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7章 寻找答案

小说: 皇城根下的逐浪者   作者:快乐观察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皇城根下的逐浪者 http://www.220book.com/book/MU27/ 章节无错乱精修!
 

谷雨过后,北京城陷入一种奇怪的寂静。柳絮不再飘飞,槐花尚未绽放,天空像一块洗褪色的蓝布,悬在胡同上方,纹丝不动。查德文感到一种窒息般的压抑——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那些无解的问题。

为什么?凭什么?怎么办?

这些问题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他,在每一个失眠的夜里疯长。他开始了一场孤独的追寻,试图在破碎的现实中拼凑出答案的轮廓。

第一站是书籍。查德文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文字——从糊墙的旧报纸到包食物的废纸。他甚至在垃圾堆里翻捡,希望能找到一鳞半爪的启示。

结果令人失望。社论永远高亢激昂,标语永远非黑即白,批判文章永远义正辞严。这些文字像一堵墙,光洁坚硬,却照不见真实,叩不出回响。

唯一例外的是那本残破的《千家诗》。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旁边,不知谁用铅笔写了一行小字:“1957年春,与文兄共勉”。德文想象着,在那个遥远的春天,两个读书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句话?他们后来去了哪里?是否成了“蓬蒿人”?

这种联想让他既兴奋又恐惧。兴奋的是发现了真实的痕迹,恐惧的是这痕迹可能指向悲惨的结局。

第二站是长辈。他开始仔细观察院里每一个成年人,试图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捕捉真相。

顾老先生变得更加沉默,但偶尔会看着院里的老槐树喃喃自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树还在,人何往?”查德文记下这些话,夜里反复琢磨,似懂非懂。

周老师更加谨慎,但批改作业时,会无意间在草稿纸上写下奇怪的公式和英文单词,又慌忙涂掉。他偷偷捡起一张涂鸦,认出是“f=ma”和“E=mc2”——那是物理公式,与当前学的“工农业基础”毫无关系。

最让查德文震撼的是父亲的变化。一天深夜,他看见父亲对着奶奶的遗像低声说话:“娘,这世道...我看不明白了。当年您说读书明理,如今读书倒成了罪过...”

这些碎片像拼图,但缺了最关键的部分,始终拼不出全貌。

第三站是街头。查德文成了胡同口的“守望者”,一坐就是半天,观察来往行人,偷听只言片语。

他听见两个老工人抱怨:“...知青下乡?城里活都没了,下去抢农民饭碗?”

听见大妈们嘀咕:“...老张家小子在兵团病死了,说是事故,谁信啊...”

甚至听见雷干事醉后吐真言:“...什么上山下乡,就是...嗝...城里养不起了...”

这些议论像针,刺破宣传的气球,但针孔太小,气体泄漏得缓慢而无力。

消息越多,困惑越深。现实与宣传的裂缝像蛛网般蔓延,却无人敢捅破。

一天,查德文在废品站发现半本被撕毁的《社会学概论》。书页残缺,但序言还在:“...社会变革应遵循客观规律...”这句话像闪电照亮夜空。他疯狂地翻找,却发现关键章节都被撕掉了,只留下刺眼的空白。

这种“有问无答”的折磨几乎让人发疯。他开始做噩梦,梦见自己在一间没有门窗的屋里奔跑,墙上写满问题,却没有一扇出口。

转机来自一个意外。查德文帮赵大妈搬煤球时,发现垫箱底的是一张1956年的《光明日报》。泛黄的报纸上,一篇讨论“百家争鸣”的文章被红笔划出:“...真理越辩越明...”

赵大妈赶紧抢过报纸塞进灶膛:“哎哟!这旧东西还没烧啊!”但那一瞥己足够——查德文看到了另一个时代的影子,一个允许讨论、鼓励思考的时代。

他冒险向顾老先生求教时,老人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圆:“月有阴晴圆缺。”又轻轻抹去:“但月亮还是月亮。”

德文似懂非懂。他想起《千家诗》里的“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以变化是表面的,本质是永恒的?那么什么是本质?

没有答案。只有更多问题。

真正的突破来自三哥。这个街溜子某天醉醺醺地拉住他:“小子,你不是爱读书吗?哥告诉你...书里都是屁!真的在这——”他捶捶胸口,“在血里!在骨头里!”

他指着街上的标语:“看见没?那都是糊弄傻子的!真的东西...”他压低声音,“得用这里看——”指指眼睛,“和这里想——”指指头。

这话像钥匙,打开了德文心中的锁。他开始用另一种眼光观察世界:看标语背后的墨迹,听口号背后的声音,想政策背后的人。

他发现,李主任训话时总摸下巴——那是说谎的迹象;雷干事收礼时笑不达眼底——那是虚伪的表情;甚至刘家媳妇打小报告时声音特别尖——那是心虚的表现。

这些发现让德文既兴奋又恐惧。兴奋的是看到了真实,恐惧的是真实如此不堪。

谷雨那天,德文做了个大胆实验。他在院墙上并排贴了两张报纸:左边是《人民日报》社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右边是《北京日报》报道《西郊农场喜迎丰收》。然后退后几步看。

大康不解:“干啥呢?”

小宁推眼镜:“对比阅读?”

德文没说话。他看到的不是文字,而是画面:左边是整齐划一的青年高举红旗,右边是农民弯腰收割;左边充满激情,右边充满疲惫;左边是想象,右边是现实。

这种对比震撼了查德文。他忽然明白,答案不在书中,不在口中,而在生活中——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里,被压抑的叹息里,被掩盖的真相里。

晚上,他吹灭油灯后,在黑暗中睁大眼睛。没有找到答案,但找到了寻找答案的方法——用眼睛看,用心想,用沉默保护。

窗外,老槐树在夜风中沙沙作响,像在诉说那些不能言说的秘密。德文忽然觉得,这棵树就是一部活着的历史,年轮里藏着所有答案,只是无法开口。

一个雨夜,查德文看见顾老先生冒雨在院里挖沟——说是防积水,却一首挖到槐树下。老人从树根深处取出个油布包,飞快塞进怀里。

那一刻,查德文明白了:答案需要挖掘,需要等待,需要守护。就像老槐树的根,深埋地下,不见天日,却支撑着整棵树的生长。

雨停时,他在树下泥地里发现半张被雨水冲出的照片——一群青年在北大荒的麦田里微笑,背后标语清晰:“扎根边疆!”,但照片背面有一行小字:“1968年夏,盼归。”

他将照片悄悄埋回树下。他没有找到答案,但找到了更重要的东西——希望。

皇城根下的逐浪者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皇城根下的逐浪者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MU2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皇城根下的逐浪者 http://www.220book.com/book/MU27/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