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5章 摩擦与融合

小说: 皇城根下的逐浪者   作者:快乐观察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皇城根下的逐浪者 http://www.220book.com/book/MU27/ 章节无错乱精修!
 皇城根下的逐浪者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皇城根下的逐浪者最新章节随便看!

陕北高原的春天来得迟,风依旧凛冽,但黄土坡上己隐约可见一丝倔强的绿意。随着春耕开始,知青们与当地村民的接触日益频繁,最初的新鲜感和客气渐渐褪去,文化习惯的差异像埋在土里的碎石,开始硌得人生疼。

摩擦最先从最细微处滋生。

知青点吃的依旧是顿顿窝头咸菜,偶尔能喝上点稀粥。大康看着碗里拉嗓子的玉米面,忍不住抱怨:“在北京,猪食都比这强!”这话虽是说给知青听,却不巧被来送柴的李家小子听见了。那半大孩子脸一沉,扭头就走,第二天村里就传开了“北京娃骂咱吃的是猪食”。

村民看知青的眼神多了几分冷意。分配农具时,给知青的不是豁了口的锄头就是卷了刃的镢头。派活时,最累最脏的“送粪上山”总是落在知青组头上。

知青们心里憋着火,觉得被刁难。村民则觉得这些城里娃娇气、难伺候,白白分走他们的口粮。

真正的冲突在一个晌午爆发了。

天气转暖,井台边的冰化了,成了和泥浆的浑水洼。孙卫平干完活,满头大汗,看见井边放着一个半新的木水桶,想也没想,拎起来就从井里打水,来洗手洗脸上的汗和泥。

他正洗得痛快,一个尖锐的女声炸响:“天杀的!哪个挨千刀的用俺的桶洗脏!”

一个包着头巾的妇女冲过来,脸色铁青,一把夺过水桶,看着里面混着泥汗的污水,气得浑身发抖。

孙卫平愣住了,抹了把脸上的水:“我...我就用一下,怎么了?”

“怎么了?这是俺家吃水的桶!你个脏胚子拿它洗臭汗!让俺们一家喝你的脏水啊!”妇女又急又气,声音引来了不少村民。

知青们也围过来。大康梗着脖子:“一个破桶,洗洗不就完了?至于吗?”

“破桶?你家拿吃饭的家伙什洗脚?”一个村民呛声道。

“谁洗脚了?就洗个脸!”

“脸就不脏了?汗滴子里有多少脏东西!”

两边越吵越凶,言语越来越难听。村民骂知青“不讲卫生”、“糟践东西”、“少爷做派”。知青则觉得村民“小题大做”、“愚昧落后”、“故意找茬”。

查德文挤进人群,看见那个被指责的水桶。它确实比平时挑水的桶干净些,桶沿还刻着一个小小的“福”字,显然是一户人家精心用来吃水的家什。他心下明白了七八分。

“乡亲们,对不住!”他提高声音,先冲那妇女鞠了个半躬,“我们不知道这桶是专门吃水的。孙卫平他干活弄了一脸泥,迷糊了,就想洗一下,绝不是故意的。”

他拉过还在犟嘴的孙卫平,低声道:“快道歉!这桶是人家的饭碗!”

孙卫平看着周围村民愤怒的脸,又看看德文严肃的眼神,不情不愿地嘟囔了一句:“...对不住了。”

那妇女见德文态度诚恳,气消了些,但依旧心疼她的桶,嘟囔着:“这桶...这桶不能要了...”

德文心里一动,从兜里摸出舍不得用的半块肥皂(还是从北京带来的)和几分钱,塞到妇女手里:“婶子,这肥皂您拿去,好好刷刷桶,再烫一烫,肯定干净了。这钱...算我们赔不是。”

妇女愣了一下,看着手里的肥皂和钱,脸色缓和下来。周围村民的议论声也小了。最终,她叹了口气:“算了算了,你们这些娃娃...也不容易。以后可不敢了!”

风波暂时平息,但隔阂更深了。回去路上,孙卫平还在抱怨:“至于吗?穷讲究!”

“不是穷讲究,”查德文摇摇头,“你想想,要是有人拿你家吃饭的碗去洗脚,你乐意吗?”

孙卫平噎住了,没说话。

大康哼了一声:“那也不能骂人啊!我看他们就是看我们不顺眼!”

“是我们先让人看不顺眼的。”小宁推推眼镜,幽幽地说,“我们嫌饭难吃,嫌活累,嫌脏嫌土...我们觉得自己是城里人,高人一等。”

这话像盆冷水,浇在每个人头上。窑洞里一阵沉默。

第二天出工,气氛依旧尴尬。村民不怎么搭理知青,知青也憋着气。查德文被分去跟一个沉默的老农——就是上次教他刨地技巧的李大爷——一起给麦苗松土。

李大爷一首没说话,佝偻着背,专注地锄草。德文跟在他身后,学着他的样子,但动作依旧笨拙。

歇晌时,两人坐在田埂上。李大爷掏出烟袋锅吧嗒吧嗒抽着,烟雾缭绕。德文啃着冰冷的窝头,嗓子眼干得难受。

突然,李大爷递过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德文接过来,发现是一个烤得焦黑的土豆,还烫手。

“吃吧,窝头拉嗓子。”李大爷声音沙哑,眼睛看着远处。

德文愣了一下,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小心地剥开焦黑的皮,露出里面金黄冒着热气的瓤,咬了一口,又面又香,比冷窝头好吃多了。

“谢...谢谢李大爷。”

“嗯。”老人依旧没看他,“城里娃,吃不惯吧?”

“...还行。”

“俺们这地方,穷,没啥好东西。就这土豆、玉米,养人。”李大爷磕磕烟袋锅,“活命的东西,糟践不得。”

他想起昨天水桶的事,脸有些发热:“昨天...是我们不对。”

“娃们不懂哩。”李大爷叹口气,“一口干净水,一碗饱饭,在这塬上,金贵着呢。那桶,是张寡妇家的,她男人没了,就指着那桶每天给娃挑点干净水...”

查德文彻底明白了,心里一阵愧疚。那不仅仅是个桶,是一个寡妇家庭对基本生存和一点点洁净的守护。

下午干活时,查德文更认真了。他仔细观察李大爷怎么下锄不伤苗根,怎么分辨杂草和麦苗。休息时,他主动拿起李大爷的烟袋,想帮他装烟叶,虽然笨手笨脚撒了一半。

李大爷看着,没说话,浑浊的眼睛里似乎闪过一丝极淡的笑意。

收工时,李大爷指了指他刨过的几行地:“这儿,草没除净。这儿,伤苗根了。”语气平静,没有指责。

查德文脸一红:“我明天注意。”

“嗯,慢慢来。庄稼活,急不得。”

回去的路上,他把土豆的事和对话告诉了其他知青。窑洞里再次沉默,但这次的沉默里多了些别的东西。

第二天,孙卫平主动去找了张寡妇,吭哧哧哧地道歉,还帮她把水缸挑满了水。大康虽然还是骂骂咧咧,但扔窝头时犹豫了一下,最终掰碎了喂了院里跑来的瘦鸡。小宁开始拿着小本子,追着老农问各种作物的名字和习性。

变化是细微的,但确实在发生。

知青们依然笨手笨脚,依然想念城市的便利,但开始学着不再轻易抱怨。他们发现,村民并非故意刁难,只是他们的生存法则更加首接和残酷——每一份食物、每一件工具、每一滴水,都首接关系到生存。

村民也渐渐发现,这些城里娃并非一无是处。他们有的会识字,能帮念家信;有的有点小手艺,会修个简单的物件;查德文甚至用石墨片帮一个想给参军儿子写信的老婆婆画了幅简单的肖像,老婆婆捧着看了好久,眼圈红了。

坚冰并未一夜融化,摩擦依然时有发生。但一种缓慢的、小心翼翼的相互理解和接纳,开始像春天的草芽,在干硬的黄土缝隙里,一点点钻出来。

查德文在煤油灯下写道:“...今日方知,生活二字,于此地重若千钧。非亲历其苦,难解其行。摩擦因不解,融合始自尝试理解。路长且阻,然见微光。”

他放下笔,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心里却比刚来时平静了许多。这片土地依然贫瘠,生活依然艰苦,但他开始试着去读懂它背后的沉重与坚韧。

生存的课,远比想象中更深奥。而老师,就是这片黄土地和它沉默的人民。



    (http://www.220book.com/book/MU2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皇城根下的逐浪者 http://www.220book.com/book/MU27/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