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的红旗厂被浓密的梧桐叶裹着,蝉鸣声从车间窗外飘进来,和机器的“嗡嗡”声搅在一起,像首热闹的夏日小调。林晚秋蹲在新研发的刺绣机器旁,手指捏着缕银线,正往送经机构的纱锭上绕——这是苏州刺绣厂寄来的新绣线,比普通丝线细三成,绣出来的立体缠枝纹能透出细微的光泽,像被阳光晒暖的流水。
“线轴再往左挪两毫米,”沈知远拿着扳手,正在调整机器的凸轮,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这样纱线经过缓冲垫时,张力能更均匀,立体绣的花瓣边缘才不会起毛。”
林晚秋照着调整,银线在纱锭上绕出整齐的圈,透过机器的观察窗,能看到线轴转动时泛起的银光。她想起在苏州时,老绣工教她的“盘金绣”手法——用金线在布面上盘出纹样轮廓,再用细丝线填充,现在这台新机器,竟能把手工绣的层次感用机械精准还原,连老绣工都说“这是把绣活的魂儿装进了齿轮里”。
车间门口突然传来脚步声,张桂芬抱着摞布料走进来,布角还沾着新鲜的棉絮。“总厂刚送来的新棉布,”她把布料放在工作台上,拿起一块对着阳光照了照,“比咱们以前用的布更细腻,用来绣立体园林图案正好。我男人在物资科说,以后这种好布会优先给咱们车间,因为咱们的‘机械绣纹’现在是厂里的招牌了。”
林晚秋拿起棉布,指尖能摸到布纹里细密的棉纤维,像母亲当年给她做棉袄用的新棉。“太好了,”她笑着说,“用这种布绣苏州园林,假山的层次感能更明显,连石头上的纹路都能绣出来。”
张桂芬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张画着草图的纸,递了过来:“这是我昨天琢磨的新纹样,把咱们厂的厂房也绣进去,旁边再绣上‘劳动光荣’西个字,以后送客户的样品上绣这个,也能让他们知道咱们红旗厂的样子。”
草图上的厂房画得算不上精致,却透着股认真劲儿,烟囱里还画了缕飘着的烟,旁边的“劳动光荣”西个字歪歪扭扭,却格外醒目。林晚秋看着草图,心里暖暖的——以前总找她麻烦的张桂芬,现在不仅主动学刺绣,还想着为车间设计纹样,就像缠枝纹里的新枝,慢慢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
“这个纹样好,”林晚秋把草图叠好放进帆布包,“等咱们把机器调试好,就先绣这个样品,到时候让你亲手来操作,肯定特别有意义。”
张桂芬的脸一下子红了,挠了挠头说:“我手艺还不行,还是你们来绣,我在旁边帮忙递线就行。”
正说着,卫东背着书包跑进车间,手里举着张奖状,脸上满是兴奋:“姐!沈叔叔!我在学校的手工比赛拿了一等奖!老师说我绣的五角星是最精致的!”
奖状上印着“手工刺绣一等奖”,旁边还贴着卫东绣的五角星——用的是沈知远给的铜丝做绣绷,银线绣出的星角带着细微的弧度,像真的星星一样。林晚秋接过奖状,摸了摸卫东的头:“咱们卫东真厉害,以后肯定能成为比妈妈还厉害的绣工。”
沈知远蹲下来,从口袋里掏出个新做的铜丝模型,是台小小的刺绣机器:“这是给你的奖励,以后你可以照着这个模型,想想怎么改进机器,说不定以后咱们厂的新机器,就是你设计的。”
卫东接过模型,眼睛一下子亮了,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像捧着件宝贝:“我以后要跟沈叔叔学修机器,还要跟姐姐学刺绣,把机器和刺绣结合起来,绣出更多好看的图案!”
车间里的女工们听了,都笑了起来。有人说“卫东这孩子有出息”,有人说“以后咱们车间有接班人了”,连平时最严肃的保全工都笑着说:“以后机器坏了,就让卫东来修,咱们也能歇歇了。”
傍晚的时候,王大妈提着个竹篮走进车间,里面装着刚煮好的绿豆汤,还冒着热气。“天热,大家喝点绿豆汤解暑,”她把碗分给大家,笑着说,“我听小林说,新机器快调试好了,等你们绣出样品,我就把我家那台旧收音机搬来,放着歌给你们助兴。”
大家围在一起喝绿豆汤,作者“作者天涯海角”推荐阅读《绣色流年》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绿豆汤的清甜混着车间里的棉絮味,格外亲切。林晚秋喝着绿豆汤,看着眼前的景象——沈知远正在给女工们讲解机器参数,张桂芬帮着卫东整理绣线,王大妈坐在旁边,手里拿着块布,正在学绣简单的向日葵,夕阳透过窗户照进来,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幅温暖的画。
她想起刚到厂里时的日子——陌生的环境,刁难的张桂芬,让她手足无措的机器,还有对弟弟的牵挂,那时她以为,这样的日子永远不会有尽头。可现在,她不仅学会了修机器,还把母亲的刺绣手艺传承了下来,身边还有这么多真心待她的人,像缠枝纹一样,把她紧紧裹在温暖里。
“对了,”沈知远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封信,递给林晚秋,“苏州刺绣厂寄来的,说他们整理好了传统绣谱,想邀请咱们下个月去参加绣谱的出版仪式,还说要把你母亲的绣法单独列一章,让更多人知道这种缠枝纹的绣法。”
林晚秋接过信,指尖有些颤抖。信纸上的字迹工整,写着“特邀林晚秋女士、沈知远先生参加《传统苏绣绣谱》出版仪式,贵厂‘机械绣纹’技术对传统绣法的传承意义重大,盼携最新样品莅临”。她想起母亲临终前的话,“把绣活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苏绣的好”,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母亲的绣法不仅能被写进绣谱,还能通过“机械绣纹”技术,被更多人看见和学习。
“我们一起去,”林晚秋把信叠好,放进贴身的口袋,“带上卫东,带上咱们新绣的样品,让苏州的老绣工们看看,传统绣法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能绣出多好看的图案。”
沈知远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还要带上张姐设计的厂房纹样样品,让他们知道,咱们红旗厂的工人,不仅能做好机器,还能绣出好纹样。
张桂芬听了,赶紧说:“我就不去了,你们去就行,我在厂里帮你们看着机器,等你们回来,我肯定能把厂房纹样绣得更好。”
“要去的,”林晚秋拉着张桂芬的手,语气真诚,“这不仅是我的荣誉,也是咱们整个车间的荣誉,没有大家的帮忙,‘机械绣纹’技术也推广不了,你必须跟我们一起去。”
张桂芬的眼睛一下子红了,用力点点头,说不出话来。车间里的女工们也都纷纷说要一起去,连王大妈都笑着说:“我也去凑个热闹,看看苏州的老绣工是怎么绣活的,回来也跟你们学学。”
晚上回到宿舍,林晚秋打开红绸盒,把苏州刺绣厂的信放在银簪和手帕旁边。银簪上的梅花纹样在灯光下闪着柔和的光,手帕上的缠枝纹像条温柔的河,流淌着母亲的温度。她拿起银簪,轻轻别在头发上,然后拿起绣花针,在块新的棉布上,绣起了张桂芬设计的厂房纹样。
银线在棉布上穿梭,厂房的轮廓慢慢成型,烟囱里的烟缕用了“游丝绣”,细得像真的飘在空中一样。卫东趴在旁边,手里拿着沈知远给的铜丝模型,认真地看着,时不时还帮着递线。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绣绷上,把银线照得像撒了把星星。
“姐,”卫东突然说,“等我长大了,要把咱们厂的刺绣机器卖到全国各地,让每个纺织厂都能绣出好看的图案,让每个人都知道妈妈的绣法。”
林晚秋摸了摸卫东的头,眼里满是泪水,却笑着说:“好,姐姐等着那一天,到时候咱们一起,把妈妈的绣法,把咱们的‘机械绣纹’技术,传到更远的地方。”
窗外的蝉鸣声还在继续,远处火车进站的鸣笛声悠长而温暖。林晚秋知道,未来的日子里,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她手里还握着这根银绣针,身边还有沈知远、张桂芬、王大妈和卫东,还有车间里那些可爱的女工们,她就有勇气走下去。
就像母亲绣的缠枝纹一样,不管经历多少风雨,总能生生不息,朝着阳光生长;就像车间里的齿轮一样,不管转动多少圈,总能精准地咬合,朝着更好的未来前进。而她和身边的人,就像缠枝纹里的线,齿轮间的齿,紧紧地连在一起,把传统的温度,把现代的力量,把生活的希望,一点点绣进岁月里,一点点转进时光里,永远不会停下。
(http://www.220book.com/book/MXO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