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2章 绣谱扉页的名字与厂房顶的朝阳

小说: 绣色流年   作者:作者天涯海角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绣色流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MXOK/ 章节无错乱精修!
 

林晚秋在灯下缝补了整夜。她把母亲绣谱残页上最完整的缠枝纹,拓在一块米白色的真丝布上,用苏州寄来的银线细细绣完——针脚里裹着王大妈新弹的棉花絮,藏着张桂芬找的彩色碎布边角,连卫东画的厂房草图,都被她缩成小指指甲大的图案,绣在缠枝纹的间隙里。

“这布要带去出版仪式吗?”沈知远坐在旁边,正给卫东的铜丝模型缠绝缘线,模型是台迷你刺绣机,齿轮上还刻着小小的“红旗”二字。“我姐说,绣谱的扉页要印上代表性的纹样,你这缠枝纹刚好合适。”

林晚秋把绣布举到灯下,银线在光里泛着柔润的光泽,缠枝纹绕着厂房、五角星和向日葵,像把所有人的心意都织在了一起。“不仅要印在扉页,”她指尖拂过布面,“还要告诉老绣工们,这纹样里藏着的故事——藏着王大妈的棉花,张姐的碎布,还有卫东的画,是咱们所有人一起,把传统绣活和厂里的日子绣在了一起。”

第二天清晨,车间的女工们都来送站。张桂芬攥着个布包,硬塞进林晚秋手里:“里面是我给老绣工们带的红薯干,咱们厂后山种的,甜得很。还有这个,”她掏出块绣着小老虎的手帕,边角还沾着线头,“是我照着你教的手法绣的,要是老绣工们不嫌弃,就当是我的一点心意。”

火车开动时,卫东趴在车窗边,手里举着沈知远做的迷你刺绣机,朝着女工们挥手。林晚秋看着窗外掠过的梧桐林,突然想起第一次来红旗厂的那天——手里攥着父亲的死亡证明,口袋里藏着母亲的肥皂盒,连抬头看厂房顶的勇气都没有。而现在,她身边坐着想一起传承绣活的人,怀里揣着所有人的心意,连风里都带着期待的暖意。

到达苏州时,沈晓兰早己在车站等候,身后跟着苏州刺绣厂的老绣工们。最前面的李阿婆,手里还拿着当年母亲教她劈线时用的铜针,针尾包着层磨得发亮的蓝布。“可算把你们盼来了,”李阿婆握着林晚秋的手,指腹上的老茧蹭得她手心发暖,“你母亲当年教我的劈线手法,我现在还常跟厂里的年轻人说,今天总算能让她的女儿,看看咱们把苏绣传成了什么样。”

刚走进刺绣厂的大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绣工就迎了上来,手里捧着个旧木盒。“我是你母亲的师妹,姓赵,”老人打开木盒,里面是半块绣着牡丹的绸布,“这是1958年咱们一起绣‘大跃进’宣传画时,她没绣完的半成品。当时她总说,‘绣活要跟着时代走,才能活’,现在看你把机器和绣活结合起来,她这话可算应验了。”

林晚秋摸着绸布上的针脚,和母亲绣谱残页上的手法一模一样,连劈线的粗细都分毫不差。眼泪一下子涌了上来,仿佛能看见母亲年轻时坐在绣绷前,指尖翻飞着引线,嘴里说着“要让苏绣走出去”的样子。

出版仪式设在刺绣厂的展览厅,厅中央的长桌上,摆着刚印刷好的《传统苏绣绣谱》,封面是沈知远设计的纹样——齿轮与缠枝纹缠绕在一起,旁边印着“传承匠心,融合创新”八个字。林晚秋刚走到桌前,李阿婆就把她拉到话筒前:“孩子们,今天要让林晚秋说说,她是怎么把她母亲的绣法,跟机器结合到一起的,让咱们也学学,怎么让老手艺跟上新日子。”

林晚秋握着话筒,指尖有些发颤。她从帆布包里掏出那块米白色的绣布,展开在众人面前:“这缠枝纹是我母亲教我的,可上面的厂房,是我们红旗厂的张桂芬姐画的;里面的棉花,是王大妈种的;还有这个小五角星,是我弟弟卫东绣的。其实传统绣活不是只能藏在旧盒子里,它能绣在咱们工厂的布匹上,能跟机器的齿轮一起转,能让更多人知道,老手艺里藏着的,从来都是过日子的真心。”

台下的老绣工们纷纷点头,赵阿婆擦了擦眼角,起身说道:“我想起你母亲当年教我‘颤针绣’的样子——她把油灯芯挑得很亮,说‘针脚要像风吹麦浪,得带着劲,又得藏着柔’。那时候我总觉得,绣活就是绣活,哪有那么多讲究?现在看你用机器绣出的缠枝纹,针脚里的那股‘劲’和‘柔’,跟你母亲手工绣的一模一样,我才懂她当年的意思——手艺的魂在,不管用手还是用机器,都能绣出好东西。”

另一位姓周的老绣工也接过话:“1960年困难时期,咱们厂没足够的丝线,你母亲就教大家用棉纱线劈成八缕,说‘线细了,绣出来的花照样活’。她还把自己的嫁妆银簪熔了,做成绣针分给大家。现在想想,她那时候就知道‘变通’,知道怎么在难日子里把绣活守住。你现在做的,跟她当年一样,都是在为苏绣找活路啊!”

台下的掌声此起彼伏,林晚秋看着老绣工们真诚的眼神,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值了——母亲当年的坚持,没有白费;那些藏在针脚里的智慧,终于被更多人看见和认可。

仪式结束后,李阿婆拉着林晚秋来到车间,指着台新改装的刺绣机:“你看,我们照着你说的,在送经机构上加了缓冲垫,现在绣你母亲的缠枝纹,比以前快了三成,还没丢手工的细腻。”机器运转时,银线在布面上穿梭,缠枝纹绕着“劳动光荣”西个字,像活过来似的。

沈知远蹲在机器旁,跟技术人员讨论着参数:“要是把凸轮的角度再调小0.5度,纱线的张力会更稳,绣立体图案时,花瓣的层次感能更明显。”林晚秋看着他专注的侧脸,突然想起在废料场的那天——他蹲在旧齿轮堆旁,说“机器和刺绣一样,都需要耐心”。原来有些心意,早在不经意间,就跟绣线一样,缠在了一起。

卫东跟着沈晓兰的女儿,在车间里学绣小老虎。他手里拿着李阿婆给的细针,认真地劈着线,虽然线还会劈断,却没像以前那样着急。“姐,”他举着刚绣好的老虎耳朵,跑过来给林晚秋看,“李阿婆说,我劈线的手法跟外婆很像,她还说,外婆当年教她劈线时,也是像我这样,把线抵在舌尖沾湿,慢慢分。”

林晚秋摸着他的头,笑着点头:“对,不仅能传下去,还能让更多人喜欢上,让绣活跟咱们厂的机器一起,走到更远的地方。”

离开苏州的前一天,李阿婆把母亲当年用的绣绷送给了林晚秋。绣绷是红木做的,边缘磨得发亮,上面还留着母亲绣到一半的缠枝纹,针脚里还卡着半缕银线。“你母亲当年说,这绣绷要留给能把绣活传下去的人,”李阿婆握着她的手,“现在看来,她没看错人。当年她总说‘苏绣的根在人心里,不在绣绷上’,现在你把根扎在了工厂里,扎在了年轻人心里,比什么都强。”

林晚秋抱着绣绷,突然觉得心里格外踏实。就像母亲从未离开过,只是把绣活的接力棒,从她手里,传到了自己手里,再以后,还会传到卫东手里,传到更多想好好传承的人手里。

回到红旗厂时,己是傍晚。车间里的女工们都没下班,围着新改装的刺绣机,等着看他们带回来的绣谱。张桂芬接过绣谱,翻到扉页时,突然红了眼眶:“没想到我画的厂房,也能印在这么金贵的书里,以后我要跟我儿子说,你妈也为传承老手艺出多份力。”

王大妈拿着绣谱,指着上面的缠枝纹:“这线劈得跟你母亲当年一样细,我就说你肯定能把她的手艺传好。以后咱们车间,不仅要绣布匹,还要绣更多好看的绣品,让外面的人都知道,咱们红旗厂的工人,不仅会开机器,还会绣好活。”

接下来的日子里,红旗厂的“机械绣纹”技术越传越广。总厂不仅把他们的机器推广到了其他纺织厂,还专门成立了“苏绣传承小组”,让林晚秋和沈知远负责教其他厂的工人,怎么把传统绣法跟机器结合。张桂芬也成了小组的成员,每次去其他厂教学,她都会带着自己绣的厂房纹样,跟大家说:“老手艺不是老古董,只要咱们愿意学、愿意试,就能让它跟上新日子。”

卫东也没闲着,他在学校成立了“小绣工小组”,教同学们用简单的针法绣五角星、向日葵。有次市里的领导来学校视察,看到卫东绣的缠枝纹手帕,还特意问他:“小朋友,你这绣活跟谁学的呀?”卫东骄傲地说:“跟我姐学的,我姐说,这是我外婆和妈妈传下来的,以后我还要教更多人。”

深秋的一天,林晚秋在车间里调试机器时,沈知远突然从背后拿出个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枚银簪,簪头是缠枝纹的样式,簪尾还刻着个小小的“秋”字。“我跟李阿婆学的银匠活,”沈知远的耳朵有些发红,“以后你教大家绣活时,戴着它,就像你母亲和外婆都在身边一样。”

林晚秋接过银簪,插在发髻上。阳光透过车间的窗户,照在银簪上,反射出的光落在机器的齿轮上,又映在旁边的绣布上——缠枝纹绕着齿轮,齿轮带着绣线转,像把所有的传承与期待,都织进了这日复一日的日子里。

卫东跑进来,手里拿着张奖状,上面写着“市级非遗传承小使者”。“姐,沈叔叔,”他举着奖状,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以后我要跟你们一起,把妈妈的绣活,把咱们厂的机器,传到全国各地去!”

林晚秋看着卫东,看着身边的沈知远,看着车间里忙碌的女工们,突然觉得,母亲当年藏在肥皂盒里的银绣针,藏着的不仅是绣活的手艺,更是过日子的勇气与希望。而现在,这份勇气与希望,正像缠枝纹一样,在红旗厂的厂房里,在每个人的手里,一点点延伸,一点点绽放。

傍晚的夕阳,把厂房顶染成了金红色。林晚秋站在车间门口,看着远处的火车进站,听着机器的轰鸣声,摸着发髻上的银簪,突然想起母亲说过的话:“针能绣出花,也能绣出活路;人能守住手艺,也能守住好日子。”

她知道,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考验。但只要手里还握着绣针,身边还有想一起传承的人,就能把传统绣活的温度,把现代机器的力量,把所有人的心意,都绣进岁月里,转进时光里,让这份传承,像厂房顶的朝阳一样,永远温暖,永远明亮。

作者“作者天涯海角”推荐阅读《绣色流年》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MXO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绣色流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MXO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