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9章 医馆传承,温情的托付

小说: 乌衣巷里医心微   作者:深夜于灯下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乌衣巷里医心微 http://www.220book.com/book/MPLV/ 章节无错乱精修!
 

暮色漫过乌衣巷的青石板时,沈微刚把最后一剂润肺汤倒进粗瓷碗。檐角的铜铃被晚风拂得轻响,混着药炉里余烬的噼啪声,落在“济世堂”的木匾上,竟比往日多了几分沉敛。她转身要去唤苏伯,却见老人己坐在靠窗的藤椅上,手里捏着块磨得发亮的梨木牌,牌上“济世”二字的刻痕里,还嵌着经年的药粉。

“阿微,过来坐。”苏伯的声音比前几日更轻,却仍带着暖意,像炉子里未熄的炭火。沈微挨着藤椅坐下,指尖无意间触到椅面的木纹——这椅子她初来医馆时便见着,苏伯总说它比阿囡的年岁还大,如今掌心抚过,竟能觉出几分熟悉的温软。

“今日给张阿婆诊脉,她还问起你。”沈微想找些轻松的话头,目光却落在苏伯鬓角新添的白霜上。自上月苏伯咳血后,她便接过了医馆大半的活计,可每当她要提及请京城名医来诊,老人总笑着岔开话题,说乌衣巷的风比什么药都养人。

苏伯闻言笑了,指腹着梨木牌的边缘:“那老婆子,去年冬里还说我药方子太苦,如今倒惦记上了。”他顿了顿,忽然抬眼看向沈微,眼神里竟有几分郑重,“阿微,你还记得你第一次来医馆的模样吗?”

沈微一怔,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三年前。那时她刚从边关来,身上还带着伤,在巷口晕过去,醒来便躺在医馆的偏房里。苏伯端着药进来,说她脉象虽弱,却有股韧劲,像巷尾那丛在石缝里扎根的竹。她那时满心都是找失散的弟弟,哪曾想,这小小的医馆,竟成了她在江南的第一个家。

“记得。”沈微的声音轻了些,“您给我煮了姜枣茶,说我寒气重,得暖着。”

“可不是嘛。”苏伯笑出声,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化开的蜜糖,“你那时攥着腰间的刀,夜里睡觉都不松,我便知你是个心重的孩子。可后来见你给阿囡治烫伤,蹲在阶前半个时辰,手都抖了,却没撒半滴药——我就想着,这医馆,将来交托给你,是对的。”

“苏伯!”沈微猛地抬头,心跳骤然快了几分。她不是没察觉苏伯的心思,可“交托”二字从老人嘴里说出来,仍像一块温玉落进心湖,漾得她眼眶发热。医馆于苏伯而言,哪里只是一间屋子,那满墙的医案、药柜里的百草、甚至阶前那株苏伯亲手栽的薄荷,都是他半生的牵挂。

苏伯却摆了摆手,把梨木牌递到她面前:“这牌子是我爹传我的,当年他从北方逃难来江南,就靠这块牌子,在巷口支起了摊子。”他的指尖在牌面上轻轻划着,像是在触碰遥远的时光,“我年轻时总想着,要把医馆开得大些,让更多人能看上病。可后来才明白,医馆不在大,在心里装着病人——就像你,给穷人家诊病从不收钱,夜里谁家有急症,你披件衣裳就往外跑,这才是‘济世’该有的样子。”

沈微看着那枚梨木牌,指尖悬在半空,竟有些不敢去接。她想起前几日整理医案时,见苏伯在每页末尾都写着批注,有的是“此症需忌生冷”,有的是“张三家贫,可赠药”,字迹从遒劲到轻缓,却始终带着温度。这些年,苏伯教她辨药、诊脉,更教她如何待人——他总说,医者的手不仅要拿脉枕、抓药材,还要能握住病人的慌。

“苏伯,我……”沈微想说自己怕担不起,话到嘴边却被老人打断。苏伯把梨木牌轻轻放在她掌心,那牌子带着他掌心的温度,落在她手心里,竟沉甸甸的。

“阿微,我知道你在怕什么。”苏伯的目光落在窗外,暮色己染深了巷口的槐树,“我无儿无女,阿囡去年嫁去了苏州,这医馆于我,是念想,更是责任。可我看着你这三年,从那个攥着刀的姑娘,变成如今能独当一面的大夫,我心里比什么都踏实。”他咳了两声,沈微连忙起身要去倒茶,却被他拉住手腕。

“别急。”苏伯的手有些凉,却握得很稳,“那药柜最上层的第三个抽屉,里面有本蓝布封皮的册子,是我这辈子攒下的验方,有些是治急症的,有些是调理身子的,你有空便看看。还有,每月初一十五,记得给巷尾的李爷爷送降压药,他耳朵背,得跟他说清楚用法。”

沈微点头,眼泪终于忍不住落下来,砸在梨木牌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她忽然明白,苏伯说的“交托”,从来不是把医馆的钥匙给她,而是把乌衣巷百姓的牵挂,把“济世”二字的分量,轻轻放在了她的肩上。

“苏伯,您放心,我定不会让您失望。”沈微的声音带着哽咽,却格外坚定。她握紧了梨木牌,指腹抵着“济世”二字,仿佛能从那刻痕里,觉出苏伯半生的温度。

苏伯看着她,眼里露出欣慰的笑,像终于放下了心头的一块石头。他抬手,轻轻拍了拍沈微的手背:“傻孩子,哭什么。这医馆啊,就像巷里的老槐树,我守了它西十年,如今该让它换个新枝桠,继续往下长了。”他顿了顿,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摸出一串铜钥匙,钥匙串上还挂着个小小的铜葫芦——那是阿囡小时候给他编的,如今铜葫芦的漆都掉了,却仍亮得晃眼。

“这是药柜和后门的钥匙。”苏伯把钥匙放在沈微手里,“后门的锁有些涩,开的时候得往上提一提。还有,药炉里的炭火,夜里要留三分,免得次日引火麻烦。”他絮絮叨叨地说着,像在叮嘱出门的晚辈,那些细碎的叮嘱,落在暮色里,竟比任何誓言都更显温情。

沈微把钥匙和梨木牌攥在一起,掌心被硌得有些发紧,心里却满得发胀。她忽然想起前几日,阿囡从苏州寄信来,说想接苏伯去住些日子,苏伯却回信说,要等把医馆的事交代清楚。那时她还不懂,如今看着手里的钥匙和木牌,才明白——这医馆,是苏伯的根,他要把这根,稳稳地扎在她的心里。

“对了,”苏伯忽然想起什么,从藤椅旁的箱子里拿出一本线装书,封面上写着“沈氏医案”,“这是你去年寻到的那本你祖父的医案吧?我给你补了几页批注,有些病症,你祖父的方子与我的不同,你可以对着看。”

沈微接过医案,指尖拂过封面上熟悉的字迹,眼眶又热了。她祖父是前朝名医,可惜早逝,这本医案是她唯一的念想。去年她偶然提起,苏伯便记在心里,时常帮她整理批注。如今翻开书页,见苏伯的小字补在祖父的方子旁,墨色虽浅,却透着浓浓的心意。

“苏伯,谢谢您。”沈微的声音有些发颤,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这一句。她知道,这份谢,不仅是谢他的批注,更是谢他这三年的收留与教导,谢他把医馆的温情,如此郑重地托付给她。

苏伯笑着摇了摇头,指了指窗外:“你看,阿囡带着小外孙回来了。”沈微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果然见巷口有个熟悉的身影,阿囡抱着个襁褓,正快步走来,夕阳的余晖落在她身上,像披了层金纱。

“走,咱们去迎迎。”苏伯撑着藤椅扶手起身,沈微连忙上前扶着他。老人的手臂比她想象中轻,却仍带着力量,仿佛在牵着她,一步步走向医馆的未来。

檐角的铜铃又响了,这次却带着暖意。沈微低头看着手里的梨木牌和铜钥匙,忽然觉得,这乌衣巷的风,真的像苏伯说的那样,养人。而这小小的医馆,这满室的药香,这沉甸甸的托付,会像巷尾的老槐树一样,在她的守护下,继续枝繁叶茂,岁岁长青。

阿囡的笑声越来越近,沈微扶着苏伯站在门口,看着暮色里的身影,嘴角不由自主地扬起。她知道,从这一刻起,“济世堂”的故事,不仅是苏伯的,也是她的——是关于传承,关于温情,关于一颗医者之心,在乌衣巷里,轻轻跳动的故事。

作者“深夜于灯下”推荐阅读《乌衣巷里医心微》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MPL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乌衣巷里医心微 http://www.220book.com/book/MPL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