渐渐红润,也能主动吃饭了,她拉着苏清和的衣角,小声说:“苏姐姐,我以后也想当大夫,像你一样帮人治病。”
苏清和笑着摸了摸她的头,从行囊里拿出一本儿童版《民间简易医方集》:“那你要好好读书,等你长大了,姐姐教你认草药、配药方。”
萧守疆则在“示范药田”旁,给村里的郎中讲解“南北草药融合”的技巧:“您看,这江南的薄荷性子凉,搭配北疆的生姜,既能清热,又不会伤脾胃,治感冒再合适不过。”郎中听得频频点头,还拿出小本子认真记录,说要把这些方法教给更多同行。
临近离开时,苏清和和萧守疆带着孩子们,在村落的老槐树下建了一座“便民药柜”,里面装满了常用的草药和药方说明书,还留下了《南北草药对照手册》,让村民们日后有小病小痛,能自己取药、配药。
村民们纷纷送来自家种的蔬菜、织的布,阿桃还把自己画的“医帐图”送给苏清和,上面画着苏清和为她熬药、萧守疆教大家种地的场景,旁边写着“谢谢苏姐姐和萧哥哥”。
离开村落的那天,村民们送了很远。苏清和回头望去,只见老槐树下的“便民药柜”旁,几个孩子正踮着脚翻看手册,郎中则在“示范药田”里查看草药长势——她知道,“医武同心”的种子,己经在这里扎下了根。
路上,萧守疆从怀中掏出《南北医缘录》,在新的一页写下:“江南村落行,治病三十余,授药田之法,播初心之种。”苏清和接过笔,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药柜和一棵老槐树,笑着说:“以后我们每年都来不同的村落,把这份温暖,传到更多地方。”
萧守疆点头应允,伸手握住苏清和的手。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南北医缘录》的书页上,那些记录着行医故事的字迹、画着同心锁与铜铃的图案,像是一串串温暖的印记,诉说着他们对“守护百姓”的承诺,也延续着沈清辞与萧惊寒跨越百年的初心。
他们知道,这份“医武同心”的路,没有尽头;而这份温暖人间的约定,会在岁月里,永远继续下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MOK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