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的浪潮稍稍退去,黄土高原迎来了短暂的喘息。白天的劳作依旧辛苦,但不再像抢农时那般催命。傍晚收工后,天色尚早,知青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窑洞,有一段难得的、属于自己的昏暗时光。
这段时光,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瘫在炕上发呆,是凑在一起抱怨,是清洗积攒的脏衣服,是试图弥补永远不够的睡眠。但对查德文、小宁和另外几个“书呆子”气质的知青来说,这是一天中最珍贵、也最危险的时刻——偷学的时光。
秘密学习小组最初只有查德文和小宁。小宁从北京带来的一本快翻烂的《数理化自学丛书》成了他们的圣经。煤油灯如豆的光晕下,两人头碰头,盯着那些陌生的公式和符号,像解读天书。小宁数学好,负责讲解;查德文语文强,负责理解那些拗口的定理说明。
“嘘——轻点!”窗外一有脚步声,两人立刻像受惊的兔子,迅速用《红旗》杂志盖住书本,心脏怦怦首跳,首到脚步声远去才长舒一口气。这种提心吊胆的感觉,让学习本身带上了一种叛逆的。
后来,队伍悄悄扩大了。一个叫孙卫平的知青(就是之前误用水桶那个)也加入了进来,他带来一本卷了边的《英语九百句》。
“学这干啥?想里通外国啊?”大康曾嗤之以鼻。
孙卫平涨红了脸:“...万一...万一以后用得上呢?”他的声音没多少底气,更像是一种固执的坚持。
最让人意外的是赵晓梅的加入。宣传队的集中排练结束后,她又回到了日常的农活和知青点的集体生活中。舞台上的光鲜短暂得像一场梦,褪去后,留下的是一种更深的失落和对现实的疏离。某个傍晚,她看见查德文在窑洞角落,就着最后的天光费力地辨认一本没有封面的旧书,好奇地凑过去。
“看什么呢?”
查德文吓了一跳,下意识藏书,见是她,才松了口气。是本《普希金诗选》的残本,不知从哪个废品站流落出来的,封面和内页都残缺了,字迹模糊。
“随便看看...”他有些窘迫。
赵晓梅却没笑他,眼睛亮了一下:“普希金?你能看懂?”
“瞎看...有些有中译...”查德文指了指诗行间钢笔写下的、娟秀的注释小字,那显然出自另一个年代、另一个人的手笔。
赵晓梅沉默地看了一会儿,轻轻念出几句残破的诗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她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
念完,她抬起头,眼中有些复杂的东西:“这书...能借我看看吗?”
查德文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
自那以后,赵晓梅成了学习小组的常客。她话不多,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捧着那本残破的诗集,或是拿出一本自己带来的、用《革命歌曲选》封面伪装的《欧洲文学简史》默默阅读。她有时会带来一点零食,几块水果糖,或是一小把炒南瓜子,悄悄分给大家。这种细微的分享,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下,显得格外温暖。
煤油灯下的气氛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两个男生枯燥地讨论数理化。孙卫平磕磕巴巴地读着英语句子,赵晓梅偶尔会纠正他的发音,她以前在学校里英语学得不错。查德文和小宁讨论物理题争得面红耳赤时,她会在一旁安静地听,偶尔提出一个角度清奇的问题,让他们愣住。
一种朦胧的情愫,也在昏暗的光晕和书页的声中悄然滋生。查德文发现自己会下意识地留意赵晓梅什么时候来,坐在哪里。他会把她可能感兴趣的段落折角,会在她看向自己时,心跳莫名加速。赵晓梅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她和他说话时,眼神会微微躲闪,脸颊在灯光下泛起不易察觉的红晕。她借走书,还回来时,里面有时会夹着一片压平的、不知名的野花,或者用铅笔轻轻画的一小幅素描——高原的落日,孤独的窑洞,低头看书的侧影。
这种极其含蓄的、心照不宣的互动,成了艰苦岁月里一丝隐秘的甜。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勇气更进一步,周围的目光、严苛的环境、不确定的未来,都像无形的枷锁。但仅仅是共处一室,共享一份超越眼前苟且的精神追求,就足以让年轻的心感到慰藉和悸动。
危险始终存在。一次,公社突然搞卫生检查,王干事带着人毫无预兆地闯进窑洞。当时桌上正摊着《英语九百句》和那本《普希金诗选》。查德文魂飞魄散,几乎是扑过去用身体挡住桌子。赵晓梅反应极快,立刻拿起旁边的针线筐盖在上面,假装在缝补衣服。小宁则迅速拿起一份《人民日报》,大声念起社论来...
王干事狐疑地扫视了一圈,没发现明显破绽,训斥了几句“注意环境卫生”就走了。人走后,几个人瘫坐在炕上,后背都被冷汗湿透了,半天没人说话。那种与危险擦肩而过的后怕,让他们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守护着这个共同的、脆弱的秘密。
“咱们...这算不算‘走白专道路’?”孙卫平后怕地问,声音发颤。
“学知识...有什么错?”小宁推推眼镜,语气罕见地强硬。
赵晓没说话,只是默默地把那本诗集更紧地抱在怀里。
查德文看着跳动的灯焰,缓缓道:“总不能...让脑子也荒成这黄土坡吧。”
这句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某个虚无缥缈的“未来可能有用”,更是为了抵抗眼前的精神荒漠化,是为了证明自己除了能刨地挑粪,还是一个能思考、有渴望、与更广阔文明世界保持着微弱联系的人。
这些偷来的时光,短暂,昏暗,充满风险。但它们像沙漠中的细泉,微弱却持续地滋润着几近干涸的心灵。在煤油灯摇曳的光晕里,在公式、单词和诗句的交织中,他们暂时忘记了手上的老茧、肩上的扁担和未来的迷茫,触摸到了一种久违的、属于思想本身的自由和尊严。
他知道,这点微光可能永远照不亮现实,但至少,能让他们在无尽的黄土包围中,不至于彻底迷失。而那份与赵晓梅之间未曾言明、却在共患难中悄然生长的心动,则是这灰暗岁月里,一抹温柔而坚韧的底色。
(http://www.220book.com/book/MU2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